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小而美”的博物馆们,如何出圈出彩?文博文物藏品考古博物院全国博物馆

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特别是,Citywalk(城市漫步)等新兴旅游方式的出现,让更多人开始习惯以自助探索方式发现与体验相对冷门的文化点位,为中小博物馆带来了更多的曝光机会与潜在观众。

美国著名博物馆学者G.B.古德曾言,“博物馆不在于它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中小博物馆虽在藏品总量上难以匹敌大型博物馆,但却可以在“小而美”“小而专”“小而活”方面深耕细作。中小博物馆如何发挥优势实现“破圈”?一起来看。

找准中小博物馆发展定位

根据国家文物局数据,在目前已备案的博物馆中,中小博物馆占据八成以上,其中大部分为未定级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各具特色:有承载丰富地域文化的县级及以下的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有展现所属行业或企事业单位特色的其他行业国有博物馆;还有充满收藏者个人文化情怀的非国有博物馆;等等。单从藏品特征来看,或体现在地化,或体现行业化,或体现个性化,具有一定的生态位宽度。面对资源有限、竞争激烈等挑战,中小博物馆应充分利用各自的生态位优势,从资源、需求、支持性业态、同业竞争四个要素着手,把握政策导向和市场机遇,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需求要素。中小博物馆常被视为“小众”文化空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公众容易受到各类媒体信息的影响,更倾向于选择知名度较高的博物馆。加之个别网红博物馆的限流措施,容易形成“大型博物馆是稀缺资源”的认知。此外,受到免费开放政策广泛实施的影响,近九成博物馆已经实现免费开放,这使得中小博物馆在吸引大众参观方面面临挑战。在现有收费的博物馆中,部分是古建、遗址类国有博物馆,部分是社会力量及民间运营的中小博物馆。对于收费运营的中小博物馆,其收费策略与运营投入通常不成正比,影响了参观流量。由此,大型博物馆与中小博物馆在参观需求上呈现冷热不均的情况。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小博物馆的“小众”特色与当前消费者细分化的趋势相契合。特别是在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众基于某一细分领域的知识内容而聚集形成趣缘群体,进而促成更多具有专业诉求、深度爱好的文化消费/体验行为,这为中小博物馆提供了精准定位目标受众的机会。中小博物馆可以通过主题展览与活动,由公共文化空间转向趣缘文化空间建设,更好吸引并服务观众。

体验经济驱动下的中小博物馆发展

1内容创新:多方协同模式增强中小博物馆临展灵活性

不可否认,中小博物馆常面临藏品丰富度与多样性不足的挑战。尽管其常设展览可以充分利用在地化资源优势展现独特魅力,但长期不变的常设展览也容易让有限的观众感到乏味与单调,从而降低活力。因此,充分利用外部协同资源,增加临时性展览,成为不少中小博物馆的创新方向。

“组合拳”模式,即借助区域接近性或文化亲缘性,通过结盟合作方式联合策展。这已经成为中小博物馆扩大影响力的一种有效策略。一方面,通过选择各馆共同感兴趣且具备丰富资源储备的主题,确保展览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联合策展能够合理分摊资金、技术、人力的投入,充分发挥各馆的专长和优势。例如,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联合京津冀地区的十余家博物馆,共同策划了“燕国达人游”活动。以燕国历史故事为纽带,引导观众通过主题参观及研学等方式,在京津冀多家博物馆之间探寻藏品间的内在联系。2023年,唐山博物馆、醴陵市博物馆、株洲博物馆三馆跨地域合作,推出国内首个以“近代釉下五彩瓷器”为主题的特展,集中展示了超过230件的釉下五彩瓷器精品,让广大观众有机会近距离领略釉下彩瓷器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提升了公众对这项传统工艺的认知与兴趣。

2形式创新:沉浸式体验活动增强线下观展趣味性

此外,受实景剧本游业态兴起的影响,不少中小博物馆成为“剧本游”的场地。在这些活动中,游客在NPC(非玩家角色)的引导下,以博物馆内展出的文物为线索,在展厅内展开探索之旅,寻找答案。这一新颖方式深受年轻人的喜爱。比如,山东省青岛啤酒博物馆推出的沉浸式实景穿越剧游《觉醒的酿造师》,让玩家穿越时空至民国时期,亲身体验国宝文物保护战的紧张刺激。广州市越秀区博物馆则通过沉浸式“剧本游”《越博奇妙纪——穿越历史来看你》,让年轻人与十位NPC扮演的南粤先贤互动,深入了解岭南文化的魅力。

3空间创新:通过特定选址促成文商旅融合

为了提升小型博物馆与公众的接触可能性,许多博物馆选择将特色展览融入文化商圈、文化街区。同时,也有不少公共商业空间有意识地引入小型博物馆,以提升其文化场域特色,有效推动了中小博物馆的观众拓展。例如,以古陶瓷与古灯具为特色的中山龙泉博物馆,便坐落于同名酒店之中,让游客在享受住宿服务的同时,也能轻松游览博物馆,了解中山传统文化的魅力,为当地灯饰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文化色彩。又如,以古代壁画为主题的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坐落在大雁塔旁的威斯汀酒店内,不仅增强了酒店的文化感,也确保了博物馆的日常观众流量。

在文商旅融合的趋势下,将小型博物馆作为典型文化场景引入商圈,带动品质消费,已经逐渐成为新风尚。例如,坐落在广州正佳广场中的自然科学博物馆,通过一站式展示地球诞生、生命形成、生物演化等自然科学知识,吸引了大量游客。又如,坐落在宁波海港城内的地质宝藏博物馆,通过展出数千件地质标本、矿物晶体、宝石原矿等,实现了博物馆观众流量与商场消费者流量的双赢共促。

4参与创新:社区居民的共建共创

数字科技赋能中小博物馆发展

随着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发展与广泛产业应用,如生成式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大数据等,正逐步成为引领各行业变革、重塑行业生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在文博领域,这些技术的融入不仅促进了数字化内容的研发,还极大地拓展了数字化传播的边界,为中小博物馆提供了通过单点突破来提升影响力、实现生态位扩充的重要路径。

数字虚拟人:破解中小博物馆讲解资源瓶颈。受限于整体经费投入不足以及人力资源紧张,部分中小博物馆在专业人才配置方面捉襟见肘,难以配备充足的专业讲解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藏品资源的独特魅力与吸引力。而数字虚拟人的出现,则如同“永不疲倦”的讲解员,能够为参观者提供个性化、全天候的导览服务。它们不仅能够详尽阐述展品的历史背景、艺术价值及科学原理,还能够支持多语言解说,以满足不同地域游客的需求。借助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技术,数字虚拟人能够实现与观众的互动对话,激发观众对藏品背后故事的探索兴趣。例如,“苏小妹”作为三苏祠与三苏纪念馆的数字虚拟人,以幽默风趣的方式带领观众游览古迹、体验非遗技艺与传统美食,有效促进了文博资源与城市其他文化元素的深度融合。

线上小程序:一站式展示博物馆资源特色。当前,构建数字资源平台已经成为全球博物馆展现藏品魅力、践行资源共享理念的重要途径。中小博物馆可以通过自建小程序或共建资源平台等方式,将馆藏资源、特色活动等重要信息以更加便捷、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广大公众,增强博物馆资源的可及性与影响力。同时,通过小程序或应用的使用数据分析,中小博物馆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目标观众与潜在观众的兴趣偏好,进而推出更加贴近观众需求的线下展览与服务。

以“共生”理念推动中小博物馆可持续发展

若将所有博物馆视为一个生态整体,我们需要深思如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作为“沟通文化的桥梁”“促进社会变化的力量”“超级连接:新方法、新公众”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共生”理念对于包括中小博物馆在内的所有博物馆而言,显得尤为关键。这体现在博物馆需坚持开放包容的原则,积极与社区、科技、文化教育机构以及文博文创商业主体展开合作,以保障博物馆生态的良性建构与可持续发展。

综上,在文化传承的宏大背景下,数字科技、体验经济与社交媒介的快速发展,为中小博物馆的转型与升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期待见证更多的中小博物馆突破传统框架,通过与多方主体及机构的互动合作,响应社会多样化需求,共同挖掘并实现文博资源的社会价值与教育潜能。

上文略有删减选自|《人民论坛》杂志原标题|中小博物馆的创新驱动与可持续发展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可持续发展专委会委员杨越明

THE END
1.线上数字展馆观后感导读:我参观了线上数字展馆,感觉非常神奇。这个展馆把传统展览搬到了互联网上,让观众可以在家中轻松浏览各种展品。我可以自由地选择观看什么,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不受限于时间和地点。最 我参观了线上数字展馆,感觉非常神奇。这个展馆把传统展览搬到了互联网上,让观众可以在家中轻松浏览各种展品。我可以自由地选择观看什http://www.mansitine.com/article/180873.html
2.文化新观察·年度文化亮点“爆款文创”助推“文博热”文创产品不仅为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带来了可观收入,还带动了设计、加工、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 廖飞介绍,2024年国博文创总收入相比上年同期增幅近60%,直接解决社会就业人数超千人。“‘凤冠冰箱贴’销售持续火爆,产品制造厂家的生产规模和用工规模不断扩大,不仅增加了相关岗位供给,也促进了当地劳动力的就业http://www.xinhuanet.com/20241220/a3921ba590384e6aa2b56f9112e595be/c.html
3.2024年职工心理降服务工作方案范文(精选14篇)组织安排新进教师旁听资深专业教师授课,做好听课笔记,及时对教学方法进行总结;组织安排新教师进行教学试讲,并在试讲结束后,向新教师教学能力提出发展意见与建议。 2.东方乐器博物馆参观 组织参观东方乐器博物馆,让新进教职工在参观过程中体验上音特色,感受学院魅力,深入领会学院“养成音乐专门人才,一方输入世界音乐,一方https://www.ruiwen.com/fangan/6450304.html
4.网络中心当今社会,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VR/AR、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教育领域数字校园已成为办学的基本条件,特别是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已成为支撑教育教学、沟通校企合作、促进师生发展的必需环境。 http://www.xtzy.com/wlzx/detail.jsp?public_id=153330
5.大赛暨第十三届浙江省会展策划创意大赛选拔赛报名通知成果形式:线上云展方案。 3.会展策划创意大赛文创周边设计 命题说明:会展策划创意大赛是国内规模最大的A类综合性会展学科赛事。大赛将始终高举产教协同育人旗帜,全面深化产教融合,全力提升大赛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能力,为打造国际A类综合性会展学科赛事而奋斗。根据规划,自2023年起,会展策划创意大赛将组织参加中国高等https://sjjxzx.shufe-zj.edu.cn/info/1070/1987.htm
6.中国园林博物馆官网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中国园林博物馆事业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我馆在“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战略中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收藏、研究、展览和公众服务等各项工作进行规划,以传承优秀园林文化、强化首都核心功能战略为导向,借助中国园林博物馆的优势,打造https://www.gardensmuseum.cn/web/zcqfzgh
7.2024文化和科技融合生态汇干货放送!探索有效机制发展新型业态《文都数字云平台——城市文化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的南京探索》为题,系统分享了南京文投自2022年3月积极践行“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以来,按照“城市为体、数据为基、场景为王、生态为根、产业为要”的建设主路径,研发城市文化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推出南京文都数字云平台、“揽博南京”、大报恩寺元宇宙博物馆、文都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22895500.html
8.创新驱动发展丨吴文化博物馆创新发展实践创新是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吴文化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座系统研究、全方位展示吴地万年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一座典型的中小型博物馆。自2020年6月开馆以来,博物馆团队坚持以打造学术研究型、产业友好型的卓越的中小博物馆为目标,开展了丰富的博物馆创新实践。吴文化博物馆创造了诸多可复制和传播的经验、做法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080586
9.用生活美学推广历史,用文化创意振兴东北从促进文物事业和博物馆自身发展的层面看,博物馆在保持自身公益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文物资源开发创意产品,让文物和文化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拉近藏品与游客、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促进了文物事业的普及和发展,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同时也提升博物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了博物馆的亲和力和知名度https://www.openwhy.cn/article/detail/1112330147916128256
10.线上博物馆——VR在综合实践课中的实际运用VR作为博物馆的线上展览技术,真的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博物馆的兴趣。通过这次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确确实实感受到孩子们对这种技术的好奇,以后可以继续推广。不过我们还需要注意学生的使用VR技术的时间,避免用眼疲劳,还有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讲解贯穿在整个实践活动中。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4644155
11.博物馆“智”起来,软实力“硬”起来中国国家博物馆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无论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都对新时期文物保护工作和博物馆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面对新征程,文博事业将不断迸发新活力,助力文化强国目标实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说。 https://www.chnmuseum.cn/zx/gbxw/202103/t20210311_249170_wap.shtml
12.2020年度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报告(文本版).docx其中学术导师主要负责专业基础和理论指导;实践导师主要负责职业发展规划和实践能力培养。2020年学校共有研究生学术导师(校内)99人,其中教育硕士专业方向导师84人、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方向导师15人;女导师52人;40岁以下的导师27人;教授职称的导师64人;拥有博士学位的导师46人。2020年学校在籍研究生178名,师生比是1:1.8https://www.cfxy.cn/xxgk/xwxk/yjsjyzlbg/14e2279f32284d2384b84208927d0c4c.htm
13.创新与发展:甘肃省博物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第五章博物馆社会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博物馆办馆的指导思想。一切为社会服务、为观众服务是博物馆的根本任务。本章从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工作、博物馆应对观众的服务策略、博物馆要服务好特殊群体观众、博物馆走向家庭、博物馆志愿者工作、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和社会需求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博物馆是“社会教https://fanqienovel.com/reader/7254876766555081764
14.2022年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通知公告抽样调查数据体现了我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上表现为积极、健康、向上,总趋势呈现平稳状态,道德品质素养现状令人满意,基本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入脑入心,思想意识主流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1.2实践能力 2021-2022学年秋季学期,各二级学院组织2019级各专业各班级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教务处聘请校外https://www.hnkjxy.net.cn/html/809/2022-01-07/content-8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