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种办法能让你的博物馆门口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
有没有一种办法能让他们如此认真细致地参观、听讲解?
有没有一种办法能让学生们开心、激动到这种程度?
有没有一种办法能让学生的课堂变成这样?
内蒙古博物院“欢乐大课堂智力竞赛”正是这样的一种方法,它将博物馆教育与学生教科书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参与能力,把博物馆展厅里和学生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通过参观、互动和竞赛等多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使博物院真正成为了大、中、小学生的欢乐课堂。
作为欢乐大课堂的策划人之一,我见证了这一教育项目从策划到实施,从起步到成熟的全过程,自然为这一殊荣感到欢欣鼓舞。
最近有不少同行问我,如何与本土文化结合在非综合类博物馆里开展欢乐大课堂活动?平心而论,欢乐大课堂实施二十余年来,来观摩学习的同行不少,但是为什么没有像它的姊妹篇小讲解员培训班那样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广为推广呢?
我认为,这与我们没有细化大课堂的设计理念,发掘其内在规律,揭示其设计内涵,特别是从策划到落地,从选材到出题,从制作道具、课件到联系学校等等因素均有关系。
出于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共享一片蓝天,从欢乐大课堂中得到益处,特将自己对大课堂的一点认识和经验体会整理出来,供同行朋友们参考,不足之处,请大家谅解!
-1-
“欢乐大课堂”之策划背景
一个优秀的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拍脑门拍出来的,也不是例行公事搞活动搞出来的,它是长期扎根于博物馆与观众之中,在展品和实践中发现美,并在美的感召下,将这种发现毫无保留地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给观众,欢乐大课堂正是通过参观、互动和竞赛的方式,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中传播着知识和美的一种教育形式。
有许多主意,是在你做的过程里派生出来的,不身临其境地走进去,迈出第一步,就不会收获更多的好主意。
确切地说,“欢乐大课堂”是从它的前身内蒙古博物馆“青少年大窑文化科学考察夏令营”派生出来的。
1997年,为迎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内蒙古博物馆建馆四十周年,内蒙古博物馆经过改陈,四大基本陈列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对外开放了。
一楼北侧:《内蒙古民族文物陈列》集中展示了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四个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
二楼南侧:《内蒙古历史文物陈列》集中展示了内蒙古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到明清的历史脉络,其中北方古代游牧民族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族尤为突出。
二楼北侧:《内蒙古革命历史文物陈列》集中展示了内蒙古自治区自1912至1949年的革命斗争史。
开馆前夕,一批年轻人通过社会公开招聘进入到内蒙古博物馆社教队伍中来,为博物馆事业增添了活力。它打破了博物馆传统的进人办法,如落实政策、退伍兵转业、子女顶替、系统内招聘等方式。
一个展览开幕后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即井喷、平静、冷清。上图所反映的是博物馆冷清时的情景,除周末以外,这里不会有太多观众。展厅里最有生机的地方通常是讲解员聚集的区域(“串厅”一词也由此而生)。
这里最受重视的时候往往是一个临展的开幕式和接待VIP的时候。除了旅行社之外,由中小学生组成的集体团队特别少,即使有,也往往集中在清明节之前,大多是走马观花、应景式的。
除恐龙化石外,成人化的展览设计很难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只有开学伊始,三五成群的外地大学生才会陆续走进博物馆。客观地说,这是那些年大多数博物馆普遍存在的现象。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内蒙古博物馆在国外举办的各类临时展览,深受当地观众欢迎,尤其是恐龙展吸引了大批中小学生,博物馆出现墙里开花墙外红的局面,这不得不引起博物馆社教工作者的思考。
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策划人在策划“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的时候,必须首先清楚什么是自己博物馆“有用的资源”,这些有用资源究竟能为社会大众做些什么。
距呼和浩特市区33公里处的大窑旧石器时代遗址隶属于内蒙古博物馆,是一处距今约五十万前古人类制造石器的场所,与四大基本陈列一样成为内蒙古博物馆的有用资源。
该遗址出土的部分石器陈列于内蒙古博物馆历史文物展厅内。
而社会大众的主要人群,大、中、小学生正坐在教室里通过教科书和教师的讲解抽象地学习人类历史的第一课:什么是石器?石器是怎样产生的?
能不能充分利用这些有用资源,为学生们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在参观的基础上带领他们走进大窑古人类遗址,在考古现场学习历史知识呢?一个新的想法产生了。
但是,一个新的想法起初是非常脆弱的,正如美国探险家查尔斯·布劳尔说的那样:
“它可能被一声耻笑或一个哈欠扼杀,也可能被一句嘲讽刺中身亡,或者因某位权威人士皱一下眉便郁郁而终。”
不要去找那些不懂社会教育和没有工作热情的人讨论你的想法,他们可能瞬间让你变得心灰意冷;也不要过早地和那些没有创新意识、缺乏办事能力,以及极其世俗的人谈及你的想法,他们会罗列一大堆困难和问题让你退缩,将你带入预想的可怕的深渊,此时此刻放弃是最容易的,也是最简单的。
但是,你的教育目标和预想的效果会激励你向前,它在你心中的分量越大,你奔走的力量就会越足。等你经过实地调查并同时与志同道合者讨论之后,你才可以着手撰写策划方案。
你的策划方案一定要有足够的说服力,从安全性、趣味性、教育性、合理性以及可持续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力求一次性打动你的领导,赢得他们的支持。有领导的支持不一定会成功,但是没有领导的支持是肯定做不成的。
除了领导的支持外,一个策划项目能否顺利实施还要具备其他三个必要条件:一是团队的支持;二是社会各界的支持;三是受众的支持。
内蒙古博物馆各级领导给予了此次活动大力支持,乔玉光馆长亲自率队走进大窑遗址进行实地考察,为“青少年大窑文化科学考察夏令营”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一个想法会唤醒更多的好想法,团队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在群工部史馨梅主任的带领下,部室全体员工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
时任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团支部书记张威老师将他的课堂和由他主持的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105.6兆赫的直播间让了出来,让博物馆的声音传向四面四方......
同时新城区教育局、玉泉区教育局以及全市各大中小学校为活动的开展给予了大力支持。
1998年夏天,由内蒙古博物馆群工部组办的青少年大窑文化遗址科学考察夏令营活动在大窑村拉开了序幕——
活动程序是:
(一)参观内蒙古博物馆和大窑石器陈列馆,突出讲解历史展厅的第一部分“内蒙古石器时代”文物陈列。
(二)乘车抵达大窑村,在考古专家的带领下参观考古工地,近距离了解地层与石器、地层与化石之间的关系,认识和体会古人类制造石器的全过程。
(三)参观大窑村和大窑小学。
(四)为检验学习效果,围绕参观和考察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考察知识竞赛。
在竞赛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仅仅采用一问一答传统的竞赛方式是难以真正激发起学生们的参与热情的,必须在博物馆特色上下功夫,突出博物馆文物资源的优势,将互动类试题添加到比赛中,并从单一的大窑考古知识范围中跳跃出来,增加了技能类比拼和民俗知识问答。
进入冬季,受气候的影响,夏令营不得不停下了脚步。我们在想,能不能将大窑模式保留下来,将竞赛活动移入博物馆内,将博物馆四大基本陈列的内容添加进来,以互动和竞赛的形式向学生传播知识,使博物馆真正成为大、中、小学生常来常往的课堂?
1998年底,在内蒙古博物馆各级领导的率领下,我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将博物馆三楼展厅改造成永久性为大、中、小学生服务的专用比赛场所。乔馆长亲自率领部室员工编写题库,制作道具,并为此项活动题写楹联,命名为“内蒙古博物馆欢乐大课堂”。
1999年伊始,经过精心策划和周密安排,内蒙古博物馆第一场“欢乐大课堂”知识竞赛在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代表队和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代表队之间拉开了帷幕,欢声、笑语以及此起彼伏的呐喊助威声从博物馆大厅传向窗外......
-2-
欢乐大课堂之教育目标与教育对象
(一)教育目标
以互动、竞技、参观为特征的博物馆欢乐大课堂知识竞赛正是一粒火种在点燃学子的心,在寓教于乐中完成各项教育目标。
1、拉近了学生与博物馆之间的距离。
2、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将教科书上学到的知识与博物馆陈列的内容巧妙结合了起来,在“知”与“物”的对应下学习知识,正如清末改良主义思想家王韬所说“佐读书之不逮而广其识也。”
▲化石鉴定
▲体验蒙古族摔跤比赛
▲你来描述我来猜
▲古代民族服装鉴定
3、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让他们看见,原来课堂上讲到的知识在实践应用中这么有用!
▲纺线竞技
4、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让学生明白:“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
▲我为革命送公粮
▲群策群力
5、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使他们知悉: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只有融入团队,与每一个人和谐相处、同舟共济,才能最终完成任务。
▲送鸡毛信,说服观众参与互动
6、培养学生与他人之间的沟通能力。
“阿姨:没有您的帮助,我们会丢40分!”
7、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艺术创造力。
让学生明白“除主课之外,音乐、舞蹈、戏曲、模特、服装设计与制作等艺术创作与鉴赏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二)教育对象
▲大学生
▲中学生
▲欢乐家庭
-3-
欢乐大课堂之教学步骤与前期准备
(一)教学步骤
▲参观展览
参观时长:120分钟
▲选拔选手
选拔选手——以抢答方式从各方阵选拔两名学生作为选手代表。
▲第一部分必答题
由参赛选手每人独立回答一题,题目形式多样,有视频题、图片题、动画题等。
由参赛选手和场下同学共同完成,内容有化石鉴定、纺线称重、蒙古族摔跤比赛、服装制作与模特表演等。
▲第三部分抢答题
由各代表队选手现场抢答,答对加分,答错扣分。抢答题包括民族服装鉴定、古诗词歌赋辨名、草原民歌竞猜等。
▲颁奖仪式
(二)前期准备
1、制作课件
欢乐大课堂比赛流程、题库、视频、配乐等。
2、选择场地,购置设备,制作道具
(1)比赛场地(每次可容纳100~200名学生为宜),也可在多媒体室、会议室、中厅、露天舞台等地进行。
(2)购置设备
(3)制作道具
-4-
欢乐大课堂比赛实况与案例分析
(中学生版)
学校名称: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高一年级
(一)选手选拔题
欢乐大课堂智力竞赛本着公正、公平的竞赛原则,各代表队负责主答的两位选手均以抢答方式从各方阵遴选,避免班主任老师现场指派。
划分方阵通常以四个班为准,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减至八到三个班,这就要求主持人必须提前预备足够多的备用题及活动道具,以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比赛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决出胜负,更重要的是为了通过比赛的方式传播知识,所以无论选手答对与否,主持人都要将正确答案及时地传递给学生,实现以赛代学、寓教于乐的教育目标。
例一:
根据提示,请说出这个文物的名称
提示一猪、马、蛇
提示二它的发现证明了内蒙古地区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
提示三它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正确答案中华第一龙玉雕猪龙
例二:
根据提示,请说出这座古城的名称
提示一西方人称它为“Xanadu”
提示二它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处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古遗址。
提示三它位于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
正确答案:元上都
例三:
根据提示请说出该历史人物的名字
提示一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提示二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提示三王嫱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正确答案王昭君
例四:
根据提示,请说出这个北方古代民族的名称
提示一鸣笛弑父
提示二白登之围
提示三昭君出塞
正确答案:匈奴
(二)比赛开始了
第一部分必答题
第一组古生物类(选手独立完成,每题10分)
播放视频《侏罗纪公园》片段
1、这是电影《侏罗纪公园》的片段,这里看到的是蜥臀目恐龙,因其臀部结构酷似蜥蜴的而得名,请问咱们内蒙古境内发现的最大的蜥臀目恐龙叫什么名字?是在哪里发现的?
2、这是电影《侏罗纪公园》的片段,画面中的恐龙叫三角龙,因头上长有三个锋利的角而得名,请问它的祖先是谁?为什么祖先在亚洲发现,后裔却在北美洲发现呢?
3、这是电影《侏罗纪公园》的片段,请问古生物工作者主要是根据什么来区别植食性恐龙与肉食性恐龙的?
4、这是电影《侏罗纪公园》的片段,请问古生物工作者主要是根据什么来判断恐龙的奔跑速度的?
第二组历史类(选手独立完成每题10分)
播放电影《成吉思汗》片段
2、这是内蒙古集宁路古城考古发掘现场,请问画面中出现问号的地方指的是什么?
3、这是《史记匈奴列传》中关于匈奴的记载,请你考古并翻译这段文字的大体含义。
4、这是绘制在墙壁上的彩色画面,称为壁画,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请你从人物的发型、服装上判断这是哪一个古代北方游牧民族?
5、如果你是考古工作者,请从画面中给出的信息,如壁画、墓志铭、遗体及随葬品来判断墓主人的身份。
第三组革命历史类视频题(选手独立完成,每题10分)
播放纪录片《草原晨曲》片段
1、画面反映了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的情景,请问自治区成立于何时何地?
播放老电影《暴风骤雨》片段
2、画面反映了哪一次革命运动?
3、独贵龙运动的签名为何签成圆形?
也可跳出博物馆的范围,根据对象灵活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如给呼市二中学生设计的特例题:
4、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的前身是什么中学?
第四组民俗类(选手独立完成每题10分)
播放纪录片《草原》片段
2、蒙古族传统狩猎工具布鲁为什么一头重一头轻?
3、蒙古靴的鞋尖为什么要翘起来?
4、从给出的影视资料判断,画面中反映的是哪一个民族?
第二部分:共答题
共答题也称互动题,由两位选手共同完成,一位主答、一位辅答。部分共答题由各组啦啦队完成,分数计入本组总分。为提高士气、活跃赛场气氛,主持人在选手自我介绍前,要通知各组准备一个响亮的口号,在比赛过程中给自己的队员加油鼓劲。
第一轮化石鉴定:(由两位选手合作完成,10—20分)
第二轮我为革命纺线线:(啦啦队完成,10—40分)
再由学生摇动纺车,独立完成纺线任务(选手纺线时主持人开始检查化石鉴定结果。)
一位队员选择了最重的,大家屏住呼吸、翘首以待……
挑战成功!加40分!
第三轮鸡毛信(两位选手合作完成,10—40分)
大课堂也涉及博物馆之外的知识,全面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这是一次比智慧、比速度、比与他人沟通能力的综合测试。
选手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大屏幕开始播放英语信内容,主持人邀请在场学生翻译原文并宣布加分办法。
啦啦队也不闲着,在等待选手返回期间,发挥博物院外国游客及外国志愿者多的优势,用“你来描述我来猜”的方式现场考核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当主持人宣布“请第一组完成鸡毛信任务返回现场的代表队入场!”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了门口……
选手在欢呼声中带着观众入场……
主持人审核各队任务完成情况及过程:“他们是怎样完成任务的?是将你绑架来的吗”
“不,是我自愿的。当有人向你求助时,你是不能袖手旁观的,对吧,叔叔!”这位被求助的小朋友说。
他的演唱赢得了掌声……
主持人为各队加上了相应的分数。
第四轮蒙古族传统摔跤比赛(由啦啦队队员完成,赠送小礼品)
在选手到后台设计制作蒙古族传统服装的时候,主持人出示简易的蒙古族传统摔跤服。
从台下邀请两位学生,上台后以最快的速度穿摔跤服,主持人现场评判其穿戴是否正确。
观看视频,学习蒙古族摔跤手入场时三种传统步伐,即狮步、鹰步、鹿步。
选择其中一种步伐入场……
双方握手,开始摔跤……
主持人须特别注意选手安全,点到为止。
呐喊助威声震耳欲聋……
第五轮服装制作与演示(选手完成10—40分)
还记得那些自制服装的选手吗?随着主持人的一声“有请模特儿上场!”第一组模特和设计师闪亮登场了。当自己熟悉的同学穿着一身色彩艳丽的自制服装出现时,总能唤起现场暴风雨般的惊呼声!
秀一把是不可缺少的……
更重要的是设计师要讲出设计理念,腰带和领巾分别代表什么?
当其他三个代表队逐一上场并完成陈述任务后,所有队员还要在音乐的伴奏下集体亮相……
现场气氛异常火爆!
评委老师现场打分,并说明给分理由。
第三部分:抢答题
第一轮古代服装鉴定(两位选手合作完成,每题10分)
提前遴选六位学生,分别穿上古代各民族服装,从服饰上鉴定该服饰所代表的民族或时代名称。
门开时分,又一个高潮出现了……
这两位戴风雪帽和姑姑冠的模特一起入场了,他们又属于哪个民族呢?
“回答正确,加10分!顺便问一下台下的观众,宋代官帽上的两个官翅为什么这么长?”
“这位留着‘髡发’的模特儿又是哪一个古代北方民族呢?”
四号台选手按下了抢答器……
主持人宣布:“回答正确,加十分!”
第二轮古诗词赋抢答(两位选手合作完成,每题10分)
播放古代诗词,抢答作品、作者或时代名称。
正确答案答:
1、《岳阳楼记》范仲淹2、《论语》孔子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4、《木兰诗》北朝民歌
第三轮古代戏曲抢答(两位选手合作完成,每题10分)
播放古代戏曲选段,抢答戏曲名称。
正确答案:
1、京剧《苏三起解》选段《苏三离了洪桐县》
2、京剧《铡美案》选段《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3、越剧《红楼梦》选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4、二人台《拜大年》
230分,240分……
四号台追上来了!
第四轮草原名曲抢答(两位选手合作完成,每题10分)
播放草原名曲,抢答演唱或演奏形式。
正确答案:1、呼麦2、马头琴《万马奔腾》3、无伴奏合唱《八骏赞》4、长调《都仁扎那》
250分!和二号台打成了平手!
使用加赛题,仅二号台和四号台选手回答。
播放草原民歌,抢答歌曲名称,一题决胜负!
我们赢了……
在音乐的伴奏下,学校领导和老师为各位选手颁发证书与奖品!
同时结合流动博物馆进校园活动,设计制作了“流动大课堂知识竞赛”;结合研学旅游设计制作了“考古类欢乐大课堂知识竞赛”“红色旅游类欢乐大课堂知识竞赛”,使大课堂模式更加专业化、多样化、通俗化,真正成为博物馆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