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博物馆的沉浸式传播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数据技术走向成熟,数字文化消费为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生力量。VR、AR、移动APP、网络直播等新兴的文化传播形式逐渐应用到博物馆的数字化传播当中,使受众得到了耳目一新的参观体验。个性化、即时性、泛在化的文化体验感,可以更加有效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传播等功能,也可以将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好地加以彰显。

数字技术与博物馆的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技术的出现增强了博物馆的信息传播能力,对于博物馆的建设是一种补充手段。相较于传统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具有感官的交互性、丰富的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满足个性化需求等优势。但是实体博物馆并不会因此被取代,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也离不开实体博物馆。传统的博物馆传播仅局限于在文化展示的空间当中,获得有限的信息,而在数字技术所建构的虚拟空间当中,可以实现信息的有效延展,并将信息内容与人们身体的感知相融合。虚拟现实技术拓展了文物展示的空间,多元的呈现方式,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更加立体,丰富了人们的体验感。

沉浸传播集合了所有新旧媒介的形态,既有移动互联网的内容,同时也包含了环境媒介的内容。在数字博物馆的沉浸式文化传播中,既有原来的文物展出形式,同时兼容了结合虚拟现实技术的新的布展形式,这些媒介内容共处于一个大的媒介空间当中。网络虚拟博物馆在构建虚拟空间,为受众带来沉浸式体验。在增强博物馆传播交互性的同时,实质上是对传统实体博物馆展示空间的去魅,打破时空界限,帮助更多的普通民众了解文化遗产。数字化博物中的沉浸传播是泛在的传播,媒介嵌入了周围的环境当中,无处不在,因此,环境与媒介互为彼此。在博物馆的沉浸传播网络当中,人们被各种信息所包围,在“无意识”中接收着各种信息,潜在地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沉浸传播模式还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人们不再受到边界的束缚,在这个系统中的一切人、事、物都是彼此相连的。每个传播节点既吸纳着各种信息,同时也在不断向外传播,形成了无所不包的传播。数字化博物馆中,开放的传播形态,使得人们能有选择地获得历史时空中的信息,从而对于文物展品获得更加深刻的认知。在这样的信息网络当中,无所谓中心与边缘。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和创造者,人们在信息的获取与创造中获得沉浸感体验。

数字化博物馆中,数据终端无处不在。嵌入在场景中的传感器可以根据人们的需求,精准植入人们所需的链接,点击即可跳转到另一个场景当中,实现从“遥在”传播到泛在传播的跨越。当媒介与受众实现了融合,这种“沉浸”的感觉就会深入人心,真正实现现实与虚拟世界的交织。在数字化博物馆中,数据收集、发送、反馈随时进行,大大提升了人们的认知效率。受众在数字化博物馆的参观体验中,同时也成为数字化博物馆的一部分,成为传播的介质。在沉浸式传播中,人既是传播的主体,同时也是传播的内容。沉浸式传播的特征决定了其“以人为中心”的传播模式,转变了以往传播过程当中以信息为中心的传播模式,受众与媒介、受众与环境融为一体。这种“沉浸式”的感觉,由内心生发,再通过媒介回归到人们的心里,进而将自身与媒介融为一体。

数字化博物馆中的沉浸传播过程是一个“定位—传播—反馈—再传播”的螺旋上升的动态过程。沉浸式传播当中信息的运动形式也强调了人的主体地位,信息为人们提供服务,提供人们所需的内容。在数字化博物馆的沉浸传播中,受众成为了传播的主体,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更加紧密,实现了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交互。体验是沉浸传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人们在传播的过程当中也在体验,人们沉浸在所处的场景当中,并积极与他人进行互动,形成了新的传播形态。在泛在传播当中,用户成为了“沉浸人”,成为了传播的偏向和依赖。沉浸人集传播的多种维度于一体,因此对其体验的形式以及体验的感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沉浸式传播对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启示

1.优化交互设计,提升用户体验。

增强用户的参观浏览以及信息获取的黏性简单易掌握的浏览操作方式、操作的流畅度、界面的布局等都会影响用户的体验,进而影响受众在博物馆参观中获得的沉浸体验。界面的设计还要考虑到受众的个性化差异,通过深化互动体验,为受众带来更为持久的影响。在数字博物馆的虚拟空间中,受众的行走、触摸等体验操作,都会直接影响受众的体验。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当人们产生行走、旋转等行为时,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会影响人们的正常浏览

2.完善场景构建,实现智慧融合。

数字化博物馆创造的虚拟场景可以对时空进行延伸,将信息与展品进行深度融合,增强传播内容的可视性,连接了不同的空间,人们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获得来自另一空间的信息。高度的交互性,为人们注入了在场的体验感,人们可以随意“穿梭”于任意空间之间,实现泛在的传播。数字博物馆的沉浸媒介系统是一个万物无时无处不相连的、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反馈控制系统,为人们提供优化的博物馆信息服务。

3.诉诸感官体验,传播高质内容。

参考文献:

[1]周凯、杨婧言《数字文化消费中的沉浸式传播研究——以数字化博物馆为例》,《江苏社会科学》.

[2]曾一果、陈爽:《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展示和传播研究——以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例》,《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THE END
1.博物馆数字化工程:重塑文化遗产的新篇章本文深入探讨博物馆数字化工程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展示数字技术如何为博物馆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以及这一进程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重要意义。https://www.pbids.com/aboutUs/pbidsNews/1861294967504343040
2.国博重点实验室研究成果获评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案例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 2024 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案例中,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资源活化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研究成果“‘数说犀尊’智慧展厅”成功获评。 实验室以“一物一展”的形式打造“数说犀尊”智慧展厅。展厅集成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三维高清采集、AOA定位、环境监测、https://www.chnmuseum.cn/zx/gbxw/202412/t20241216_270723.shtml
3.文博场馆“正青春”,多地融合数字技术打造“活起来”的沉浸式文博近年来,广西博物馆深入挖掘博物馆文博资源,与时俱进地将广西文化融合演艺、数字技术等元素,推出了多媒体舞台剧《梦见瓯骆》、“鼓动八桂声震九州——广西古代铜鼓文化数字化陈列”展览等特色项目,通过沉浸式的主题展演形式,让观众更加深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3NTQ4MDg0Nw==&mid=2247691985&idx=8&sn=a83d888bcadf6d45cd7d34d028978e1f&chksm=fcfe6ce34748c5c048962cee8b17a774302c3c2ca4c180488e92f41b03bbc0cfbd14809c21df&scene=27
4.农耕博物馆采用数字多媒体,沉浸式农业科普会如何呈现?遍览全国,不难发现,各省区均藏有文化底蕴深厚的博物馆,它们不仅是地域的文化象征,更是历史文化的捍卫者与传播者。如今,随着时代发展,博物馆主题日益丰富。接下来,让我们聚焦于农业主题的农耕博物馆,探索其如何利用数字多媒体技术,为观众营造一场身临其境的农业科普盛宴。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OU0QBT0538917F.html
5.中国博物馆数字化若干概念的思考数字化博物馆与博物馆数字化 数字化博物馆是以博物馆物理实体为基础,在信息网络平台上建立的一个信息服务体系。数字博物馆是物质博物馆在数字网络空间的再现和反映,具有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的特点。 博物馆在文化经济方面是资源高地。博物馆作为一个提供知识的终生教育场所,理所当然地应该在信息空间中占有重要的一https://www.dpm.org.cn/study_detail/100204.html
6.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意义9篇(全文)在数字化博物馆中,观 众感觉不到任何人为的限制“ 5!对博物馆的展品的采集是一种剥离行为,是把它从它原来存在的环境中剥离出来放 到博物馆中孤立的展示,这无疑己经失去了展品一些背景信息”在实体博物馆展出时,恢复 或部分恢复出展品原来的存在环境比较困难或者代价较高“而在数字博物馆中,很容易利用 计算机https://www.99xueshu.com/w/filebu7no481.html
7.浅析高校数字化博物馆——以苏州大学博物馆为例王皓 苏州大学博物馆 江苏苏州215000 引用 收藏 分享 打印 摘要:高校数字化博物馆在建设和谐文化校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高校博物馆的特点以及高校数字化博物馆与建设和谐文化校园的关系出发,提出了高校数字博物馆致力于和谐文化校园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qnwxj201211176
8.2023博物馆数字化展博物馆技术产品展览会展览规划4万平米,包含博物馆、文博企业、数博融合、数字化建设四大板块,十多个展区,通过数字技术、互动体验、讲解演示、图书影视等形式,为观众带来生动有趣且深刻直观的数字化博物馆技术。 参展范围: 博物馆科研成果、文保基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承 博物馆发展综合 博物馆展陈 https://shanghai.11467.com/info/14506987.htm
9.博物馆的数字化之路博物馆的数字化之路-国际上已将博物馆教育与学历教育、在职继续教育并列成为三大教育。我国的博物馆教育则刚刚起步,非常需要总结推广北京已有的经验。该论文集展现的案例不是单纯的数字技术应用,而是整体创意规划设计、形式多样的互动https://mall.cnki.net/Xinke/web/Info/DZ2108010103
10.河南洛阳:博物馆迈向数字化,让文物“活起来”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建设是让文物活起来的具体体现,是洛阳市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打造河南副中心城市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建设“东方博物馆之都”的有力支撑。http://news.hnr.cn/djn/article/1/1559140830067843074
11.智慧博物馆数字化解决方案国华文旅提供全面的智慧博物馆数字化解决方案。首先,其技术实力得益于一支拥有丰富经验的技术团队,掌握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为智慧博物馆提供全面、高效的数字化服务。其次,国华文旅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已成功为多个博物馆、景区、城市提供高质量的数http://museum.gdghwl.com/
12.数字博物馆与虚拟博物馆,概念与区别数字博物馆和虚拟博物馆虽然有些相似,但侧重的方向不同,数字博物馆强调数字空间,而虚拟博物馆注重展示方式,在数字化时代,博物馆数字化的发展将为公众提供更丰富,便捷的文化体验.https://www.qiandutech.cn/article-item-183.html
13.数字化转型中的博物馆博物馆数字化是指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将传统的纸质材料、电子信息转化成具有多媒体性质的可视图像和交互式媒体数据。博物馆数字化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指传统意义上“以实物为载体,通过对各种信息手段的利用和改造来实现文化传播与交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不断发展完善,以及计算机应用软件在各https://www.depthlink.com/news_496
14.浅谈数字化博物馆未来的发展之路数字化博物馆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博物馆的文物、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形成网络资源,然后通过互联网和其他信息技术,将文物、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展示和传播的博物馆。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可以为传统博物馆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带来更多的展示和传播机会,从而使文物和文化资源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并吸引更多的参观者参观http://ylpano.com/news/686693886587965440/8ce7ea49cc7c4d4ea6985640459a136a
15.数字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展示文化藏品文章浏览阅读715次,点赞20次,收藏21次。数字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展示文化藏品作者: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1. 背景介绍1.1. 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博物馆也迎来了数字化转型浪潮。数字博物馆的概念应运而生,它利用数字技术将博物馆的_数字博物馆https://blog.csdn.net/universsky2015/article/details/141253941
16.博物馆成为数字化创新热土,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当下,博物馆已经成为数字化创新的乐园,云展览、云体验、云互动等新场景、新模式,不仅丰富了博物馆的“打开方式”,也让文物真正地“活”了起来。 日前,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今古集”文化遗产社会教育活动以“博物馆数字化的创新力量”为主题,联合甘肃省博物馆以连线方式举办了线上讲座和夜游“云观展”等活动。来自http://wenhui.whb.cn/zhuzhan/xinwen/20220520/467886.html
17.数字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平台不仅可以汇聚文化数据,便利受众的学习和生活,更能实现文化的交流和共建。数字化藏品管理系统一旦具备完善的查询功能,就能使利用数据库十分接近数字博物馆。https://vebaike.com/doc-view-1159.html
18.数字博物馆和主题文创的纵横生长采访:文物数字化方法论 在了解了数字博物馆和主题文创的纵横生长形态与法则后,接下来,我们安排了一个采访,由上海团队雅宁同学对话了国内从事文物扫描工作5年的张先生(因涉及部分行业机密,所以隐去姓名),他与苏杭区多家知名博物馆、美术馆有长期业务合作。下面是来自张先生业界观点: https://36kr.com/p/1724622962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