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陆老师大约90年代末期的寄语,简简单单,再朴素不过的十个字里,陆老师向外文学院师生提出了为学、为人的准则,看似朴实无华,却需要一生去努力实践。这句话后来口口相传,成为外文学院的院训。
【外文学院与学校同龄,素有博雅传统……】
外文学院前身复旦大学外文系与复旦大学于1905年同时成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陆先生希望博学(erudition)和修养(cultivation)的传统能经一代代师生之手,薪火相传。
【与陆灏书信所附诗】
1991年左右,陆先生在给友人、前《文汇报》副总编陆灏的手写信中提到:“我依恋许多东西,抽象起来,归结到一个英文词:China”,并附两首近年所写的抒发心志的旧体诗:
清歌曼舞正繁华
我尚漂摇未有家
身似孤鸿栖海上
心随明月到天涯
春来花好无人赏
客里愁销有酒赊
尘世论交今几个
漫将往事诉寒鸦(1990年作于香港)
《咏鹤》
来往云霄体格清
砉然长啸震天惊
胸无半点尘埃物
负有生平浩气行
【厕身不仁志式仁,仁人难保高洁身,
群小称雄舞狂蛮,污泥恶浊鱼肆腥。
俸钱菲薄乏车马,仕途茫茫奔勤奋,
尚记野蔬难咽时,南柯雀桥酒三巡。
鹤送娇女寄心思,绕膝嘤嘤嗔逼真,
为博脱莞曾丢发,千金化我万升銀,
荏苒春秋成器时,莫忘乃翁煞费心。】
——赠友人诗后谦虚而亲切地自注,“鹤送娇女”乃化用西方民间故事中”鹳鸟(stork)送子“传说。
第二部分莎士比亚研究手稿
【终成眷属All’sWellThatEndsWell】
表面上,这两页手稿讨论观看莎剧《终成眷属》一出中文改编舞台剧的观后感,然而陆先生举重若轻,探讨了该剧的实质并非浪漫喜剧,更接近“问题喜剧”,问题的核心则是一个人“该做什么”与“愿做什么”之间的冲突,陆先生进而深入分析了莎翁对“愿做什么”背后动机的处理,观点新颖,文末还给出了舞台表演方面(比如演员是否该穿中国古装)的建议。
【驯悍记TamingoftheShrew】
陆先生在手稿中提出了他心中理解莎剧“用功”的标准:a.熟读莎剧原文且能背诵重要段落;b.熟悉西方莎评历史的、寓言的、心理的、文本的一些重要流派;c.熟悉西方莎剧演出史,至少熟悉20世纪演出史。陆先生认为只要“剧界和学界携起手来,下一番细致而踏实的苦功夫”,深入钻研莎剧的同时考虑我国观众的理解习惯,未必不能产生和西方同仁比肩甚至更胜一筹的莎剧演出。
【奥赛罗】
陆先生盛赞内蒙古人艺演出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奥赛罗》,认为其中苔丝狄蒙娜塑造十分精彩。陆老师将莎翁笔下的女性角色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喜剧中聪慧伶俐、生机勃勃的文艺复兴女性,以《第十二夜》中的薇奥拉、《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亚等为代表,另一类悲剧中沦为牺牲品的女性如《哈姆雷特》的奥菲利娅、《李尔王》的考迪丽娅、《奥赛罗》的苔丝狄蒙娜等则显得生气不足,在舞台上容易流于贫乏。但这场演出清晰地捕捉了苔丝狄蒙娜前后两个阶段的不同心境及其带来的外表变化,从沉浸于爱情幻梦中的容光焕发到逐渐认清现实后的忧愁消沉,塑造了一个生动立体的悲剧女主角。陆先生从表演研究的角度指出,尽管导演的手法是写实主义的,但只要挖掘得够深,“写实主义的手法仍可以带给观众大于现实、深于现实的思考。”
【莎意曲味】
“我的总的观点是把莎剧搬上戏曲舞台的目的在于使中国戏曲所拥有的广大观众理解莎士比亚的精髓,从某种意义上说‘补上文艺复兴的一课’。这一补不但有利于中国最普通的观众理解整个的人类文明史,我想也会有助于精神文明的建设。”
第三部分词典学论文手稿
【英文论文《词典编纂学的传统性与创意性》TraditionalityandCreativityinLexicography】
从1970年起,陆先生参加《英汉大词典》的筹备及编写,并于1986年11月正式被任命担任这部词典的主编。1987年5月,《英汉大词典》被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项目,并由著名学者钱钟书题写书名。1991年出版的《英汉大词典》是由中国学者独立编纂的第一部大型双语工具书,至今仍是同类词典中最具权威性、使用率最高的工具类图书,是联合国必用工具书之一。
提出以上这些看似传统主义的观点同时,陆老师又用丰富的实例指出,词典编纂学同样鼓励从业者调动一切身为“词语观察者”(word-watcher)的经验,勇于推陈出新,调动对新术语和新表达方法的敏感性,通过转写(transliteration)和翻译(translation)两种技能,将一部双语词典打磨得精益求精。陆老师总结道,“完整”的词典从来不存在,传统和创新这对看似矛盾的特质在词典编纂领域实为互补,应当成为每个词典编纂者自我要求和完善技艺的一部分。
第四部分演讲稿手稿及打印稿
【我与《英汉大辞典》:兼谈治学与做人】
【英文发言《英语中的双语现象》BilingualisminEnglish:TwoTongues】
第五部分课程期末考试卷手写稿
陆老师教书育人极其认真,不仅多年来坚持逐词逐行批改学生作业,也坚持亲自出题并手写试卷,考题均经过精心设计,题型涉及论述、例证、定义、词典学“实操”(要求学生实际尝试根据已有信息编纂具体词条)、小论文等,考察学生是否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并灵活运用于词典学语境中,单项选择之类的“客观题”占比极小,绝非死记硬背或临时突击准备能够应对。
第六部分《中华汉英大词典》审稿手迹
从现存的审稿手迹中可以看出,用“呕心沥血”来形容陆老师编纂词典的态度也不为过。几乎没有一页的边缘没有陆老师密密麻麻的手写评注、增补、格式修改建议、优化提议(见本展柜手稿第2页左栏关于“词格分裂”的说明)。陆老师认为词典是给当下的世人用的,汉英词条的翻译需要与时俱进,哪怕像“铲车”(forklift,track)这样不起眼的单词,也会建议添上bulldozer等不同语境下可能适用的另类译法(本展柜第1页左栏),甚至费尽心思为新语境中同一个汉语单词“创造”新的英语译法供词典工作组成员商榷。陆老师编纂词典的态度可谓将谨小慎微与锐意创新都做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