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传统陈列的定义、展示的分类、良好展示应具备的要素三个方面对博物馆陈列与展示的区别进行了分析,希望借此概念的厘清,为良好展示的创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依据。
美国博物馆学家G.E.Burcaw在《IntroductiontoMuseumWork》一书在论及博物馆展示概念时,首先指出博物馆陈列(display)和展示(exhibition)两者存在差异。陈列是呈现物件,而展示比陈列更严肃、专业而有分量,是意图教育观众的一组概念的呈现。也就是说展示是包含讲解的陈列,陈列仅是展出,而展示则必须结合展出与诠释。
Burcaw进一步说明,展示包含了以下含义:“为实现某一重要目标(广义上的教育)而向展出的某一物件或多个物件上增添内容(诠释)。只有牢记这一宗旨,展示的规划与制作技巧才能具备应有的眼光”。[1]
我国博物馆学者宋向光在《博物馆藏品概念的思考》中指出,藏品的陈列、利用、阐释等关系到其价值的体现,明确区分了展品的陈列与阐释是两个层面的行为。展品作为“实物”,是历史的“物证”,需要透过表征挖掘本质信息,发挥传递历史信息的展示目的。[2]
1
传统陈列的定义
在国内传统博物馆工作中,通常使用“陈列”一词来包含“展示”的概念,对两者没有区分。
王宏钧在《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中,定义陈列为:“在一定空间内,以文物、标本为基础,配合适当辅助展品,按一定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成的,进行直观教育和传播信息的展品群体。”[3]
姜涛、俄军编著的《博物馆学概论》中,对陈列的定义与《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一致,但加以补充,提出:“长期展出、比较稳定的,称之为陈列;短期、经常更换的,称之为展览”,认为展览属于陈列。[4]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定义陈列为:“以文物、标本和辅助陈列品的科学组合,展示社会、自然历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或某一学科的知识,供群众观鉴的科学、艺术和技术的综合体。”[5]
通过三个在专业领域具有权威代表性的定义,可以发现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确定了展示应以文物、标本等展品为基础,有明确的主题,并能发挥社会教育的职能。
2
展示的分类
Burcaw根据展示涉及的面向,将展示做了三个方面的基本区分。
1根据展示的作用和目的
可以分为:
(1)美学性或娱乐性展示。从观众的角度出发,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展示;
(2)事实性展示。用以传递具体内容和信息;
(3)概念性展示。[6]用以呈现脉络和观念。
2根据展示内容的组织形式
可分为:
(1)系统型展示是指根据展品的类别,分门别类的整合,比如将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陈列在同一个展厅,就是系统型的展示。
▲三门峡渑池仰韶文化博物馆
(2)生态型展示是通过还原展品对应时期的环境背景,烘托出展示主题。比如,将烹煮类的青铜器陈列在烹煮的环境中,或者将用于祭祀的青铜器陈列在复原的祭祀场所,辅以参与祭祀的人物、流程、其他器皿等。
▲湖北省博物馆“屈家岭”展厅(此图,感谢小黄老师)
上述描述就属于系统性和生态型在历史类型展示中的呈现方式,这两类展示形式还可以根据艺术、历史和科学三种内容做针对性的呈现。
3在展示的规划过程方面
3
良好展示应具备的要素
Burcaw指出,良好的展示规划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1.好的文字说明牌。文字说明牌应包括精简的标题、详细的副标题、以及提供必要信息的附加解说牌;2.展出的文物和其他展品与文字说明牌要有和谐关系。例如摆放位置的協调、信息的一致等;3.良好的设计即合理的诠释和布局安排。如展品的照明、陈列密度、展板的排版、展台色彩选取等。
在具备此三要素的基础上从两方面进行规划组合:整体组合和单元组合。
整体组合,是指依照整体内容和展示主旨,从全局统筹布局,合理设计陈列的转承启合。
单元组合,是指组成整体的各单元内部的陈列设计,根据陈列目的,有效突出亮点和重点,并促成整体陈列效果的传递。
具体规划步骤包括:
①明确为什么要展示展品、展示的预期效果。②挑选足够诠释主题的展品。③设计如何展示各主题的展品。④排列展示内容的顺序、梳理脉络。
具备以下特点的可以称之为优秀展示:
综上所述,只有厘清博物馆陈列与展示意涵的区别,明确博物馆展示需要传递的信息和观念,运用合适、恰当的手段加以诠释,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博物馆展示作品。
【注释】
[1][6][7][8]张云等译.(美)G.E.Burcaw著.新博物馆学手册,5-139.
[2]宋向光.博物馆藏品概念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1996(02).
[3]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46.
[4]姜涛,俄军.博物馆学概论[M].兰州大学出版社,2014.177.
[5]胡乔木等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