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展柜里的历史、读懂文物里的故事,能让我们知所来、识所在、明所往,从而与更深远的时空相连
“大河上下,和合共生”,系列动画短片讲述黄河沿线文物故事;“步锦绣丝路,绘千载版图”,创意互动H5沉浸式展现丝路传奇;“重回长安,对话千年”,在“云端”看陕西多家博物馆接力直播……5月18日是第四十八个国际博物馆日,届时中国主会场活动举办地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将正式开馆。一系列预热活动,呼应着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
如果说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博物馆是一个文化的“热源”,它能持续释放文化影响力。让博物馆为公众所喜爱、所欣赏、所向往,有助于不断增加文化的热度、培厚文化的土壤。也正因此,博物馆要放射出文化的能量,就不能仅仅是单纯的展示,而是要让公众通过与文物的对话,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
博物馆要更好地实现教育功能,关键在于使蕴藏在藏品内部的价值和意义,变得更易于观察和理解。更好地激活切身感受和思考,才能让更多观众成为“主动的受众”。我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感受:看到展柜中的远古陶器时,会自然而然地好奇它是怎么烧制的、古人用它来做什么。博物馆应该通过精心的展陈、生动的叙事,构建更有感染力的情境,使得文物不再是孤立的展品,而是有自己的“上下文”,让精彩的故事有载体、深厚的文化可触及。
在河南安阳市殷墟博物馆新馆,观众在展厅近距离观看考古工作者现场清理马车遗迹;在浙江长兴县博物馆,研学的孩子们将碎片“修复”成精美的陶器……正是在“教育”这一目标的观照下,越来越多博物馆创造了更加启人智识的体验,让观众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索中思考,真正收获心灵的愉悦、精神的满足。突出特色、细分类型、完善收藏、提升展陈,让更多人与优质文化资源相遇、与优秀传统文化共鸣,博物馆将拥有更强的文化影响力、感染力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