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位居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共收藏有40多万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珍品。展览大厅有198个,最大的厅长205米。
拿破仑三世套房
卢浮宫原是法国的王宫,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它始建于1204年,当时在十字军东征时期,为了保卫北岸的巴黎地区,菲利普·奥古斯特二世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通向塞纳河的城堡——卢浮宫,当时卢浮宫主要用于存放王室的档案和珍宝,同时也存放他的狗和战俘。
查理五世时期,卢浮宫被作为皇宫。16世纪中叶,弗朗索瓦一世继承王位后,这座宫殿被拆毁,并在原来城堡的基础上重新建筑一座宫殿。
此后经过9位君主不断扩建,历时300余年,形成一座呈U字形的宏伟辉煌的宫殿建筑群。
卢浮宫在拿破仑时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方式装饰,他把欧洲其他国家所能提供的最好的艺术品搬进了卢浮宫。
由于拿破仑不断地向外扩张,并称雄于欧洲,于是几千吨的艺术品从所有被征服的国家的殿堂、图书馆和天主教堂运到了巴黎。
拿破仑将卢浮宫改名为拿破仑博物馆,巨大的长廊也布满了他掠夺来的艺术品。在卢浮宫里,拿破仑的光彩持续了12年,一直到滑铁卢战役的惨败。
拿破仑三世是卢浮宫建造以来投资最多的人,卢浮宫变成了富丽堂皇的皇家庆祝活动场所。前后将近600年,卢浮宫整个宏伟建筑群才告以完成。
20世纪80年代,卢浮宫已日渐陈旧,变成了“一座旧王宫中的旧博物馆”。1981年起,在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的支持下,“大卢浮宫计划”实施,让这座博物馆重塑昔日荣光。重建后的卢浮宫全部作为博物馆使用,建设中贝聿铭设计的玻璃金字塔,成为卢浮宫的标志。
卢浮宫“三宝”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又称永恒的微笑,是达·芬奇在1503~1506年间文艺复兴鼎盛期的作品。原作的尺寸:纵77cm、横53cm,该作品画在一块杨木板上。主要表现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静的典型形象,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中世纪教会认为,腹部以下为情欲,禁止人物肖像画到腹部以下。达·芬奇为了加强对人物时代特征,打破了传统的构图方式,突破了对女性的刻画到了腹部。该画完全消除了中世纪绘画中的呆木僵硬表情,表现出一股活鲜鲜的生气;其美学价值首先就体现于这种先进的审美理想中。
画像上蒙娜丽莎坐在一把半圆形的木椅上,背后是一道栏杆,隔开了人物和背景,背景有道路、河流、桥、山峦。
她身穿黑衣,头戴一层薄细纱,脸微微向右转了过来,没有眉毛和睫毛,她的眼睛看向左边,面带微笑,这是当时标准的肖像画模样。
据考蒙娜丽莎原型为佛罗伦萨面料丝绸商人弗朗西斯科·戴尔·乔孔多的夫人丽莎·乔孔多。她有5个子女,画像完成于丽莎24岁那年。
蒙娜的意大利语意思是女士/夫人,蒙娜丽莎即为丽莎夫人。
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卡罗·佩德雷蒂认为,蒙娜丽莎身后的背景是意大利中部阿雷佐市布里阿诺桥附近的景色。证据是,达·芬奇出生在距阿雷佐约100公里的芬奇镇,并曾经在阿雷佐生活过,这一地区的原始景观与《蒙娜丽莎》的背景几乎完全一样,因此,达·芬奇很有可能采用这一地区的田园景色作为《蒙娜丽莎》的背景。当佩德雷蒂的这一观点在达·芬奇绘画国际研讨会上宣布后,许多美术史专家都对他的研究结果表示肯定。
法国工程师和发明家帕斯卡·科特,他用一种新的高科技多光谱相机发现,“蒙娜丽莎”曾有过眼睫毛、眉毛和更灿烂的微笑,而且,在其膝盖上搭了一件有毛皮内衬的外套。科特的红外线摄影也揭示了在好几层颜料的下面,藏有艺术家起草的素描。蒙娜丽莎本人的肤色应该是暖粉色,她身后的天空应该是生动的蓝色,而不是如今人们所看到的灰绿色。科特认为,画面如今展现出的深绿色背景是500年岁月中,油墨颜色沉淀的结果。
达芬奇使用“晕涂法”,整幅画融合了共40层超薄油彩,每层厚度仅2微米(头发厚度的1/50)。油彩由些微不同的颜料组成,营造出蒙娜丽莎嘴角模糊和阴影效果,令人隐约感到她在微笑,但仔细看时笑容就消失无踪。
意大利的研究人员用显微镜观察到蒙娜丽莎的眼睛中有字。在蒙娜丽莎的右眼中,画着达·芬奇姓名的首字母“LV”;左眼也有字符,不过现在还没辨明。这些字母都非常微小,我们用肉眼是看不出来的。细心的研究者发现,画作的其他地方也藏有字符,如在背景中桥拱上可以看到数字72(也可能是字母L和数字2)。
蒙娜丽莎的手被认为是美术史上画得最美的手,比例精确、丰满柔嫩、温柔细腻。达、芬奇利用色彩的明暗和光影效果,增加了手部的立体感和真实感;而由明到暗的界线模糊,过渡细腻微妙,显得朦胧柔和。温柔的双手,再加上优雅的姿势,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平和、沉稳的心境,同时也显示出她不凡的身份和地位。
蒙娜丽莎胸前衣饰上有几串链状刺绣图案,有人说这是达·芬奇的签名方式。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年——1519年)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自然科学家、工程师,与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后三杰”(又称“美术三杰”),除此之外在军事工程和建筑方面也有着非凡的建树。达芬奇是历史上少见的全才,被现代的研究学者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其艺术和科学探索的谨慎对后世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
二:断臂的维纳斯
断臂的维纳斯女神雕像,高约204厘米,由两块半透明的白云石拼合雕就。她站在鸡血白纹的云石底座上,上半身裸露,下半身裹着围毯。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在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阿佛洛狄忒是爱与美的女神,罗马神话中称维纳斯。她掌管人类爱情、婚姻、生育以至一切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生于海中,以美丽著称。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
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
这件作品相传是古希腊的雕塑巨匠亚历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至前50年雕刻的,在中世纪捣毁偶像运动中被埋入地下。1820年,希腊爱琴海米洛岛上的一位农民在挖土时发现了它。消息传出,正好有一艘法国军舰泊在米洛港,舰长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到现场,想买下,却没有现金。结果,“维纳斯”被一位希腊商人买下,并准备运往君士坦丁堡。眼见宝物就要失去,法国人不甘心,立即驱舰前去阻拦。双方发生了混战,结果使珍品遭到损坏,雕像的双臂被打碎。双方争执不下,最后由米洛地方当局出面解决,由法国人用钱买下雕像,贡献给法国国王。就这样,“维纳斯”被运到法国,在当时立即引起轰动。
三:萨莫色雷斯岛的胜利女神
萨莫色雷斯岛的胜利女神在二层德农馆阿波罗走廊的达鲁楼梯上,这座高3.28米的雕塑创作于公元前3世纪,是古希腊美术史中的希腊化时期(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1世纪,又称作“泛希腊时期”)的著名雕刻作品。这一时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了希腊各城邦,建立了亚历山大帝国,并向外扩张。该雕塑是为了纪念打败托勒密舰队的海战而建造的。
雕像表现了带有羽翼的胜利女神,昂首挺立于战船之首的形象。张开的翅膀和迎着海风舞动的衣裙,有着强烈的运动感,呈现了胜利者的雄姿和欢呼凯旋的激情。
奈姬,古希腊神话中的胜利女神,司掌胜利、好运、成功等,某种意义上,她也是一种命运女神。在西方艺术中常以身有双翼,携带橄榄枝、月桂枝等,手持竖琴吟唱颂诗的年轻女子形象出现。
奈姬的父亲为战争与晚春之神帕拉斯,母亲为誓言女神斯堤克斯,其表妹是智慧女神雅典娜。奈姬也是雅典娜的伴侣。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祭祀雅典娜,胜利女神庙则祭祀奈姬。
1863年考古学家在爱琴海东北部的沙漠色雷斯岛上发现了这座雕塑,当时它已经支离破碎,我们现在看到的胜利女神像其实是由很多碎片多次修复组成,右翅是方位不当的石膏复制品。
戴头盔的雅典娜又名《韦莱特里的帕拉斯》
希腊神话中,雅典娜女神的全称为帕拉斯-雅典娜。韦莱特里是意大利中部的一座城市。1797年,人们在韦莱特里附近的一座罗马庄园废墟中发现了这件雕塑,高达3米。
雅典娜的典型标志通常包括头盔、标枪、长矛、盾牌和羊皮胸甲,胸上装饰着美杜莎。
约9000多年前的雕塑——雕像D'AiNGHAZAL约旦
这座有着9000多年历史的雕塑属于前陶瓷新石器时期,是卢浮宫最古老的展品,1985年在艾因加扎勒的考古发掘中发现,这座雕像。
展厅天花板
受刑的马西亚斯
希腊神话中森林之神马西亚斯生是羊角及羊蹄的半人半兽神,他向太阳神阿波罗发起挑战,比试谁的奏乐技巧更胜一筹,落败后被判将身上的皮活生生地剥去,此雕塑描绘的正是马西亚斯被悬吊在松树上,等待接受惩罚的情景。
距今3800年古巴比伦王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
该法典出自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巴比伦,共282条,以锲形文字刻在一块黑色玄武岩上。
玄武岩高2.5米,中部为282条法令全文,上部的人物像是坐着的司法之神向站着的汉谟拉比国王亲授法律,国王则右手致答谢,以示对神授的法律表示尊敬。
1550年法国让·古戎女子雕像柱
1793年,意大利雕塑家安东尼奥·卡诺瓦——爱神吻活普赛克
大理石雕,高1.55m,宽1.68m,厚1.01m
安东尼奥·卡诺瓦(1757~1822),意大利雕塑家,新古典主义雕刻的代表。他的作品标志着雕塑从戏剧化的巴洛克时期进入到以复兴古典风格为追求的新古典主义时期。
公元2世纪,希腊雕塑的罗马复制品——美惠三女神
美惠三女神指的是希腊神话中分别代表着妩媚、优雅和美丽这三种品质的三位女神。三女神雕塑制作于公元2世纪,一件希腊雕塑的罗马复制品。这尊三女神雕塑人体比例匀称,肉体丰腴,人物动作轻松自然,没有娇柔做作。相互搭肩的形式将三人连在一起,对立统一,变化、和谐,形成一曲美妙的韵律。
米开朗基罗——被缚的奴隶雕像
被缚的奴隶又名反抗的奴隶,雕像全身肌肉紧绷,表现出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命运的抗争。
米开朗基罗——垂死的奴隶雕像
垂死的奴隶又名入睡的奴隶,表现了奴隶因遭受痛苦折磨而奄奄一息、疲惫不堪的形态。
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为未完成状态。是米开朗基罗,为罗马教皇尤利乌斯二世(也称尤里乌斯或儒略二世,1503-1513在位)的坟墓设计的雕塑,他同时也是教皇的陵墓总设计师。在中世纪意大利,统治阶级在墓前立奴隶像是象征死者的权威。最初这两件雕塑是由教皇给自己的墓碑定制的,项目两度更改,最终教皇死去之后,因经费不足而停止。后来,米开朗基罗把这两尊雕像送给了罗伯特·斯特罗契,后者又于1548年把它们送给了法国国王法兰西斯卡一世,最后成为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的藏品。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与拉斐尔和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后三杰。
1845年,意大利雕塑家洛伦佐·巴尔托里尼——宁芙与蝎子
宁芙是希腊神话中次要的女神,有时也被翻译成精灵和仙女,也会被视为妖精的一员,出没于山林、原野、泉水、大海等地。是自然幻化的精灵,一般是美丽的少女的形象,喜欢歌舞。它们不会衰老或生病,但会死去。它们和天神结合也能生出神的不朽的后代。很多宁芙是自由的,有些宁芙会侍奉天神,如阿尔忒弥斯、狄俄尼索斯、阿波罗、赫尔墨斯、潘神。宁芙的脚被蝎子蛰了,她手按伤处、眉头紧蹙,露出一丝痛苦的表情。
公元前2世纪希腊雕塑的罗马复制品——沉睡的海尔玛弗狄忒
在古希腊神话中,美少年海尔玛弗狄忒是赫尔墨斯与阿弗洛狄忒的儿子,他拒绝了水仙子萨拉玛西斯的仰慕追求,水仙子为了能与他永远在一起,遂要求主神宙斯将他们的身体合二为一,从此海尔玛弗狄忒成为雌雄同体。
这位神灵因同时拥有男性和女性的优点而异常骄傲,不料惹怒了好嫉妒的宙斯,宙斯把他撕为两半——男人和女人,骄傲的海尔玛弗狄忒一心想恢复昔日的样子,世间的男女便从此不知疲倦地追寻着自己的另一半。
此雕塑的女性躯体显得如此柔弱无力,但参观者绕雕塑走一圈,就会发现其男性生殖器清晰可见。
海尔玛弗狄忒身体下的床垫是意大利最伟大的雕塑家贝尔尼尼1619年的作品,床垫为大理石质地。
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画家。早期杰出的巴洛克艺术家,十七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贝尼尼主要的成就在雕塑和建筑设计,另外,他也是绘图师,舞台设计师,烟花制造者和葬礼设计师。
菲利普·波特的葬礼纪念碑
这座壮观的大型雕塑是为了纪念15世纪末法国勃艮第公国的重要人物——菲利普·波特而建的,菲利普·波曾是勃艮第公国的宫廷总管大臣,为几代公爵效力,尤其是最后一位公爵——查理公爵,然而,在1477年查理公爵去世后,菲利普·波却转向支持公爵的死敌法国国王路易十一,成为法国国王的侍从。
中世纪末期,一些大型坟墓底座上刻有服丧行列的小型雕像(如勃艮第公爵的坟基)。菲利普·波坟墓的雕塑采纳了同样的主题,但形状更独特而大胆:几乎和真人一般大的服丧者雕塑抬着死者卧像。这种对葬礼场面的记录能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服丧者都毫不掩饰地在腰间佩戴着世袭贵族等级的象征物,目的在于夸耀总管的门第。
菲利普·波特的葬礼纪念碑是用彩色石灰石建造的,添加了金和铅,长2.60米,宽1.67米,高1.81米。雕塑描绘菲利普·波特戴着骑士头盔,身穿束腰外衣和金色胸甲盔甲,头枕在石枕上,眼睛睁开,双手合十祈祷。
雕塑的左边放着一把剑,脚边放着一个难以辨认的半狮半狗的小动物雕像,分别象征权力和主权以及忠诚。
八名哀悼者同真人大小抬着菲利普·波特的遗体雕像,哀悼者用黑色石头雕刻而成,穿着长而宽松的衣服,黑色兜帽遮住部分脸。
每个人低头哀悼,手持单独设计的金色纹章盾牌,可能是指菲利普·波特的后裔,也可能是指他行使行政主权的勃艮第第八地区,也可能是雕塑家的想象。
他们的姿势和表情给人的感觉就像真的在参加送葬队伍,以缓慢的步伐悲伤地前行。雕塑底座上刻有关于菲利普.波一生的碑文,试图为他的政治倒戈行为进行辩护。
该作品完成于1477年至1483年,并安装在菲利普·波特位于西多会修道院圣让巴蒂斯特教堂耳堂北侧的坟墓上。尽管法国雕塑家安托万·勒莫伊图里埃被认为是纪念碑的创作者,但参与该项目的其他艺术家和工匠尚未确定。
在法国大革命期间,修道院成为国有财产,雕塑被没收并转移到第戎的圣贝尼涅教堂。然而,于1791年5月4日,这些雕塑被卖给了收藏家达尔德兰和杜勒·杜勒。1808年9月5日,作为让﹣弗朗索瓦·帕奎·德·梅桑热的收藏品,它在第戎的拍卖会上再次出现。后来,查尔斯·理查德·德·韦斯弗罗特,勃艮第会计协会主席兼吕菲莱博讷领主,以仅53法郎的价格购得此雕塑。
1886年,国家试图通过法庭诉讼收回雕塑,但于1887年败诉。1889年,继承人将这座雕塑卖给了卢浮宫博物馆。
安提诺乌斯雕像
安提诺乌斯是罗马皇帝哈德良的情人,在他生前和死后,哈德良为他制作了1000多个雕塑。这是其中之一,作于公元前130年。这座高达0.95米的特大型胸像,被很多游客誉为卢浮宫“最漂亮的胸像”。
1626-1627年,意大利雕塑家朱利亚诺·菲内利——玛利亚·巴贝里尼·杜格利奥尼
这位女士是教皇乌尔班八世的侄女,在1621年22岁时死于分娩。
馆藏的半身像
罗马皇帝多米提安(81-96年在位)时代希腊三大雕塑家之一留西波斯的原作——爱洛斯为他的弓箭上弦
向维纳斯第一次讲述秘密的私房话
BorgheseVase花瓶
这个巨大的花瓶是1569年从原凯撒大帝的庄园HortiSallustiani出土的,制作年代约为公元前40–30年,花瓶的尺寸高1.7m,直径1.35m。
赫克里斯与化为蛇的Acheloos河神战斗
赫克里斯是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儿子,罗马名字大力神赫拉克利斯。Acheloos是希腊地区的一条Acheloos河的河神,以善于变身而著称,最擅长变为雄牛和巨蛇。
四名俘虏
四名俘虏又名被国王路易十四征服的四个国家(西班牙、普鲁士、荷兰和罗马帝国),作者是马丁·德斯贾丁斯。这组青铜装饰于1686-1689年完成,曾经点缀在胜利广场路易十四雕像底座和四周,后在大革命中幸存下来。
雕塑所描绘的每个人像都表达了在被俘虏的磨难中的不同感受:反抗、希望、不甘心或绝望。他们象征着在《奈梅亨条约》中被打败的四个国家。
西班牙是年轻人,头仰举,仍怀希望;
荷兰是一个成熟的中年人,咬牙切齿,心不甘情不愿;
普鲁士是一个中年人,放弃与忧伤;
罗马是老年人,垂头丧气;
战利品以古代凯旋的方式扔在地上:头盔、盾牌、军旗、横梁、戟、桨等。
萨尔贡二世城堡的人首翼牛雕像
石像高4.2米
“拉马苏”一词原本代表星座,经过苏美尔文化、阿卡德等历史时期后,最终在新亚述帝国时期形成人首翼牛的图像。拉马苏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宗教的神话混合体。它们经常被描绘成一头带翅膀的人头公牛,被认为可以抵御邪恶。它们经常被放置在皇宫的入口处。
这对人首翼牛雕像来自萨尔贡二世的王宫,是亚述文明鼎盛时期即公元前8世纪的作品。其正面呈圆雕伫立状态,可看到牛两条前腿和人头的正面;从侧面看则表现为四条腿行走状态。
人首翼牛雕像
公元前721~前705,新亚述,美索不达米亚(伊拉克)浮雕板
亚述浮雕艺术作品大多以君王的军事远征为题材,在石板上采取水平方式,展现大量的人物、马和战车的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