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国考古博物馆:超级国宝绿松石龙形器镇馆之宝铜牺尊亮相遗址二里头

我国目前最早的马车、最早的磨刃石器、北方地区发现最早的彩陶、“超级国宝”绿松石龙形器……近日,来自考古田野发掘一线的6000多件展品都在中国考古博物馆一一与公众见面。其珍品之多,让人目不暇接。

9月15日,坐落于古都北京中轴线北端的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该馆以“历史中国,鼎铸文明”为主题,常设展厅7000多平方米,基本陈列包括“文明起源”“宅兹中国”“大国一统”“和融万方”“民族觉醒”5个专题,重点展示从旧石器时代到近代不同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状况。

9月20日下午,记者探访发现,尽管是工作日,展厅里还是来了不少年轻人。他们跟随馆内讲解员,认真观展,不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馆内文创商品店也颇受欢迎,不少年轻人观展后,进入商店打卡盖章,购买笔记本、冰箱贴等特色文物周边。

9月21日,坐落于古都北京中轴线北端的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建筑外形似鼎如尊,硕大的篆书“史”字高悬于外墙。新京报记者浦峰摄

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马车亮相展馆一层

9月21日,观众在参观出土自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的殷商时期马车。新京报记者浦峰摄

上二楼,进入“文明起源”展厅,出土于安徽蒙城、距今4800多年的大口陶尊映入眼帘。“它的特别之处在于上有‘日’‘月’‘山’形符号。对于这些符号,学界有不同解读,有学者认为可能是‘旦’字,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炅’字,还有学者认为,这可能不是一个单独的汉字,而是一种族徽或图腾。不管是哪种解释,学者普遍认为,它抽象的表达与组合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图画,使我们看到了汉字的雏形。”讲解员说。

9月21日,大口陶尊,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出土于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新京报记者浦峰摄

陶尊右侧,我国发现最早的磨刃石器呈现在眼前,预示着黄河流域的先民已经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

沿着展览一路向前,穿过半坡遗址等众多遗址出土文物,可以看到脚下玻璃展柜里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复原基址。“大家仔细看弯曲的建筑,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观象台。经过一系列计算,在这一年的特殊时刻,太阳会穿过两个柱子的间隙,可以据此推测出20个节气。”讲解员说。

9月21日,观众在观看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文物,底下是陶寺城址大型建筑基址场景复原。新京报记者浦峰摄

基址上方,一件残破的陶扁壶安静地陈列在展柜中,这是镇馆之宝之一。“上面有两个类似毛笔书写的文字,这是个惊人的发现。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文’字,和甲骨文经文中的文字一脉相承,也有人说是‘尧’字。尽管字的含义有待进一步揭示,但它使早期中华文明的源头得到了进一步确证。”讲解员解释。

旁边的稀世珍品彩绘龙纹陶盘也不容错过,盆上绘有我国最早的带有鳞片的龙。浑身布满黑红鳞片的龙,口中衔着谷物,浮现在4300多年前的彩绘陶盘中,使人强烈地感受到龙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相辉映。

9月21日,彩绘龙纹陶盘,出土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新京报记者浦峰摄

“超级国宝”绿松石龙形器亮相

沿着展厅地面的指示上三层,“超级国宝”绿松石龙形器的巨幅照片映入眼帘,昭示着这件器物的不凡。

走近展柜,可以看到,它是采用整体套箱的方式提取而来。该龙形器全长70厘米,由2000多片形状各异的细小绿松石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为0.2-0.9厘米,厚度仅为0.1厘米左右,因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当时实属罕见,被称为“超级国宝”。龙身有铜铃,铜铃里面有玉石铃舌,和《诗经》里描写的“龙旗阳阳,和铃央央”遥相呼应。它也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价值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一件文物,全国仅此一件。

9月21日,被誉为“超级国宝”的展品: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新京报记者浦峰摄

国宝现世非一日之功。二里头遗址距今3800年,标志着中国第一个王朝的诞生。1959年,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率队在河南西部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二里头遗址,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2002年,在二里头考古队第三任队长许宏的带领下,考古队员在二里头都邑初始兴盛期宫殿区的一处高等级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这件龙形器。

在殷墟遗址不胜枚举的考古发现中,有两项发现十分重要,一是甲骨文,二是妇好墓。从现场的刻辞卜骨及智慧展柜上,观众可以一睹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配偶,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将军。妇好墓是目前唯一没有被盗掘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在妇好墓出土的各种器物多达1928件,其中玉器就有755件。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墓中出土的“司母辛”铜方鼎、铜钺及玉象、玉人等大量玉器,每一件都十分珍贵。

我国首批禁止出境文物象牙杯就在其中。象牙杯于1976年在妇好墓发掘时被发现,杯身用象牙根段制成,整件器物上刻满精细的花纹,花纹中镶嵌着华丽的绿松石,是商代极为罕见的艺术珍品。讲解员表示,因象牙制品对保存环境要求极高,该展品可能无法对公众长期展出,“能看到已十分难得”。

9月21日,观众在欣赏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的商代象牙杯。新京报记者浦峰摄

造型精美、可爱的铜牺尊同样是馆内的镇馆之宝,观众可以在文创商店、主题邮局看到它的身影。该器物是一件盛酒器,整体看上去像一只站立的神兽。器物腹部两侧各有鸟形装饰。背部有盖,盖钮上有站立的凤鸟,胸前及臀部各有一只回首龙,颈背有一只卷尾虎。铜牺尊器盖和器身内壁有铭文“邓仲作宝尊彝”,意思是邓国的次子一支做了宝贵的铜礼器,反映了西周社会血缘组织的广泛存在。

9月21日,西周铜牺尊,1984年出土于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新京报记者浦峰摄

此外,展厅还在基本陈列中适时嵌入十余位学术大师的介绍,如中国第一位接受考古学正规训练、著名“后岗三叠层”的发现者、考古学家梁思永;中国第一位埃及学博士、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考古学家夏鼐;提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古文化古城古国”和“古国方国帝国”等理论的考古学家苏秉琦等。

展览充分吸收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也对20多年来国家支持的这两项多学科综合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在展线上予以介绍,向观众推介史学研究的最新成就。

裸眼3D、多媒体呈现、智慧展柜让文物“活起来”

据了解,“仓储式陈列,沉浸式体验”是该馆的展陈特色。记者探访看到,展馆对多个考古遗址发掘区的珍稀文物进行集中展示,辅之以图文说明,文物很少单独陈列。

9月21日,同一时期遗址或主题下,展柜展架密集式陈列,与独立柜的多角度展示相得益彰。这是中国考古博物馆的展陈特色之一——仓储式陈列。新京报记者浦峰摄

中国考古博物馆的陈列不以展示精美的孤立文物为追求,而是要充分考虑考古学文化和考古学遗迹单位,以精品文物与成组器物的有机融合、线图描绘与图版说明的辅助铺陈,来完成对整个社会生产技术水平、审美情趣、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组织、价值观、文化传统等形成与发展的考古学解读。

走进“文明起源”展厅,洞穴式的展厅布置、原始人类的行走动画,让人一下穿越到祖先生活的时代;透过大口陶尊等文物展柜的智慧屏幕,观众可以详细查看器物上的符号,放大文物细节;伫立在最佳体验区,通过裸眼3D技术,观众可以看到屏幕上的文物仿佛飞奔而来……

9月21日,“文明起源”展厅。新京报记者浦峰摄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国之一,最早的粟、黍、稻都发现于我国。展览展示了炭化的大豆、黍等农作物,在放大镜的辅助下,观众可以清晰看到几千年前的粮食。背后滚动播放的多媒体,以及展厅内布置的麦子,再现丰收场景,让人体会到中国农耕文化的源远流长。

此外,展厅内,观众还可以触摸到来自3000多年前的陶片,感受历史的温度;学着古人敲响编钟,奏响千年的乐曲。

“数字化技术手段是让文物‘开口说话’的一条捷径,我们目前已在展厅中应用了不少数字化展陈手段,同时也在加快智慧博物馆建设的步伐。”巩文说,“我们打算在今年建设博物馆智慧导览讲解系统基础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为观众提供个性化的参观线路推荐,结合室内定位技术为观众提供移动端的导览讲解服务等。我们计划选取一些重点文物,通过数字化技术,整合文物三维数据和历史背景等图像文本二维信息,对其进行内容制作和呈现,多维度展示文物背后的故事。今后也将进一步开展VR、AR、数智人等新技术、新手段在博物馆的应用。”

THE END
1.博物馆三维可视化平台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和传承者,在展示历史文物、艺术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传统的展示方式存在着信息呈现不够直观、观众互动性不足等问题。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则为博物馆展示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提升了展品的呈现效果和观众的参与感。博物馆是人们了解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展示品种类繁多,涵盖了各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8646682197384937&wfr=spider&for=pc
2.南海顺德公开选调公务员!还有一批单位在招人!澎湃号·政务2.报名地点:网上报名地址:www.fsyyy.com-人才招聘专栏;现场咨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人力资源部2号室,地址:佛山市岭南大道北81号门诊四楼,联系人:陈老师、罗老师,联系电话:0757-83163864、83163883(时间:上午9:00-11:30、下午2:30-4:30)。 3.报名要求:报名采取网上报名结合现场报名方式,应聘者须登录我院网站人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741151
3.文明旅游金兔云上游新春乐不停!2023烟台春节文旅活动线上来袭!科活动名称:龙口市博物馆文物、历史知识线上展示活动 时间:2023年春节期间(不定期发布) 内容:龙口市博物馆通过线上方式讲解馆藏文物、传播历史文化,使市民了解相关历史知识,丰富市民春节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 参与方式:关注龙口文旅微信公众号,线上观看 举办单位:龙口市博物馆 https://www.jiaodong.net/news/system/2023/01/16/014601689.shtml
4.虚拟线上参观卢浮宫我这个近视眼终于看到了博物馆天花板3D全3D全方位视角 近视党福音 听说现在憋在家,大家都流行在微博上云撸猫,和朋友约在游戏里面里面云旅游,另外在网上购物抢物资的时候云排队。不能出门的日子真是令人忧伤。 君君在这里为你提供一个充满着高大上逼格的新活动:云逛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开放Virtual Tours,全方位扫描取景!平行360度视角,往上可看天花板,往下http://dazhe.de/3d/692837.html
5.足不出户,一探古今,打造线上3D数字博物馆!如何实现文物3d在线展示?随着3D技术的不断革新,为了让更多的用户领略历史之美,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举办线上展览。通过模拟不同的环境、灯光投影、360°无死角放大缩小展品,观众可以享受到身临其境的沉浸体验。不仅如此,给展品加上BGM或者语音解说,帮助观众更加了解展品的详细背景,让演示场景更有代入感。 https://blog.csdn.net/HUAWEI_HMSCore/article/details/119146467
6.全国首个流动数字博物馆5年行程超2.7万公里据了解,这是全国首个全数字化、高集成度的流动博物馆,自2013年启动以来,行程超过2.7万公里,将内蒙古自治区出土的两千多件历史文物带到边远地区民众的身边,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文物盛宴。 图为流动数字博物馆讲解员向民众展示3D数字虚拟文物。 乌娅娜 摄 https://www.chinanews.com.cn/m/cj/2018/05-18/8517166.shtml
7.数字化时代,博物馆转型火热,51建模网3D数字化文博解决方案激发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数据显示,继2020年各地博物馆推出2000余项网上展览之后,2021年度博物馆线上展览的数量增加到3000多个。另据国际博物馆协会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采用线上展示藏品、展览和直播的博物馆比2020年增加了15%以上。 随着科技的发展,近年来,“云游博物馆”成为新潮流。VR、AR、虚拟数字人、3D漫游式展览等,在https://tech.china.com/article/20221212/122022_1194275.html
8.三星村遗址出土文物数字展上线啦!来源:金坛博物馆 编辑整理。转载(图片、文字)请获得“金坛文旅”编辑部准许,并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金坛文旅” 仅作分享之用,文章中插图版权属于原作者。如遇到1、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2、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3、微信内容发现错误等情况,请第一时间私信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zI0MzkyOA==&mid=2657406227&idx=1&sn=bad88eebd8b9cade64a5c5cedabe3651&chksm=8ae55ac468f9abccfd7c93bb9a41d91e497a8489afa875bbbd173a23fefb74bcb93a35321b77&scene=27
9.虚拟旅游应用与发展(精选十篇)3D全实景虚拟旅游模式旨在以虚拟现实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以旅游信息规划为主,结合虚拟生活和交友等方式的旅游模式,一个集虚拟旅游体验、一站式旅游网络应用服务、互动娱乐社区和精选旅游资讯于一体的旅游智能化电子商务互动平台。 4.2 3D博物馆等保护性虚拟旅游模式:探求与保护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6g97tj5.html
10.网络中心该部分规定了职业教育中使用的三类数字资源的要求,包括课堂与实训室数字化教学资源(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网络课程、教学工具软件APP、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等)、仿真实训资源(仿真实验软件、仿真实训软件和仿真实习软件等)、数字场馆资源(职业体验馆、数字博物馆、数字艺术馆、数字科技馆、http://www.xtzy.com/wlzx/detail.jsp?public_id=153330
11.积木易搭携手国家自然博物馆,打造博物馆深度3D数字化方案本次合作,积木易搭为国家自然博物馆打造了云端自然虚拟展厅(二期),采用web3D技术和三维建模技术,将建筑外观到博物馆内的可移动文物,完整地搬到线上,并实现了一系列诸如AR沉浸式观展、3D建模复原以及全息视频展示等功能。 国家自然博物馆要求,在现有虚拟博物馆框架“云端自然”上,搭建“神奇的非洲展厅”和“植物世界展https://jimuyida.com/about/newsdetails/1868937507408707585
12.VR网上参观博物馆,足不出户看遍古籍展览商迪3D博物馆VR全景是一种新型的视觉展示技术,通过将前期使用拍摄设备拍摄的一组或者多组的图片,经过后期的拼接合成制作出全景图像,再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全方位互动观看的真实场景还原展示方式。 博物馆作为连接历史的桥梁,如果引入VR技术,实现数字化转型,打造多方位、生动立体的线上虚拟博物馆,观众就可以不用到现场也https://www.web3di.com/article-1352-13.html
13.实验室/网上虚拟展厅展览VR3D/虚拟旅游旅行/国际虚拟博物馆/虚博世界.中国虚拟博物馆.全天美术馆BETA版致力于普及博物艺术生活。增强拓展互通。 让人们能足不出户的免费参观 和低成本的展现世界,宇宙万象。 观众在参观虚拟世界的时候, 不需要下载安装任何客户端软件!http://www.hsxsh.pudong-edu.sh.cn/infoweb/item-detail.aspx?newsid=3745
14.北京活的3D博物馆,一个充满奇幻搞笑北京活的3D博物馆,一个充满奇幻、搞笑、浪漫的地方!坐标就在酒仙桥路4号751时尚广场C12,交通便利,方便到达。?每天早上10点开门,晚上6点半关门,建议大家提前半小时到场,以免错过精彩瞬间哦~ 这个博物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科技手段展现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史,让你仿佛置身于一场视觉盛宴之中。无论是情侣约会https://m.dianping.com/ugcdetail/242494667?sceneType=0&bizType=29&msource=baiduappugc
15.游览3d活的博物馆的观后感下面是历史博物馆的观后感,请参考!历史博物馆的观后 参观博物馆观后感 参观博物馆观后感(一)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参观了齐齐哈尔市历史博物馆。博物馆的讲解员认真,仔细的讲解了从原始社会到解放中国的这段历史。让我们对这段历史又有了重新的了解,有了重新的认识。博物馆里虽然有些文物是仿造的,但却非常逼真,https://www.unjs.com/h/b/693936.html
16.南山博物馆带您掌上鉴赏3D文物,揭秘2800年前西周贵族生活南山博物馆带您掌上鉴赏3D文物揭秘2800年前西周贵族生活放大、再放大。近日,南山博物馆的《金玉·王侯——西周虢国贵族的生活》展览正在热展,主要展示了中国历史上西周晚期的贵族生活。为了让全国观众云上感受这个展览的神秘与震撼,南山博物馆联合四维时代为全国观众倾情打造的3D文物独家上线,通过文物采集与高精度AI建模https://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21-12/18/content_24822330.htm
17.莆田市博物馆馆藏精品3D赏析2月19日,疫情期间,莆田市博物馆推出“馆藏精品3D赏析”,让市民朋友们居家就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欣赏馆内的文物精品。感兴趣的朋友们可复制以下链接(www.superhz.com/wxlyp/ptww25/ptjm),打开浏览器即可感受3D的立体观赏效果,可放大缩小,720度旋转查看藏品背后精湛工艺的纤毫毕现,听生动有趣的语音讲解深入了解http://www.putianbwg.cn/html/default/guancangzhenpin/shibodiancang/815444181729202176.html
18.博物馆如何实现数字化在文物的虚拟陈列设计前期,可以利用文物的数字信息,突破博物馆资源的场地限制,实现博物馆历史文物的时间、空间融合。基于展览主题内涵,结合展览受众的需求特征,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文物知识讲解的受众对象;同时,在系统中融合文物的研究资料、图片、音频视频、展览资料等,形成多元化视角下的文物内涵展示。 http://www.sanyamuseum.com/a/chenliexuanjiao/2024/0407/6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