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文旅局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深入挖掘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志愿服务育人功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现将2023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始终坚持政治引领,党建水平得到新提升
我们始终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充分发挥党支部核心引领作用,一心一意谋发展,旗帜鲜明讲政治,持之以恒强作风,凝心聚力抓落实。
(一)把牢意识形态“方向盘”,夯实政治理论学习根基。坚持不懈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二十大党章修正案学习问答》、《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视察晋中的讲话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的重要论述,学习市委五届六次全体会议精神,不断增强“四个意识”,筑牢“四个自信”,坚定“两个维护”。坚特每周五开展集中学习,通过学原文、交流研讨等方式,巩固强化学习成果,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坚持做好笔记,利用“学习强国”等平台进行网上学习,开展“清风扬正气,崇廉担使命”、“领略晋商文化,弘扬诚信精神”主题党日活动,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素养。
(二)认真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主题教育从9月份开展以来,我馆党支部9月20日召开党员大会传达学习中央、省委、市委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会议精神,传达关于市文化和旅游局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实施方案,传达我馆党支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计划,并安排所有参学人员制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个人学习计划。9月22日、9月28日、10月20日进行了三次集中学习和交流研讨。10月17日,我馆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前往晋中市纪委监委警示教育中心参观学习。此次警示教育学习是我馆党支部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活动,使我馆党员干部对初心使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红线底线有了更深入的把握。
(四)我馆公众服务部顺利通过晋中市青年文明号2022年度复核考核。我馆是晋中市的窗口单位,而我馆公众服务部处于我馆向观众提供服务的第一线,通过以部门为单位创建青年文明号,便于同业务工作相结合,打造我馆示范部门,通过示范作用引领博物馆全体发展。
二、扎实开展地下文物保护工作
2023年积极贯彻落实《山西省基本建设用地考古前置管理规定》、《晋中市基本建设用地考古前置实施办法》,按照市文化和旅游局部署要求,扎实推进我市建设用地考古前置工作。今年我馆的考古前置工作已在我市逐步全面展开,目前已涉及市本级(榆次区)、晋中开发区、太谷区、祁县、左权县、介休市、昔阳县、灵石县、和顺县、寿阳县等地区。具体工作如下:
一是积极完成市本级及晋中开发区的考古调查工作并编写调查报告,同时审核各县市文物部门的考古调查报告。二是根据考古调查情况,积极主动与市、开发区及各县市文物部门、国土部门及土地清表单位等对接,协调土地清表事宜,对具备勘探条件的项目、地块及时进场进行勘探,对特殊项目或地块,为加快进度,采取边清表边勘探的方式,尽早尽快完成好考古勘探工作并编制勘探工作报告。三是对勘探发现地下文物遗存需进行考古发掘的项目、地块,积极沟通协调省考古研究院尽快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的同时,根据工作需要派人参与具体的田野发掘工作。
截止到2023年10月24日,我部门已接到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物局)“考古调查、勘探工作”交办单91项(包括征询榆次猫儿岭地块文物意见6项、各县区市考古调查报告审核29项、考古调查及勘探52项、各县区市考古调查报告审核及考古勘探2项、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地块考古工作情况核查2项),组织人员完成了其中涉及的72个项目、地块的考古调查工作;同时,根据往年及今年的考古调查及土地清表情况,已开展了66个项目、地块的考古勘探工作,其中59项已完成并通过验收,勘探面积已达100余万平方米,探明战国、汉、唐、金元、明清时期墓葬及窑址共221座;此外,协调、配合省考古研究院开展了市本级的12个考古发掘项目(新开工10项、复工2项),目前已全部完工或阶段性完工,并顺利通过省文物局组织验收,共发掘汉、唐、宋金、明清时期墓葬63座,出土各类文物450余件(套)。
三、展览中感悟历史,传承中华文明
今年,我馆通过主办、联办、承办、引进等多种形式举办了8场临时展览,具体是《癸卯兔年名家题画展》、《晋中市“百名优秀中青年非遗传承人”作品展》、《玉兔迎春-荣俏子、张秀云、游洋剪纸作品暨郭齐文兔年书法作品展》、《延寿长相思——安康博物馆晋中市博物馆历代瓦当联展》、《修史立誌传承翰墨-郭齐文实物资料书画展》、《允诚允信汇通天下—晋商票号诚信文化展》、《烽火晋中热土河山—纪念晋中战役胜利暨晋中解放75周年展》、《岭上遗珠光耀涂川-榆次猫儿岭墓群出土文物展》,这些展览充分展现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吸引到全市及周边地市群众过来参观。这些临时展览的成功举办让公众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博物馆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显。
同时,在晋中博物馆四层建设的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晋中市非遗馆于9月22日开馆,场馆占地面积1300余平方米,充分利用“文化+科技”的设计理念来体现晋中非遗,并运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以多媒体互动、模型演示为重要手段,通过实物展示、数字长卷、沉浸式体验及图文说明等形式,从“晋艺绝技”“医者仁心”“晋戏乐武”“晋商福地”4个单元,对晋中非遗十大类项目进行了分类展示,全面展现了晋中非遗的独特魅力。晋中市非遗馆的开馆,将带动更多观众走近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共享非遗,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意识,促进我市文化旅游事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癸卯兔年名家题画展
晋中市“百名优秀中青年非遗传承人”作品展
玉兔迎春-荣俏子、张秀云、游洋剪纸作品暨郭齐文兔年书法作品展
延寿长相思——安康博物馆晋中市博物馆历代瓦当联展
修史立誌传承翰墨-郭齐文实物资料书画展
允诚允信汇通天下—晋商票号诚信文化展
烽火晋中热土河山—纪念晋中战役胜利暨晋中解放75周年展
岭上遗珠光耀涂川-榆次猫儿岭墓群出土文物展
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晋中市非遗馆
另外,我馆积极参与省内重大展览项目,宣传展示晋中历史文化,出借馆藏8件彩绘陶器参与山西博物院“大河流金——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特展”、1件兔形银带钩参与山西考古博物馆“癸卯说兔”展览陈列展出,通过展览加强了与兄弟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文物活化利用,让晋中的历史文化资源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四、夯实馆藏文物保管工作,多举措丰富馆藏资源
馆藏文物资源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我馆不断夯实文物保管工作,努力破解我馆馆藏资源种类不够丰富、整体数量少、精品文物少的困境,同时加强整理研究,实现藏品的集约化效果。我馆在此方面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
(一)晋中市博物馆馆藏文物管理信息化建设。为提升我馆文物管理水平,我馆购买了馆藏文物管理软件,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藏品管理全流程的管理,包括接收、鉴选、分类、定级、登账、编目、建档、入库、保管、提用、注销、统计等项任务和内容。我馆现在对馆藏文物按照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要求登记馆藏文物的信息,文物信息采集完成之后,将大大减轻馆内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做到科学严密、简便易行,形成规范的信息化管理制度,保障藏品管理工作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
(二)榆次北合流遗址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移交。今年4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向我馆馆移交榆次北合流遗址考古发掘出土文物,总计801件/套。这是我馆第一次通过省文物局指定方式将晋中市范围内考古出土文物移交我馆。这标志着在晋中区域内考古出土文物在发掘整理完成后向博物馆进行移交工作机制的开启。此次移交为晋中市建立了考古发掘与展示利用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增加了晋中市博物馆藏品数量;有利于博物馆对文物进行研究、展示,更好发挥社会服务职能。
(三)鼓励社会捐赠,丰富馆藏资源。今年以来,我主动联系动员社会各界向博物馆捐赠历史见证物和艺术品,主要有:郭齐文书画90件/套(204件)、戴宇翔晋华见证物1件、李圣楠社会变迁见证物4件/套(9件)、赵红远书画5件套(5件)、牛水林革命见证物17件套(74件)。
(四)加强馆藏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一是实施馆藏彩绘陶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在我馆在对馆藏文物管理过程中,整理出有较高价值的彩绘陶质文物100余件,经省文物局审批后,确定了急需修复的105件/套,在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支持下,采取竞争性磋商的采购方式于3月15日确定了项目实施单位,目前已经完成。二是完成弓村墓地考古项目出土82件/套文物修复工作,并分类入库,在项目的实施中锻炼了员工的业务能力,有力促进了文物保护工作。三是对馆藏墓葬壁画进行数字化保护,完成了晋中市博物馆馆藏4座壁画墓葬(东昌丽景壁画墓葬M、龙白村金墓N7、雍正壁画墓M9、宋金砖雕彩绘墓等四座墓葬)进行数字化扫描。
五、提高服务质量,做人民群众满意的博物馆
作为展示晋中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截止2023年10月24日,共计开放255天,接待观众143234人,团队119个。针对参观群众的需求,在团体参观免费讲解的基础上,针对非团体参观观众重大节假日进行定时免费免费人工讲解,进一步提高观众的参观满意度。
(一)开展未成年人教育特色活动。
今年暑期期间,以“关爱未成年人、传播历史文化”为主题,开展为期两周的暑期“红领巾讲解员”培训活动。面向社会公开招募了31名三至六年级学生,对其进行分组管理,责任到人、专人负责每组学生普通话、讲解礼仪及讲解词背诵等情况,让学生在与文物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锻炼自身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集中培训后,“红领巾讲解员”需要在馆累计服务够24小时。
此次培训,既增强了学生对博物馆的了解,起到传播晋中历史文化的作用,同时学生在向观众讲解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学雷锋献爱心的快乐。此外,通过此类活动也提升了博物馆社会影响力。
(二)不断创新,拓宽思路开展丰富多彩的社教活动。
(三)守护晋中历史文脉、传递志愿服务精神。
为推进晋中市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建设,今年我馆与太原理工大学合作,招募39名大学生志愿者,并对志愿者进行上岗培训,于5.18国际博物馆日进行志愿者授旗仪式,招募的志愿者可在馆内开展义务讲解、展厅疏导等志愿服务工作。既让同学们充分发挥了专业特长,积极参与到博物馆建设中,同时对于提升和拓展馆校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也有着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扩大我馆志愿者团队影响力,高考、中考期间,我馆志愿者在榆次一中考点开展“情系考生,助力高考”爱心送水活动。志愿者们在服务中用实际行动为广大考生加油鼓劲,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作为,传递了爱心奉献的社会正能量,受到考生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六、参加大型会展,宣传晋中历史文化
10月13日至15日,组织人员、展品参加在北京举办全国首届文物游径主题活动“跟着文物游中国——山西文物游径设计邀请展”,讲解员王春尹作为市推介官,以《晋商故里揽胜晋中》为题对我市文物旅游路线进行倾情推介,带大家了解晋商文化、晋中古建、晋中非遗及晋中美食等。这些活动不仅宣传了晋中市历史文化和我馆,同时让我馆了解行业发展状况,为下一步工作提供思路。
七、宣传引领,完善传播渠道
为有效拓展宣传渠道,今年以来,先后开设了博物馆小红书账号、微博账号,与大众持续互动,创作更多满足民众文化需求和增强精神力量的宣传内容,多种渠道宣传博物馆。
同时,我馆加强线上展示工作,推出“千秋遗珍光耀晋中”线上展览,展出我馆馆藏珍贵文物206件,展览依托特色馆藏、立足晋中地域文化,以体验互动为具体呈现方式,颠覆线下传统展览模式,把展览融于数字科技,整合出更全面、更系统、更生动、更有趣的文物展示,达到学术性、科普性、艺术性的完美融合。同时,计划在“学习强国”APP上发布50件组馆藏器物的数字化成果,预计12月份开始上线,将通过“学习强国”展示晋中市悠久历史文化,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网上观赏精美文物的需求。
八、馆校合作,共同发展
今年,我馆5月18日与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签订合作协议挂“校外实习基地”,6月10日和太原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签订合作协议挂牌“教育教学实习基地”“中国史硕士专业实践基地”,我馆将充分发挥馆校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战略目标,有效推动学科融合与文化传承的过程,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和活化利用,教育和引导社会公众,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九、多举措强化消防安全,筑牢应急保障基础
十、开展振兴乡村工作
随着2020年-2022年“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到期轮换,我馆在人员紧张的情况下,安排两名女同志充实到和顺驻村一线。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将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明思路、找方向、强基础、谋发展,在奋进新征程上履职尽责、攻坚克难,在乡村振兴中展现新作为。
2023年是晋中市博物馆收获的一年,收获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晋中市博物馆荣获“五一劳动奖状”,这既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工作的鞭策。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努力并发挥“博物馆的力量”,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说话,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