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和腾讯如何为博物馆带来数字化新生

遭大火烧毁超90%藏品的巴西国家博物馆活过来了,不过是在网上。

GoogleArts&Culture推出的虚拟访问博物馆计划利用其街景技术,将巴西国博的部分藏品电子化,并用谷歌街景将博物馆中曾经的展品和展厅呈现在人们眼前。

截至目前有近七万人访问过博物官-巴西数字博物馆,不过其数字馆藏才不到300件,火灾带来的伤害是不可逆转的。

“数字化”早已经成为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关键词,但与大众认知可能不太相似的是,按照贝恩的这份报告,旅游产业处在数字化演变进程的前列。

2018年麦肯锡和谷歌以及库恩物流大学基于对欧洲市场的调研,发布过一份《旅游业与运输业:数据驱动的消费者之争》,它们提出了用三个指标来衡量消费者对旅游业的在线需求:

1.通过谷歌搜索引擎进行的搜索数量;

2.用智能手机进行的搜索比例;

3.在线预订数。

这些指标很好地反映了旅游产业数字化的两个阶段——信息在线和交易在线。

由此最初诞生了Expedia、携程、Tripadvisor等新的交易平台、城市卡/邮件营销等新的营销模式,将产业链上消费端的营销、撮合交易线上化,可以认为是数字化的雏形。

同时数字化还在向旅游产业的上游延伸,针对文博机构等供给侧的信息化工具被推广开来,比如物产管理/客流量系统等,我们倾向于将其视为旅游产业数字化第三阶段,从而完整的形成旅游产业链的数字化。

而其中,相对于自然旅游,文化旅游因自身蕴含的艺术与文化价值,与数字化产生了更多融合发酵的空间。

中西方科技巨头公司率先为此做出了一些探索。始于2011年的GoogleArts&Culture(谷歌艺术与文化)无疑是最成功的尝试之一——在谷歌街景和3D扫描的帮助下,提供线上的文博观赏体验,后来逐渐进化为一个互联网产品。迄今为止,已经有1000多家博物馆上线。

科技巨头的尝试并不是奔着以盈利为目的去的。腾讯和敦煌的合作,始于公益捐赠的刷屏创意,兴于多元数字内容形态的诠释演绎,成于今天看到的“云游敦煌”,本身没有商业化倾向;而GoogleArts&Culture则最初只是一个员工的20%项目,今天也还是非盈利性质。

再换一个角度看,如果说Tripadvisor开启了消费者端通过互联网产品参与旅游地的内容创作和反馈的趋势,那么GoogleArts&Culture反映了另一大趋势——旅游产业突破时空界限的可能性。

而且由于文博本身的特殊性,其意义不仅仅停留在旅游产业。对观看者来说,这种线上体验实现了某种“艺术和文化的民主化”,对文化部门也有诸多好处,正如GoogleArts&Culture项目负责人SuhairKhan在TheArting的访谈中讲的:

“使用我们的技术来帮助博物馆,使艺术更容易获得——不仅是对博物馆参观者,或有幸在其家门口拥有大型画廊的人,而且对一个全新的人群,否则,他们可能永远无法近距离观赏艺术。

它的目标是双重的。首先,为所有人提供了访问艺术和文化的途径。其次,借助在线技术和博物馆技术,帮助文化部门共享和保存文化内容,并创造令人兴奋的文化体验。”

在一篇2020年新发表的论文中,波尔图行政高级管理学院的SaraPascoal教授讲述分析了葡萄牙北部的一个小城市圣蒂尔索如何使用GoogleArtsandCulture平台推广。

这个只有1.5万居民的小城市,位于葡萄牙波尔图区,通过在线创建虚拟展览而获得了知名度,从“过境之地”转变为“参观之地”,类似的案例正在全球不断涌现……

隔离在家,不能出门,不如在小程序里看看敦煌壁画。

“云游敦煌”小程序抢先体验版在今年2月20日上线了抢先体验版。哪怕没有疫情影响,这对广大艺术文化爱好者都是好消息——冬天的敦煌冷极了。

腾讯和敦煌的合作由来已久。2018年6月开启的“数字供养人”计划,用户在创意体验之后,还可以转到腾讯公益乐捐平台捐款,就能成为敦煌“数字供养人”,捐款是一种相对简单易行的支持,属于公益范畴。一年后,腾讯联合敦煌共同推出文创项目“敦煌诗巾”更进一步,用户从感受艺术,到亲身参与到艺术品创作,甚至生产成实物,更深度地参与到文化生态系统中。

今年的“云游敦煌”小程序,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创造了丰富的洞窟线上游览体验,也预留了导览售票等线下服务功能,成为数字文博的线上载体。与此同时,它还将“数字供养人”多个备受欢迎的创意项目,如今日智慧锦囊、敦煌诗巾、壁画填色等整合其中,让用户有理由不仅要用,还要多用。

谷歌认为艺术和文化对公司至关重要,因为它是世界共同的历史和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被视为其愿景的自然延伸。腾讯成立21周年,去年第三次更新使命愿景,明确提出“科技向善”,推动文化传承被纳入其中。

不过数字文博还需要更多的力量投入,博物馆机构和科技公司的合作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从数字文博保护文化的角度来说,文物数字化其实存在着大量的需求,如何更加高效地进行数字化并尽可能降低门槛、惠及更大的范围,还需要科技公司们加快脚步。

数字文博可以被视作产业互联网的一部分,互联网公司和博物馆端合作,契机就是深度数字化。比如腾讯和故宫合作,曾公开过技术上的合作目标:

未来三年,腾讯将为故宫博物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提供更多实质性支持。双方共同研究文物数字化采集、存储及展示方面的技术。预期将完成10万件文物的高清影像采集、精修,并共同推动数字化采集行业标准的建立。

去年马化腾在云南国际智慧旅游大会上提到,“数字技术为保护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新手段。实物遗产的保存和复建是世界难题。数字技术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新手段。”

数字科技正在推动文化破壁。

“云游敦煌”小程序背后的主体是敦煌研究院和腾讯。

敦煌研究院拥有七十多年历史,其实很早就敏锐地意识到了敦煌数字化的价值。

2014年敦煌研究院成立70周年时,ChinaDaily曾做过访谈,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超前地提出对敦煌数字化的设想;而“给佛拍照”的就是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主任吴健,研究院的数字化团队在2014年就已经有80多人。到2016年,300DPI采集度的数字敦煌资源库免费上线,莫高窟已经走过了30余年的数字化历程。

与腾讯合作,是敦煌另一种更高效地做数字文博的方式,腾讯的科技能力,尤其是国民级社交平台,及其文化能力,最丰富的数字内容形态,都让这一空间变得广阔。

“云游敦煌”短短十天内,独立访问量破百万,对比敦煌在线下每年接待的游客数,小程序这一平台极大地拓展了传统文化辐射的广度。这并非第一次刷屏,比如2018年的“敦煌诗巾”小程序12月27日晚间上线,到了1月1日早上,参与人数就超过200万,DIY丝巾作品超过25万件。

现在,“云游敦煌”打包了一整套文化体验登场,是在刷屏后思考如何将影响力沉淀下来的成果,也就是说,它能否成为一种可持续的、创新的社会服务。

从功能模块来看,“云游敦煌”,从探索石窟、游览游览、保护石窟,着眼于做透用户场景。小程序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信息渠道,这些内容不仅可以线上消费,还可以在线下参观时作为可查阅的资料供游客使用。

如果说数字文博的重要作用之一是艺术的去精英化,那么另一个不可忽略的作用则是传统文化的焕然新生。

传承传统文化,核心是抓住年轻人的心。

腾讯之前和敦煌与故宫合作,着眼于“科技+文化”,涵盖了游戏、表情包、音乐、剧集、动漫等多种内容形式,在对传统文化内涵深入挖掘的基础上,衍生一系列数字内容,这与谷歌主要做好一个技术产品的解题思路不同。

Google推崇技术为王,打造了庞大的在线文化艺术馆,采用中心化的方式,一个个去数字化,不断复制,这种产品模式更侧向于“横向扩展”。

它的生命力在于,满足了人们最原始的社交和获取信息的两大需求。

我们既看到谷歌以技术推动文化艺术平权,也看到腾讯以独特的产品能力,将敦煌文化推广至亿万用户。这种能力,包括了“新文创”的各种数字内容形态,也包括了国民级的社交平台,在产品化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由轻及重,由浅入深,孕育出不仅用数字做文保,还延伸至做文旅的潜力。

除了”+不同的内容形式”和“+社交网络”,其实数字文博还可以“+”一些新东西,比如3D打印和AR&VR,它们可以更好地重现古代文物,也可以脱离开文化传承本身,参与到当代艺术创作生态当中。

比如去年GoogleI/O开发者大会上,一款叫做WeirdCuts的AR拼贴软件被开发和发布,“WeirdCuts”除了获得乐趣和创造力之外,没有更高的目标”,这被视作大众即兴创作当代艺术的一个工具,新的艺术思潮正在科技公司参与的艺术文化生态里诞生。

回到中国,敦煌洞窟年接待游客人次大约在300万左右,小程序在社交网络里发布,很可能成为同等量级的线上用户第一次和敦煌的壁画建立联系的渠道,他们不论是在情感共鸣时表达自我,还是参与个人捐款项目,都对文化传承大有助益,这无疑也是对一代代敦煌人最好的回报:

莫高窟处在西北戈壁之中,冬季寒冷,夏季酷热,频繁地进出洞窟,很多人都有关节疼痛。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一代代年轻人奔向大漠深处,成为新敦煌人。

可以慰藉守望先行者们的是,敦煌正在以数字化的形式焕然新生。

THE END
1.国博重点实验室研究成果获评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案例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 2024 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案例中,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资源活化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研究成果“‘数说犀尊’智慧展厅”成功获评。 实验室以“一物一展”的形式打造“数说犀尊”智慧展厅。展厅集成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三维高清采集、AOA定位、环境监测、https://www.chnmuseum.cn/zx/gbxw/202412/t20241216_270723.shtml
2.入选“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湖南博物院此次征集工作中,183个基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创新应用的案例报名参与评选,最终“国家自然博物馆数字人及AR导览”等10个案例入选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29个案例入选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 本次公布的示范案例聚焦文化数字化、数据要素赋能文化和旅游行业发展共性https://www.hnmuseum.com/en/node/10363
3.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浙江美术馆指尖滑动,即可浏览馆内藏品;页面放大,作品的细节便一览无余……今年10月,由浙江美术馆牵头开发的“悦藏·美术馆藏品公众平台”正式发布。用户可通过微信搜索“悦藏”小程序或扫描二维码实现一键登录,浏览藏品、画册、海报、云展览、主题讲座等数字资源,输入关键词还可查询感兴趣的艺术家、作品等,随时随地拥有专属“移https://finance.sina.cn/2024-12-18/detail-inczvwzc7981736.d.html
4.国家数字博物馆中国网络展览馆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络展览频道——中国网络展览馆上线了,国家数字博物馆展示各博物馆的展览。https://wangzhan.cctv.com/bowuguan/
5.皮影数字博物馆博物馆简介http://shadow.caa.edu.cn/
6.中国国家博物馆导览系统观众需求分析调研中我们发现博物馆导览APP普遍存在追求功能齐全,而部分功能观众实际使用率低的问题。例如,某博物馆的导览APP支持网上订票、展览资讯浏览、问卷调查、AR识别文物、展厅定位等多项功能,但像问卷调查功能因为在底边栏最后一栏的三级界面版块里,观众很少主动自愿填写。另外,因为导览软件体量庞大,使得一些功能在使用时经常卡顿https://www.depthlink.com/news_220&wd=&eqid=fe5870bf001ad0be00000002645a73a9
7.数字遗产范文11篇(全文)地方非遗数据库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河北省自年起,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建立了由普查、名录管理系统为主体的非遗数据库平台,并研发了非遗保护网等应用模块,开发了数字博物馆、网上展館等特色板块。随着各地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的推进,非遗数字化成果的传播越来越广泛,其中涉及的著作权保护问题也亟待厘清。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tzjm5lze.html
8.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数字资源 古籍特藏 该库可提供综合性数字化古籍特藏文献,包括本馆建设的古籍特藏、外馆文献资源,以及古籍全文检索分析系统。 当代图书 本栏目下有10万余册电子图书,多为近现代图书资源,内容包括文学小说、哲学历史,人物传记、古籍经典、科普科幻、亲子童书、人生励志、经济管理、休闲娱乐等方面。国内众多权威出版社、https://www.nlc.cn/web/index.shtml
9.技术发展以数字手段为支撑的“沉浸式”“交互式”网上博物馆【优质试题】随着技术发展以数字手段为支撑的“沉浸式”“交互式”网上博物馆日益增多提高了展览的的正确答案和题目解析https://m.12tiku.com/tiku/919885/41376372.html
10.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该部分规定了职业教育中使用的三类数字资源的要求,包括课堂与实训室数字化教学资源(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网络课程、教学工具软件APP、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等)、仿真实训资源(仿真实验软件、仿真实训软件和仿真实习软件等)、数字场馆资源(职业体验馆、数字博物馆、数字艺术馆、数字科技馆、http://www.xtzy.com/wlzx/detail.jsp?public_id=153330
11.中国虚拟博物馆地界中国虚拟博物馆/中国虚拟美术馆/全天美术馆 MUSEUMcn.com 中国第一个实用意义上的虚拟博物馆!虚博世界。多元宇宙结点,无门槛元宇宙。设计实验室。数字艺术品。虚博贝。足不出户,免费参观!不需要下载安装任何客户端软件!VR3D预展。开馆首展:2008第二届21ART全国艺术家http://www.hsxsh.pudong-edu.sh.cn/infoweb/item-detail.aspx?newsid=3745
12.收藏!在博物馆打烊的日子里,这些线上博物馆拯救你的好奇心国内许多博物馆已建成丰富的数据库,或全景网上展厅,几天几夜都逛不完 故宫博物院 2019年7月,故宫博物院一口气推出了7款数字应用产品,不仅仅是传统博物馆的在线数据库,更包括高清、3D、建筑VR、电子导览等一系列在内,不出门的日子里,正好可以细细逛完。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5758574
13.雅典卫城博物馆推出数字化虚拟游览全球免费畅享历史文化盛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雅典卫城博物馆以数字化手段推出多种形式的活动,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免费在“云上”参观艺术殿堂,畅享历史文化盛宴。 雅典卫城博物馆如今已迈入数字化时代。截至目前,博物馆已经对550件馆藏作品完成了数字化拍摄,民众可在网上从各个角度尽情欣赏。另外还有496张手绘原稿、18410张注解图,以及7500张文献https://n.eastday.com/pnews/1609136309022534
14.甘肃省博物馆Xhttp://www.gansumuseum.com/
15.400多场线上展览集聚浙江博物馆公共服务综合平台但文物数字化不仅仅是将文物拍照“搬”到网上,要让博物馆上“云”,成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还有多长路要走?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线上观展,赏玩兼备 古老的文物遗迹,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有了新的呈现。 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该馆信息资料中心研究员张永春向记者展示了“浙江博物馆公共服务综合平台”https://3w.huanqiu.com/a/5816f1/427pCQMGsJt
16.智慧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方案(AI5GBIMVR等技术赋能).ppt智慧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方案(AI、5G、BIM、VR等技术赋能).ppt,* 20000流明的国际标准超亮度数字3D投影成像系统;3D数字影像对位校正系统; 数字3D影片播放控制系统;5.1声道环绕立体声音响系统; 数字国际标准超高清多通道影片; 数字3D立体墙体秀 - 2.1 核心场景 - 博物馆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424/5012200224004220.shtm
17.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通过梳理、总结百年来党领导下的语言文字事业走过的光辉历程, 全面系统呈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的语言文字政策和实践的变迁、发展进程, 展现了语言文字工作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显著成就。 查看详情 This ishttps://szyb.smar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