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R+博物馆”时代来了

据新华网消息,7月22日数智人“艾雯雯”正式亮相,成为国家博物馆一位特殊的新员工。“艾雯雯”这个名字,寓意她以AI(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展示对文明、文化、文物的喜爱,对文博工作的热爱。

据了解,“艾雯雯”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讲解技能,熟知国家博物馆140余万件文物珍品。通过骨骼绑定、动作捕捉、布料毛发解算等技术,“艾雯雯”有着生动的表情和灵活的动作。借助三维与实景视频合成渲染技术,以及精准还原的三维透视空间关系,“艾雯雯”可以走进现实场景,为游客讲解中华文明。同时,“艾雯雯”拥有超强的自学习、自适应能力,能够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知识库。

“文夭夭”取名自《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造型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于一身。不同于线下人工讲解员,文夭夭可跨越时空限制,以多个“数字人分身”同时服务数十上百家博物馆。此外,超越人脑记忆的AI技术训练,可以不断升级文夭夭的知识库,对各件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如数家珍。

6月,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正式开幕,这也是浙江省首个全天候博物馆。24小时博物馆自然要有24小时在岗的讲解员,这时数字人就有了用武之地。作为首个元宇宙新闻主播,已经在岗大半年的新华智云数字员工“华智云”,作为志愿者担任“24小时博物馆”讲解员,带领游客了解大自然的奇妙和魅力。

数字敦煌发布官方虚拟人

6月份,“腾讯互娱×数字敦煌文化遗产数字创意技术联合实验室”宣布成立,敦煌推出官方虚拟人“伽瑶”,同时根据签署的5年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将1:1数字化高保真复现藏经洞盛况。

用AR眼镜“复活”古生物

这个暑假,国内数家博物馆通过引入文博界最新科技体验——AR智能导览眼镜,让沉睡的文物“复活”,在暑假期间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科普体验。博物馆业内人士表示,“AR智能导览眼镜多样化、多角度、多层次利用展品,不局限于实物的陈列展示,‘活化’展品,提升了知识传递效率和游览趣味性,是当下博物馆的新浪潮。”

武汉自然博物馆在6月份已推出了AR+博物馆沉浸式体验。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戴上AR眼镜,来到文物面前根据点位指示牌自动触发AR内容,这时晚侏罗纪的马门溪龙的骨架化石将还原成生前的模样,被唤醒的马门溪龙会伸着脖子“走出”展示区,并向惊讶的游客打个招呼。游客佩戴上AR智能导览眼镜,不仅能看、能听,更能够通过语音指令与文物交流,这样的体验感会让观众突破时空界限,展厅内的标本不但可以“复活”,还可以与观众对话,给他们讲述大自然的奇妙故事。

据悉,武汉自然博物馆并不是AR导览服务的首个吃螃蟹者,同样位于武汉的湖北省博物馆,到访的观众也可以选择戴上AR眼镜看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在网络社交媒体就有一段“AR眼镜里的文物:曾侯乙编钟”的视频,点击量颇高。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年代为战国早期。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上层为三组共19件钮钟、中下层五组共45件甬钟,及一件楚惠王赠送给曾侯乙的镈钟所组成。在AR视角下,可以看到钮钟、甬钟、大镈钟等钟的不同形态,同时还能听到伴随编钟击打出来的悠长古音。

契合大众的“国潮游玩”

同样在今年春夏之际,杭州市良渚博物院推出了“五千年前的劳动节体验券”。这张体验券由一副AR眼镜实现。戴上眼镜后,参观者看到的不再只是文物本身,文物之上同步显示出了五千年前的场景——既有河道里划着竹筏与小舟的先民,也有正在进行玉器与陶艺制作的村落。其实,这套导览系统于2020年国庆节就已开始启用。那一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博物院率先启用AR眼镜导览,在2020年首个投入使用的国庆期间,总计接待游客体验数量就超过5000人次。

截至今年6月,全国已有70余家博物馆将“AI+AR+智慧导览”作为新馆建设、旧馆升级的重要展陈形式,为游客提供全新的交互体验。

是营销升级还是双赢选择

博物馆连接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展馆里陈列着的静态文物几乎都隐藏着各自或波澜壮阔、或曲折离奇的历史背景及过往,仅仅以视觉方式难以全面呈现展品、事件、人物所蕴含的信息。观众在面对面、点对点的参观中也只能蜻蜓点水,难以深究其里。正因为如此,博物馆一直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先进数字技术的竞技场。

在国外,AR技术受到不少博物馆青睐,大英博物馆曾推出过一个有趣的AR冒险游戏。该游戏的特色是将游戏任务融入到历史故事当中,故事内容涵盖帕特农神庙、萨顿胡考古遗址等几个最受欢迎的展厅。

在以新技术传播敦煌文化方面,敦煌研究院已有许多探索。从持续30多年的“数字敦煌”项目,到与微软合作开发的智能聊天机器人“敦煌小冰”,再到与华为联手让飞天“飞”出壁画,古老的敦煌文化越来越受到年轻人喜爱。

AR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也不是巧合。过去,电子导览讲解、触摸屏是博物馆主流的文物数字化呈现形式,是展陈纯文字时代到动态图文结合时代的转变;这种二维的动态呈现,实现了从“静态展品”到“动态展品”的跨越,解决了有限的说明牌无法承载的信息问题。但在亲近感和沉浸感的打造上,尚有较大空间。

THE END
1.AR,VR博物馆和全息博物馆的应用实例“全息数字化博物馆作为国家引导开拓发展的新的信息化发展方向,就能有效地将实体博物馆数字资源进行归类、整合与实时更新,并借助AR增强现实和VR虚拟现实等实体虚拟化技术尽可能的让视觉呈现效果更加好,VR/AR博物馆以及全息博物馆新颖的陈列展示方式,使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参观人群能获取到有趣、易懂、多形式、多元化https://xaybyh.com/news/newsinfo/1.html
2.AR技术在博物馆展呈中的应用3良渚博物馆AR导览介绍 基于前文所述的AR技术的应用场景和相比传统导览上的优势。本研究立足于良渚文化的特征,利用AR技术来提升现有展品的导览效果。 在本课题中,本研究选择了良渚博物院中所展出一幅复原当时制玉场景的绘画作品、一件玉琮、一件陶罐、一幢草屋,通过运用AR技术手法深入解读这几件作品的加工工艺、设计https://www.depthlink.com/news_221
3.AR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研究——以31所国家一级博物馆为例运用观察法和文献法,以中国国家一级博物馆为窗口对增强现实技术的传播策略、交互方式和应用特征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研究发现,增强现实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深入到博物馆工作,交互体验感差、交互形式单一、交互内容缺乏内涵等问题仍比较突出。 机构: 井冈山大学; 领域: 档案及博物馆; https://wap.cnki.net/touch/web/Journal/Article/XMTJ202205007.html
4.线上博物馆app有哪些线上博物馆展览软件下载大全线上博物馆app有哪些?线上博物馆软件是让我们可以在线观看博物馆所有的藏品的软件,也可以在线预约博物馆的门票,将会带来线上便捷的操作,省去我们的时间,并且线上观看也是非常全面的,有超高清的vr观看效果,还有相应的文字介绍,完整的将博物馆的藏品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一下线上博物馆展览软件下载大全,http://www.downcc.com/k/xianshangbowuguan/
5.博物馆新文创项目有哪些近年来,博物馆文创项目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追捧。这些文创项目不仅弘扬了传统文化,还为观众带来了更深入的互动体验。以下是博物馆最新的文创项目的一些例子: 1. AR/VR技术: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运用AR/VR技术,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参观体验。观众可以通过智能手机、VR头盔等设备,身临其境地感受博物馆中的文物和历https://jiameng.baidu.com/m/content/detail/278219860538
6.文博会上的新奇特“移动博物馆”首次亮相文博会:VR/AR让文物第十三届文博会上,首次参展的“移动博物馆”人气爆棚,通过VR/AR以及3D打印等技术,沉睡的文物变“活”了。 5月11日开展的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主会场设了9大展馆,在5号主展馆——文化科技馆内,搭建了一个“可移动”的博物馆——《钟鸣鼎食——曾侯乙编钟暨中国古代青铜器文明移动博物馆https://news.cctv.com/2017/05/13/ARTIObJ99lNesNeajpj6OFUZ170513.shtml
7.智慧博物馆展览APP开发功能有哪些–PingCode1. 智慧博物馆展览APP有哪些功能? 交互式地图导航:可以提供博物馆的室内地图,并帮助游客导航到他们想要参观的展览。 多媒体讲解:提供音频和视频讲解,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展览物品的历史和背景。 互动展品介绍: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和游戏化的方式,使游客能够与展览物品进行互动,增加参观的趣味性。 https://docs.pingcode.com/ask/213185.html
8.欧莱雅以巴黎圣母院AR展览为平台,为青少年带来博物馆里的"开学第一课九月全国科普日期间,欧莱雅携手中国国家博物馆,将科学教育与美育融会贯通,在巴黎圣母院增强现实沉浸式展览现场,为欧莱雅"科技女生赋能计划"和"有意思青年"的青少年们带来了一节在博物馆里的"开学第一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第19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科技女生赋能计划"科普导师陈玉丽、中央美术学院https://www.prnasia.com/story/462369-1.shtml
9.AR技术能实现什么效果?8大应用领域告诉你上海集英科技经AR运用在博物馆中,身临其境的感受灭绝物种,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通过新的虚拟现实体验,科学博物馆的入境者可以非常接近这个受威胁的物种,了解更多有关其雨林栖息地的信息。 6.AR+社交 社交应用《Avatar Chat》正式开放下载。其宣称特点是通过眼球和头部追踪,其中的虚拟形象能够模拟用户的表情和动作,比如跟着眨眼、或https://www.2d3d5d.net/news/321
10.高校学生对国家博物馆虚拟数字人艾雯雯的满意度调查6. 您知道以下哪些博物馆虚拟数字人? A.中国航天博物馆科普大使镜月B.中国国家博物馆虚拟数字人艾雯雯C.沁阳博物馆的虚拟数字人讲解员D.中国文物交流中心虚拟人文夭夭E.广州乞巧文化博物馆虚拟讲解员F.都没听过 7. 您是否在实地前往博物馆进行参观的过程中,感受过虚拟数字人及AR数字化在博物馆中的实际运用 是以https://www.wjx.cn/xz/213218665.aspx
11.敦煌研究院与腾讯深入合作,利用腾讯“博物馆”和“数字敦煌”的AR敦煌研究院与腾讯深入合作,利用腾讯“博物馆”和“数字敦煌”的AR、VR能力,使游客通过AR导览深入了解莫高窟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数字敦煌”让一批敦煌艺术精品通过数字平台、数字展览、手机App等途径走出敦煌,走向世界。“数字敦煌”能够 1助力游客更深入了解敦煌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2满足游客个性化旅游https://www.shuashuati.com/ti/65f9be9254c44bf1aea0424f317255aa.html?fm=bdbds49a5b676dacb3a78c646844a326a0acb
12.博物馆“智”起来,软实力“硬”起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对外“紧跟时代强服务”:以观众为中心,全面提升智慧服务水平。运用最新网络、云、新媒体、大数据技术,开发了国博APP、小程序、智慧导览系统,实现了仅需一部手机即可为观众提供“想看、来看、看好”展览的全流程、全方位畅游博物馆服务。 此外,国博在展览中充分吸纳最新展陈方式,推出“三维珍品”在线展示,并采用AR/VRhttps://www.chnmuseum.cn/zx/gbxw/202103/t20210311_249170_wap.shtml
13.五大黑科技!重新打开“活着”的博物馆!打造沉浸式体验,需要融合博物馆的文化特点,了解到文物背后的文化、不可移动文物在展厅中的活化与运用,结合概念设计、内容制作和各种数字科技,例如触控交互、体感交互、3D Mapping、动态投影、VR/AR/MR 、全息成像、多通道投影拼接融合技术等,能够给游客带来全新且震撼的视觉与参观体验。 https://m.urbanlight.cn/newsdetail/56094ddc-0da5-a45d-d10f-c7172df4fae2
14.如何打造高品质“博物馆之城”?西安新闻网5月17日,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西安分会场活动在西安博物院拉开帷幕;5月18日,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开幕……接连不断的活动,让公众沉浸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集中展示了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最新成果,进一步搭建起博物馆与公众沟通的桥梁。 https://www.xiancn.com/content/2024-05/20/content_6899338.htm
15.看展丨今夏第一场AR盛宴,藏在成都博物馆里成都博物馆AR眼镜究竟有哪些奥秘? 来看看精彩的预告吧! -1F 人与自然:贝林捐赠展 MAN AND NATURE DONATIONS FROM KENNETH E.BEHRING “人与自然:贝林捐赠展”位于成都博物馆负一层,来到这里,仿若来到了动植物的神秘世界。 扬鼻欲吼的大象、高达5米的长颈鹿、雪白迷人的北极熊、威严优雅的美洲狮、小巧可爱的小红https://www.cdmuseum.com/xinwen/202206/2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