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展示的现存问题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展示现存问题对策建议

0引言

1数字技术在博物馆

展示中的应用形式

数字技术在博物馆藏品中的应用得益于上世纪计算机技术在信息传播领域的发展,不同于数字化在今日所被期望的展示功能,实物藏品向数字信息资源的最初转化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博物馆藏品。博物馆本着“内向利己”的原则引入数字技术,在形成一套标准化的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之后,逐步拓展到展示传播领域。根据藏品数字化展示在博物馆中的发展与应用,大致可将其分为如下两类形态。

1.1线上数字平台

1.2线下数字展览

2藏品数字化

展示的现存问题

在数字媒体蓬勃发展的21世纪,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交流方式无不受之影响。现在,多媒体设备展示的信息更加容易被公众接受并吸收,逐渐成为最受公众青睐的文化艺术传播方式之一,众多博物馆纷纷将数字技术投入到博物馆及其展览的建设之中,引发了全球博物馆的数字浪潮。但就展示而言,数字化只是博物馆藏品众多展示形式或手段之一,而非唯一途径和最终目的,也无力满足解决博物馆藏品展示所有问题的过度期待。此外,因其成长于实践,发展过于迅速,缺少理论探讨和总结反思,许多博物馆尚未认真思考便被迫卷入到数字化潮流之中,导致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

2.1本末倒置:藏品的数字化展示不能取代实物藏品

数字化展示起源于图书馆对文献资料的数字化储存和展示,但藏品区别于文献资料,数字技术不能取代人脑解读藏品信息,其所蕴含的非言语性和非视觉性信息无法被数字储存或展示。此外,脱离了实物的数字化展示,无论如何都无法弥补观看藏品本体的临场感和仪式感,这些感觉很难由方寸间的屏幕或是投影表现出来。而经过复制和转译的图像更无法全面转述文物的信息,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展示效果。博物馆应充分意识到数字化展示的局限性,不能过度依赖数字手段而忽视了藏品本体信息的展示和阐释,“物”始终是博物馆存在的根基,公共博物馆理应承担阐释物的使命[4]。利用数字技术展示阐释藏品,应以是否更好地阐释和展示藏品信息为评价标准,避免过度神圣化数字展示技术,从而丢失了藏品本身在博物馆展示中的主体地位。

2.2华而不实:数字技术在藏品展示中的滥用

2.3昙花一现:藏品数字化展示设备的维护成本过高

3博物馆藏品数字化

展示现存问题的原因探析

通过对现存问题的剖析,目前数字化藏品展示利用存在着过度依赖数字技术、形式和内容脱节以及过于求新导致技术保障薄弱等问题。我们需要明确数字化展示利用本质上是期望利用多媒体及其多层信息的解读和展示能力,将蕴藏在藏品中的故事具象地表达出来,同时作为博物馆又“必须区分他们提供的东西和主流商业企业提供的东西[7]”,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负责任地向公众解释和说明藏品,避免“徒有视听觉的喧闹,却没有文化性的温情[8]”,成为藏品数字化展示亟待解决的问题。

3.1“唯技术论”导致的技术局限

“认识到人类传播系统事实上是一个复杂的有适应性的系统,我们就能看见所有形式的媒介都生活在一个动态的、互相依赖的宇宙中。当外部压力产生、新技术革命被引入以后,传播的每一种形式会受到系统内部自然发生的组织过程的影响[9]”。传媒形态的技术表现是由人所创造的,传播活动是人有意识的信息行为。如何理解人是传播的主体和各类媒介在传播中的作用,不局限于技术本身,一直是技术发展和传播准确性和有效性之间的矛盾。传播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藏品数字化展示利用需要超越单一的技术视野,这要求博物馆及学界必须克服技术发展导致博物馆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技术至上的倾向,回到以内容为导向的传统展示思维里,重新审视媒介形态和媒介的表达方式之间的关系,促进数字技术在博物馆中的高质量发展。

3.2藏品数字化展示模式单一

应用模式单一是导致博物馆藏品信息资源浪费的又一原因,随着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兴起,形式多样、功能完备的数字技术已遍及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数字技术一方面代表着新的展示方式,另一方面也代表着用不同的方式来看传统的展示内容。而作为知识传播的博物馆,数字技术的兴起颠覆了博物馆传统的知识信息传播方式,数字技术的方式多样和广泛应用可以帮助观众深度领悟藏品内涵和历史知识。从博物馆知识传播的本质意义出发,所谓颠覆,其实就是一种回归,以往难以透过实物传递出来的知识信息可以透过数字设备毫无保留地全方位呈现于观众面前。但目前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展示,主要以转换媒介展示藏品本体的方式为主,将拍摄或三维扫描的实物本体通过简单地复制拷贝,以不同的数字媒介呈现出来,其本质是依靠技术革新实现展示创新。数字化的复制和拷贝显得过于容易,但不能将一种媒介流动到另一种媒介的展示方式看作创新,它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诉说同一件事情。

3.3研究与应用之间的道器相离

藏品数字化来势之快,以至于博物馆行业内还没有制定出合理的与之相配的行业标准,研究的滞后性导致应用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在2021年初国家博物馆所公布的博物馆300个线上资源中,可以明确地看出对于“在线展览”“网上展览”“文物数字化展示”“数字全景展厅”等展示方式,在发布之时并没有严格的定义和划分,存在严重概念不清的情况。除此之外,行业标准的缺失导致市场乱象,严重影响了博物馆的生态发展。多数商业展览打着“沉浸式”“多感官”等新概念,收取高额门票,大大折损了博物馆在观众心中的形象。我们如何立足于当下的现实环境,运用数字技术与藏品的结合满足公众新的审美冲动、学习习惯和精神要求。特别是在藏品数字化展示已逐步成型的今天,如何由器而见道,更好地利用科学技术服务于众,需要加强数字化展示的理论探讨和标准建立。

4博物馆藏品数字化

展示的建议与展望

当今博物馆正逐步通过创新藏品信息应用方式,将数字化的藏品从计算机显示器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件件可观赏、学习、体验、触摸甚至穿戴的数字展品,这些发展改变了博物馆传统的学习和参观方式。也许最初的博物馆数字化倡导者并不会想到,这些数字化的藏品如今正以影像、印刷品、应用软件、艺术创作等方式在人们生活中全方位加以传播。传统博物馆的典型特点是让所有知识信息都集中于“物”上,观众只能依靠现有的知识体系接收到其中的部分信息,而如今的博物馆正不断探索观众与馆方的双向交流模式,信息不再被单向度地推给观众,相反,观众可以从博物馆或者数据展示平台上将感兴趣的信息拉出来,甚至参与到创造传播信息的活动中来。这一变化意味着,博物馆不再是藏品信息传播的唯一媒介。

4.1信息平台:有效利用数字资源,满足观众多元需求

“公众主导”则是由博物馆或资源平台提供藏品并制定相应规则,由公众根据自身情况主动探索藏品叙事和展示方式。在此基础上,数字化藏品将改变传统博物馆的参观模式,观众本身将作为更加重要的角色,不需要再去依照策展人的文物分类或是博物馆认为值得参观的藏品路线亦步亦趋。过去因为顾虑大众需求而弃之不用,无法对外公布的文物,现在都能为观众所选择。例如疫情期间伯明翰博物馆信托基金会与游戏“占领白墙”的合作(图3)。该游戏基于伯明翰博物馆和美术馆所拥有的数字藏品资源,让观众从中任选出200件藏品,在虚拟网络空间中策划、设计和构建属于自己的数字艺术展览,这个展厅将成为这世界上只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版本。国内博物馆近期也开始积极尝试该类模式,2021年10月,杭州博物馆发布了“粮道山18号——人人都是策展人”计划,活动向观众提供了馆藏的150件数字藏品,观众可以任选10件藏品,自定展览主题和叙事,生成属于自己的策展海报并发布。该活动仅上线一个月就吸引近2000名用户参与游戏,共计发布803个展览。这意味着未来通过数字化藏品,无论是专家、博物馆工作人员或是观众,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展厅,并拥有对外阐释和设计展览的权利。

4.2展示空间:打破藏品利用局限,提升展览陈列丰度

文物在诞生之初主要具有观赏、把玩、触碰和社交功能,自博物馆诞生之后,文物便作为藏品被安置于展柜之中,以往的功能仅剩下依赖目光的静态凝视。数字信息技术对提高文物藏品的展示利用率、藏品信息传达的深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藏品在被数字化之后,成为一种信息被广泛储存与传播,同时借助影音互动媒介进入实体展示空间[11]。观众的观看方式、赏玩方式又重归多样。加之科技的不断变革与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认知方式、知识获取模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通过新媒体技术处理加工的藏品也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首先,传统博物馆展示中由于文物保护或展示空间限制而无法展出的藏品,现在不仅通过数字技术展示出来,还能有效缓解藏品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带来意想不到的展示效果。自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清明上河图》真迹在故宫一共展出了2次,反响极为热烈,引发了“故宫跑”这一博物馆现象。为了能让更多观众一睹《清明上河图》之芳容、领会汴梁之美,故宫着手策划了2018年《清明上河图3.0》(图4)互动艺术展演,展览以360°全息沉浸交互经典舞台艺术和4D球幕影像等技术手段营造出真实的体验。这次创新的尝试,既保留了作品原有的美学价值,又从观众体验和文化信息获取的角度拉近了观众与文物的距离,不仅让观众可以近距离多角度地感受清明上河图的魅力,一气呵成地体验繁华多彩的宋代社会生活,而且使得深藏于博物馆内的珍宝“活”了起来。

最后,可以通过藏品数字化展示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美育功能。观众反复前往参观往往是因为博物馆开启了其对未知实物的好奇心或是对一些经历过的事情的联想[15]。如2019年故宫博物院新年数字沉浸体验展《宫里过大年》(图5)共动用885件藏品,通过提取故宫历史及院藏藏品中的过年元素,运用数字投影、虚拟影像、互动捕捉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还原清宫过大年场景,形成春节文化与观众的互动,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艺术设计交织,组成全新的艺术文化体验空间,让观众在博物馆体会了传统的清宫年味。较之于传统展览,数字化展示更加注重引导观众兴趣、调动观众情绪,触发人们对于美和好奇的本能追求,博物馆中的数字艺术是结合历史、人文和科技的新型艺术形式,它以创新、交互和沉浸的形式提升了博物馆的美育功能,是博物馆对观众好奇和幻想的创造和回应。

THE END
1.网上展览馆您当前位置:首页> 网上展览馆 中国能源装备发展成就网上展览馆 喜迎十八大 能源发展成就网上展览馆http://www.nea.gov.cn/zylj/index.htm
2.中国网络展览馆网上展馆频道央视网在网上展馆建设领域垂直深耕,以良好交互体验、安全运维保障广受赞誉,承建多个国家级网上展馆,屡创网上观展纪录。其中,2019年“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网上展馆,总点击量超1.4亿。 “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网上展馆,总点击量突破4亿,荣获第二十九届http://wangzhan.cntv.cn/
3.首都博物馆展览时间:2021年12月31日-2022年3月13日开馆时间:09:00~17:00(16:0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展览地点:首都博物馆地下一层A展厅展览类型:免费 详细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 位于方形展馆五层 F厅 该展览主题是“胡同人家”,通过展示胡同邻里的婚育、节庆等活动,表现清末、民初老北京人的生活习俗和各种礼仪。 详细古https://www.capitalmuseum.org.cn/zlxx/zlhf.htm
4.网络会展(精选十篇)网络会展的定义:网络会展是集网络技术与会展技术于一体的新型会展模式。一般可分为网络会议、网络展览会两类, 其内容涵盖网上展览会 (简称网展) 、网上会议、视讯会议等。网络会展汇集传统展会众多服务功能于一体, 是当下最具有市场潜力的一种展览模式。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92iuczy.html
5.网上展览返回网上展览首页 网上展览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云端相聚 共享文脉——青陇地方文献联展 青岛与陇南,两地虽相隔千里,但对文化的热爱让我们紧密相连。地方文献,作为地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智慧。云端相聚 共享文脉 。为了让更多人领略珍贵文献的魅力,http://exhibition.qdlib.net/
6.云展览线上展览系统快速搭建网上展览系统开发服务专员1vs1支持 快速搭建云展览申请试用 功能完善 满足各类线上展会需求 云端展厅 商家店铺 品牌介绍 商品信息发布 商家活动发布展示 店铺分级 VR展示接入 贸易匹配 多级产品分类展示 精准ELS搜索引擎 大数据推荐机制 大数据推荐机制 商家供应信息发布 买家采购信息发布 云洽谈 一键交换名片 IM实时聊天工具 填写意向单https://www.messecloud.com/home/cn/proser_cloud_exhibition
7.当我们无法亲临现场,有时虚拟观展可以看到更多线上展览推荐书札展牵涉的人物虽然都是一代俊彦,但五百年来仍广为人知的也不过唐寅、文徵明、祝允明等几个,所以这个配套的网上展览有一个“云中谁寄锦书来”部分,通过一幅可视化的互动关系图,直观呈现了他们彼此之间的人物关系。另外,每件作品不仅可以放大欣赏,如果辨认和理解有问题,观众也可以参考旁边附的正体字释文和白话文释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3943684.html
8.躺着看展!国家文物局推送网上博物馆展览,逛起来!近期,在国家文物局部署下,全国各地博物馆在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时,利用已有数字资源推出一批精彩网上展览,并联合社会力量创新传播方式,为公众提供安全便捷在线服务,为抗击疫情加油鼓劲,以实际行动响应、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的号召。 https://sdxw.iqilu.com/w/article/YS0yMS02MzY5Mjcx.html
9.全国博物馆网上展览资源汇总近日,国家文物局提供了全国博物馆网上展览资源。网友复制并打开网站链接,即可观看。 1、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 故宫博物院 https://www.dpm.org.cn/subject_hesui/guide.html 2、全景故宫 故宫博物院 http://webapp.vizen.cn/gugong_app_pc/index.html https://www.cnr.cn/ent/ylzt/kangyi/yunyou/20200220/t20200220_524983888.shtml
10.冲压与模具网上展览会中国冲压与模具网上展览会是由中国锻压协会主办的网上展览会。把冲压与模具行业展览会搬到网上来,为参观者和展商省却长途跋涉的辛劳和高额费用,为采购商和供应商搭建网络即时交流的桥梁。https://www.metalform.cn/nex/index.html
11.cippe网上展览中国国际石油石化技术装备展览会振威展览cippe,网上展览,中国国际石油石化技术装备展览会(cippe)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石油天然气装备大会,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的品牌展会,也是国家商务部重点支持引导的展会。自2001年至今,已经连续成功举办20届,每年3月定期在北京举行。cippe聚焦油气全产业链,下辖天然气,油http://e.cippe.com.cn/
12.中小型博物馆线上展览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因此,2020年的一场疫情使线上展览迅速走红,成为人们宅家的文化刚需。 国家文物局官网显示,春节期间全国各地1300多家博物馆合计推出2000多项网上展览,社会反响极好,总观看量逾50亿人次。 可以说,疫情期间,线上展览对于缓解民众的焦虑恐慌情绪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文博机构化解公共文化危机的一次重要举措。但是,由于是https://www.hdmuseum.org/Home/abouts?id=-247238752
13.2024国际智能电网展览会上海电力电工展电源展电力自动化设备展6、世界电力设备百 强企业连年参展,配合展前、展后全年宣传及全年网上展览平台,全方位将参展商推介予全球潜在客户; 7、配合市场趋向,积极扩展电力全产业,进一步聚焦多个潜力用户群,包括轨道交通、医疗、建筑、数据中心,并配套相关会议及论坛; 8、EP团队每年远赴迪拜、俄罗斯、越南、印度尼西亚等海外电力展宣传,邀请高https://m.11467.com/blog/d2433206.htm
14.网上看展览遥望此处只残留一部分。 编辑|高雅婷 审核|李文龙 马志雄 ●【新时代文明实践】金川区文体旅游局组织开展“金川织褐子技艺”传艺带徒活动 ●【新时代文明实践】岁月如歌 砥砺前行——2020年“活力金川·百姓文化大舞台”正式开演! 原标题:《【网上看展览】遥望》 阅读原文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947168
15.档案展览工作范文12篇(全文)(3) 展览形式。中外档案展览形式共有的类型有:临时展览、独立举办展览、联合举办展览、专题展览、综合展览、网上展览等。总体来说类型差别不大。但近年来一些国家的巡回展览和欧美国家建设的一些永久性展览则是我国相关工作中较为欠缺的。 3. 对档案展览工作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ks6jlexb.html
16.数字化线上展会与线下实体展,谁是会展未来的潮流?当前,我国许多机构正在研究数字化展览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以及它对线下实体展的影响,虽然相信未来二十年中国会展行业的主流还是线下实体展,但是,由于网上展览会形式的方便,以及技术的运用,将逐步成为线下展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数字展览馆的线下应用场景比比皆是。 https://www.marketup.cn/marketupblog/meet/3628.html
17.论新形势下博物馆“线下线上”两种展览模式的融合(二)新形势下博物馆进行线上展览的成功案例有关数据证明,博物馆线上展览正在“走红”,受到公众的欢迎和喜爱。比如:自1月28日以来,国家文物局“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浏览量快速增长,平均每天浏览量突破4万人次,平台总浏览量已超过60万人次。比如: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则利用“黄埔军校”公众号推出“足不出户看https://wenku.baidu.com/view/0e6615210e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18.html
18.任行:浙江中博展览集团董事长焦点人物2008年,他又有了新点子:把实体展览搬到网上去,未来只要能上网,人人都能参加巴黎时装展,成为时尚达人。“我做过两次市场调查,2007年能接受网上展览的人只有约17%,但2008年,这一数字提升到67%。作为国内民营会展企业,想追上大型国营企业,甚至是国外有几百年历史的会展业,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任行解释说。http://www.vanzol.com/biz/jdrw/44707.html
19.用H5技术打造新颖的互联网展馆—Web3D网上虚拟展厅(原创)四、网上展览馆 网上展馆是一个利用全新Web3D形成将展览馆放到互联网上进行展示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可以自行操作,可以对场景中的物体进行实时交互操作,同时也可和网页结合起来,将三维场景嵌入到网页中,通过二维信息对三维场景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应用。 https://www.dhznkj.com/news/1010863.html
20.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网上展馆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网上展馆采用360度全景观展技术,对位于北京展览馆的同名展览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数字化呈现,是一个足不出户,永不落幕的数字展馆https://dlfj5.cctv.com/
21.港珠澳大桥网上展馆港珠澳大桥网上展馆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委网信办指导,南方新闻网建设。在港珠澳大桥网上展馆,您可以从海上、桥上、空中、水中等多个全新视角观察浏览港珠澳大桥,了解超级工程背后所蕴含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http://zg.southcn.com/bri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