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思路:文物专题展览,解锁文明密码

摘要:我国博物馆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通常采用“物以类聚”的文物分类方法,根据质地将文物分为不同类型进行分类保护。文物专题展览是综合类及历史类博物馆的重要展览类型之一,与基本陈列不同,更多地从艺术、题材、文化、流传等方面展现某类文物的内在演进逻辑,且更注重视觉表达。在策展过程中,策展人员要充分分析本馆展览定位、馆藏优势、目标观众等,以避免出现“千展一面”的尴尬局面。

关键词:博物馆;专题展览;展览策划;古代钱币

文物专题展览(或称文物专题陈列),通常指基于某一收藏品类的文物而组织的展览,是我国综合类及历史类博物馆在基本陈列之外较为常见的常设展览类型之一。文物专题展览基于传统博物馆的藏品分类体系而产生,常见的文物专题展览有书画展、陶瓷展、玉器展、石雕展、彩陶展等。这些文物专题展览往往能够拓展博物馆基本陈列的内容覆盖面,并且能够丰富博物馆的展览艺术表现形式。

自2011年新馆建成开放以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先后举办了以青铜器、佛造像、玉器、瓷器、钱币等为专题的文物展览。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国家博物馆细化职责定位,结合新形势下观众观展需求,原有的专题展览陆续进入改陈阶段。本文以2021年初中国国家博物馆改陈完成的“中国古代钱币展”为例,从策展思路、目标观众定位、层次结构、展品遴选、信息表达、展示技术等方面系统梳理该专题展览的策展过程与实践,以期给从业者提供多维度参考价值和意义。

一、展览框架制定——展览沿革与馆藏文物梳理

基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钱币”专题展览的办展传统,结合近十年馆藏钱币文物的征集与整理工作,策展组梳理了馆藏文物特点与特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古代钱币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一个重要收藏门类,藏品数量巨大,类型丰富,版别众多,是研究古代钱币的重要实物资料。其中,中国古代钱币藏品体系完备,脉络清晰,能够系统反映中国古代钱币发展的历史,以及其所承载的古代政治、经济、科技、艺术的文化内涵。这些藏品中不乏诸多珍稀钱币,如战国“三孔布”、“共屯赤金”圜钱、三国吴“大泉五千”、唐“咸通玄宝”、十国楚“天策府宝”鎏金钱、北宋“靖康通宝”等钱币,可谓名品荟萃、珍泉渊薮。除古代钱币之外,钱范亦是馆藏钱币类藏品的重要分支,是研究古代钱币铸造技术及进步的关键物证。

第二,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定数量的古代西域及外国钱币,主要集中在西域地区古代钱币、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地中海地区钱币、中亚地区古代钱币、东亚及东南亚地区古代及近代钱币、欧洲地区晚期贸易钱币、北美及南美国家贸易钱币等。其中,东亚地区包括古代朝鲜、日本、琉球、安南等地区钱币体系较为完整。2020年底,中国国家博物馆新征集一批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钱币,更加丰富了钱币藏品种类。

第三,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有140余万件,涵盖各个历史时期,非钱币类文物资源丰富,可作为文物类专题展览的重要补充,增加展览视觉多样性,亦能延伸展览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二、专题展览定位——确定目标观众群

2018年起,中国国家博物馆将自身功能职责进行明确及细化,将“珍藏民族集体记忆、传承国家文化基因、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发挥好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和国家文化客厅作用”作为自身首要职责。因此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馆藏专题展览也需要吸引更多的普通观众走进展厅,看懂文物中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从而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

基于博物馆作为社会公益机构的职责以及对近年来博物馆展览的趋势分析,策展组将扩大展览受众面作为第一要务,最终确定将普通成年观众、中小学生及大专院校学生作为主体目标观众群体,此目标观众也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基本陈列、其他专题展览、临时展览的目标观众相契合。新的钱币专题展览力求降低展览的背景知识门槛,将必要的背景知识通过文字、表格、图版、文物的不同组合等方式加以展示,让普通观众不因某一方面知识储备有限而感到参观困难。

三、文物信息表达——钱币类文物展示特点

钱币类文物不同于其他类别文物,绝大部分金属钱币直径集中在3厘米左右,个别较大者也不过11厘米左右。纸币相对体积较大,大者长30厘米、宽20厘米左右,小者尺寸与目前流通人民币纸币尺寸相仿。中国古代钱币以铜钱为主,表面多为文字,因此展品具有体积小、视觉表现单一等特点,这是展览展示的一大难点。

钱币类文物虽存在诸多视觉展示方面的劣势,但其本身的流通属性,也使得其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文物内涵表达方面又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因此,策展组在分析钱币自身文化特点及展示效果后,将展览内容与展览形式进行整体设计:

第一,在展览内容的设计上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在保证观众能有效获取展览信息的基础上弱化次级信息。如,展览第一部分“泉林漫步”以叙述中国古代钱币发展为主要内容,以古代钱币发展的重要节点分为7个单元,每个单元选择了1~2件代表钱币发展阶段的重要实物在单元开始进行重要展示。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记住这几件重点展品,就可以简单串起整个中国古代钱币发展史。另外,对于重要的部分说明及各单元说明,设计师将文字设置在观众适合阅读的高度,保证内容信息能够有效地传递。其他诸如小组说明、普及知识点等次级信息,这些信息多为背景及拓展知识,因此设计师将其设置在龛柜上方,一方面在观众有需要时可以找到这些信息,另一方面在观众不需要的时候也不会出现在其视线之中,不影响观展的节奏。

第二,在展览内容的表达上增加与观众生活联系紧密的题材作为展示切入点,积极调动观众自身储备知识,避免造成展厅文字信息过载。诸如,“布币”小组利用工具铲与不同阶段的布币组合展示,让观众完全可以在不阅读说明文字的情况下理解布币的发展过程。“两宋宝文钱”小组通过宋代皇帝像与钱币表格相结合的方式,直观表现出两宋15位皇帝发行铜钱规律,诸如早期以小平钱居多,中后期以折二等大面值铜钱为主等规律(见图2)。再如“食足货通”单元,通过其他类别文物直观展示当时货币的购买力,与观众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

第三,在展陈形式的设计上进行创新突破,利用空间、平面等不同的组合设计,将钱币的视觉展示劣势转化为优势,让观众在视觉上形成整体感。实际上,新的“中国古代钱币展”共有两千余件展品,展览大纲分为三大部分、十二个单元,其中每个单元下又分组与小组,最底层是展品说明牌内容,层级多达五级,展览信息量巨大。展览设计师首先利用空间与色彩将三大部分进行物理分割,完成第一层级的划分。再利用龛柜进行单元、组与小组的分割,完成了第二、三层级的划分,之后结合展览内容,通过展品表格、展品组合排列、展品标签等形式,完成第四层级的划分。最后,通过说明牌完成第五层级的信息传达。

四、展览内容提升——叙事切入点及重点内容补充

中国古代钱币历史悠久,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浸润下逐渐演进出系统完整、内容丰富、脉络清晰、内涵博大、个性鲜明的中国古代钱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钱币史上独树一帜,同时对周边国家及地区货币使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反映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灿烂辉煌的重要代表性物证。策展组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观众的观展需求,结合各种科技手段,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展览内容的提升:

第一,把握展览内容核心,确定展览叙事切入点,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古代钱币发展自成体系,对周边地区及国家的货币形制及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货币体系,在国际经济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展览在序厅部分增加了欧亚大陆钱币、东亚及东南亚钱币,通过文物地图、多媒体地图等形式向观众直观展示我国古代钱币体系对世界货币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见图3)。

在展示我国古代钱币发展的同时,展览内容还增加了十余个知识点,如“钱是怎么产生的?”“五铢钱都一样重吗?”“我国是何时使用十进制的?”“银锭名称是怎么来的?”“什么是本位货币?”等问答内容,丰富了展览内容,为普通观众提供了所需的背景知识。

第三,发挥综合博物馆的优势,展现馆藏特色。与财经类行业博物馆不同,中国国家博物馆在藏品方面有着更多的优势,特别是其他类别的文物藏品丰富多样。利用多类别文物的组合,可以有效地弥补钱币展示视觉单一的缺陷,同时也为深入挖掘钱币文化内涵提供了机会。因此,此次新展览增加了第二部分“圜宇方圆”展览内容,主要通过专题的形式,结合其他类别藏品展示钱币在社会发展中所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技术等方面的内涵。

五、互动形式创新——丰富观众多感官体验

调动观众多感官体验是一种高效的展示方法,能够加深观众对展览内容的理解,同时缓解他们在参观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疲劳感。策展组通过对钱币类文物展示特点的分析,结合当前观众的观展需求,精心安排了多感官互动的展览装置,以丰富观众的参观体验。这些装置不仅通过视觉刺激让观众更好地了解文物,还通过触觉等多种感官的互动,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文物的魅力。

第三,通过展览整体的形式设计、灯光设计将数量巨大的钱币聚零为整,提升展览的整体表现力,为观众营造沉浸式观展感受。《周礼》记“泉府掌以市之征布,敛市之不售,货之滞于民用者,以其贾买之,物楬而书之,以待不时而买者。”即泉府掌民间调剂物资,取其如泉水流通之意。至王莽时期铸六泉与货泉、布泉,“泉”开始成为钱的代称,这种称谓一直沿用至今。因此设计师以“泉”为主体设计概念,在展览整体色调、龛柜造型等方面都进行了与之对应的抽象化处理。

六、结论

受文物保护以及传统金石学传统影响,文物专题展览一直是我国综合类及历史类博物馆的重要展览类型之一。在策展过程中,策展人员应充分考虑本馆专题展览定位和馆藏优势,使之能够成为基本陈列的有效补充。相较于基本陈列完整而宏大的叙事,专题展览应更加注重某类文物的内在演进逻辑,同时也需兼顾艺术、文化、技术、流传、题材等方面的表达。在深刻理解文物内涵的基础上,顺应新兴技术手段发展,丰富设计形式,调动观众各方面的感官体验,从而更好地实现信息表达。

THE END
1.汉阳陵博物院67件文物参加汉代艺术百态展12月15日,由苏州博物馆主办的“生活·信仰:汉代艺术百态”特展在苏州博物馆开展,其中汉景帝阳陵博物院67件文物参展,院长李举纲参加展览开幕并发言。 作为此次展览的重要参展单位之一,该院共有着衣式彩绘武士俑、着衣式彩绘侍女俑、着衣式彩绘骑马俑、塑衣式持彗女俑、彩绘陶动物俑等67件文物参展。这些陶俑及陶塑动物https://wwj.shaanxi.gov.cn/sy/dtyw/dsdt/202412/t20241218_3251331.html
2.爆款文创”助推“文博热”文物文化遗产苏州博物馆中国博物馆功能再拓展 文创产品是博物馆收藏、保护、研究、展览、教育等核心功能的重要拓展。在文创产品的推动下,博物馆逐渐摆脱“高冷厚重”的形象,成为“接地气”且“爆款频出”的场域。 有不少网友热衷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收集、制作的博物馆文创冰箱贴展板,引发热议。他们将文物冰箱贴按历史年代分门别类排列,令人耳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ROK9SM05346RC6.html
3.国际博物馆日6833家博物馆,选出了“十大精品”展览古代艺术山西博物院特展“晋魂”、陕西历史博物馆“天下同一:秦汉文明主题展”、上海博物馆“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等展览获评第二十一届(2023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项目。 内蒙古博物院、苏州市吴中区博物馆(苏州吴文化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获“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425285
4.27个项目角逐2023年度四川省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4月22日,由四川省文物局主办,四川省博物馆学会、四川省博物馆学会陈列展览专业委员会承办的2023年度四川省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终评活动在成都举行。 2023年是四川博物馆事业高速发展的一年,全省共举办1012个展览,展览主题百花齐放,展示内容精彩纷呈,展陈手段多元创新,展览质量稳步上升。经过初评评选,全省共27https://www.sctv.com/news/detail?id=1782334635025596417
5.共同搭建“国云展”平台,汇集展示全国博物馆优秀线上展览项目①③符合题意,国家文物局与新华社携手,组织开展“博物馆展览云直播活动”,邀请文化名人携手馆内专家,以直播方式解读优秀展览项目,为中外观众打造文化视觉盛宴。上述展览借助现代科技,使文化传播突破时空局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博物馆智慧化发展; ②错误,大众传媒属于文化传播的手段,而不是途径; ④错误,科学技术是影https://easylearn.baidu.com/edu-page/tiangong/questiondetail?id=1724929009902912330&fr=search
6.河南博物院2024年新展计划来啦!春日伊始,河南博物院将推出“卢森堡文物精品展(暂定名)”。本展览是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背景下的文化交流项目。卢森堡是一个亦小亦美的国度,是西欧重要的军事要塞,古堡众多、景色宜人、风情独特。本展览将穿越时空和地域的界限,引领观众欣赏来自卢森堡国家考古、历史与艺术博物馆的200多件瑰宝珍品。每https://www.chnmus.net/content/redirect?id=7145706354974396416
7.博物馆展览项目实践探析——以苏州博物馆临时特展为例通过“吴勾重辉”特展观众调查问卷报告的总结[[1]],并透过“兵与礼”同侪正式且标准的展览艺评[[2]]分析得知,苏博的临时特展(以下简称“临展”)充分考虑了受众的需求,临展的观众满意度处于较高的水平。 二 探索:文物精品展览寻求新的突破口 如果按照博物馆展览的传播目的和构造划分,苏博在保留一部分审美型临https://www.szmuseum.com/AcademicResearch/Detail/f2bd7c1d-23d7-4c42-8cfb-3a7a5308377e
8.民族文化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喜获“优质展览6月18日,由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和北京市博物馆学会联合举办的2024北京博物馆月成果发布会在首都博物馆举办,展示2024北京博物馆月优质项目、博物馆第一课等各项成果,并围绕博物馆教育主题开展圆桌对话活动,民族文化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喜获“优质展览推介”项目。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长陶颖参加成https://www.cpon.cn/cms/a/11878.html
9.湖南博物院2024年展览计划@爱看展的你本次展览由湖南博物院和甘肃省博物馆联袂策划,汇聚了来自甘肃省的200余件新石器时代彩陶精品,囊括了从大地湾文化时期到沙井文化时期跨越5000年的代表性器物,通过解读彩陶上的各类纹饰,展示先民审美情趣的变迁、知识观念的进步,诠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而探析早期信仰的初始面目与抽象化的象征符号的形成过程,旨在追寻华https://i.ifeng.com/c/8Wlds8wavGi
10.河南洛阳:博物馆迈向数字化,让文物“活起来”这样的衍生项目在洛阳市各博物馆内都不少见,如利用APP实现分时段预约功能,依托“东方博物馆之都”微信公众平台推出的东方博物馆之都“云展览”,通过新媒体形式为公众提供包含虚拟展览、文物和历史文化语音(视频)讲解、直播等内容的高质量的线上文化服务,使公众用手机即可随时随地领略文物魅力。 http://news.hnr.cn/djn/article/1/1559140830067843074
11.金昌市博物馆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1、对馆藏100件可移动文物进行三维立体文物扫描和二维平面文物扫描,并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为数字化传播、数字化服务打好基础;2、改造建设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等平台;3、建设自助导览服务系统、无线团队讲解系统、数字化教育系统。 2.金昌市博物馆数字化设备购置项目http://jcsbwg.com/article/52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