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创新赋能传媒行业发展变革

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社会生活与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和创新。智能化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播变得更加高速、精准,具有低延时性和无界化等特点。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大数据、全息投影等新技术对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带来传媒行业的发展与变革。

探索新媒体环境下海洋文化传播

杨雅霓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在此背景下,推进海洋文化建设,增强公民海洋意识,提升我国海洋“软实力”,可以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助力。传播“蓝色国土”意识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传播海洋文化需要以适当的策略为前提,以正确认识海洋文化的资源、内容及价值为基础,探索有效的传播方式、路径、载体及手段,增强我国海洋文化的影响力和引导力。

新媒体是随着数字技术进步而产生的媒体形态,其所具有的跨越地理界限、实时性、交互性等特征,将它与传统媒体区别开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使新媒体的繁荣发展成为可能,不断更新的媒介生态让海洋文化的传播在内容生产、信息载体、传播手段等方面具备了条件。尽管海洋文化的多元性、复杂性使其传播面临诸多挑战,但也促使各界进一步探索海洋文化传播。

消除媒介壁垒。有学者认为,我们处在一个“万物皆媒”的时代,物体的媒介化、平台的多样化不仅改变了社会行为方式,而且改变了媒体生态。人与人的交互、共生、协作关系成为信息传播的基础,物与物的联结使传播体验更丰富。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应用边界趋于模糊,我们无法将媒体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方式拆分开来,而是需要依据渠道、表达、场景、受众等诸多因素,更为立体、全景、多维度地思考内容表达形式。海洋文化具有地域特性与历史传承性,因此需要综合利用多种媒介传播海洋文化,打破不同终端间的壁垒,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相融合,形成海洋文化传播矩阵,以应对新时代新媒体环境下海洋文化传播面临的挑战。

多维度感官联结。除了互动性、即时性等特点外,现代传播环境还具有数字化特征,在这种环境下,仅依靠单个感官已经无法满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求。海洋文化的独特性决定了传播海洋文化需要借助多种媒介为人们提供更为立体的感官体验,需要通过合理构建不同场景来突破终端媒介的限制,需要借助用户画像与大数据推送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感官体验。海洋文化的传播不应局限于单向或双向体感传播,而是要综合利用场景内各因素,形成多维度感官联结多向传播。

情感共鸣推动行动力共振。人们对国土安全的守护、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文化艺术的追求、对风土人情的探索等不仅能促进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更能借由情感上的共鸣推动行动力上的共振。为此,需要创新性地利用新媒体环境下的资源与工具,将海洋文化与时代相融合,在有效传播手段的辅助下,高效推动海洋文化传播。

数字技术、智能化技术等的发展为海洋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我们需要利用好时代赋予的先进技术手段,丰富文化传播方式,以源远流长而又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为基础,探索和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海洋治理理念转换与南海海洋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21XSH02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三亚学院传媒与文化产业学院)

初云玲

数字时代的新媒体跨界赋能

——以海南自由贸易港的传媒产业发展为例

黄超

当下,各年龄段受众对大众媒体的接受度出现了趋同性变化,这种变化是以视频直播为突破口实现的,且受益于传媒行业内容扩散形式的多元化发展、数字技术的普及扩展和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以下简称“5G”)网络媒介终端的泛在化。新技术的发展使得传播媒介覆盖面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此同时,实际需求从实体转向虚拟,使得新媒体的传播表达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其边界也逐渐模糊,跨界赋能中的交叉创新将成为智能传播时代传媒产业发展的突破点,成为以区域经济、文化特点融合为基础的突破之处。

为了更好地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需要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需要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首要位置。同时,还需要通过适当的媒介,连接处于不同节点的事物,使不同主体之间产生互动依赖性,积极扩大利好政策的传播范围,向外界释放有效信息并实现资源准确对接,以及区域内各项事务的良性有序运行和快速发展。

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立足全球传媒产业发展进程,传媒产业中的新媒体应进行具有前瞻性的探索,以提供高品质、个性化、多样化、体验化的服务为突破点,消除数据分散、信息化管理不足、营销体系不健全等隐患。目前,新媒体已经展现出国际化发展趋势,以及大容量、实时性和交互性等特征,可以跨越地理界线最终实现全球化。为了建设高水平的中国特色海南自由贸易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实现新媒体的跨界赋能。

第一,重视传播路径驱动力变化带来的多种综合跨界。从其发展历史和现状来看,传媒产业主要具有标准化、程序化、格式化、系列化、规模化等基本特征。人类复杂的行为模式正通过以数据为基础的数字技术影响甚至决定我们的未来,因此,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和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成为传媒产业传播路径变化的驱动力。围绕传媒产业基本特征,这些驱动力彼此紧密结合向上发展,同时为了获取资源而相互竞争,并以综合跨界为立足点,形成良性整合空间。

第二,重视传播路径扩展带来的媒介产业化全范围覆盖。无论是对传统媒体还是对新媒体而言,“产业化”都是重要发展方向。“产业化”展现了大众传播媒介和从业机构在各个阶段通过不同方式来解决市场空间、市场资源和经营规模问题的发展状态,也体现了传媒产业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因素交互影响下形成的产业属性和特点。因此,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过程中,媒介产业化要符合行业发展特点,建立健全发展机制,形成良性业态。在紧盯发展中心、扩大传播路径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深入思考这其中涉及的资金使用、国际化发展策略等问题。

在传媒产业高速融入社会经济发展与人们日常生活的今天,我们必须要重视创新的力量。数字技术因为积极响应市场需求而获得快速发展,且能够改变传播媒介的定位。积极探索交叉行业发展新思路,跨界赋能新媒体,扩展传媒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思路,将有助于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持续优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海南自由贸易港。

(本文系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于黎族图腾文化提升海南旅游文创的策略研究”(HNSK(ZC)22-186)阶段性成果)

——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为例

孟阳

科技进步带来社会生活的转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和成熟,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以下简称“5G”)的发展让传媒行业迎来重大变革。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5G、全息传感投影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旅行业充分运用智能化、数字化媒体来适应新的传播环境。沉浸式体验成为数字媒体发展新趋势。

数字媒体的沉浸式传播

随着智能化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呈现高精度、极速化、低延时和沉浸化等特征。数字媒体的信息呈现方式侧重于感官体验,利用5G网络可以营造出栩栩如生的展示效果,虚实交替之际,让人仿佛穿越了时空。麦克卢汉提出,媒介是人类感官的延伸。在沉浸式传播场景中,身体成为感受和整合信息的媒介,身体和媒介环境融为一体,实现从外向内的反向传播。沉浸式传播是泛在化传播,媒介融入周围环境,形成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甚至某种意义上而言无所不能的浸透传播模式。

在沉浸式传播中,场景不断转换,信息层层推进,时空边界逐渐模糊化。因此,沉浸式传播没有所谓的中心。受众不再是信息传输的末端,而是贯穿于信息传播全过程,形成了以受众为主导的传播方式。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和分析海量信息,能够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信息识别和个性化创意定制推送。在千兆互联网运行技术的支持下,受众倾向于实时直播、高清视频和全息投影等更加完整化、智能化、多元化和沉浸化的选择。

至此,信息、媒介、传播方式、受众之间的关系被重新梳理,传播方式从双向互动传播转向沉浸式传播,传媒行业迎来了高度智能化和泛媒介化的“第三媒介时代”。

沉浸式数字媒体的特征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沉浸式数字媒体具有融合性、无边界和具身性等特征。

第一,沉浸式数字媒体的融合性特征。沉浸式数字媒体通过人体、沉浸媒介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形成虚拟和现实空间的融合重构,历史和现实的交错重叠,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以下简称“南海博物馆”)在西沙华光礁沉船展厅通过两层建筑的虚实结合,为我们重构了沉船现场。在该场景中,楼上利用三维和视频投影技术打造虚拟船舱,楼下通过沉船文物实物、海洋生物标本和光影等复原沉船地点的海底景象。人们置身其中,抬眼可以了解当年船舱中的景象,俯身文物仿佛触手可及。

THE END
1.文化新观察·年度文化亮点“爆款文创”助推“文博热”辽宁省博物馆“簪花”系列手作饰品开年引发购买热潮,中国国家博物馆“明孝端皇后凤冠冰箱贴”的火爆从夏天延续到冬天,苏州博物馆“蟹黄黄”玩偶近来吸睛无数……2024年,“文博热”依旧如火如荼,“爆款文创”成为最新“流量密码”。 文创产品持续“破圈升级”背后,是博物馆不断拓宽边界的探索,是文化http://www.xinhuanet.com/20241220/a3921ba590384e6aa2b56f9112e595be/c.html
2.博物馆数字化工程:重塑文化遗产的新篇章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博物馆数字化已成为全球博物馆行业的共同趋势。从简单的藏品数字化到复杂的虚拟现实体验,博物馆正利用数字技术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元、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例如,上海博物馆东馆在建设中就融入了丰富的数字化互动体验空间,包括面向青少年的“古代文明探索宫”、让观众在现场沉浸式游览的“数字馆https://www.pbids.com/aboutUs/pbidsNews/1861294967504343040
3.高考冲刺2023高考成语新题型汇编(最后一练,填空改错)沉浸其中,确有一种___③___的情趣。在2016年的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上,首都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上下6层、深达7.5米的妇好墓葬___④___。此外还有一些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以数字化方式展现文物全貌。观众只需在屏幕上滑动手指,就可近距离、全角度现赏文物,将http://m.21wh.com/content/id/12160.html
4.优质试题随着技术发展以数字手段为支撑的“沉浸式”“交互式【优质试题】随着技术发展以数字手段为支撑的“沉浸式”“交互式”网上博物馆日益增多提高了展览的的正确答案和题目解析https://m.12tiku.com/tiku/919885/41376372.html
5.从展览形式上来说,随着技术的发展,以数字手段为支撑的“沉浸式从展览形式上来说,随着技术的发展,以数字手段为支撑的“沉浸式”“体验式”“参与式”“交互式”网上博物馆日益增多,提高了展览的___。但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人们难免会对数字博物馆产生“___”。数字手段对展览内涵深化要求较高,容易造成内容泛化。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https://v.huatu.com/gktk/2HGGG.html
6.随着技术发展,以数字手段为支撑的“沉浸式”“交互式”网上博物馆随着技术发展,以数字手段为支撑的“沉浸式”“交互式”网上博物馆日益增多,提高了展览的___。但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人们难免会对数字博物馆产生___。博物馆在利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也不能忽视实物展览内涵的提升,使之兼备文化和教育功能,突出___的特点。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趣味性 疲劳 寓http://m.gongkaotiku.com/gwy/shengkao/316873.html
7.#老郭带你练言语#继续23国考真题,评论区来自粉笔公考郭熙#老郭带你练言语# 继续23国考真题,评论区留言说说思路。(2023国考)随着技术发展,以数字手段为支撑的“沉浸式”“交互式”网上博物馆日益增多,提高了展览的___。但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人们难免会对数字博物馆产生___。博物馆在利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也不能忽视实物展览内涵的提升,使之兼备文化和教育功能,突出https://weibo.com/3210079804/OFtTQi7WD
8.应用传播范文11篇(全文)受众甚至可以更为主动,把“触角”延伸到信息的采集过程,就如去年美国击毙本拉登时,奥巴马其实是一个媒体融合时代的先驱,他利用互联网技术,全面的跟踪了整个“拉登被击毙”新闻的采集合成和发布。这种发布和合成的过程被日益压缩,而将新闻传播更多的转移到新闻的采集过程,是一种越来越明显的趋势。https://www.99xueshu.com/w/ikeyex9qd9qe.html
9.文化遗产数字化(精选十篇)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 世界文化遗产信息的数字化日渐成为可行并十分有效的保护方法, 数字文化遗产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手段。 为了迎合新时代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 世界各国纷纷提出了“数字地球”的口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2年下半年起草了《数字文化遗产保护指导方针》和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n237x2w.html
10.数字文旅AR文旅元宇宙AR+文旅文旅消费新嘲Online趋势三:持续创作 多变发展2019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鼓励发展基于5G、超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新一代沉浸式体验性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 至今,“沉浸式体验性文化”这个词已被炒到满大街都是,但另一个关键词“消费内容”在数字文旅的发力上还指日可待https://www.zhihuilvyou.com/?tag=%E6%95%B0%E5%AD%97%E6%96%87%E6%97%85&=1
11.沉浸式体验: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业态目前,国内外关于沉浸式体验的研究多从技术、新媒体、传播等视角进行研究,一些研究者主要是把沉浸式体验作为一种专业工具、一种传播手段来进行研究。而本文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机制和新业态的视角出发,并把沉浸式体验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新业态来进行研究。本文研究沉浸式体验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不仅深入分析了沉浸式体验的https://qks.sufe.edu.cn/mv_html/j00003/201905/9e145a35-c05e-4021-a85d-6b3a275b6644_WEB.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