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守正创新谱写文博华章——2022年度重庆市博物馆工作回眸原创

2022年,重庆市国有与民营博物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实际,守正创新,高质量助推博物馆建设发展,较好地履行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

一、全市博物馆工作有序推进

2022年,全市登记备案博物馆达132家、场馆面积80.9万平方米,分别增长8.2%、5%,教育、研究、展示等职能有效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一)陈列展览彰显馆藏特色。一是服务效能不断优化。年度陈列展览782个(基本陈列337个、临时展览445个),年均开放284天,接待观众总量1783.4万余人(青少年观众量占比28.2%)。官网浏览量935.3万人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浏览量1.45亿人次。二是馆藏特色得到深挖。“一见钟琴”“鸥遇在冬季”等264个原创展惊艳亮相,“丹青绘巴山翰墨写蜀水”等巴蜀文化资源高质展出。三是展览品质显著提升。共有3个展览入选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集中推介,3个项目入选“首届全国博物馆志愿服务典型案例推荐”,24家博物馆荣获第九届博博会“弘博奖”。

(三)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突出。一是完善人才学术培养制度。加大高层次文博人才引育,吸引一批高素质文博人才和科研团队。二是增强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全年发表各类论文522篇(北大核心期刊19篇),承担省部级(含)以上科研项目104个、其他科研项目136个,出版著作85种(部)、增长160%,获得国家专利17项。三是科研与地域文化不断融合。云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完成戏文、摄影两本专著,巫溪县博物馆组织地域文化、藏品保护等学术讲座培训,长江石博物馆基于奇石收藏欣赏定位出版特色季刊。

(五)内部运营管理质效提升。一是党建统领持续深化。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加大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基层党组织建设更加牢固有力。二是日常管理日趋规范。全市博物馆全年无安全事故发生。规范经费收支管理,多家博物馆免开补贴支出规范合理,市区(县)两级财政资金配套支持力度大,资金使用效率逐步提升。三是绩效考核导向明显。秀山县民族博物馆、华岩佛教博物馆、川剧院博物馆等考核佐证资料详实、规范,有效促进博物馆夯实管理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全市博物馆建设呈上升发展态势,但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与广大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期盼还有差距,主要有五个方面的问题亟待探索解决。

(二)社会教育的品牌打造不够。一是社教内涵有待丰富。部分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形式大于内容,仅仅满足娱乐性、趣味性,缺乏文化内涵和价值体现,教育启迪性不强。二是馆校合作有待健全。目前,博物馆尚未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馆校合作经验不足,合作机制不够成熟,社教活动缺乏前期课程支撑和后期讨论总结,教育品牌打造有待提升。三是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全市大部分博物馆尤其是中小型馆的社教人员来自讲解员,社教经验、学术修养参差不齐,专业教育人才队伍薄弱。

(三)科学研究的转化率不高。一是一些博物馆科研特色方向不显著,代表性成果不多,尤其是中小型博物馆科研成果凋零。二是科研主要集中于历史学、器物学,对文物保护、文创产品开发等应用型研究较少,科研成果转化路径不畅、转化率偏低。三是跨界融合进展较缓,博物馆主动出击较少,与传媒业、旅游业、文化教育等产业融合的成熟案例不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现象尚不普遍。

(四)文创开发的特色不明显。一是缺乏创意融入。一些文创产品简单提取文物形象、不加创造印制在文具、服饰、抱枕、器皿等物品上,甚至与旅游纪念品十分相似,未能体现文化创意内涵。二是缺乏准确定位。一些博物馆文创产品市场定位不明,盲目跟风、照搬照抄,缺乏差异化、个性化、多元化,难以真正出圈、出彩。三是缺乏质量把控。一些文创产品简单追求数量、忽略质量,性价比偏低,导致观众粘性不高。

(五)运行管理的创新不够。一是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一些博物馆内部管理、绩效考核办法等老套,没有实行行政、业务、服务三个类别的分类考核,难以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热情。二是社会力量参与渠道不够宽广。部分博物馆坚持单打独斗,没有探索搭建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日常运营的渠道和平台。三是融入发展大局不够主动。一些博物馆对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思考谋划不够。

三、推动全市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计划,《三峡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等重要规划相继出台,特别是正在实施的中国水文博物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等项目建设正在推进,为全市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重要平台。全市博物馆一定要抓住发展机遇,踔厉奋发,谱写新篇章。

(二)加大形成博物馆社会教育大格局力度。社会教育是现代博物馆的重要职责,是增强文化传播力、社会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一是树立社教品牌形象。结合馆藏特色,针对不同受众、不同场景创设分众化、多元化的社会教育品牌,如馆校共建打造“知识课堂”、馆企联动开展研学等。二是燃起观众参与社教热情。善用“社会讲解力量”,借助数字化东风依托云博物馆、自媒体等渠道扩大社教宣传覆盖面,引进AR技术、沉浸式体验等,增强社教互动性、趣味性。三是聚焦社教最终目标。坚持开放性和公益性,推动博物馆创建更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创新流动展览、送展览下乡等方式,不断丰富库区、山区、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三)加大博物馆应用型科学研究力度。全市博物馆要正视专业科研人员少、代表性成果匮乏等问题,集中精力攻坚应用型问题研究,推动馆藏文物“活起来”。一是增强外援力量。加强与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高校等合作,充分发挥总分馆制度优势,选优配强科研队伍力量,加大应用型课题立项、专利研发。二是发挥基地作用。依托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馆藏文物有害生物控制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等平台,加大馆藏文物预防性干预、风险防范集成系统、文物消毒技术等应用研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三是推进成果共享。依托西南博物馆联盟、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提高应用型科研交流频率,推动文物保护修复研究成果共享共用。

(四)加大文物创意产品开发力度。坚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旅融合发展、保护为先,加强文物创意产品开发。一是加快市场主体培育。落实《关于进一步推动重庆市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实施意见》,加大文化创业产业园招商,吸引国内外文化企业加快集聚发展。二是提升文创产品开发能力。大力培育文创产品人员文化涵养,深度挖掘文物文化价值,支持数字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严把质量关,推动文创产品迎合群众审美与市场需求。三是构建文创产品展销平台。鼓励中小博物馆建立文创联盟,加强与文化企业、互联网企业合作,找准市场定位,联合打造文创产品品牌,共享展销渠道和资源。

(五)加大博物馆运行管理创新力度。全市博物馆要全面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砥砺前行,闯出一条符合发展规律、适合全市实情、契合博物馆事业的新路。一是健全内部管理运行制度。加快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不断优化绩效考核、消防安保等机制,落实博物馆从业人员享受科技创新扶持政策,激发内在发展动力。二是主动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引导博物馆积极面对市场,转变“依赖财政补贴”的传统观念,加大文物征集、保护、展陈、文化服务力度,逐步打开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三是推进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坚持事企分开原则,鼓励具备条件的博物馆试点单位通过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等方式投资设立从事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企业。开展博物馆科研成果转化收益的分配试点,推动更多文物科研成果得到有效转化利用。

THE END
1.博物馆如何讲好中国文物故事博物馆的时代使命与担当。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要让文物说话,广泛传播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3975431395032278&wfr=spider&for=pc
2.最新发布:国家一级博物馆传播力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既是博物馆传播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也是一份“倡议书”,我们期待能够以此抛砖引玉,促使更多、更专业的力量参与到博物馆传播力的研究中来,为我国博物馆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提升,为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为讲述中华文明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发挥积极的推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5MzUyNzQ1Ng==&mid=2247539593&idx=2&sn=0bef8716540d0216627249fab0a157e6&chksm=c1345300410b97e209ca8031e9a8a7d918866354b8d13ba3224fa1b00ef88232d6eb7996bd53&scene=27
3.特色博物馆的建设发展及路径探讨这既是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回应,也是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道路。 一 特色博物馆内涵及时代特征 特色博物馆内涵。关于特色博物馆目前并没有标准的定义,相关研究成果也较少。结合最近发布的新博物馆定义,我们认为,所谓特色博物馆,是指对具有鲜明特色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收藏、保护、研究、阐释和展示的非营利性常设http://www.sanyamuseum.com/a/chenliexuanjiao/2022/0922/1305.html
4.IIGF观点探究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以苏州博物馆为例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体系的重要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在场馆建设、文物保护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就。然而,博物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如何更好解决博物馆的生存和发展困境,发挥其社会功能,成为当下博物馆亟待解决的问题。探https://iigf.cufe.edu.cn/info/1012/7575.htm
5.新发展理念下的中国博物馆发展趋势探析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新时代,中国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各级各类博物馆充分抓住国家战略布局带来的机遇,结合独特的政策、区位、文物等优势资源要素,不断扩大自身影响,吸引更多的文物资源,实现跨越发展。如各大博物馆依托“一带一路”、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雄安新区、京津冀等国家战略布局,立足自身优势,http://www.sass.cn/109007/57694.aspx
6.发言摘登丨推进新时代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双周协商座谈会建议在推进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坚持保持增量与盘活存量并重。一方面,通过继续保持我国博物馆数量的适度增长,助推博物馆校均、生均覆盖率的增长。另一方面,鼓励部分省市先行先试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结合,鼓励试点地方的中小学依据与学校特色整合原则、学校项目优先原则、就近就便与公益性原则等与各类博物馆展开合作。https://www.icppcc.cn/newsDetail_1065325
7.淮南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基层政务公开四、发展目标- 17 - 第三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20 - 一、加强文物古迹保护利用- 20 - 二、促进非遗文化传承发展- 20 - 三、推动红色文化文物传承- 21 - 四、推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22 - 第四章推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24 - 一、公共服务体系全域化- 24 - http://www.tja.gov.cn/grassroots/content/1259593017
8.创新驱动发展丨吴文化博物馆创新发展实践创新是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吴文化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座系统研究、全方位展示吴地万年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一座典型的中小型博物馆。自2020年6月开馆以来,博物馆团队坚持以打造学术研究型、产业友好型的卓越的中小博物馆为目标,开展了丰富的博物馆创新实践。吴文化博物馆创造了诸多可复制和传播的经验、做法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080586
9.广东发布2023年度博物馆发展报告:8000万人走进博物馆研究型平台趋势渐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在2023 年暑假期间推出的自主性研学活动,吸引超过1000 个亲子家庭报名参加;广州博物馆联合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开展广州市中学生广州历史文化线路设计活动;广州举办“大开研界·走读广州”广州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活动,发布100条广州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经典路线。https://news.dayoo.com/guangdong/202405/18/139996_546692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