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国博”助推国家文化数字化发展 − 《前线》杂志 − 党刊推荐 − 文库 − 宣讲家网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发展实践、着眼全球未来发展所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国博创建11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的回信中要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发展文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按照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目标要求,国家博物馆积极推进“智慧国博”建设工程。该工程不仅要实现国家博物馆的信息化,更重要的是实现智慧管理、智慧保护、智慧服务。

构建以数据资源为基础的智慧博物馆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打造若干综合性数字文化展示平台,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自2018年起,国家博物馆持续推进以数据资源为基础的“智慧国博”建设工程。该工程以数据获取与治理为核心进行格局重塑、流程再造和组织重构,大力加强数据采集、数据融合和数据治理,推动智慧库房、智慧展厅、智慧楼宇建设,不断提升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水平。

推进智慧博物馆研究,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智慧博物馆建设模式。2023年,由国家博物馆牵头、多家单位联合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慧博物馆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项目通过验收。该项目按照透彻感知、泛在互联、智慧融合、自主学习、迭代提升五条技术路线进行研究,构建了智慧博物馆建设“基础理论—技术方法—设备装置—平台应用—标准规范”完整体系,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智慧博物馆建设模式和方法。

建设数字展藏体系,满足新时代博物馆业务要求。“智慧国博”建设工程通过数字技术采集藏品的各方面信息,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挖掘文物信息,实现藏品的数字增值。健全完善藏品管理体系,确保文物安全。充分利用三维扫描、3D打印以及虚拟修复等智能修复技术提高文物保护水平。展览中采用数字展示、虚拟现实、全息影像、高强度互动等技术,让文物呈现出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展示形态。国家博物馆通过数字智能技术手段对文物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重塑文化遗产的展示形态,初步建成满足新时代要求的展藏体系,让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完善综合管理平台,提高决策时效。国家博物馆以智慧管理为导向,结合业务流程再造,建设综合工作平台与综合运行平台。综合工作平台通过对人、财、物的集约管理和科学管理,加强跨层级、跨部门、跨地域的业务协同,促进业务融合和数据共享,使国家博物馆内部管理工作更加精细化、规范化,大大提高内部控制能力,显著提升博物馆核心资源管理效能。综合运行平台融合了物联网、大数据、建筑信息模型(BIM)、视频融合等新技术,汇聚馆内各业务系统的数据,建立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数字孪生。根据不同主题,结合建筑和展厅的三维实景模型,可视化地展示各类宏观和微观数据,使管理者能够把握总体态势,透彻感知博物馆实际运行状况,辅助决策指挥。

“智慧国博”建设工程让博物馆智起来、让文物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国家博物馆依托丰富的文物藏品资源,不断探索文物活化新路径。“智慧国博”建设工程是全方位的体系建设,涵盖博物馆业务的各个方面,涉及博物馆主要关键领域的数字技术及智慧技术应用。

文物数据采集总量位居博物馆行业前列。国家博物馆大力开展馆藏文物数据采集工作,数据采集总量、数据治理等核心技术指标在博物馆行业名列前茅。现已累计完成97个展览全景三维数据采集,7100件文物三维数据采集,完成4.8万件文物二维高清影像采集,30万张照片及扫描件数据采集。国家博物馆申报的“馆藏资源三维数据后期处理技术创新与应用”案例被评为“2023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充分体现了国家博物馆在文物三维数据资源建设方面的先进性与创新性。

智慧管理与保护提升博物馆安全。通过建设藏品征集管理系统、藏品管理系统、藏品保护修复系统以及藏品大数据平台,实现对藏品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稳步推进智慧库房建设,提升智慧库房建设水平,不断优化文物保护环境,实现对藏品实体的智能管理。文物预防性保护已经从博物馆藏展环境监测与调控上升为文物风险管理,环境监测从单点数据监测转变为空间环境感知。近年来,国家博物馆依托文物数据采集和虚拟修复技术,采用3D打印对青铜器进行修复、复制,并且结合传统上色作旧工艺仿制器物,提高了修复与复仿制的效率,保障了文物安全。

数字创新展示成为博物馆行业典范。在展览中,国家博物馆推出“三维珍品”在线展示,并采用增强现实技术(AR)、虚拟现实技术(VR)、混合现实技术(MR)等多媒体技术,为观众带来炫酷的视觉冲击效果。在“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心影传神——乌菲齐美术馆藏大师自画像展”等展览中,采用“实物+沉浸式”的全新展陈模式,为观众提供360度全方位观展体验。“数说犀尊”智慧展厅是“智慧国博”建设工程面向公众的一次集成式创新尝试。展厅内综合运用高清三维扫描、超高清显示、红外感应、到达角度定位(AoA)等技术,在展厅内通过对人、物、环境的透彻感知进行综合分析,实现智能管理。

文物活化实践探索博物馆发展新道路。国家博物馆设立馆藏资源活化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加速文物活化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不断优化传播内容、丰富传播渠道,探索开展文物数据资源研究、展示、阐释和传播工作。国家博物馆创新推出“艾雯雯”“仝古今”两名虚拟数智人员工,开启“上云用数赋智”在博物馆行业全新的打开方式。数智人“艾雯雯”已解锁智能语音讲解功能,在“心影传神——乌菲齐美术馆藏大师自画像展”和“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中,带领观众以全新的交互体验了解历史文化。

文化数字化让文化传播更高效、服务更便民

收藏在库房里的文物和实体展线上陈列的文物,正在被快速地纳入数据库并广泛在线展示,通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正在改变博物馆的展示方式。国家博物馆不断筑牢数据资源基础,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服务平台,让公众共享数字化成果。

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提升观众的文化数字化体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博物馆与各行业的跨界合作,需要吸收各方专业力量推动文物活化利用。2023年5月底,国家博物馆和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出品的首部原创文物活化舞台剧《盛世欢歌》在国博剧场上演。国家博物馆与北京邮电大学合作,以“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夏商西周时期)为主要内容,采用数字孪生技术建设全景三维“中华文明云展”。数智人“艾雯雯”带领大家沉浸式观展,部分精品文物实现活化展示。数字赋能和“文化+科技”的创新融合,推动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展示以更加生动的形式走近观众。

搭建文化服务平台,实现文化数字化成果共享。国家博物馆用“科技+”为博物馆赋能,文化服务从线下向线上拓展、向云端延伸、向观众靠近。持续推进文物数据资源共享,已公开上线馆藏80万余件/套。大力拓展虚拟展厅和在线展览。截至2023年10月,官网已上线82个数字展厅,其中包含首个由5G技术支撑的云展“永远的东方红——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五十周年云展览”。馆藏资源文物活化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基于AR/VR中国国家博物馆红色资源云展览技术提升与应用”荣获“2021年全国文化和旅游装备技术提升优秀案例”。基于采集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高精度三维数据模型,打造全新的“复兴之路”云展览,助力红色资源活化传承。“云端国博——好展好课好文物”在第五届“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评选活动中荣获全国“百项网络正能量专题活动”称号。2022年3月,国家博物馆数字展厅被教育部作为云端宝藏首批列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源库。

“智慧国博”建设工程的一系列成果,不仅让文物保存得更好更安全,也让文博资源更活更火更智。这一工程的建设,不仅带来了新的文化场景、文化业态,而且也在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亲和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作者简介:王春法,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THE END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故宫博物院与南京市考古研究院签订合作考古框架协议2024-12-13 故宫博物院文创融合馆正式开放2024-12-03 第三届文化遗产保护青年学者论坛在厦门鼓浪屿召开2024“2024年使节进故宫”活动在京举办2024-10-24 故宫博物院—杜伦大学全球学术讲座活动在京举办2024-10-23 故宫博物院召开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课题专家https://www.mct.gov.cn/whzx/zsdw/ggbwy
2.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全面及时介绍中国国家博物馆概况,藏品,展览,活动,学术研究,国际交流等各项内容,提供参观导览,门票预约,留言问答等多类服务,努力为公众了解国家博物馆,参观国家博物馆和享受国家博物馆提供的各类文化休闲服务提供支持https://www.chnmuseum.cn/fw/hd/zxhd/jyhdyy/
3.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曾开设《基本乐理与管弦乐基础》《钢琴》等通选课、公选课;曾任北大学生交响乐团指挥与艺术指导。出版《基本乐理与管弦乐曲谱赏析》等专著、教材共8部。 活动时间:2025年1月11日 周六 10:00-12:00 活动地点:国家图书馆总馆北区一层学津堂(中关村南大街33号88544625) 本活动需扫码预约https://www.nlc.cn/web/shouye/remenhuodong/20241220_2642404.shtml
4.近期资讯院史编年 Created with Rapha?l 2024/12/07故宫博物院、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北京第五实验学校联合举办“国家宪法日”主题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新 2024/12/06故宫博物院与渭南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座谈会暨签约仪式举行新 2024/12/02故宫博物院文创融合馆正式开放新 https://img.dpm.org.cn/about/info_recent.html
5.数字博物馆2020-01-16 ? 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展数字展馆 2019-08-22 ? 日出江城——庆祝武汉解放70周年 2019-08-02 ? 武汉革命博物馆网上展馆 关于革博 | 联系我们 | 参观须知 | 资料下载 | 网站统计| 馆藏查询 馆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红巷13号 鄂ICP备13015435号-1 鄂ICP备13015435号-2 技术支http://www.whgmbwg.com/gzfw/szbwg/index.shtml
6.数字博物馆网衢州数字博物馆网https://www.quzhoubowuguan.com/
7.线上资源:国内外40家顶级博物馆澎湃号·湃客澎湃新闻http://webapp.vizen.cn/gugong_app_pc/index.html 17、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 https://digicol.dpm.org.cn/ 18、中国国家博物馆 《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 https://webapp.vizen.cn/backhome/index.html 19、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军事博物馆历代军事陈列数字展馆》http://3d.jb.mil.cn/lida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092562
8.中国国家博物馆导览系统观众需求分析中国国家博物馆(下文简称国博)是国内博物馆较早使用语音导览设备为观众提供自动讲解服务的场馆,现有语音导览机、APP导览、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三种电子导览方式,但与其单体面积及观众接待量相比,现有导览方式在供给能力、与观众的信息交流互动和满足观众多层次多用途需求方面已显现出不匹配的问题。本文以国博导览系统为研究https://www.depthlink.com/news_220&wd=&eqid=fe5870bf001ad0be00000002645a73a9
9.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通过梳理、总结百年来党领导下的语言文字事业走过的光辉历程, 全面系统呈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的语言文字政策和实践的变迁、发展进程, 展现了语言文字工作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显著成就。 查看详情 This ishttps://szyb.smartedu.cn/
10.展馆虚拟数字人落地方案:探索全嘲智能游览从国家博物馆的艾雯雯到首都博物馆的京慧,这些虚拟数字人以其独特的形象和先进的交互技术,以虚拟讲解员的身份,为公众提供了更加丰富和便捷的文化服务,提升观众体验,推动文博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实现文化传播的现代化和多元化。 广州虚拟动力作为3D、AI数字人技术服务商及方案提供商,面向博物馆展厅、文物展览、历史http://m.virdync.com/h-nd-1175.html
11.守护中华文脉让文物活起来2022年7月2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启动建设。未来,“央博”文化艺术博物馆将以“央博”APP为核心,融媒体节目带建设、线下展馆三位一体、统筹运营,具有文化数字化传播、艺术社交、艺术品交易三大功能,可精准触达广大有品位的文化消费用户。https://app-yangbo.cctv.com/
12.国家数字图书馆app最新版本下载国家数字图书馆app最新版是一款图书阅读查询软件,集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等多个国家图书资源与一体,打造国家最全的在线数字图书馆。国家数字图书馆应用程序以服务和资源为主线,不断引入新技术为不同类型的读者提供到馆服务、在线业务办理及直接阅读功能。有需要的朋友快来下载体验吧! 国https://www.qimu86.com/soft/49352.html
13.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语博 APP下载 馆藏首页 语言国情 发展演变 经典传承 语博书屋 语博学堂 语言智能 主题展览 无障碍浏览 登录注册 APP下载 中国语言文字概况更多 中国语言文字概况 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规章文件数据库更多 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规章文件数据库 版权所有: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 指导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家语言https://m.ykt.eduyun.cn/situation
14.中国国家博物馆:让文物“动”起来“变”起来“活”起来在其中的“国博专场”,通过数字虚拟技术展示、8K拍摄并高清呈现等形式,向观众沉浸式阐释了文字对于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作用;中国国家博物馆还联手腾讯打造了“手拉手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小程序,设计与观众的互动创新方式,用户可在小程序在线鉴赏各国博物馆的珍藏文物。https://www.workercn.cn/c/2023-04-03/77898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