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研究2022年度学术报告心得体会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广东深圳518060)

2022年文化产业研究总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研究成果数量增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意识逐步提升,文化产业统计分类与范围边界有所突破。(2)“二十大”报告开启文化建设新篇章。

2022年文化产业学术热点主要集中在“二十大”报告开启文化建设新篇章、文化强国建设、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文化产业数字化、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消费升级、新文科背景下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二十大作报告,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第八部分“增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内容。报告对未来我国文化建设做出了系统阐述,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文化产业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

深入贯彻学习二十大精神成为学界当前的一个新热点。为此出版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等高校机构和组织举办了各类专题研讨会。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意蕴体现在5个方面:第一是引领人类文明进步,推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第二是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推动全体人民精神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第三是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第四是创新生态文明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第五是坚守传统文化价值,助力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文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文化现代化、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任务主线。在这一主线下,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立场,以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以效能提升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有品质、有温度,稳步推进以融合为抓手的文化发展新格局。

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仅是中国现代化追求的价值指向,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202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要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22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明确表示文化产业赋能的重点工作是实现脱贫攻坚后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十四五”时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期,乡村振兴战略也将在一段时期内成为文化产业学术研究的重点和焦点。

总体而言,学者们对文化产业数字化的研究视角发生了明显变化。研究视角从政策研究转向了应用研究,研究者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数字化实施路径、具体领域的落地建议和协同发展的模式,对我国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2021年被誉为元宇宙爆发的元年,2022年是元宇宙在省市政策、学术研究、企业聚焦全面爆发的开端。2022年3月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元宇宙专项扶持政策《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促进元宇宙创新发展办法》发布,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北京、福建、广东、湖北、江苏、辽宁、上海、浙江、重庆、河南、山东等11个省级地区共出台了21个元宇宙专项政策,其中省级政策3个、市级政策4个、区级政策14个,无国家级政策出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策主体对其发展前景和方向仍然处于观望态度,作为数字经济的集大成者,元宇宙在大规模产业化并产生产值方面尚有较长的路要走。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文化产业必须推动现有专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创新学科建设新路径,探索人才联合培养和贯通培养的新模式,主动求变,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文化产业人才。2022年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取得重要进展,在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的指导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首批11所数字文化产业专业硕士试点高校发起成立全国数字文化产业专业硕士试点工作专家委员会。南京大学作为首批开展数字文化产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点高校试点之一,在2022年9月第二届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会上开启了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数字文化产业方向)项目启动仪式。中国传媒大学举办了“2022全国高校文化产业学科建设论坛”,102所高校的文化产业学科带头人共同商议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2022年深圳广电集团与文化产权交易所、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开始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第四届紫金文化论坛发布了第三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优秀论文和第六届瑞华文化产业奖学金获奖结果,这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起到了蓄水池和强心针的作用。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由1882框架构成,即围绕一个主要目标,完成八项重点任务,提供八项保障措施,明确组织实施的两个要点。国家文化专网、中华文化数据库和文化数据平台构成了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基本模型,其中国家文化专网是战略实施的关键,一端连着中华文化数据库,服务于文化资源数据的存储和传输;另一端连着文化数据平台,服务于文化资源数据的交易和文化数字内容分发[18]。学者们将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内涵总结为3点:在范围上,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表明“大文化格局”基本形成;在关系界定上,文化产业数字化是文化数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数字化的核心和目前阶段的集中表现;在战略重点上,重在供给发力、激活资源,以推动文化存量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

学者们聚焦于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图书馆数字化研究发展、档案馆发展向度等方面。如赵星以图书馆为研究对象,指出文化数字化为图书馆数字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生态空间。在具体实践中,图书馆可以数字藏品为内容创新开端,实现数字资产、知识内容和交流空间的关系再塑,开拓生物人、数智人、机器人并行知识交流的场景[20]。高书生提供了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从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推动文化数据资产化、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场景、健全文化数字化服务体系和加强文化数字化全链条监管等5个方面推动出版业转型升级[21]。

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可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两大类型。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大多从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的归纳、分类与介绍以及文化产业的内涵、外延、属性、意识形态等视角进行,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和细化。应用理论研究聚焦于产业政策、产业运营、区域与特色文化产业、业态融合与创新等方面,成果突出,视角多元。2022年中国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研究主要着眼于文化产业内涵、外延和意识形态等基础概念、文化产业研究地理学视角、文化产业的统计分类和范围边界等方面。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研究呈现出“重文化理论忽视产业理论”“重西方理论缺乏原创中国理论”的典型特征,如何兼顾“文化”与“产业”、“西方理论”与“中国实践”是未来文化产业学科建设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文化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具有定量学科特征的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与文化产业的交叉研究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对象。2022年从地理学视角研究文化产业的论文主要集中在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文化产业空间集聚、以行业为研究对象的文化产业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城市发展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等方面。

第一,研究城市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王怡婕等学者以西安的文化娱乐业为研究对象,提出文化娱乐场所在西安的主城区呈现“内密外疏、南密北疏”和“多核心”的空间格局,文化娱乐业及其各业态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城市物质空间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消费分层因素交互耦合作用的结果[24]。此外,还有学者研究了南京的文化企业空间布局,认为产业历史集聚基础、路网密度、高等院校等因素对文化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较为突出。南京市中部的近郊区具有相对动态的局部空间结构,东南、西北部的远郊区在空间依赖方向上具有更大的波动性。

第三,从城市发展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崛起,城市文化职能和全球文化城市成为城市网络研究的新兴视角。有学者采用岭回归方法对中国城市文化演出消费的地理特征进行整体分析,指出城市联系强度相对较低,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网络结构。探索中国城市在文化消费领域的海外联系及其跨国网络将是未来中国城市网络研究的重要方向。张晓刚认为“城市礼物”是一种荷载着特定的城市精神和文化特质,以功能性、礼品性以及地域文化性为主要特征,是能够代表城市形象的礼品,是发展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载体和关键抓手[26]。

此外,还有学者从地理学的视角聚焦文化创意园区的空间分布、文化产业效率空间异质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空间效应、数字创意上市挂牌企业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这些研究对观察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调整文化产业的发展导向和规划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具有指导性意义。

2022年文化产业业态衍生出许多新变化。文化产业业界和学界利用行业和学术敏感度,创新性地提出了许多新的发展模式,主要体现在元宇宙、博物馆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方面。

“农文旅”跨界融合站在了乡村振兴的政策风口,疫情使得乡村周边游的市场需求和市场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有学者对中国农文旅耦合协同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农文旅融合发展呈现“文旅先行、农业滞后”的特征,空间耦合协调性一般,创新能力是农文旅耦合协调发展的主导力量。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仍处于单一化产品对接多元化需求的时期,发展农文旅模式要立足实际,以农为本,整合文化资源,逐渐向各方参与、多元业态、生态环保、艺术乡建等方向发展。

2022年地域文化产业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文化产业、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和城市群文化产业方面,诸如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经济带、成渝城市群等重点区域的文化产业研究。

2022年全国性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涵盖了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和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等文化核心领域。如新闻信息服务领域的《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报告》、内容创作生产领域的《中国电子竞技产业发展报告(2022)》、文化传播领域的《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13(2022)》《2022年中国海外网络传播力建设报告》《全球传播生态发展报告》、文化投资运营领域的《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2)》《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2)、文化娱乐休闲服务领域的《中国旅游安全报告(2022)》。全国性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涵盖文化产业6大核心领域,能够为政府政策的制定、研究机构的学术研究、文化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从整体上看,专题性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的数量不足,文化产业细分领域的研究不足。2022年文化产业的专题性发展报告主要涉及数字内容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文化公园、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城市群等。如《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市场格局与投资观察(2021—2022)》《中国元宇宙发展报告(2022)》《中国区块链发展报告(2022)》《中国国家文化公园报告(2022)》《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2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报告(2022)》《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2022)》等。文化产业专题报告需要对更多的行业和细分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充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数据库,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全面、更科学的行业参考。

3.着重特色。文化产业学术会议依托主办方自身的学术平台,已经逐渐形成了具有学科特色的品牌活动,学科专业性和差异性凸显,呈现出高峰林立的学术格局。如北京大学“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已连续举办19届并成为文化产业开年盛会,其发布的《中国文化产业年度报告》和“文化产业十大趋势”成为业界学术界科学研究的重要参考;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主办的“文化科技创新论坛”已连续举办11届,上海交大“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与发展国际会议”已成功举办5届。文化产业学术会议在扩大中国文化产业研究影响力、促进中外文化产业学术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核心区学术期刊群稳定化。

在全面回顾总结2022年文化产业研究成果、学术会议和学术期刊工作等基础上,我们认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提升。

文化产业研究侧重于“文化属性”忽视“产业属性”,使得文化产业学界未能积累起充分的有关“为什么”和“怎么样”的知识,从而使得“应该怎么样”的对策研究暴露出缺乏理论依据和可操作性的弊病,导致文化产业实践层面常常流于空谈。2022年文化产业研究对于案例研究、深度访谈、扎根理论等定性研究方法运用较少,过分追逐结构方程模型、空间计量模型、核密度估计等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鲜少提出文化产业共识外的引领性建议。学者研究需要深入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企业等进行实地调研,强化产业思维,需要从宏观到微观、从鲜活的文化产业实践中把理论表述与现象分析相结合,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产业实际的、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研究范式。

THE END
1.《中国智慧博物馆蓝皮书2016》摘要书评试读搜全站 搜本店 >0 我的购物车 图书>文学>散文/随笔/书信>中国智慧博物馆 蓝皮书 2016月拓图书专营店 登录查看更多图片 > 中国智慧博物馆 蓝皮书 2016 中国博物馆协会登记著录专业委员 著 京东价 ¥ 促销 展开促销 配送至 --请选择-- 支持 加入购物车 https://item.jd.com/10105026639914.html
2.中国博物馆协会馆协会2024年度专委会资助项目,顺应“互联网+”时代博物馆智慧化发展新趋势,多年来,登记著录专委会围绕中国智慧博物馆建设课题项目汇聚博物馆、信息化等多方面的专家,对当前智慧博物馆建设中面临的热点问题进行了集中梳理,通过深入研究提出了丰富的理论观点和有价值的对策建议,并持续编辑出版系列《中国智慧博物馆蓝皮书https://www.chinamuseum.org.cn/cma/detail.html?id=11&contentId=14007
3.易卉综述:中国知名文博和科研机构在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综述:中国知名文博和科研机构在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易卉 开展高端中外学术交流12双语期刊10启迪人 (艺术挖掘等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介绍)加强与各级各类文博单位在文物科技保护、赓续中华文脉、联合主办、年,春秋讲坛,目前、创新传播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国家版本馆。 https://bbs.9you.com/forum-239-7.html?a=shows&catid=wap&id=362532
4.#约会博物馆##文博资讯#2019智慧博物馆来自青州市博物馆游庆桥介绍了智慧博物馆论坛的发展历程,以及近年来登记著录专委会通过组织编辑《智慧博物馆蓝皮书》、开展智慧博物馆建设调研、编制专业标准规范、举办专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提升博物馆智慧化水平。柳士发在致辞中指出,中国文物报社作为国家文物局直属的新闻传媒单位,肩负着助推博物馆收藏资源和知识https://weibo.com/2093073351/Ifiro0Ux6
5.中国智慧博物馆蓝皮书商品编号:6038562 ISBN:9787506884846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作者: 中国博物馆协会登记著录专业委员会编 出版日期:2022-10-01 开本:0 装帧:暂无 中图分类:G269.2 页数:368 册数:1 大约重量:470(g)购买数量: - + 库存:14 配送: 预计72小时发货 https://www.jarhu.com/book-5038562.html
6.《中国智慧博物馆蓝皮书.2022》简介书评在线阅读当当荣桢图书专营店在线销售正版《中国智慧博物馆蓝皮书.2022》。最新《中国智慧博物馆蓝皮书.2022》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中国智慧博物馆蓝皮书.2022》,就上当当荣桢图书专营店。http://product.dangdang.com/11684959207.html
7.详情页—广州海事博物馆在《中国智慧博物馆蓝皮书》的智慧博物馆的概念中加入了智慧博物馆技术内涵,认为智慧博物馆是以数字博物馆为基础,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构建的以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为特征的新型博物馆的形态。在段勇书记主编的《智慧博物馆理论与实务》中明确了智慧博物馆要实现的目标,指出智慧博https://www.gzhsmuseum.com/ActivityReview/details?id=4028898b859ffe9e0185a04ad7160081
8.智慧博物馆概念框架与实践.pptx数字导览方便观众在博物馆参观时,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了解展品信息,还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看”到复原的遗址、重现的场景,获得深度的历史信息。 ;智慧博物馆发展回顾(1);智慧博物馆发展回顾(2);荐书:中国智慧博物馆蓝皮书(2016);荐书:中国智慧博物馆蓝皮书(2016);谢谢! 下载文档 收藏 分享 赏 0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713/8046025076004117.shtm
9.2022移动互联网蓝皮书:智慧博物馆的“元宇宙化”富有前景人民网北京6月30日电 让文物“活起来”,是近年来不少博物馆进行智慧化场馆建设的重要方向,为博物馆带来新的发展空间。伴随着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VR)、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创新应用,智慧博物馆建设有哪些新的模式? 6月29日,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时下流https://china.qianlong.com/2022/0630/7363591.shtml
10.湖南乡村振兴蓝皮书湖南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研究报告2021年来,全省打造智慧智能农机产业,拥有各类农机总量达970万台(套),农机监测系统覆盖90个县(市区),农机合作社总数达6000家。2020年,全省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62.1%,比2016年提高7.2个百分点,湖南智能农机创新中心挂牌成立,规模以上农机企业主营收入同比增长9%。启动建设全省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开展农业科技先行县https://www.zgxcfx.com/sannonglunjian/121234.html
11.专题10现代文阅读①前不久,《2022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梳理了过去一年网络文学的新态势,总结了新时代十年来网络文学发展的基本成就和经验。②当前,我国网络文学已经成为文化①南通博物苑镇馆之宝——越窑青瓷皮囊式壶,属于国家一级文物,1973年出土于南通市区人防工地,为我国晚唐到五代时期越窑青瓷产品,被列为江苏省24件国宝之一https://www.0516ds.com/69295.html
12.专著18 China Low-Carbon Healthy City, Technology Assessment and Practise Spinger Nature 黄伟光 汪鸣泉 汪军 高昆 李耸 刘辰 2016年 19 中国智慧博物馆研究报告(蓝皮书)2016(章节) 中国博物馆协会登记著录专业委员会 杨晓飞 游庆桥 王志玉 李耀申等 2016年 20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研究报告2012 河南大学出版社 李克欣 杨http://www.sari.cas.cn/kycg/zz/index_1.html
13.博物馆政策法规现状总览藏品管理(办人函【2016】994号、办人函【2017】946号、办博函【2019】837号) 陈列展览策划(文物博函【2016】1650号) 《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举办中法博物馆管理培训班的通知》(办人函【2017】933号) 《关于同意中国博物馆协会与美国盖蒂领导力学院签订谅解备忘录的批复》(文物博函【2017】1209号) http://www.yanxing518.com/zonglan/398.html
14.嘉宾(教师)系国家文物局专家库专家、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全国高级科普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成员、国务院学位办全国文博专业研究生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评审专家、上海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博物馆建设与管理创新科研基地”主任、上海高校优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国http://html.huiyiguanjia.com/formal/MeetingGuest/guestIntroduction.html?mid=5614057064243538160&title=%E5%98%89%E5%AE%BE%EF%BC%88%E6%95%99%E5%B8%88%EF%BC%89
15.钱益汇袁广阔赵古山吴十洲博物馆蓝皮书本报告专题篇从展览、文创、教育、新技术等方面,探讨非国有博物馆、非遗类博物馆、小微博物馆、流动博物馆等特殊类型博物馆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案例篇与国际借鉴篇则聚焦国内外博物馆管理、教育、文保、展览等特色案例,探讨博物馆在管理制度、智慧化、运营、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此外,本报告还包括https://xianxiao.ssap.com.cn/bibliography/1878602.html
16.刘晓玉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全集 ? 江西卷 ? 陶瓷篇(颜色釉瓷)》、《中国大百科全书?陶瓷文化?陶瓷贸易与文化》、《中国陶瓷艺术史-明代卷》的编撰工作。作品分别被山西博物院、淄博中国陶瓷馆、江西省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南湖革命纪念馆江西省文化馆、建水紫陶博物馆收藏。http://tmxy.jcu.edu.cn/info/1095/16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