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塔下,未名湖畔,自北大西门漫步入内,越过荷花池,走进清代三山五园当中的鸣鹤园,除了亭台水榭,便可看到这朱门蓝瓦的二层仿古建筑——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这座在北大众多古建筑中很是低调的二层小楼,收藏了万余件大大小小的珍贵文物,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是中华文明的历史密码,通过探寻这些密码,解开中华文化灿烂流传的密钥,在三山五园中从考古实证出发,展开一段中华文明的寻根之旅。
据了解,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于1993年5月27日正式开馆,是全国高校中第一座现代化博物馆。博物馆现收藏有万余件藏品。其中多为中国考古学各时期的典型标本,如周口店北京猿人石器,新石器时代不同考古学文化的代表性器物。这些文物发掘不仅体现了北京大学考古工作成果,更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魅环宇宙载风云,力透万年尽国魂。语润民风真善美,文旋山海演红尘。”这几句所说的便是中国的汉字,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悠悠历史长河之中,汉字作为人人都要用到的一门交流的艺术,在历史长河中独领风骚。在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中,文字的载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墨子也明确描述了中国古代文字记录的方式和材料,即“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研究生雷舒媛向记者介绍了一件馆内的石刻文物——《正始石经》残件:“它是1922年出土于洛阳南郊的朱圪垱村,这是原来的汉魏洛阳城太学遗址。1924年马衡先生受学校的委托,前往搜求并购入了这枚石经残件。《正始石经》最初刻于曹魏正始二年,它的内容是儒家经典中的《尚书》,《春秋》和部分的《左传》。《正始石经》刻成之后,立于洛阳城外的太学西侧,供来往的儒生抄写,它每字都刻有三种字体,自上而下,分别是古文、小篆和隶书,因此它又被称作是‘三体石经’。”
据介绍,刊刻石经的主要目的是,弘儒训以重儒教,此外,石经还具有校正书体、文字以及文献内容的作用,石经刻成之后,立在太学门外,全国各地的学子都能前来进行校拓,因此对当时文化的保存以及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并且在中国古代用三种字体来刻录石经,是十分罕见的,在中国古代的七部官刻儒家经典中只有“三体石经”,这一部用了三种字体,它反映的是东汉以来朝廷内外关于儒家经典的古今文之争,在那个时期能够兼通古文、小篆、隶书,能够理解并且注视儒家经典,对于入世之途是大有帮助的。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文字和图像符号承载着人类早期文化的珍贵记忆,这种记录不仅帮助中华文化不断吸取历史的智慧和经验,还成为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富足之源。通过各种物质载体,我们的中华文化得以代代传承。雷舒媛介绍了镇馆之宝——卵白釉印花“太禧”铭盘:“卵白釉印花‘太禧’铭盘集中反映了元代的制瓷工艺,我们看它的胎质、釉色,都不逊色于影青瓷,并且它的装饰手法,也能够媲美宋代以装饰出名的耀州窑和定窑,在盘子的内壁对印有‘太禧’两个字,在元代的卵白釉瓷器中,对印的铭文最多的是‘枢府’两个字,这指的是元代的军事机构枢密院,我们现在看到的有‘太禧’两个字的铭文的盘子,一共只有三件。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这就是国内现代收藏的两件‘太禧’盘。”
据记载,“太禧”是“太禧宗禋院”的简称,这是一个掌管祭祀的机构,在《元史》卷八七百官志中有记载,“天历元年,罢会福、殊祥两院,置太禧院以总之,二年改为‘太禧宗禋院’。”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太禧”盘应当是祭祀使用的祭器,是由这个“太禧宗禋院”定制的,并且它的制造年代应该是晚于天历元年,也就是公元1328年,天历是文宗的年号,它是元代晚期,因此这件“太禧”盘对于我们研究元代的瓷器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看到这些文物并且能了解到他们背后的故事,得益于我们中华民族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文字。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把原来由商鞅制定的已在秦国实行了100多年的度量衡制度推向全国。馆内的另一件藏品秦代“铜权”,为我们了解秦在统一度量衡落实经济政策中的举措,提供了实物依据。
雷舒媛介绍:“秦代统一的度量衡,所谓的‘度’,就是测量长度的工具,‘量’就是测量容积的工具,而‘衡’就是测量重量的工具,我们馆内的这一枚铜权,就是一枚衡具,根据它的尺寸判断它是秦一斤权,它身上刻写的铭文,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诏书40字。类似的度量衡器物,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现,不仅数量大,而且分布广泛,也证明了秦始皇确实在他广大的疆域内,实现了度量衡的统一。”
泱泱中华,万古江河。我们在燕园深处探寻中华考古密码,从先秦时期的《正始石经》残件,到一统中国的秦代的度量衡器物,再到元代的“太禧”铭盘。一件件文物,材料不同,时代不同,但都昭示着绵延五千年中华历史的华夏精神,作为历史的见证,考古文物都生动展现出中华文明弦歌不辍、中华文脉绵延不绝。北大考古培养了一批批优秀毕业生,投身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考古文博行业,成为中国考古学与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也将中国考古学推向世界。透过考古工作者在大量遗址的种种发现,我们得以回望民族走过的道路、重温祖先的智慧。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们在北京海淀望古怀今,我们在未名湖畔寻古访今,我们深知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还在持续进行中,一代代考古学家孜孜不倦探寻文明起源的奥秘,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让我们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中华文明的光芒照亮民族复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