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花开书写绚丽篇章——第二十二届全国检察文学笔会作品选登
12月5日至7日,第22届全国检察文学笔会暨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文化建设的意见》座谈会在“中国诗歌之乡”福建省霞浦县举行。张哲摄
让检察文艺作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治国李立峰
如何繁荣新时代检察文学创作、加强新时代检察文化建设、运用检察文学推深做实检察工作12月5日至7日,第22届全国检察文学笔会暨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文化建设的意见》座谈会在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福建省霞浦县举行。莫言、林莽、林秀美、汤养宗等知名作家,张莉、孙新堂等专家学者,与10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检察机关的文学爱好者济济一堂,展开深入交流。
笔会“大咖”云集,站位高远,议程紧凑,既立足中国检察工作实际又开拓了国际视野,既突出检察一域特色又跳出检察谈文学,既有文学理论的普及又有检察文学新书的发布,是一场学风浓、质量高、效果好的文学盛会。
共有的精神家园
检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察人员共有的精神家园。“加强新时代检察文化建设,特别是繁荣发展新时代检察文学要做到‘八个坚持’。”检察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李辉提出,这“八个坚持”分别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守住文化的“魂魄”与“根脉”;坚持检察自觉,检察文化创作要更加自信;坚持人民立场,这是新时代检察创作的动力与源泉;坚持温暖向上,让人民群众从文学作品中看到正能量和真善美;坚持法治情怀,将艺术与法治、检察工作有机融合;坚持胸怀天下,回应人民需求;坚持守正创新,融入时代课题;坚持美美与共,创立检察文化品牌,建设合作共赢的平台。
“检察题材影视作品是有观众缘的,这些年涌现出诸多现象级影视作品。”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写作中心主任莫言为检察文化建设点赞。他说,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部门,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检察系统也在营造符合自身特色的检察文化。检察文化既反映了检察队伍的素质,也会反过来影响检察队伍的素质。
这启发我们:要弘扬新时代检察精神,坚持文化强检理念,通过打造阵地文化、党建文化、廉政文化和党建品牌、文化品牌、工作品牌,可以实现以文立魂、以文化人、以文兴业,助推“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知行合一。
有体温体感
“在检察文化里面,检察文学毫无疑问起到核心的作用、奠基的作用。”在谈到检察题材剧本创作时,莫言说,现在大多数群众可能都会通过影视作品来了解检察院和检察官。但是影视作品离不开剧本,剧本就是文学。
检察日报社原副总编辑赵信说,文学创作要处理好“有意义”与“有意思”的关系,每一个创作者都要做到“拒绝平庸,精益求精”。
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汤养宗说,诗人要有入世的宽广情怀,成为一个有体温、体感的人。诗歌要围绕诗意而展开,叙述是为了抒情,不能以叙述替代抒情,而要通过叙述展开诗歌的空间,呈现缓慢、复杂、多维的诗意。
这启示我们:在增强检察业务“硬实力”的基础上,通过提高检察文化“软实力”,打造有辨识度的工作品牌和最佳检察实践案例,可以提升检察工作的美誉度、知名度。在内挖潜力的基础上,要外聚合力,善于借智借力、融合发展、美美与共,推动检察故事破层出圈,引领检察业务提档升级。
生动活泼可亲可敬
“在检察题材的影视与文学创作中,检察官人物塑造尤为关键。”莫言说,人物不应是刻板的、高高在上的形象,而要让人感觉到可亲可敬,尤其是做到“可信”。在坚持原则、坚守法律底线的前提下,塑造出有个性的、有鲜明个人色彩的检察官形象,把人物写得立体化,让人物内心袒露给观众。
在短视频和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莫言支招:一要与时俱进,利用一切最便利、最快捷的手段来宣传检察工作、宣传先进典型。二要坚守文学的基本原则,通过打磨精益求精的语言,塑造生动活泼、可亲可敬的人物,传递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
北京语言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翻译家孙新堂以“中国当代文学在拉丁美洲的译介传播:探索与实践”为题,介绍了中国文学走出国门、融入世界、双向传播的历程,不仅开拓了检察文学爱好者的视野,也为检察机关涉外检察传播提供了启示。
这启发我们:要以“争一流”的目标、“国际化”的视野,一体推进检察业务、检察文化、检察宣传、检察普法,举全员之力,汇聚各方资源,穷尽一切手段,通过打造一系列的精品力作、爆款、现象级作品,把检察宣传工作做深做实,把英模人物培树做大做强,把涉外检察传播做优做靓。
诗意的奔赴
荣国华
冬日的南国依然温润如春。跨越山海,从黄海之滨来到福宁宝地,伴随着近十个小时疲惫旅程的,是新鲜而放松、欣喜又期待的心情——毕竟,短暂脱离日复一日、繁杂而紧张的工作,奔赴诗与远方,应是每个人内心的渴望吧。
第22届全国检察文学笔会一开始,各位嘉宾热情洋溢的致辞以及检察同仁的发言,便让我迅速切换到充电模式。面对面聆听,近距离接触并请教“大咖”,那份亲切令人心潮澎湃。莫言老师和诸多专家“大咖”云集,太多陌生而新鲜的面孔,太多睿智而专业的声音,太多思想的碰撞与灵魂的启迪,这期间的每场活动都是饕餮盛宴。
第一堂课便是莫言老师的“与检察官朋友聊聊文学那些事”。在他的胸中笔下,有无尽的故事。那是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高密东北乡赋予他的宝藏。他强调“语言、人物和观察”对作品的重要性,这位和蔼可亲的长辈,关爱提携着每一个晚辈。
朦胧诗派代表诗人林莽老师的诗歌课堂“从沃伦的‘诗歌就是生活’到我的‘诗歌公式’”,带我们走入一个诗意盎然的世界。他说,诗歌是经验写作,是生命体验,只有真诚面对自己的内心,才能写出活生生的人的感受。好的诗歌,要处理好情绪与欲望、明亮与透彻、沉郁与苍茫这三种关系。这何尝不是对文艺的至高要求
入夜,两场诗会——“被汉语的灯笼照亮的祖国”和“在诗歌里,星星可以变成人的灵魂”,只读名字便已觉唇齿留香,人未至,意已达。诗人邰筐说:“每一首好的诗歌都是一场意外。”是的,诗歌与诗会都是我们平淡生活的意外!大家和诗一同肩并肩,微笑,惊叹文字那惊心动魄的美。
以前,我对于诗歌读得并不多,总认为它与我们平庸的生活有些许隔阂。但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发现,诗,可以唯美,可以质朴,可以奔放,可以含蓄也可以感伤。我们可以在诗歌里做一场不愿醒来的梦,感受诗意为生活写下的注脚。
恰如一位同仁精准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在诗歌的氤氲下,不仅让诗人们有着幸福的眩晕感,也让从不写诗的人产生了写诗的冲动,让诗歌从此参与自己的生命,留下美好的烙印。”
这个夜晚,窗外的风应是温柔的,我们仿佛看到了被揉碎的星星和月亮,还有深沉的星辰大海。
(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人民检察院)
一场文学的盛宴
平晓斌
高铁在无边的夜色里裹着冬日的寒气,一路向南又向东,穿行在山区、湿地、河汊、平原,急切地赶路。我静静地坐在山西长治至福建霞浦的高铁上,沿途城镇的灯光从眼前一闪而过,或明或暗,或近或远,或高或低,但都没有留下任何印记。我在为一场久盼的文学笔会而日行千里,星夜奔赴。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文学与我的人生深度捆绑的这40多年的点滴和细节。
我想起了上世纪80年代读初中时,被语文老师“逼着”“骂着”“打着”写日记的情形。没想到当初最不情愿的事,却坚持了40多年,每天不间断。而这些或长或短、或系列或单篇的文字记载,为我走向文学之路提供了最为丰厚的“文字矿藏”!更令我没有想到的是,通过写日记练就的文笔,会成为日后立业谋生的手段。每次翻看被各类报刊刊登的文学作品剪辑时,总会给自己带来莫大的心灵慰藉与精神快感!人生何以解忧,何以快慰唯有文学耳!
这些年,自己总是坚持写、持续写,“写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2006年2月,当自己从发表的散文、杂文、纪实文学作品中,择选20余万字,交由作家出版社结集出版《冷眼观潮》一书时,我没想到会成为全省检察系统第一个出版文学作品集的干警!2016年1月,当完成注册“萧冰影像”公众号时,没想到8年间,我会相继创作60余篇近30万字的散文、随笔,成为全省检察系统在《检察日报》发表文学作品最多的干警之一!2020年10月,当我被批准加入山西省作家协会时,没想到自己是全省检察系统第一个成为省级作家协会会员的干警……
我时常在想,为什么会在从事检察工作的业余或同时,深度喜好文字撰写和文学创作是生存之需性情使然还是源自骨子里先天的热爱至今都无法说清。但我很清楚,文学于我而言,是一种“瘾”一样的无形存在,只有不断地阅读、撰写、创作,自己才会沉浸、兴奋、快慰,才会带来安享生命之美的绝佳感受!
晚上8时许,高铁平稳地停在霞浦站。从山西长治-10℃的冬天,一下子来到福建霞浦10℃的冬天,上下20℃左右的温差,还真令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有些不适应。穿着保暖裤和羽绒服的我,低估了霞浦的冬日“热度”。原来,在祖国的东南福建,冬天可以穿着秋装度过!接下来的三天笔会,更令我“热度”满满,始终处于亢奋的状态。原来,检察文学笔会可以这样盛大开启!
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靠一腔“难凉的热血”和“难灭的激情”来完成的。笔会期间,在“被汉语的灯笼照亮的祖国”诗歌朗诵晚会上,一首首好诗,令我击节叫好!并不年轻的我们,忘记了年龄、忘记了性别、忘记了地域,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一次次将朗诵会推向高潮。我在想:在当前喧嚣的社会,还有多少人会主动远离喧嚣,放弃功利,偏安一隅从事文学创作,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提供记录时代、滋养生命、安放灵魂的精神产品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无论是否成功,都功德无量。
“大雪”节令,我坐在霞浦的会议室,在等一场“大雪”节令的雨。下午时分,果然,雨来了。我坐在笔会现场看“雨”,行走在霞浦老街淋“雨”,坐在霞浦茶舍饮茶听“雨”,一场冬日的检察文学“及时雨”,就这样与我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