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家正面临着一场重大战“疫”,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正凝心聚力,共克时艰。为了丰富广大人民群众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打赢疫情防控的攻坚战,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宣传、教育职能作用,陆续推出一批精品珍贵文物,让特殊时期的您继续线上欣赏。
杜修经于2007年11月13日在湖南文理学院去世,享年101岁。对于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的点名批评,杜修经是怎么认识的呢?2009年初,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文物征集人员,在副馆长林道喜的带领下,赶赴湖南承德采访了杜修经的儿子杜方时,他说父亲多次与他说道“那时候年轻单纯,只知道机械的执行省委指示,不能象毛泽东那样有通盘的战略考虑,所以犯了错误。”这正是杜修经给他留下了对二十九团郴州覆灭承担相应责任的终身遗憾。这位百岁寿星的坦诚之言足以彰显一个职业革命家的坦荡胸怀和敢作敢为、敢于认错、光明磊落的共产党人本色。
“由于各种原因,他先后三次入党,两次失掉组织关系,但无论在党内还是在党外,他都关心党的事业,任劳任怨地为党工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这是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为杜修经最后做出的评价。一个人最不能免的就是犯错,最可贵的却是知错、改错。
今天这份县长通知书已经成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珍贵收藏,也成为我们如何书写一个共产党人忠诚信仰的历史见证。
裁纸刀长39厘米,宽4.2厘米,为弯月形,由刀体和刀柄组成。刀体较薄,刀柄为木质短圆柱形。此物为谭震林在书纸店当学徒时用过的裁纸刀。
此订书机为19世纪早期所生产的简易手压式订书机,由机身、底座(缺)及手柄组成,机身由两块梯形铁块合成,中间设凹槽可放置订书针,并装有一铁栓与手柄相连,手柄为长条形,末端呈圆饼状,机体上铸有几何纹。此物是谭震林在书纸店做工时用过的。
这是湖南省茶陵县著名革命烈士尹宁万读中学时用过的笔筒。1924年春,尹宁万进入父亲创办并任校长的茶陵县汇文中学读书,受到父亲和进步教师的民主思想影响,产生了立志报国的思想。他曾在笔筒上刻下杜甫的两句诗:“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借以抒发自己树立雄心壮志、要干一番事业的真实情感。
1928年春,根据湘赣边特委的指示,尹宁万回到茶陵,重新开展茶陵、攸县、酃县、安仁一带党的工作,支援井冈山的斗争。他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努力与各地党组织及其武装力量建立了联系,及时传达了湘赣边特委的决议精神,使白区的工作有了新的起色。1928年5月,尹宁万因患疟疾,回到茶陵毛冲家乡治病,不料被土豪告密,县挨户团派兵包围村子,在村民们的掩护下,敌人挨家挨户也没搜出尹宁万。穷凶极恶的敌人见抓不着尹宁万,非常恼火,他们就抓了40多个村民关押起来,扬言如不交出尹宁万,就要血洗毛冲。看到乡亲们危在旦夕,仍在患病的尹宁万挣扎着站了出来。敌人如临大敌,将他上了手铐脚镣,派兵押往茶陵县城。县长方直亲自审讯,软硬兼施,都不能使他屈服。最后,敌人将他残酷杀害,剖腹取肝,并不准亲属收殓。乡亲们冒着风险,深夜抢运烈士遗体回乡安葬。
铜质,分三层,由铆钉连接而成,做工精致。
贺国中是红五军第四纵队司令,这是他在学生时代用过的一件文具,是贺国中烈士革命生涯的一件珍贵遗存。
这件质地为白色宣纸的馆名题字,长方形,竖幅,高70厘米,宽29厘米,装裱在宣纸上。内容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名。这件题字,是朱德委员长1962年3月4日至6日重上井冈山时题写。
朱德是四川仪陇人。1927年参加领导了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九军副军长。1928年初,发动和领导了湘南暴动,4月率部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他任军长。建国后,授元帅军衔,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共中央副主席等职。
1962年3月,朱德委员长回到了阔别35年的井冈山。在井冈山的日子里,他不顾旅途劳累,重游旧地,亲切地会见老红军、革命烈士家属、干部和群众,参观当年他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黄洋界、茅坪、大井、小井等地。朱德十分关心井冈山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3月5日,他在井冈山宾馆与井冈山管理局干部座谈时,鼓励大家除了发展粮食生产外,还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注意发展手工业生产。座谈会结束,朱德应时任中共井冈山管理局党委书记、局党委宣传部部长兼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筹备处主任林史的要求,题写“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八个墨笔大字。现在悬挂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入口处的馆标,就是朱德的亲笔题词。此件题字后由井冈山管理局常委办公室移交给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收藏。
这本记录本系道林纸订成,64开,长12.5厘米,宽7厘米,重10克。今尚存26页,分别用毛笔,钢笔和铅笔书写。1927年11月,工农革命军根据前委指示,在龙江书院中厅“明道堂”开办第一期军官教导队,学员100余人。毛泽东常亲临讲课。蔡德华为学员之一。他记录授课内容:“政纲报告”、“宁冈的工作”、“侦察知识”和革命歌曲等,字迹清晰可辨。
蔡德华是宁冈县柏露乡蔡亚村的农家子弟,1927年12月受中共宁冈支部派遣,参加了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培训,回地方先后担任宁冈县第三区赤卫队队长、宁冈县赤卫大队副大队长等职。1929年1月,红军主力下山,敌人攻入井冈山,蔡德华意识到斗争环境的严峻和危险,遂将自己经历和保存的材料用油纸包好,装入竹筒内,藏在自家的屋檐下。随后,抱着献身的决心和战友们一道坚持井冈山的斗争。1930年不幸被捕,宁死不屈,在宁冈新城遭敌杀害。
1979年11月,蔡德华的儿子蔡官妹家拆除老屋盖新房时,匠人们发现屋檐下压着一个竹筒,原以为里面装有银子花边之类的东西,谁知打开一看,里面用油纸包着全是些写有字的本子和纸张,当时有些匠人,还拿了几张薄一些的用来卷生烟吃。蔡官妹发现后立即制止匠人们的行为,并将这些东西归拢起来,放在家中。井冈山会师纪念馆工作人员经整理里面有记录教导队授课内容的笔记本、宁冈县赤委会制订的《教练士兵教官之注意》《宁冈县赤卫连点名册》《宁冈县第三区赤卫队点名册》等珍贵的革命文物。尤其是红军教导队听课笔记本,记载有政纲报告、宁冈的工作等重要内容和侦察知识,以及国际歌等。这本笔记本见证了我军最早进行干部培训、举办教导队的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