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论文范文

序论:在您撰写世界文化遗产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2旅游开发利用研究

3遗产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4其他方面的研究

5总结与展望

庐山文化遗产主要分为有形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物质文化遗产。无形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表达、民间科技、社会习俗、认识记录几个方面。有形物质文化遗产中又包括:遗址遗迹、建筑物、纪念性景观、地方土特产品、文献与遗物几方面,具体有形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下:庐山遗址遗迹中包括古人类生活遗址(如亭子墩新石器晚期村落遗址)、军事遗址、古战场(如庐山植物园内的日军轰炸弹坑)等。建筑物有宗教庙堂(如东林寺、罗汉寺、白龙坛、广佛寺、天王庙、太乙宫等一百多个)、佛塔(如舍利塔、天池塔、普超塔等十几个)、碑林(如白鹿洞碑刻等六处)、历史建筑小品(如琵琶亭、静观亭等几十处)、传统建筑(如匡庐诗社等)、桥梁(华封桥等十多处)、近现代建筑(如波黎公馆等十多处)等。纪念性景观包括洞穴(如莲花洞等十多处)、泉(如墨仙泉等十多处)、水井(如金井、修井炼丹井)、岩石(如刘仙石等)、潭池(如出木池等十多处)等。地方土特产品包括菜品饮食(如石鱼、云雾茶、石鸡、石耳)、手工艺品(如星子金星砚)等。文献与遗物包括古旧图书资料(《庐山志》等)、宗教典籍(《华严经》等)、书画(五百罗汉图、唐伯虎《庐山图》等)。

2庐山文化遗产保护

2.1庐山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2.1.1法律不健全。虽然2006年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说明了我国更加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可是仍然没有达到法律高度。另外关于江西省下达的关于文物保护的文件,没有制定详细的符合当地现状和地方特点的措施,《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内也没有具体指出文化遗产的损坏惩罚及处理办法。

2.1.2管理体制混乱。从古至今,庐山在直属管辖范围方面一直比较混乱,近代以来,前前后后调整多达20次。“一山多治”的尴尬局面,把庐山从一个整体变得支离破碎,导致资源浪费,并且损害了人们对庐山的地理认知。

2.1.3人口压力问题。山上常住人口,加上外来人口和游客,给庐山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且人们的遗产保护意识薄弱,使得资源上的损耗及环境污染等方面都不容小视。庐山周边区域的城市化发展也在逐年提高,山上和周边人口数量带来的压力已经非常之大,人们生活用地比如农田菜地的开垦,工业上工厂的建立及污染物的排放都不同程度地给庐山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了负面影响。

2.1.4旅游业的影响。旅游虽然在很多方面能为城市带来很大的正面影响,但是旅游业对于文化遗产的负面影响也不容轻视,游客对于文物的直接破坏表现在:攀爬拍照、乱写乱涂鸦乱刻字、乱扔垃圾、折损植物等等方面;间接破坏表现在:汽车尾气污染、白色污染、水污染以及生态环境平衡被打破等。

2.1.5自然因素影响。如2005年9月受台风影响,庐山出现百年难得一遇的大暴雨,使得多处景点遭到洪水、泥石流的破坏。对于自然界来说一些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如风化现象、微生物的生长、温度的变化、风雨、湿度等等,但对于文化遗产而言可能是慢性毒药。

2.2庐山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针对上面谈到的关于遗产保护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对策:

2.2.1普查文化遗产。关于庐山世界文化遗产普查,是由主管部门组织对庐山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一次全面的大调查运动。这样不仅能系统地认知,更可能深入发掘一些未知的文化遗产,甚至还能更加详细地获悉每个资源每件遗产的说明,统筹规划,查漏补缺。庐山遗产种类繁多,这样能使我们对它有一个通透的了解。

2.2.4优化管理体制。庐山的管理是“一山多治”的混乱局面,必须统筹规划。从上级到下级系统的管理,从大局出发,摒弃私念,加大政府部门的管理力度,多方配合,一起共同创建一个符合我国国情和庐山风景区现状的合理的管理制度及体系,是当下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2.2.5研究保护技术。不光是从立法和管理体制上说,我们还应加强技术层面上的保护措施。技术保护的话我们主要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需要培养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利用教育资源优势,多方位培养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科技学科专业人才;其次要运用传统保护技术的同时开发新型现代的保护技术,比如在遗产保存方面互联网、3D立体模型、数字图像技术等等。

3结论

2.城市遗产

3.小结

二、结语

关键词接受文化阐释文化语境误读后殖民性

共4页:1

论文出处(作者):一.张艺谋电影文本的文化阐释

罗兰·巴特的读者性文本/作者性文本的概念划分启发了费斯克在《电视文化》中提出的"生产性大众文本",即是为大众能懂的又非意义封闭的文本,具有作者性文本的开放性。张艺谋电影就属于激发多元阅读的"生产性"文本或活性文本(activatedtext)(7)。张艺谋倾向于在电影叙事中释放文化意蕴,而直观的电影创作又难以表达抽象的内容,于是就运用了仪式化夸张化寓言化的手法进行艺术表达。张艺谋文本对叙事结构的处理带有在詹姆逊看来"具有极度的断续性,充满分裂和异质,带有幻梦一般的多种解释而不是对符号的单一表述"的"寓言精神"。(8)王一川也引用本雅明的观点证明,"寓言,不再指一般包含道德训义的文类,而是’世界衰微期’特有的艺术形态,它表现为意义在本文之外,含混,碎片化,阐释难有穷尽等"(9),也就是说,只要是一个有"寓言精神"的文本,新的意义就会不断被发掘而阐释也会从不同的角度涌现。对张陈电影的阐释冲突就是这样。所以各路理论家在其电影文本的阐释过程中各取所需本来就无可厚非,因为阐释本身就是一个无穷尽的流动的和不断重新建构的过程。

共4页:2

论文出处(作者):二.后殖民理论视域中的张艺谋电影

共4页:3

论文出处(作者):三.结语而不是结论

回过头来我们还是要说,无论如何,中国的本土作家(苏童,刘恒,余华,莫言等)和优秀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的作品毕竟通过了西方艺术节的窄门而被西方所认识,尽管认识是不全面的,甚至有时是不真实的,但却是难能可贵的。可贵之处在于中国民族电影尽管仍然处于边缘话语,但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边缘了。在观赏张艺谋电影后,许多印象被强化,排斥或修改,但最后势必产生对华人文化及其社会的整体态度。对异文化的排斥与认同,仍然是目前本土与全球文化经济互动中最显然易见的现象,又因为电影是世界性的媒介,尤其在一部电影得到欧美各地大奖之后,更是容易普及,因此,在其他社会中形塑他人对华人的族群,资讯,财经,科技,人文景观的理解的同时,也使本土文化的鲜明色彩得到了强调。

张艺谋电影文本在当代的中国电影文本中是一个"具有症候性的,十分含义丰富有相当暧昧的对象"(19)。所以虽然对它的讨论众多,至今也未形成一个公论和定论。本文从大的文化语境着手分析,一步步深入到影响文本的接受和阐释,成与败,毁与誉的各种因素。目的并不是要得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性的结论,而是通过方方面面的分析,可以勾画出在张艺谋文本的接受和阐释所具有的现实状态,一个大致上清晰的轮廓而已。而且希望我们透过张艺谋电影文本的接受和阐释以及张艺谋现象,能洞见中国当代文化与第三世界文化的命运。

世界遗产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自《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诞生以来,世界各国积极保护本国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使世界遗产保护成为一项全球性的事业,遗产保护理论也日臻完善。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对遗产地周边环境的保护。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周边环境保护的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的实践工作,详细论述保护好世界文化遗产周边环境的重要意义。

一、世界文化遗产周边环境保护的有关论述

按照《世界遗产公约》的有关规定,遗产地的保护与管理需要在空间上进行一个圈层结构的划分,一般划分为三个区,即遗产核心区、遗产保护区、遗产缓冲区。世界文化遗产的周边环境,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指遗产建筑、遗址或地区的环境,可以是直接的或者扩展的,也是遗产本身重要性和独特性的组成部分。二是指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去或现在的社会和精神活动、习俗、传统知识、用途或活动,以及其他无形的文化遗产形式,它们创造并形成了环境空间以及当下的、动态的文化、社会、经济和经济背景。也有学者将遗产地周边环境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空间指向,主要是指遗产地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二是内容指向,主要是体现并保持遗产价值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资源,如土地、水、植被、矿产以及当地的民风民俗等。这两种提法并无本质性区别。

二、世界文化遗产周边环境保护的中国实践

国外关于文化遗产“周边环境”的保护研究,从18世纪末开始逐渐受到重视,在20世纪实现了制度性的发展。结合本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独特性,西方国家也探索出不同的发展模式。如法国的文化遗产保护重视本体与周边环境的同等性。英国将文化遗产个体或区域与“周边环境”视为一个整体,更注重外观特色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在整体一致的基础上,鼓励内部功能的更新与再利用。

再以丝绸之路申遗为例,丝绸之路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陕西丝绸之路7个世界文化遗产点有汉长安城未央官遗址、张骞墓、唐长安城大明官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其中彬县大佛寺石窟创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地处古丝绸之路的主干线上,是目前陕西省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在丝绸之路申遗中,彬县大佛寺周边环境的整治规划设计秉承“大佛寺环境要好,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也要安排好”的理念进行整治规划。城固县张骞博物馆及张骞墓遗址的保护项目不仅使张骞墓园本体得到了有效保护,还使张骞墓园周边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总体来看,我国对世界文化遗产周边环境保护的具体实践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保护和展现历史遗址和历史文物。第二,在保护好本体的前提之下,让周边的环境体现出与历史文化资源相协调的整体风貌,建立各具特色的街区。第三、在各历史文化资源所在的具体地段内,通过环境整治,形成系统地展示历史文化风貌的整体历史文化环境。

作为世界遗产大国同时又是发展中大国,中国面临着遗产保护负担巨大而经济能力有限的矛盾。由于世界遗产地周边各种本体资源可以向不同的功能资源转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一些建设性破坏和旅游性破坏的问题与事件。究其原因,还是对世界遗产周边环境保护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外部经济的制约、产权设置重叠、缺乏有效的环境质量管理等各方面原因所致。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国家住建部及各遗产所在地政府,借鉴遗产保护先进国家的经验教训,已采取一定的行政和法律手段来加强世界遗产的保护。对于各级政府而言,在对这类具有特殊价值和作用的世界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利用时,要充分认识到周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三、世界文化遗产周边环境保护的意义

世界遗产周边环境是遗产价值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遗产存在的基础、背景和条件。为此,各遗产缔约国在承担起保护、保存、有效展示本国领土内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并将它传给后代的同时,也必须同时承担起有效保护遗产地周边环境的重任,使遗产及其周边环境真实完整地传给后代。因此,保护好世界文化遗产的周边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保持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真实性和完整性是衡量遗产价值的标尺,也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关键。遗产地周边环境的有效保护、合理开发、科学展示问题也同样需要以“真实性和完整性”作为法律依据。《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有明确规定:真实性和完整性是世界遗产非常重要的原则。完整性,意味着未经触动的原始条件,最初主要用于评价自然遗产。而文化遗产同样也存在“完整性”(地理范围上的完整和文化概念上的完整)问题,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有景观,也是经过很长时期特定文化渲染而形成的综合体。遗产周边的区域文化体现、延续和发展了遗产本身的传统历史文化,遗产地周边的各种物质与非物质资源,都能从一定意义上完整有效地烘托和解读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价值。对于任何一个遗产地的保护,都应当有意识地将真实性原则与完整性原则相结合,使遗产不仅要部分真实,而且要全部真实;不仅要总体真实,而且要细节真实;不仅要遗产本身真实,而且要遗产周边环境和氛围真实。

(二)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世界遗产以其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吸引力,成为当地优秀旅游资源。自从1987年中国首批“世界遗产”问世以来,“遗产旅游”成为我国旅游新的热点,世界遗产地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世界文化遗产因其自身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内涵,体现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依托它们所呈现出的城市环境,都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域典型的地方性和传统文化的烙印。

以“丝绸之路”为例,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始的,丝绸之路一直是东西方文化融通的道路。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全长5000公里,是古代丝绸之路中的一部分。它从西安出发,到中亚的七河地区为止,项目共涉及33个遗产点。其中,我国22个遗产点,分布在河南、陕西、甘肃和新疆。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如新疆段以古城遗韵为宣传重点,甘肃段以石窟画廊为特色定位,青海段突出青海湖畔的草原游牧文化,固原段以边塞重镇为宣传基点。丝绸之路蕴含着享誉世界的资源品位和厚重久远的人文精神,具有承继性的主题积累与线性资源区域分布的特征,完全“有可能成为推动我国西北丝绸之路旅游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在正确认识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性和中国国情的前提下,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以旅游开发为手段,不仅能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能带动我国的旅游业发展。

在科学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文化不断进步的情况下,人类对其价值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永续的过程,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也经历了由对文物本体的保护到对文物及其周边环境共同保护的认识历程。世界文化遗产周边环境的保护,不论是对世界文化遗产本身,还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在规划之初就应在国际视野下对遗产地价值进行深入研究,把握遗产地的文脉和地脉,重视对周边环境的保护,以期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

1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现状

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世界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我国政府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国务院先后于2005年和2011年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同时,文化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对非遗保护和学术科研领域给予了大力支持;各级地方政府也通过行政、经济等手段保护和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数字化建设背景下,这些问题更为凸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工程,对非遗保护与传承是一种资源统计、整合、保存、传播的过程。在非遗的数字化进程中,数据库建设是传承保护的基础,地域间合作共享数据资源是非遗传承的条件,适当的政策扶持与产业化建设是非遗传承的手段。

1.1缺乏数据库标准化建设

1.2缺乏资源共享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由于非遗类别的差异化,导致对非遗资源采集的方式有所不同,其获得的数据资源也就不同。各地在信息采集、资源应用、传播媒介等对非遗有效传承的方式与手段方面没有实现合理的资源共享,导致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局限在其原生地,且导致国家的资源浪费和重复投入[4]。非遗数字化的根本目的是对非遗的传承和应用。只有建立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地方非遗保护的沟通合作,建设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库资源,减少无序的资源浪费,才能实现非遗数字化的初衷。

1.3过度产业化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产业化建设有极大的关联。产业化建设随着工业发展与经济建设有了极大变革,但是,过度产业化建设带来了适得其反的效果。新技术带来的技术变革,使得非遗传承陷入了另一个困境,如激光雕刻的剪纸作品、数码印刷的木版年画、3D打印的泥人张泥塑等,让普通受众无法分辨真伪。

随着科技发展,很多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已经走向生产线式的规模化制作,而表演类非遗则变成了商业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及商业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为非遗传承与展示提供了平台,也为大众提供了更多接触非遗的机会,然而过度商业化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丧失了文化的意味。

2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展示媒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除了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外,仍有很多传统媒介为其提供展示与传播平台。传统媒介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特定区域内的展示与传播,相对数字化媒介有诸多不便和局限性。然而,传统媒介在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仍然作为非遗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

2.1非遗原生地展示媒介

2.2公共文化场馆展示媒介

公共文化场馆承担着地区文化传播与建设的社会基本功能,是服务公众的社会基础文化设施。从广义上来讲,公共文化场馆包含两类,一类是社会公益性文化场馆,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公共空间;另一类是商业性公共共享空间,如商场、购物中心、超市等具有商业性质的公共空间。

公共文化场馆作为非遗展示的传统媒介,有着广泛的受众基础,受众数量大、阶层及背景丰富,为非遗传播提供很好的平台,一直以来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传播和展示渠道。

2.3公共旅游场所展示媒介

公共旅游场所,以供公众休闲旅游为主要目的的公共场所,其中很多本身就是文化遗产,如平遥古城、丽江古城。公共旅游场所,除了一些建筑群落、自然资源及人文景观外,各个旅游景区的旅游集散中心也包含其中。

公共旅游场所作为非遗展示的传统媒介,作为向外展示地域文化的窗口,集中展示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文化遗产,是最常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展示的手段。

2.4大众教育展示媒介

3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媒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是建立在非遗传统展示媒介基础上,借助多媒体技术、物联网、4G移动网络、智能应用终端、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手段,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和展示目的[5]。非遗的数字化展示媒介,充分利用了各项影像及互联网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视化、情景化地展示在数字终端设备上,使非遗呈现出交互性、体验性的新属性,实现快速、有效的传播与展示,从而达到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终极目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媒介,融合了展示传播的多种手段和技术应用,呈现出极强的学科交叉性。数字化媒介将非遗展示从传统的PC网络平台移动到智能设备的应用程序上,从社交网络的快速传播到公共文化平台的公共资源应用,从虚拟现实设备影像呈现还原到现实事物,丰富多元的数字化媒介平台为非遗展示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形式。

3.1基于PC网络平台的数字化展示媒介

基于PC网络平台的数字化展示媒介,是数字化展示媒介中较为传统的一种媒介形式,也是最早应用、最普及的形式。基于个人计算机终端,通过互联网在线浏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可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影像方式呈现非遗数字化资源[6]。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互动性的虚拟展示也趋于普及化[7]。

基于PC网络平台的数字化展示媒介,如中国艺术研究院负责开发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天津大学冯骥才研究院负责开发的中国传统村落网以及国际非遗博览园网站等。此外,VR虚拟展示技术的应用,使得非遗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实现了仿真可操作式体验[8],大大增强了受众在展示媒介中的带入感和体验性。目前故宫博物院在其官网中实现了360紫禁城全景漫游敦煌研究院数字化研究中心,在腾讯地图了三维全景敦煌石窟。

3.2基于移动智能设备的数字化展示媒介

移动智能设备已经悄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从智能手机开始,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移动智能产品的出现,对人类生活方式有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智能手机,已然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随身物品之一,甚至机不离手。而以AppleWatch,Googleglass为代表的移动智能产品,将再一次用科技改变生活方式。

基于移动智能设备的数字化展示媒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传播的新兴媒介,有着更加广泛的应用平台和受众人群。移动智能设备作为数字化展示媒介,其应用程序是非遗展示和传播的重要渠道。在应用APP程序推广非遗文化及展示非遗成果方面,故宫博物院及社会文化传播机构已研究出了一些成果[9]。

故宫博物院在近期已了5款APP应用程序,使得众多的故宫馆藏文物触手可及,被受众收藏在手机中成为指尖上的文物,大众可以更加容易和便捷地享受文化的饕餮大餐。其中《每日故宫》,每天为用户推荐一件故宫馆藏文物,同时提供日历、笔记本等功能,界面设计精美,让受众在享受文化信息的同时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除此之外,故宫不仅将馆藏文物数字化,而且还思考了传播方式,将宫廷文化和书画作品以游戏、日历、教育等形式进行传播,融入了更多互动体验,共享交流内容,大大提高了传播的广度和速度,切实起到了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展示的目的。

明清古典家具制作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其制作工艺、使用工具、装饰纹样、木料选择等都是中华文化瑰宝。由中央美术学院彦风设计开发的《中国古典家具》,作为一款APP应用程序,以360的旋转、张合拆组家具部件、深入零件至榫卯结构展示明清家具,通过简单富有趣味性的互动体验激发用户探寻古典家具的奥秘。作为非遗的移动智能设备的数字化展示媒介典型案例,体现了数字化媒介的传播性、交互性、趣味性的全新体验方式,为非遗保护与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实现了非遗展示的目的和意义。

THE END
1.设计师必备国风设计宝藏网站千年调·宋代人物画谱 2.数字多宝阁 3.中华珍宝馆 4.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 5.数字敦煌 6.懿品博悟 7.书格 8.纪妖发布于 2024-05-13 15:32?IP 属地陕西 设计师网站 ?赞同添加评论 ?分享?喜欢?收藏?申请转载 ? 写下你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发表第一个评论吧 推荐阅读 网站https://zhuanlan.zhihu.com/p/697486102
2.纹藏纹藏,致力于挖掘、复原、再造中国纹样,建立中国纹样数据体系。从2018年起建设以纹样为标本的中华民族文化视觉基因工程,迄今为止以五大脉络(历史、地域、民族、载体、寓意)开发500余个专题纹样数据库,已梳理和设计30000余组纹样的信息和模型。http://www.wenzang.art/
3.中国图学学会2024年12月11日下午,中国图学学会“奋发图强”青年人才学术沙龙2024年度第八期以腾讯会议的形式在线召开,并通过中国图学学会微信视频号以及哔哩哔哩“图学大讲堂”同步直播,吸引了1300余人在线参与。本期学术沙龙由中国图学学会主办,中国图学学会可视化与认知 [详情] https://www.cgn.net.cn/cms/
4.中国艺术资讯网解锁文化遗产的数字门户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中国艺术资讯网是如何将历史与现代结合起来的。它通过建立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收集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至现代各个时期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绘画等各种形式的手稿和原作图片。这一举措无疑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宝库,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美术史,同时也为公众提供了一种直接接触到这些珍贵文物的机会。 https://www.4mfj9pvdqz.cn/ban-hua-zi-xun/229415.html
5.华艺学术文献数据库《华艺学术文献数据库》原名《华艺·台湾学术文献数据库》,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批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出审字【2012】721号、【2014】46号)批准引进的数据库。被誉为“台湾的知网”,由《科学文献数据库》、《人社文献数据库》以及《华艺电子书数据库》组成,是中国台湾地区收录量最大http://lib.jsviat.edu.cn/_t104/2024/1216/c2021a140858/page.htm
6.中国公共艺术网探索国画数字化传承与创新展览的新平台中国公共艺术网的发展背景与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技术在文化传播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公共艺术网作为一个集结众多艺术资源、提供专业服务于一体的平台,其出现不仅是时代之需,也是推动国画文化向现代化转型发展的一个关键载体。 中国公共艺术网如何促进国画传承 https://www.anenkvecf.cn/ban-hua-ming-jia/559780.html
7.文物调查网文物检测·河北省文物局应邀参加2024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和文化遗产 (2024-11-30) 热门点击 邹福君,自称中国 四川省文物局关于 · 邹福君,自称中国影响力人物数据库专家,联 · 四川省文物局关于《叙永县永宁水库工程项目 · 2022年度陕西省文博系列高(中)级职称 · 陕西多个单位和个人http://dc.wwnc.org.cn/list-wenwujiance.html
8.美术作品查询系统的兴起与艺术界的变革而且,将这种创新推向社区层面,如在城市里设置公共装置,让居民通过手机APP参与周边环境中发现并分享本土创作,这不仅增强社区凝聚力,也为地方经济带来新的活力。 标签:艺术看展官网、正规的字画交易平台有哪些、书画里的中国、中央美院高考录取分数线、中国艺术收藏https://www.04z95bmt.cn/yi-shu-zi-xun/439361.html
9.富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课堂练习:民族纹样2 中国纹样的多样性是五千年文化积淀的集大成者,不仅是装饰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表达。从动物纹样到自然与天地属相纹样,再到文字与符号纹样,每一种纹样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在这里,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五千年中国纹样的瑰丽世界。https://fy.zjer.cn/index.php?r=space/person/blog/view&sid=171387&id=39547679
10.考古新证:良渚先民很爱美课题组集结了北京服装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博物院等高校机构的62位专家学者,共提取了110组色彩数据,最终确认了396组良渚特有的颜色,并形成了上述8个核心色。杨慧说,希望大家看到这些颜色的命名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良渚文化。同时,这套色彩系统也可应用在现代https://www.qhlingwang.com/travel/2024-12/20/content_500162400.html
11.全国人大代表夏华:建议建立中华民族美学纹样数据库三是搭建面向全球设计师和国际化的数据应用平台。鼓励龙头企业搭建纹样数字化应用和交易平台,推动平台资源孵化民族文化IP和品牌,推动民族文化IP与服饰、食品、酒店、艺术品等跨界合作,搭建民族时尚文化产业集群。 四是支持成立中华民族美学纹样的研究院,让更多院校、专家学者、龙头企业共同参与,形成中国民族美学纹样的文化体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574658
12.依文中国手工坊民族美学纹样数据库中国手工坊积累了丰富的手工艺大师资源 建立了最完备的中国手工艺者和手工艺元素纹样数据库 截至目前,线上数据库平台已经录入18000多名绣娘信息、8000余种纹样信息 丰富的纹样元素正在成为产品设计的创意源泉 技艺娴熟的手工艺者正在为联盟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传统工艺支持。 https://www.evefashion.com/zgssmzmxwysjk
13.纹藏纹藏(wenzang.cn)是一个专注于中国传统纹样的线上平台。它提供了丰富的纹样数据库,包含300多个纹样主题库和3.5万组纹样数据。这些纹样数据分为历史、地域、民族、载体和题材五 纹藏简介: 引言:中国传统纹样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但你是否曾为找不到合适的纹样素材而发愁?是否因为纹样的专业性和复杂性,而难以理https://pidoutv.com/sites/27705.html
14.全国人大代表夏华:建立民族美学纹样数据库推动中国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嘹亮的山歌响起,五彩的裙摆飞扬,精美的民族美学纹样来自云贵高原大山深处,传向世界各地…… 多年前,全国人大代表夏华初到贵州山寨采风,绣娘们手中的绣品让她眼前一亮。如今,她已经助力数万名绣娘实现梦想。 记者:李俞辉、吴一蒙、李恒毅、王君璐、谢晗 http://www.xinhuanet.com/20240308/12b46e1408344b5e9035ec8891b33d4d/c.html
15.全国人大代表夏华:建立民族美学纹样数据库推动中国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全国人大代表夏华:建立民族美学纹样数据库 推动中国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嘹亮的山歌响起,五彩的裙摆飞扬,精美的民族美学纹样来自云贵高原大山深处,传向世界各地……多年前,全国人大代表夏华初到贵州山寨采风,绣娘们手中的绣品让她眼前一亮。如今,她已经助力数万名绣娘http://news.cnhubei.com/content/2024-03/08/content_17533097.html
16.全国人大代表夏华:建立民族美学纹样数据库推动中国民族文化走向新闻 新华视频 2024(上) 00:00/00:00 自动 倍速 全国人大代表夏华:建立民族美学纹样数据库 推动中国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节目简介https://www.mgtv.com/b/615012/20644411.html
17.中国纹样之美(豆瓣)《中国纹样之美》套装图书分为“动物篇”“植物篇”两册。纹藏团队希望能通过这两本书让读者爱上中国传统纹样,领略中国传统纹样之美。 作者简介· ··· 黄清穗 纹藏团队创始人,“纹藏·中国纹样数据库”发起人。现执教于广西艺术学院,同时担任多个高校客座教授、专家,为多个国家非遗传承人研培项目授课,著有多部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069205/
18.中国美术学院16 室内纺织品纹样设计 --- 17 健美操 --- 资料不全,参考资料整合自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和官网[35] 合作交流 据2019年1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美术学院与圣艾蒂安国立高等艺术设计学院、法国第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法国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尼斯国立高等艺术学院、格勒诺布尔国立高等https://baike.sogou.com/v110569.htm
19.安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康市“十四五”富硒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鼓励支持有能力、意愿强、发展前景好的富硒经营主体加入国家功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等国字号平台。完善富硒产业社会活动机制,积极发挥社会组织主动性,保护富硒资源和知识产权,做强富硒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公用品牌,提升“中国硒谷”整体形象。利用产业数据库和智慧化技术,打造全国大宗富硒产品电子交易中心,优化富硒产品营销https://gxj.ankang.gov.cn/Content-2613627.html
20.中国传统纹样简略江宁织造中国传统纹样简略 云雷纹:连续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图案。 圆形转角的称云纹;方形专角的称雷纹。在商周时期的玉器和青铜器上最为盛行。 作者: 江宁织造 出处:https://www.cnblogs.com/wgx0428/p/15026208.html 版权:本文采用「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知识共享许可协议进行许可。https://www.cnblogs.com/wgx0428/p/15026208.html
21.文化ip是什么意思(唤醒沉睡的传统文化IP)2019年,淘宝平台上汉服成交金额首次突破20亿元,在阿里平台下单购买过汉服的消费者人数逼近2000万。 汉服以及国潮的兴起,带动设计师与品牌商家对传统文化IP的兴趣大增。 这让纹藏中国创始人清穗既高兴又苦恼,纹藏中国是一个纹样数据库平台,2018年创立至今,已经有200多个纹样专题库,纹样2万组。 在纹藏中国创始人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955206550974107188.html
22.纹藏的微博纹藏,纹藏·中国纹样数据库。纹藏的微博主页、个人资料、相册。新浪微博,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儿。https://www.weibo.com/u/7008996682?refer_flag=1005055013_
23.古建筑设计仿古建筑设计中国传统纹样图案大全古建中国基因库,汇聚中华文明各朝代纹样元素从商朝、春秋战国、秦朝、汉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民国时期,建筑遗产、文物修缮、遗存构件和数据库等,是设计师与实体企业创作灵感的源泉。http://www.gujianho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