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12.15

此馆过去是春秋战国馆。国宝级文物有:

1、鎏金嵌玉镶琉璃银带钩

鎏金嵌玉镶琉璃银带钩是战国·魏(公元前475-前225年)国宝级文物。长18.7、宽4.9厘米。1951年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此件带钩由白银制成,器形较大,通体鎏金,钩身铸浮雕式的兽首和长尾鸟,兽首分列钩前后两端,长尾鸟居钩左右两侧,盘曲逶迤。钩身正面嵌饰白玉玦3枚,玉玦中心各镶一粒半球形琉璃珠,钩身前端镶白玉琢成的雁首形钩首,从侧面看犹如一只曲颈高歌的鸿雁。带钩的制造工艺也十分精湛,采用鎏金、镶嵌、凿刻等多种方法,将不同质地、不同色泽的材料,巧妙地配合使用,使不同色彩的对比非常和谐,产生绚丽多彩的装饰效果。此带钩纹饰繁复,玲珑剔透,包金镶玉,雍容华贵,是战围带钩中的精品,极为奢华,反映了当时金银工艺的最高水平。目前展出的是复制品。

2、青铜冰鉴

战国铜冰鉴,战国时期青铜酒器,1977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冰箱”。

战国铜冰鉴是由一个方鉴和一件方尊缶组成的青铜套器,方尊缶置于方鉴内,其底部一侧有两个长方形榫眼,另一侧有一个长方形榫眼,安装时,把这三个榫眼与方鉴内底的三个弯钩扣合,其中一个弯钩的活动倒钩自动倒下后,可把方壶固定在方鉴里而不晃动。战国铜冰鉴为后人展示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的高超技法和先进水平,不仅成为了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证物,更是青铜铸造史上的典范之作,堪称青铜时代的巅峰作品之一。

馆内还珍藏有完整的编钟、吴王夫差剑、“鄂君启”错金青铜节等珍贵文物。

下一场馆是秦汉时期的文物,其中国宝级的文物有:

1、诅盟场面铜贮贝器。

西汉诅盟场面铜贮贝器,为西汉时期铜器,于1956年,出土于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遗址M12墓。西汉诅盟场面铜贮贝器通高51厘米,盖径32厘米,底径29.7厘米;出土时器内贮贝300余枚,上铸圆雕立体人物127人(残缺者未计入),以干栏式建筑上的人物活动为中心,表现了滇王杀祭诅盟的典礼场面。西汉诅盟场面铜贮贝器上祭祀仪式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奴隶们正在准备食物的场景和各类人在广场上进行交易的场景。表明祭祀既是神圣的祈祷,也是各阶层生活的交汇。

2013年8月19日,西汉诅盟场面铜贮贝器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2、滇王之印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出兵征讨云南,滇王拱手降汉,汉武帝在其故地设益州郡,封滇王国国王为滇王,并赐滇王之印。滇王之印用纯金铸成,金印重90克,印面边长2.4厘米见方,通高2厘米;蛇纽,蛇首昂起,蛇身盘曲,背有鳞纹。汉武帝赐滇王之印后,对云南实行羁縻统治。1956年11月,云南省博物馆从晋宁区上蒜镇石寨山古墓群中发掘出这一'滇王之印'。这是云南隶属中央最早的物证。滇王金印的印章形制,根据《汉旧仪》当属列侯的规格,但却是王印,这表明滇王国同西汉中央王朝有着密切的政治关系,是一个个有特殊地位的内臣。

“滇王之印”的出土,不但确证了“古滇国”的存在,同时也证明了《史记》文献记载的可靠。就是说,一颗金印,既证明了云南古代历史,也证明了中国古代历史。在考古学上,像这样出土文物与历史文献相一致的情况并不多见。这也是为什么“滇王之印”会由国家征调而入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原因之一。

3、击鼓说唱佣。

东汉击鼓说唱陶俑于1957年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崖墓,为东汉明器。东汉击鼓说唱陶俑高56厘米,以泥质灰陶制成,头上戴帻,两肩高耸,着裤赤足,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槌欲击,张口嘻笑,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活现一俳优正在说唱的形象。

东汉击鼓说唱陶俑被称为“汉代第一俑”,是一件富有浓厚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的优秀雕塑作品,属国家一级文物。

4、金缕玉柙。

西汉刘修金缕玉衣,西汉年底的玉器。

这件金缕玉衣共用玉1203片,金丝2567克,墓主人为中山怀王刘修,死于公元前55年。此墓曾在盗掘中被火烧过,这件玉衣是受过焚烧后的劫余之物,但色泽却更为缤纷。此玉柙分为头罩、脸盖、上衣前片和后片、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裤筒和左右脚套等部分,共用玉片1203片,金丝约2567克,系分片连缀而成。玉柙主人为中山怀王刘修,是著名的河北满城汉墓墓主刘胜的后代,死于公元前55年。

5、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

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为西汉时期铜器,于1963年,出土于陕西兴平县西吴乡豆马村。

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长58.1厘米,宽20.4厘米,高34.1厘米,重13.34千克,呈犀牛形,犀牛昂首伫立,身体肥硕,四腿短粗,肌肉发达,比例准确,体态雄健,皮厚而多皱,两角尖锐,双眼镶嵌黑色料珠,为古代生息在中国的苏门犀的形象。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工艺精湛,逼真自然,金色、银色与铜胎底色相衬生辉,是中国古代工艺品中实用与美观有机结合的典范之作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的国宝级文物主要有:

1、青釉虎子。

青釉虎子1955年江苏省南京市赵土岗出土,高15.7厘米长20.9厘米。

虎子起源于战国,风行于汉及六朝,是古人使用的尿壶,因器形似虎而得名。虎子总体造型基本一致,每个时代在细部刻画上有所不同。这次出土的虎子高约15厘米,前后长约20厘米。“虎头”向上仰起45度,嘴巴张得圆圆的。虎头后面的把手上还刻着细纹,美观又防滑。

还值得一提的是,此器出于中国早期最主要的窑场——越窑,这种动物造型的大量出现和演变,改变了越窑瓷器风格单一的局面,形成了崭新的艺术风格,这也是当时社会正孕育着重大转型的鲜明特征。

2、青釉仰覆莲花。

北朝青釉仰覆莲花尊,1948年出土于河北省景县封氏墓。该尊器形硕大,庄严雄伟,做工精细,釉色青绿温润,是北齐瓷器中屈指可数的重器之一,是研究北朝瓷器及其装饰工艺不可多得的重要实物资料。

隋唐五代馆国宝级文物为骆驼载乐舞三彩俑。

唐代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也称为唐代骑驼乐舞三彩俑,唐代陶器,于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

唐代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骆驼头高58.4厘米、首尾长43.4厘米,舞俑高25.1厘米,在一峰铺着花毯的骆驼背上,塑有5位胡人乐俑,左右两侧各坐着两个,神情专注地演奏胡乐,表现的是流行于唐代开元(713年—741年)、天宝时期(742年—756年)的“胡部新声”即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唐代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骆驼和乐舞俑独立塑成,然后组装,复杂又严谨。唐代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既是唐代文化艺术、制作工艺发达昌盛的重要物证,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融合。

2013年8月19日,唐代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明清时期的国宝级文物有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

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是1957年10月20日出土于北京明定陵地宫的属于孝端皇后的凤冠。

该冠通高48.5厘米、冠高27厘米、径23.7厘米,重2320克。用漆竹扎成帽胎,面料以丝帛制成,前部饰有九条金龙,口衔珠滴,下有八只点翠金凤,后部也有一金凤,共九龙九凤。冠上共嵌未经加工的天然红宝石115块,珍珠4414颗。该冠上面翠鸟的羽毛光泽感好,色彩艳丽,再配上金边,显得富丽堂皇,且永不褪色。该冠的点翠难度相当大,不仅点翠的面积大(有翠凤、翠云、翠叶、翠花),而且形状复杂。尤其是翠凤,均作展翅飞翔状,凤尾展开,羽毛舒展,富灵动感。

展厅出来已经十二点。我坐扶梯上四楼。只能在自助售货机买好丽友派垫肚子。四楼还有很多展厅。步入中国古镜展厅,各种大小、各朝各代的铜镜琳琅满目。快到出口有一绿玻璃盖罐是隋代玻璃器皿,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2013年,国家文物局将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中国古代玉器展厅“中国古代玉器”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专题展览之一,较为系统地阐释中国古代玉文化的发展脉络和深厚底蕴。展览以“玉出东方”“玉礼堂皇”“吉玉琳琅”“琼华满堂”“镂冰雕琼”五个前后贯穿、互为联系的单元,深入探寻中国玉文化的历史渊源,展示玉器从饰品到神器、礼器,再回归世俗,由帝王贵族专享到普及民间的发展轨迹,同时展现玉器制作的工艺流程与审美意境。不过未在里面见到国宝级文物“玉龙”略有遗憾。

取了行李,坐地铁到机场。南航CZ5662次航班17:40出发载我飞往武汉。明日,湖北省博物馆走起!

THE END
1.商龙纹兕觥!龙形觥!商代晚期方国青铜器代表作!中国国家博物馆!00:00/00:00 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过,快来抢首评 发布商龙纹兕觥!龙形觥!商代晚期方国青铜器代表作!中国国家博物馆!三土三禾见闻录 发布于:北京市 2024.12.18 10:37 +1 首赞 收藏 商龙纹兕觥!龙形觥!商代晚期方国青铜器代表作!中国国家博物馆! 推荐视频 已经到底了 热门视频 已经到底了 https://www.sohu.com/a/838435820_121783171
2.商龙纹兕觥!龙形觥!商代晚期方国青铜器代表作!中国国家博物馆!商龙纹兕觥!龙形觥!商代晚期方国青铜器代表作!中国国家博物馆!三土三禾见闻录 2024-12-19 11:17:26 北京 _高清1080P在线观看平台_腾讯视频 人文 ? 本文版权归 三土三禾见闻录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赞 转发 回应 转发 赞 收藏 赞赏 https://www.douban.com/note/868788054/
3.商邑翼翼四方之极——殷墟文物里的晚商盛世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共同举办的“商邑翼翼 四方之极——殷墟文物里的晚商盛世”展览,以商王武丁时期的妇好墓出土文物为主,集1950年以来殷墟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的精品,是高度发达的商文明的物证。本展览分为六个单元,从等级制度、礼乐文明、信仰空间、甲骨文字、戎马生涯、贵族生活等方面对晚商https://www.chnmuseum.cn/zl/zlhg/201812/t20181220_32319.shtml
4.中国文字博物馆导览大全(四)·钟鼎千秋同年7 月,司(后)母戊鼎被收归国有,并在10 月运往南京,此后收藏于当时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其名采用“司母戊方鼎”。1950 年3 月司母戊鼎入藏刚刚成立的南京博物院。1959 年又被征调至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并在“中国通史陈列”中展出。在此期间,这件文物一直沿用“司母戊鼎”的名称。 https://m.mafengwo.cn/gonglve/ziyouxing/281280.html
5.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甲骨文金文展每日环球展览周一闭馆(含国家法定节假日) 展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 地址 北京东城区东长安街16号(天安门广场东侧) 展厅 南14展厅 费用 Free甲骨文,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系统性文字,其造字方式、书写风格对中国文字具有开创性的影响。商周时期,在青铜器上铸刻金文成为流行https://art.icity.ly/events/auf69w8
6.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甲骨文的故乡---河南省安阳市,是经国务院批准建设的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国家级博物馆,是中华汉字文化的科普中心,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https://www.wzbwg.com/yanjiu/type/type/34/p/4
7.《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长久建都的地方很容易集中大量文物。商都殷在武王伐纣以后遭到破坏,逐渐成为废墟,故称殷墟。这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一个都城,对研究商朝后期奴隶制社会的历史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把它称为商朝的“历史博物馆”是很有道理的。殷墟从1928年开始发掘到现在,出土文物不计其数,成为国家考古发掘的重点地区,中心https://xiaoxue.ruiwen.com/jiaoan/357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