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馆和博物馆作为我国主要的文化机构,是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推动学术研究、提升社会人文水平的重要公共文化服务部门。档案馆是接收、征集、保管、利用档案的机构;博物馆是搜集、保存、陈列文物的机构。因此,档案馆和博物馆在文物保护、文化传承、资源利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档案馆和博物馆的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整体水平也有显著提升,但仍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了更好地促进档案馆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两馆的工作人员应紧跟时代潮流,结合实际开展有益的馆际合作实践。而两馆之间的馆际合作既可以整合分散的文化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又可以打破馆际壁垒,充分发挥两馆的自身优势,通过功能互鉴,让两馆能够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更好发展。
对此,探讨档案馆和博物馆如何在馆际合作中实现功能互鉴、相互渗透、共同发展,成为重要的课题之一。由于档案馆和博物馆功能定位的不同,在内容、技术、管理和营销上互鉴可以推动馆际合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管理互鉴,建立档案馆和博物馆的合作机制。首先,要加强两馆馆员之间的交流学习。通过讲座、研讨会、现场体验等方式,使双方能够深入了解不同公共服务机构的资源特点、办事流程和管理制度,并结合各自特点在管理方法上相互学习改进。两馆可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研讨出推动馆际合作的具体策略。其次,创新合作管理新模式。为了更好地推进公共文化建设,档案馆和博物馆在借鉴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合作管理的新模式。这就要求两馆树立主动合作意识,研发适合共同发展的新项目,在差别性的管理上通过合作项目寻找共通性的管理路径,提升两馆的服务和管理水平。最后,制定科学评估体系。运用先进技术制定科学的量化评估标准,明确馆际合作在评估指标中的权重,并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准确研判两馆合作对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提升的作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档案馆和博物馆的管理互鉴,可以使双方互相汲取有益经验,提升各自管理水平,创新合作管理机制,增强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能力。
四是营销互鉴,满足公众的多元化需求。档案馆和博物馆的共同之处在于其主要职能都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客户群有一定的共性。但是,两馆的馆藏和服务内容又有各自的特点,因而不存在竞争冲突。对此,档案馆和博物馆在制定营销策略时应相互渗透、互相“搭台”,在宣传自身资源和服务内容的同时,也要宣传对方的资源和服务,并且在实践中发掘两馆合作可能性,让用户知晓使用另外一馆的资源对自身需求的好处和优势,最终达到“11>2”的效果。
要实现以上目标,档案馆和博物馆需通过商议制定两馆共同认可的宣传策略。然后,依托新媒体建立线上运营平台,定期发布档案馆和博物馆的新闻报道和专题活动。当然,两馆也可互相转发重要活动信息进行宣传推广。在线下宣传时,档案馆和博物馆可以利用馆内资源联合推出特色活动,拉近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例如,西安工程大学档案馆在2019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在学校的两个校区开展了博物馆知识展览和宣传活动。展出的主要内容涉及西安工程大学校史馆、纺织服装博物馆、现代服饰馆、西部民族民间服饰馆的发展历程。该展览向师生及社会展示了博物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扩大了学校博物馆和档案馆的知名度,是档案馆和博物馆合作的一次成功尝试。
档案与文物都是记录人类活动和人类文明的载体。档案馆和博物馆虽然在功能上不尽相同,但都肩负着保存文化遗产、服务人民公共文化需求等重要责任。在这一共同的价值追求上,特别是在新的技术条件下,档案馆和博物馆加强功能互鉴、加大馆际合作,是丰富两馆内涵和提升两馆服务水平与质量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