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自媒体博主“影子不会说谎”(下称影子)因为揭露酒店民宿的隐藏摄像头,而被围堵恐吓,上了热搜。
不过,这些博主的成名之路也远非一帆风顺。他们有的跟平台之间在审核方面斗智斗勇,有的甚至受到人身安全威胁;也有些人过于追求流量博眼球,因而频频“翻车”……
这些博主通过自媒体平台揭露黑幕,取代的是传统电视民生节目如《南京零距离》、《南昌直播查酒驾》等或者消失或者变得抽象等的“生态位”,填补了社会监督的空白。
反诈博主遭遇惊魂一刻
9月15日,“影子不会说谎”在河北石家庄华强广场的两家酒店民宿,发现房间内有隐藏摄像头。他说,在当场进行摄像头确认和拆除时,他们被民宿老板及其他人围堵在酒店楼道,“遭遇长达数小时的恐吓,团队中有人被打”。
9月24日晚,石家庄市新华公安分局通报称,三个安装针孔摄像头的人已被抓获,与民宿业主并不相识。同时,围堵和阻拦博主离开的三人被治安处罚。
影子2020年开始创作各类反诈骗视频内容,用“另类”的方式教大家如何保护个人隐私,避免陷入虚拟货币、兼职、刷单、庞氏骗局等陷阱,也有参加一些官方组织的短视频大赛。
而要说到这类博主的“祖师爷”级人物,非“花总”莫属。
花总名叫吴东,最初的网名叫“花果山总书记”,此后换网名“花总丢了金箍棒”。他漫长的网红生涯中至少有标志性的“三大战役”:
2011-2012年,花总为一众官员照片做“手表鉴定”,最终导致陕西省安监局长杨达才落马,被认为是网络反腐代表人物,同时揭露“世奢会”乱象,发布风靡一时的《装腔指南》。
《杯子的秘密》之后,花总自己也做了一个酒店偷拍摄像头的视频《偷拍的秘密》。他和团队弄了个现场实验:在房间中藏12个摄像头,然后让作为老手的花总找,结果有丰富卧底经验、熟知摄像头的他只找到6个。视频还揭秘摄像头如何伪装后,潜藏在试衣间、酒店、卫生间、出租车、出租房里,来偷窥普通人的生活隐私。看完后,不少网友觉得不寒而栗。
不难发现,此类揭秘博主逐渐分成了两大流派,花总、影子这类属于“技术流”,通过娓娓道来令人震惊的事实,直接给予观众心灵震撼。而针对“假秤”的这类,用激烈的冲突替大众宣泄对不法商贩的不满,逐渐形成了一个“咆哮式打假”的流量模式。
“技术流”视频制作周期更长,会深挖某个乱象背后的链条,但显然占比很小。《新京报》曾引述业内人士表示,2023年下半年开始,有博主发现夸张的表演能快速起号之后,这个赛道里的内容变得越来越激进,直到“咆哮式打假”彻底成为主流。
由于从业者鱼龙混杂,且有的为了博眼球不择手段,“翻车”的不良影响也日渐严重。食品界打假博主辛吉飞的一句“科技与狠活”言犹在耳,他的直播间推荐的产品却被说是假货。另一位头部打假博主“铁头惩恶扬善”今年初在直播中自曝“涉黄”,此后被全平台封禁,只能用其他另类手段试图回到公众视野。
电视台民生新闻的前世今生
在民间传播力量相对官方有明显优势的自媒体时代,这类打假博主实际上取代的是活跃于广播、电视媒体的一批民生类、暗访类节目的“生态位”。
自1990年代以来,随着《东方时空》子栏目《生活空间》(后改为《百姓故事》)作为先导,“民生新闻”类节目模式逐渐在国内电视台成型。
进入新媒体时代,许多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如《1818黄金眼》《谭谈交通》《新老娘舅》等,通过接地气的报道风格,紧扣市民关心的民生问题,在促进地方问题解决和社会和谐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民生新闻”节目由地方电视台制作,其监督作用受到地方政府和经济环境的制约。江西电视台的“都市2直播”节目在直播夜查酒驾时播出了“叫yuwei过来”的画面,此事导致节目被叫停。
官方与民间的此消彼长、相互配合
随着近年来广电式微,地方电视台普遍面临缺乏资金和人才、节目内容局限等问题,制约了节目的深度和影响力。尽管全国各地都有同类民生节目,但能在社交网络走红的也只有头部的少数几家,呈现分布不均的“马太效应”。
不论持证上岗的电视台,还是草莽出身的自媒体,舆论监督都有亮眼之处,也各有弊病和不足。像“铁头”、辛吉飞那样的“翻车”情形,官方媒体也不能完全幸免。
2007年6月,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指称北京市众多的流动摊贩卖的包子都是用废纸剁烂,香精调味做成的“纸馅包子”。但该片实为“栏目组临时人员”为了追求收视率,用欺骗手段要求早点摊“摆拍”,实际上并不存在其中所说的情况。
官方和民间力量的打假揭黑报道,手法和影响力往往类似,也各有各的“软肋”。官方报道,怕出名以后被“招安”“收编”,丧失锐气;民间节目,怕出头以后拿不准尺度,账号被平台限制。
不过,两者都在揭露真相的过程中各自努力,也有“打配合”的经典案例。近期最为典型的一次“打配合”,莫过于新京报揭露的“油罐车混装”事件。自媒体“高剑犁”使用公共GPS数据进一步分析油轮路线,证实了新京报调查的细节,进一步找到其他更多的线索,之后有关部门直面质疑,作出回应。不过后续几天,该公共GPS数据进入不可查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