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博物馆融入人民美好生活时政

今年5月18日是第47个国际博物馆日,国际博物馆协会确定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记者从国家文物局召开的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的主会场活动将围绕主题,集中展示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博物馆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数千场活动迎接国际博物馆日

和北京一样,澳门地区也开展了持续性的文化活动。由澳门20座博物馆联合举办的“2023澳门国际博物馆日嘉年华”于5月14日开幕。自开幕至6月4日,设有为期3周的“2023澳门国际博物馆日线上游戏”,参与者可到20座博物馆完成AR打卡任务,展开博物馆探索之旅。此外,澳门各博物馆于5月还推出多项线上、线下活动,突显澳门人文荟萃的文化底蕴,为社区营造浓厚的文博气息和节日氛围。

策展能力是博物馆最为核心的能力,展览则是博物馆最重要的服务产品。为迎接国际博物馆日的到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完成了“中国古代瓷器展”“中国古代书画展”两个专题展览的改陈工作,并向公众开放。“中国国家博物馆不断加强展览设计,丰富展示手段,争取在文物展品丰富化、内容说明通俗化、辅助展品多样化、展厅空间合理化、灯光设计专业化、文物展示手段多元化等方面迈上新台阶。”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工作部主任赵永表示。

5月14日,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举行了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的首场活动,邀请来自北京血液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等医疗机构的26组亲子家庭一同参与。

恭王府博物馆副馆长陈晓文说,今年是恭王府博物馆创建40周年,恭王府博物馆希望借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打造活态文化空间,为公众开启一扇博物馆之门。

当一座城市作为博物馆

“据统计,全国超过30个城市规划或启动‘博物馆之城’建设。”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上海大学教授安来顺表示,从“建设拥有众多博物馆的城市”到“当一座城市作为博物馆”,博物馆之城建设的理念如今已发生改变。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正契合博物馆之城的建设理念。

5月10日,“博物馆之城建设高端国际论坛——北京文博发展智库2023国际研讨活动”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行。论坛以“当一座城市作为博物馆”为主题,邀请意大利、德国、美国等国的国际知名博物馆研究专家为博物馆之城建设发表真知灼见。

论坛上,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提出博物馆之城建设应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突出“融”字,即博物馆应融入城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以相互融通构建和谐共生的文化格局;二是突出“新”字,新时代新发展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和新的路径,为有效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必须坚持推陈出新、守正创新;三是突出“活”字,要加强中国文化遗产的活化研究与利用,加大中华文明的传播、传承与保护,才能真正做到让文物活起来。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何晓雷也表达了对于博物馆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观点。在他看来,城市要引导市民参与博物馆建设治理,促进博物馆深度融入城市生活与社区文化,引导公众将博物馆作为购物娱乐后的高级文化体验。

近日,首届北京博物馆活动月“百家博物馆进校园”活动正式启动,首都博物馆、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等10家博物馆的代表与学校代表签署共建协议;中国铁道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等一批行业博物馆的精品课程还走进了学校课堂。

近年来,北京市文物局持续推进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相融合,拓展馆校协同育人的新机制,积极开发博物馆社教课程和资源,助力青少年社会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正如何晓雷所言:“博物馆之城的核心任务是要做好建设、治理、开放、展示、服务、融合,要突破空间范围界限,突出整体性。”

数字技术构建发展新动能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国家文物局启动了“中小博物馆数字助力繁星计划”,公益性地以技术资源,助力推动中小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推进中华文明数字成果共享。“近年来,新技术越来越多渗透到博物馆建设中并取得良好成效。”在5月12日举办的第八届中国高校博物馆馆长论坛上,北京市文物局一级巡视员向德春认为,“在此基础上,博物馆当顺势而为,搭上全媒体的快车,不断探索文化传播新路径,推动我国文博事业大发展。”

5月15日,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湖北主会场活动在湖北荆门举行。荆门市博物馆新馆于当天正式开馆,该博物馆新馆运用新科技、新材料等,设计了丰富多样的互动多媒体环节,大大提升了展示水平。

“在科学新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博物馆通过与数字技术的有效融合,可以不断提高管理效能和文化传播力,构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山西博物院副院长谢宾顺表示,数字技术大大提升了博物馆的科技感、未来感和趣味性,让观众爱上博物馆,自觉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更好地实现博物馆成风化人的初心和使命。(本报记者刘源隆卢旭)

THE END
1.文化新观察·年度文化亮点“爆款文创”助推“文博热”文创产品不仅为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带来了可观收入,还带动了设计、加工、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 廖飞介绍,2024年国博文创总收入相比上年同期增幅近60%,直接解决社会就业人数超千人。“‘凤冠冰箱贴’销售持续火爆,产品制造厂家的生产规模和用工规模不断扩大,不仅增加了相关岗位供给,也促进了当地劳动力的就业http://www.xinhuanet.com/20241220/a3921ba590384e6aa2b56f9112e595be/c.html
2.智慧博物馆:数字化时代的文化灯塔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线上平台访问博物馆的海量文物数据、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等资源,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与交流合作。此外,智慧博物馆还定期举办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学术动态,为专业研究人员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文化研究领域的学术创新与发展。智慧博物馆还是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8566305151974380&wfr=spider&for=pc
3.用生活美学推广历史,用文化创意振兴东北关键字:红色博物馆 文创 红色文化 传承和发展 第一章 引言 1.1研究背景 文化是民族精神得以传承的血脉,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人民守望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定位,并且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说明,https://www.openwhy.cn/article/detail/1112330147916128256
4.聚焦2014两会高等教育话题(一)今天,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做客教育频道,为网友讲解教育现代化。李培根在访谈中谈道,现代化教育宗旨的核心,应该是让学生自由发展,但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却对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李培根说:“长期以来,我们把学生当成教育生产线上的产品,这是有问题的。华中科技大学几年前就在党代会上决定从以教师http://zhongwen.hytc.edu.cn/info/1061/3783.htm
5.两会建议提案汇总:文旅博物馆文物文化遗产关于全国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将线上博物馆公开课纳入必修课的提案、关于提高完善乡镇村史馆的提案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镇村史馆的建设意义重大,既是一种历史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记忆。首先,乡镇村史馆是中国人民寄托乡情的媒介,通过对乡村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奋斗历程的展览展示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乡土归属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6844081.html
6.探究线上博物馆的好处和发展趋势元居科技探究线上博物馆的好处和发展趋势 一、线上博物馆的好处 1.无地域限制:线上博物馆通过网络平台,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参观博物馆的展览,无需实地前往。这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地理限制,使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博物馆的文化盛宴。 2.便捷性:线上博物馆可以提供更加便捷的参观方式,用户只需要一台电脑、手机或其他终端设备,https://www.mvpmeta.com/newdetail/2062.html
7.羊城晚报会合作单位副主席、深圳至正艺术博物馆馆长吴福庆介绍,此次论坛是在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博物馆与和平”合作项目的框架下,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发起,深圳至正艺术博物承办并邀请全球博物馆领域的领军人物齐聚线上线下深圳,阐明疫情以来全球博物馆的现状,分析关键挑战和优先事项,以促进博物馆恢复和未来发展的具体国际https://ep.ycwb.com/epaper/ywdf/h5/html5/2021-09/17/content_692_428365.htm
8.2024年艺术品的发展趋势20242024-2030年中国艺术品行业现状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分析,艺术品市场,作为文化和经济的交汇点,近年来随着全球财富的增加和艺术收藏的普及,呈现出多元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线上艺术品交易平台的兴起,打破了地域限制,使更多艺术家和作品能够触及全球观众。同时,数字艺https://www.cir.cn/1/28/YiShuPinDeFaZhanQuShi.html
9.注意啦!1月27日零点起,上博东馆门票开抢!全套攻略→A:东馆试开放期间,散客(个人)可提前7日(含当日)通过上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GO上博—参观预览”栏点击进入“上海博物馆参观预约”小程序预约。每个订单最多预约5人,每张身份证每日限约1次。如不能按期参观,请至少提前2小时取消预约。预约未取消爽约2次的,账号将在第二次爽约的30天内没有预约资格。 https://www.jfdaily.com/sgh/detail?id=1242876
10.凤凰艺术两会如火如荼,文艺界代表和委员们都说了些什么?关于全国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将线上博物馆公开课纳入必修课的提案博物馆承担着“为明天收藏今天”的社会责任,是多元文化和艺术交融的殿堂。博物馆教育对于传承人类文明、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传播知识文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今,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存在着我国博物馆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各类型博物馆集https://m.d-arts.cn/article/article_info/key/MTIwNDY2NzgyMTCD35dlsJykc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