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都北京,这条号码为“12345”的市民服务热线被许多人熟知。
“12345”的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的市长热线。1999年,全国所有的政府热线统一冠名为“12345”。2018年前,北京12345市民服务热线每年的诉求大约在400万件左右;2019年初,北京市正式推行以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为主渠道的接诉即办改革,当年受理诉求696万件;到2023年,受理市民诉求已达2143万件;今年,这个数字预计将达到2400万件。
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北京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局长沈彬华:“接,体现一种职责、义不容辞的职责;诉,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即,体现雷厉风行的行动;办,体现扎扎实实的担当和作为。短短4个字,共同为一个事情,为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个理念,接诉即办给了12345这条热线新的生命力。”
接诉即办,首先是及时准确把群众诉求转至对口的职能部门。一通热线接打完毕,5分钟之内这张诉求单就已经派出。同时,北京的12345热线连接着全市16个区分中心、几十家委办局,还有全市300多个街道、乡镇。它的触角直达城市管理最基层的职能单元。到底有多快?拍摄当天,记者体验了一把接诉即办的响应速度。
在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中,面对百姓诉求,无论难易,小到基层社区,大到市级层面的委办局,层层及时、快速响应的背后是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的核心要义和实质——人民至上,党建引领。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政治学系长聘教授孟天广:“几乎所有的城市治理难题都要靠协同,多主体协同、多部门协同,但是,多主体、多部门之间没法自发自愿自主地协同,要有一个协调者或者调度者,这个部分就是党建引领,特别重要的是通过党建引领来实现对政府条块部门之间的协同,通过党建引领来督促、调度或融通。”
改善就医环境是患者们的急切愿望,但因为医院地理位置特殊,凭一家之力很难改变。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的启动,为解决这样的难题提供了动力。
2022年,为解决患者对就医环境的诉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有限的空间里辗转腾挪,重新规划,并把之前东边一处天井区域改造成了现在的扶梯间和候诊区。今年8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扶梯正式启用。
接诉即办6年的改革,累计接收来自市民的诉求1.5亿件。对海量诉求背后的规律性、共性的探索和总结,正在推动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持续深化。
从2021年开始,接诉即办改革连续筛选市民年度诉求集中的高频难点问题,纳入到“每月一题”的机制中,由相应部门牵头负责,以改革的思路逐一破解。
沈彬华:“从有一办一走向了举一反三、主动治理,用市民的诉求驱动超大城市的治理,我觉得这个恰恰是重要的一个经验。”
许多行业和领域正在进行从被动治理到主动治理“向前一步”的创新、探索和实践。“农村地区煤改清洁能源运行管护”正是“每月一题”其中之一。
专门针对延庆区农村地区住户家中“煤改电”取暖设备维修管护的热线调度中心,从去年开始,它24小时服务于延庆区农村“煤改电”取暖设备的使用住户。
延庆区农村地区“煤改清洁能源”工作从2016年开始,到现在已经完成310个村、10万多台设备的安装,享受政策的住户有9万多户。随着“煤改电”设备陆续超出了质保期,遇到问题,维修就成了难题。
北京市延庆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一山:“2020年,涉及到冬季清洁取暖的(接诉即办)工单大概有2100件。从去年成立了这个调度中心,它的功能和定位主要是老百姓设备的监测、维修、调度,还有回访,建立一套机制,形成一支队伍。”
延庆的调度中心运行一年,12345北京市民服务热线接到的延庆区“煤改电”设备维修诉求从2022年的2100多单,降到了2023年的不到200单。
延庆的探索是接诉即办改革深化过程的一个缩影。在城市治理的许多难点和细节中,由市民诉求驱动的接诉即办改革探索和创新时刻都在进行着。从一次办一件事儿,到一次办一类事儿,它带来的是一系列政策的调整和优化,真正实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沈彬华:“接诉即办改革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市民诉求来驱动治理。接诉即办这项工作被基层接受,被市级部门接受,融入到市委市政府方方面面的工作中,是一条热线连接了党委政府和老百姓,一条热线撬动了城市治理的深刻变革。”
北京12345市民服务热线,既是解决人民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的平台,也是攻克城市治理“痛点难点”的重要载体。北京接诉即办改革走出了一条以热线撬动超大城市治理的生动实践。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北京接诉即办改革论坛将于12月18日至19日举办。下一步,北京市将持续深化接诉即办改革,强化12345服务平台功能,健全全流程工作机制,进一步推动城市治理的精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