关于知识产权本体主体与客体的重新认识

关于知识产权本体、主体与客体的重新认识

导读:

内容提要:本文以民法学理论为基础,对知识产权本体、主体与客体等基本问题进新认识。作者认为,知识产权本质上为一种无形财产权,客体的非物质性是知识产权所属权项的共同法律特征;基于平等精神,知识产权主体制度在原始取得、继受取得及国民待遇方面有别于一般民事主体制度;知识产品是对各类知识产权保护对象的新的概括,其种类主要有创造性成果、经营性标记与经营性资信。

关键词:客体的非物质性主体身份资格与多重主体知识产品的范围

一、知识产权的性质

传统的财产所有权制度,其调整对象不涉及知识产品或智力成果。在德国民法的概念体系上,一般认为物的外延只及于物质实体和自然力。[1]法国民法理论虽对物作广义理解,但其无体物专指具有财产内容的权利。[2]这表明,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都未将知识产品作为所有权制度的直接调整对象。

在我国,有学者鉴于无形财产的大量出现并广泛进入生产流通领域,提出了“财产所有权客体新论”。该学说认为,作为所有权客体的“财产”不仅包括有形财产,而且包括无形财产。按照其逻辑表述即是:无形财产属于所有权客体的范围,智力成果属于无形财产的范围,发明创造、注册商标属于智力成果的范围。因此,智力成果属于所有权客体的范围,发明创造、注册商标也属于所有权客体的范围。[8]这种将知识产品与物质产品即无形财产与有形财产一起划归所有权客体范畴的设想,在理论上与实践上都是难以自圆其说的。依现有民事立法体系和民法基础理论,所有权客体是无法将非物质形态的知识产品囊括于其内的。这是因为,一旦价值形态的财产或无形财产成为所有权客体,传统的所有权制度及其理论就难免捉襟见肘,“最直观的事实是:所有权的权能及其行使方式无法圆满地用于价值形态的财产或无形财产”。[9]这即是说,关于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四权能”理论,完全是以实物形态的客体为基础的,显然不适用于非实物形态的精神产品。

二、知识产权的基本特征

1.专有性

知识产权是一种专有性的民事权利。相对债权而言,它与所有权一样,具有排他性和绝对性的特点。关于知识产权的这一属性,法国学者曾展开过纯学术性的近乎刻板的“学究似的讨论”。有的学者认为,知识产权是一种“产权”(所有权),意即“知识所有权”。但多数学者怀疑知识产权是否为真正的所有权。他们根据该项权利标的及内容的特点,将知识产权概称为一种垄断权或独占权。[12]日本学者与多数法国学者的见解是一致的。小岛庸和认为,知识产权与所有权不同,是一种“全新的特殊权利”,它可以分为“独占权”和禁止权。前者是指排他地、独占地支配其客体的权利,该类权利主要有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商号权、电路布图设计权、植物新品种权等;后者是指对违反不正当竞争义务进行制裁的禁止权,该类权利主要涉及商业秘密权、商品形象权、商誉权等。[13]其实,专有性即排他性和绝对性,是知识产权与所有权的共同特征。两者的区别并不在于前者为“垄断权”,后者为“产权”,其关键性差异应是:前者是无形财产的所有权,后者是有形财产的所有权。

知识产权的专有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无形财产为权利人所独占,权利人垄断这种专有权利并受到严格保护,没有法律规定或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人不得使用权利人的知识产品;第二,对同一项知识产品,不允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一属性的知识产权并存。例如,两个相同的发明物,根据法律程序只能将专利权授予其中的一个,而以后的发明与

2.地域性

知识产权的产生与上述制度有着相同的历史背景。在欧洲封建国家末期,原始著作权与专利权都是君主恩赐并作为特许权出现的,因此这种权利只可能在君主管辖的地域内行使。这种原始知识产权的地域性乃是封建法的地域性。随着近代资产阶级法的发展,知识产权才最终脱离了封建特许权的形式,成为一种法定的精神产权。但是,资本主义国家依照其国家主权原则,[15]只对依本国法取得的知识产权加以保护,因此地域性作为知识产权的特点继续保留下来。在一国获得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如果要在他国受到法律保护,就必须按照该国法律规定登记注册或经审查批准。

从19世纪末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贸易的扩大,有关知识产权交易的国际市场也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这样,知识产品的国际性需求与知识产权的地域性限制之间出现了巨大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各国先后签订了一些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成立了一些全球性或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一套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国际公约关于国民待遇原则的规定,是对知识产权地域性限制的重要补充和协调。由于这一原则,使得一国承认或授予的知识产权,根据国际公约在缔约国发生域外效力成为可能。但是,知识产权的地域性特点没有动摇,是否授予权利,如何保护权利,仍须由各缔约国按照其国内法来决定。

三、知识产权的主体

知识产权的主体需具备何种资格,他们享有何种权利,这是由国家法律直接规定的。主体资格是民事主体在民法上(包括知识产权制度)的法律人格,是自然人及其组织成为民事主体的法律前提。[25]法律地位平等与主体人格独立是确认民事主体资格的基本原则。其中,地位平等是人格独立的必要前提,而人格独立则是地位平等的具体表现。

1.知识产权的原始取得,以创造者的身份资格为基础,以国家认可或授予为条件。

在财产所有权制度中,根据一物一权主义的原则,不能在一个物件上设立两个或数个内容相同的所有权。就继受取得的情形而言,一方让渡了权利,即意味着丧失了权利主体资格;另一方继受了权利,则标志着其成为新的财产所有权主人。此外,根据这一原则,一物之上虽可以存在数个物权(如用益物权或担保物权),但各个物权之间不得相互矛盾。换言之,就一个物件或该物件的某一部分而言,不能设定数个性质相同且彼此独立的物权。[29]

3.知识产权制度对外国人的主体资格,主要奉行“有条件的国民待遇原则”,以别于一般财产法所采取的“有限制国民待遇原则”。

现代各国对外国人原则上给予其与本国人同等的待遇,但对外国人所享有的权利范围则有所限制,例如外国人不准取得土地权、采矿权、捕鱼权、不准从事只有本国公民才能从事的某种职业等,这即是有限制的国民待遇原则。

国民待遇原则是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上,国际公约的成员国必须在法律上给予其他成员国的国民以本国国民所享有的同样待遇;二是对非成员国国民,只要其作品在国际公约的成员国境内首先发表(著作权法),或在该国有经常居所,或有实际从事工商业活动的营业所(工业产权法),也应当享有同该成员国国民相同的待遇。国民待遇原则打破了知识产权地域性效力的限制,使一国的权利人在其他国家也得到保护。允许外国人与本国人享有同等的民事地位,旨在保护本国人在国外的知识产权利益不受侵犯,同时也是为了吸引外国先进技术和优秀文化。因此,这一原则得到世界各国的确认。

四、知识产权的客体

知识产权的客体,是人们在科学、技术、文化等知识形态领域中所创造的精神产品。这是与物质产品(即民法意义上的有体物)相并存的一种民事权利客体。近代德国法哲学家黑格尔曾对物与精神的关系作过精辟的分析。他认为,物是与精神相分离的外在的东西,属于客观的自然界的概念。为此,物就成了意志的定在的外部领域,从而也就是实现作为主体权利的领域。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通过精神的中介而变成的物”。诸如精神技能、科学知识、艺术以及发明等,都可以成为契约的对象,而与买卖中所承认的物同一视之。[31]但是,诸如技能、知识等是否都可以称为物,却使得黑格尔感到踌躇。他承认,此类占有虽然可象物那样进行交易并缔结契约,但它又是内部的精神的东西,所以理智上对于它的法律性质感到“困惑”。[32]黑格尔的理论“困惑”给我们以下启示:第一,知识形态的精神产品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物,但同物一样可以成为交换的标的;第二,精神产品是精神内在的东西,但可以通过一定形式的表达而取得外部的“定在”,即精神产品可以有“直接性”和“外在”的载体;第三,依照物与精神相离的理论,精神产品属于内部的精神的东西,不能简单地归类于属于“定在”的外部领域的物。

前苏联民法学者曾试图将精神产品作为区别于物的另类客体。他们根据本国民事立法的精神,把这类权利的客体统称为“创造活动的成果”。这种创作活动的成果分为两类,一类是科学、文学和艺术作品;另一类是发现、发明和合理化建议,包括使工业产品得到技术和美的统一的艺术新处理的工业实用新型。[33]苏联学者所拟制的“创作活动的成果”的概念有两大缺陷:一是未能抽象概括出知识领域中各种权利所指向的共同对象,其分类明显不包括专利、商标等工业产权客体;二是强调客体的智力创造属性,但讳言其财产价值。该种分类将不具有产权属性的发明权、发现权的客体也归入其中,即说明这一学说忽视了精神产品的本质特征。

笔者与其他一些学者曾极力主张建立“知识产品”的理论范畴,即把知识产权的客体概括为“知识产品”.[40]其实,关于知识产品这一专门术语已有国外学者作出类似表述,“知识产权”概念的倡导者、比利时法学家皮卡第曾将知识产权称之为“使用知识产品的权利”,[41]知识产品是概括知识产权各种客体的集合概念。传统教科书曾笼统地将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说成是智力创造性成果。已有许多学者指出这一表述的不足,他们认为,知识产权的客体应分为两类:一类是智力成果,另一类是经营标记。[42]考虑到现代社会无形财产的发展状况,笔者建议建立一个大于传统知识产权客体范围的无形财产体系。为此,我们将知识产品具体地分为三类:一是创造性成果,包括作品及其传播媒介、工业技术;二是经营性标记;三是经营性资信。第一类发生于科学技术及文化领域,第二、三类产生于工商经营领域。现分别述之:

作品及其传播媒介,泛指文学艺术领域中以不同表现形式出现并且具有原创性的智力成果(著作权客体),以及在传播作品过程中产生的与原创作品有关联的各种产品、物品或其他传播媒介(邻接权客体)。作为著作权客体的作品,可以概括地分为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和科学作品;作为邻接权客体的传播媒介,主要包括艺术表演、音像录制品、广播节目。

参考文献:

[1]参见刘心稳主编:。《中国民法学研究述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95页

[2]参见法国《拉鲁斯大百科全书》第3卷,载“国外法译丛”《民法》,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第168页。

[4]尹田著:《法国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页。

[5](法)茹利欧·莫兰杰尔著:《法国民法教程》,载《外国民法资料选编》,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第231页。

[6]尹田著:《法国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页。

[7](美)格雷:《论财产权的解体》,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4年第5期。

[8]杨紫煊:《财产所有权客体新论》,载《中外法学》1996年第3期。

[9]顾培东著:《法学与经济学的探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4页。

[10]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第45页。

[12]参见尹田著《法国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86页。

[13](日)小岛庸和著:《无形财产权》,日本创成社1998年版,第5-9页。

[14]刘家瑞等:《知识产权地域性冲突法评述》,载《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年第6期。

[17]参见吴汉东等著:《西方国家著作权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8]参见刘家瑞等:《知识产权地域性冲突法评述》,载《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年第6期。

[19]本世纪初,国际私法学者华耶(Pillet)、尼波埃(Niboyet)曾主张在知识产权保护上应适用权利要求地法,而权利的产生和存续应受原始国法(即权利的最初授予国法)的支配。参见李双元等:《中国国际私法》,海洋出版社1991年版,第281页。

[20]参见周木丹等著《罗马法原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陈允、应时著:《罗马法》,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

[21]参见郑成思著:《知识产权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88页。

[22]参见《国外专利法介绍》(第1册),知识出版社1981年版,第12页。

[24]同注[23]。

[25]李开国著:《民法基本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54页

[26]并非所有的知识产权都具有国家授予性的特点。诸如著作权、商业秘密权、产地标记权等不需要经过国家机关的审查与批准。

[27]参见(英)梅因:《古代法》,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5章。

[28]同注[23]。

[29]参见王利明著:《民商法研究》(第三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91-192页。

[30]在知识产权体系中,著作权为典型的一体两权。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作者保留其著作人身权而将著作财产权转让他人的实例

[31]参见(法)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3节附译。

[32]吕世伦著:《黑格尔法律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2页。

[33](苏)B·Ⅱ格里巴诺夫等主编:《苏联民法》(上),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第177、178页。

[34]参见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编:《知识产权纵横谈》,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第4页。

[35](日)北川善太郎著:《技术革新与知识产权法制》,国家科委政策法规与体制司等1998年印,第3页。

[36](日)小岛庸和著:《无形财产权》,日本创成社1998年版序言,第2页。

[37]参见尹田著:《法国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51-53页。

[38]参见佟柔主编:《民法总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03页。

[39]参见吴汉东:《关于无形财产权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载《法学研究》1995年第3期。

[41](苏)E·A·鲍加特赫等著:《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专利法》,载《国外专利法介绍》,知识出版社1980年版,第12页。

[42]参见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教程》,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43]参见吴汉东主编:《工业产权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页。

[44]参见杨立新著:《人身权法论》,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第638页。

[45]参见曾世雄著:《民法总则之现在与未来》,台湾三民书局1983年版,第137页。

THE END
1.知识产权的性质是什么?3. 知识产权的时效性,知识产权的时效性,是指知识产权在时间上的效力限制。知识产权中财产性质的权利受法律保护,在时间上不是无限的、永恒的,而是有一定的期限,这种期限称为保护期或有效期,即知识产权只在有效期内才受法律的保护,期限届满即进入公有领域,知识产权成为整个社会的财富。 4. 知识产权无体性,有体是https://www.64365.com/zs/1211217.aspx
2.知识产权的基本性质有哪些?知识产权的基本性质有哪些?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 关于知识产权的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将其定义为:“基于智力的创造性活动所产生的权利。”《法学词典》定义为:“知识产权亦称智力成果权。指对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从事智力活动创造的精神财富所享有的权利。”可见,知识产权即知识财产权,是从法律上确认和https://www.36dianping.com/news/1357.html
3.《知识产权基础教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一门工程硕士、MBA、EMBA等研究生公共必修课。企业竞争已逐渐由有形资源竞争转向无形资源竞争,技术创新成为一个国家竞争力的体现。知识作为一种生产投入在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知识产权作为个人、企业技术创新成果及其经济收益的法律保障,是二十一世纪企业经营者的工程硕士、http://lib.sdust.edu.cn/info/1021/1363.htm?yikikata=dd0e98b8-8378d9af0dc692ffa8f2b348dbc32d6a
4.下列关于知识产权法性质的表述正确的是()A知识产权法是私法,属于民法下列关于知识产权法性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知识产权法是私法,属于民法的范畴 B、民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不适用于知识产权法 C、知识产权法是国内法,仅具有域内效力 D、知识产权法是强行法,不得以个人意志自由创设知识产权http://www.ppkao.com/wangke/daan/8d7bf21c698547abbf39f91c94154de9
5.技术第一章技术及性质考点二技术的性质知识产权高考精讲PPT第二节 技术的性质、知识产权 考点一:技术的基本性质 1.技术的目的性 2.技术的创新性 3.技术的综合性 4.技术的两面性(实践性) 5.技术的专利性 6.技术的相关性 考点一:技术的基本性质 1.技术的目的性 技术的目的性和价值性:技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和愿望为目的,目的性贯穿技术活动的始终。技术能促进人类的进https://blog.csdn.net/lzksword/article/details/108409542
6.创新知识共享范文11篇(全文)集群内企业知识共享过程的分析一直倍受学者关注,基于相异的理论基础,采用各自的模型实施研究。如,日本学者Nonaka的知识螺旋模型,揭示了知识共享的基本过程,即社会化( socialization) 、外部化( externalizatino) 、组合( emobination ) 、内部化( internaliaztion ) ,伴随这些子过程的衔接,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在相关主https://www.99xueshu.com/w/ikeylqfwygmu.html
7.2024年中级经济师《知识产权》记忆口诀汇总中级经济师1.知识产权性质 (1)知识产权是一种民事权利 知识产权主要是一种新型的民事权利,是一种法定权利,其类型、内容均由法律设定,不能通过合同约定,是一种有别于财产所有权的无形财产权。 (2)知识产权客体具有非物质性 权利客体的非物质性是知识产权区别于民法物权的本质特性;也是知识产权的本质属性。 记忆口诀三: 专https://www.youlu.com/article-info/zjjj/zjjj/CA20240423010000000039
8.从陈景辉老师的课摸到霍菲尔德,从法律基本概念到知识产权权利性质《基本法律概念》开创了一个时代。作为法学的后来者,在《基本法律概念》中处处可见如今成熟的“请求权” “支配权” “形成权” “抗辩权”分类的历史暗影,可以看到霍菲尔德在一片混沌中区分“物权” “物权请求权” “债权请求权” 的闪光的思辨。概括而言,基于“语言交感原理”(the principle of linguistic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177191/
9.公民基本权利的性质性质有: 1.广泛性 (1)享有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主体非常广泛。 (2)即使那些极少数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也仍然享有与其身份相适应的公民权利。 (3)公民享有的权利和自由的范围非常广泛。根据宪法的规定,我国公民享有的权利和自由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人身等各个方面。 https://m.66law.cn/ip/zs/272182.html
10.知识产权的性质有哪些?声明: 本网站大部分资源来源于用户创建编辑,上传,机构合作,自有兼职答题团队,如有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送邮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网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移除相关内容,刷刷题对内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担法律上的任何义务或责任 https://www.shuashuati.com/ti/5facc2d23b58417f8ffcb109434eaf49.html?fm=bd4b56a9630d67d7b5b654f33565903e84
11.北京市知识产权局2022年财政预算信息2022市级部门财政一、部门基本情况 (一)本部门性质、职责等情况 北京市知识产权局是市政府直属机构,为副局级。北京市知识产权局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方针政策、决策部署和市委有关工作要求,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坚持和加强党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主要职责是: https://www.beijing.gov.cn/gongkai/caizheng/czzt/2022ys/202201/t20220128_2602513.html
12.湖南自考本科11242知识产权实务考试大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考生应掌握知识产权法的基本知识,学会创造、保护知识产权的方法和技能,加强知识产权经营管理,提高我国知识产权整体水平。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考生应正确理解:知识产权学基本理论,一般包括知识产权的概念、性质、作用、特征,知识产权各要素的形成及其发展规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知识产权要素与其他经济资源https://www.zikaosw.com/jcdg/ksdg/18919.html
13.珍珠的基本性质珠宝知识金投珠宝珍珠的基本性质 珍珠的化学成分为:CaCO3(80%——86%),有机质(10%——14%),水2%。有着层状的同心球状结构。 一键安装金投网app,阅读更流畅! 珍珠的化学成分为:CaCO3(80%——86%),有机质(10%——14%),水2%。有着层状的同心球状结构。 珍珠的颜色主要是白色,此外还有:黑色、金黄色、浅黄色。半透明http://zhubao.cngold.org/zhishi/c7456909.html
14.六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比的基本性质苏教版2014学生通过观察具体的感性材料,己初步形成概念的表象,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比、思考,将新知识与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联系,又要将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结合,通过纳入、重组和改造,构成新的认知结构,建构出新的概念。本课中,引导学生观察了两组比的特征后,进一步启发学生联系起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对比、https://m.zxxk.com/soft/20430292.html
15.法学论文选题(优秀12篇)36、电子商务实施过程中的知识管理问题研究 37、试析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特征的变异及管理 38、试论我国行业管理法的地位与体系 39、中小企业无形产权管理的法律分析 40、论合法性会计信息失真 二、资料的查找 在题目选好后就是就题目查找相关的资料。 资料的查找看似简单,但是实际操作起来不是那么回事了。 在现在https://fw.chazidian.com/mip/fanwen2631211/
16.钾锂科技产业主要产业不仅解决从资源溶采、分离、提取到三废处理的系统性工程技术,而且所有技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取得了全国首创率先发现特大型易溶易采新型杂卤石钾盐矿、首创的资源固液混采,原创的复杂卤水体系定向提取高附加值产品的技术成果。并先后取得了“一种卤水综合利用的方法”“一种杂卤石-石盐伴生矿床的开采利用方法”“一https://www.hcjt168.com/show-12-3-1.html
17.2015年天津科技大学考研大纲及参考书目主要考察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情况以及运用数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 极限概念、性质与计算;函数的连续性;函数的导数、微分、偏导数和全微分;微分中值定理、导数与偏导数的应用(含函数的极值与条件极值);不定积分、定积分的概念、性质https://yz.kaoyan.com/tuli/dagang/542786c6aab92.html
18.岗位合同模板(15篇)七、知识产权 在实习期间,乙方利用甲方生产设备或物质条件所开发的项目成果所有权属于甲方。 八、劳动保护 1、甲方需为乙方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卫生的工作环境,保证其在人身安全不受危害的环境条件下工作。 2、甲方根据乙方岗位实际情况,按照乙方实习岗位实际需要向其提供基本的工作用品。 https://www.ruiwen.com/xieyishu/7192900.html
19.技术的性质教学案例(精选8篇)通过回忆商不变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内容,学生能够明确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熟练解决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相关练习。 2、通过自己来发现、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独立分析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科前后知识存在必然的联系。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1hymbz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