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国家博物馆心得体会

今天是3月1日,星期五。我们去参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户外阴沉的天气和同学们热情高涨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

中午,我们驱车来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一进门,我就被国家博物馆雄伟的建筑、大方的格局所吸引,真是太壮观了。

首先我们参观了远古时期,从元谋人的牙齿,北京人的头盖骨中我们发觉了祖先们曾经生活的气息,那么鲜活炙热。

接下来,我们参观了商夏西周时期,从精美绝伦的青铜器中看见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及以当时经济的发达。青铜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也是经济实力及社会地位的象征。

接着,我们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局面动荡,诸侯争霸,七雄并立。我们从精美的青铜鼎和吴越兵器中看到了手工业的发达。

然后,我们进入了秦汉时期,从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从秦始皇的琅琊刻石中看到了专制封建王朝的霸气与秦始皇的气宇非凡。秦汉时期统一了文字,统一了钱币,统一了度量衡,这也让人不得不佩服秦始皇的才干。

这次的国博之行,让我收获了很多知识,也了解了祖国的历史。感谢学校给与我们这次宝贵的机会。

今天给自己留一天在北京逗留,参加国家博物馆。

1、河姆渡文化中,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约公元前5200~4200的一种农器——耜(si)。有骨制的,也有木制的。通过一定办法绑制,形成类似于今天铁铲的形状,但比方铲稍细且长,有点像木浆;更像我在阿拉干见到的那个木器。我到现在不知道那是个什么东西,考虑到几十年前当地有行船的事实,是船浆的可能性很大。但今天看到这个耜,确实很像。

2、石镰。公元前6100~5000的裴李岗文化的石镰,有点像后来东周及秦汉时期的戈的样子。绑上木柄就构成镰刀,后来直到汉代还有这种造型,只不过把材质改成青铜、铁等。今天的北方地区所使用的镰刀,也不过只是多了一部分铁柄圈(方便直接插入木柄,而不是秦汉时期以石器时期通过绑绳的方式)。

可见有的文化是会传承的,而且这种文化的传承不是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就会终止的;强大的文化,会传承数千年而不绝!

3、陶甑。我们老家把用来蒸米饭的木桶叫做“甑子”。后来爸爸在铜梁一带贩来一种像坛子的陶罐,居然也是甑子。所以知道这种器物得名字是“甑子”(瓦旁)的时候,一点也不奇怪!但今天看到约制作于公元前2500~2000年(距今4000年)的陶甑(出土于河南陕县三里桥)的时候,我还是惊讶了!我想重复上面那句话,真正强大的文化,是传承千年不绝的!

4、小口尖底陶瓶。一种中间粗(带双耳)、两头细的陶器,可用于打水。公元前5000~3000年,出土于陕西宝鸡。后来汉代还有类似的陶器。当时恰好有导游在给小朋友讲解,说道这个瓶的精妙所在:中间部分粗大(所受浮力大),在水中上浮,两头细小下沉。打水的时候容易进水。所以是很实用的汲水器具。前两天看《南渡北归》,其中有一个教授在昆明联大期间生活困苦,自己打水跳水,因为生活经历少,用常见的木板桶多次无法汲水,结果在向水井中使劲贯桶的时候,把桶底搞掉了。那么如果有7000年前宝鸡人的智慧,或许就不会这么麻烦。

5、骨针。新时期时代出现的骨针,有的很细很小,针鼻就更小了。我无法理解针鼻处是怎么钻眼的。当然后面也看到了比较粗的骨针,那么可以相对方便地钻眼。

6、人面鱼纹彩陶盆。出土于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的产物。彩陶盆内绘有图案:圆圆的人脸、鱼。鱼和人的抽象恰到好处。好绝妙。我打算回去给儿子看看,让他认一下,因为儿子画的鱼也是这样子的。都说原始时期是人类的幼儿时期,很多原始时期人的想法与我们今天的幼儿想法或者是相通的。不过比较惊讶的是,这个彩陶盆居然是给夭折儿童的棺盖。看来,在那个时候,已经有系统的丧葬文化了。

7、鹳鱼石斧彩绘陶缸。出土于河南临汝,是当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大一幅陶器绘画。上面画着一个鹳鸟衔着一条鱼,旁边划一个绑有木柄的石斧。鹳鸟衔鱼自然是很生动的。但这个带柄的石斧,让我们了解到先民是怎么制作石斧的。一般出土的石斧,只剩下石质斧身,木质斧柄和绑制方式我们无从得知。所以前面从旧石器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时候,我想这些石斧怎么用呢看到这幅画就释然了。

8、锯齿纹彩陶鼓。形成于公元前3200~2000年,出土于青海民和。一头小,一头大,像个喇叭(或大型的漏斗),宽口的一端是没有封口的,但是周围有锯齿状的倒钩。推测是方便蒙兽皮用。这个鼓的样子,与今天非洲一些土著的鼓很像!

9、带箭伤的人骨。形成于约公元前4200~2500年,箭镞还在骨头上。虽然是复制品,但是我想国家博物馆肯定不会凭空臆造一个吧。石器时代,箭镞都是石头磨制的,能有多锋利呢看了这个实物,就知道有多锋利了!

10、干栏式建筑的榫卯结构。中国古代的建筑物主要为木结构,那时没有今天这么方便的铁钉,早期连铁都没有。所以斗拱之类的组合,全靠榫卯结构连接固定。这当然是中国古人的创举!让我意外的是,浙江余姚田螺山河姆渡文化遗址的,这个形成于可能早到公元前5000年的干栏式建筑,居然就已经开始采用榫卯结构了。我们今天农村的木工还在用这种方式,而且很有效。所以真的是好东西可以经千年传承而不绝!

11、战国时期的青铜冰鉴。以前我以为“鉴”是镜子,这才发现至少直到战国甚至秦,鉴还只是酒器,盛酒的青铜大罐或者大缸。而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的这个“青铜冰鉴”更是有特殊的构造和意义。因为这个大酒缸(鉴)内部还放有一个缶,用于装酒;缶的周围可以放冰。这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把饮料放在冰箱的样子。可见,当时的湖北随县(夏天)是很热的,热到有用冰冷却酒的需要。原来奴隶主曾侯乙也可以享受冰镇啤酒!

后面又看到一种同样是战国·楚的另一种节——用青铜制作的虎节,做成一个小小的老虎的形象,呈现出来的一面是平整的。上面有刻字“王命传”。不知道跟后来调兵的虎符有没有关系

13、平坦无沿的砚盘。我们现在一般所见的砚盘都是有沿的,这样可以蓄水,确保研磨以后墨汁不会流失。但今天看到出土于湖北江陵的一块圆形石砚,西汉时代的产物,就像一块圆饼,上面没有沿也没有凹槽,怎么蓄墨呢另外一块同一时期的漆盒石砚,长方形的,同样没有边沿和凹槽,好奇怪!

14、熹平石经。东汉熹平四年——光和元年(公元175-183年),东汉蔡邕等人以隶书写定《诗》《书》《乐》《易》《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刻成46碑。立于洛阳太学,即《熹平石经》,它是中国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

因为焚书坑儒、统一文字(废除6国原来的文字)、秦末动乱等原因,汉朝独尊儒术的时候,对于儒家经典的文本,找不到标准。因为书籍毁坏了。当时能做的就是让那些硕儒门根据自己的记忆用当时的文字写出来,后来出了一个伏生,他们家在夹壁里藏了一本老书。结果拿来与硕儒们的回忆版进行比较,大家都傻眼了,两个严重的问题:A、文字不同,战国时期各国文字有一定的差异,可能互不认识哟;2、就算好不容易认出来了,还存在内容上的不一致。尤其体现在《尚书》里面。所以今古文尚书,谁真谁假,好像我们现在也没有搞清楚。不过好在我们的儒家不是宗教,搞不清楚可以再讨论,或者大家做一个约定,认定某一个就好。所以我想,蔡邕搞的这么一个石经,大概就是为了别再出现什么乱子,把老祖宗的经典搞丢了。

这种刻经典于石的情况,汉朝以后多次出现过;后来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也都有这种意味在里面。好像连佛教、道教也做过类似的事情。

汉族人死心眼么非也!

我以前听师兄师姐说过一个故事,不知真伪。但我想绝对不是空穴来风的。穆斯林相信上天曾先后派了几个先知来到人间传递神的旨意,第一个先知传教形成了犹太教。传教过程中,教义被有意或无意地改写了。神不满意,就派了第二个先知,形成了基督教,结果发生了相同的事。于是便有了最后一个先知穆罕默德,他传播的神的旨意记录在《》里面。穆斯林吸取了前面两位先知传教后遇到的问题,于是规定所有的《》都必须严格统一,每一个字/词在第几页第几行,都必须严格一致。在翻译的时候,也必须确保页码、行数、字数的一致。师姐说某年在苏联某处地下发掘出来的古代的《古兰今天的书,仍然存在很好的这种页码、行数和字数的对应关系。是否真实如此我想只有穆斯林朋友才知道了。

15、钱镠铁卷。唐昭宗颁发给曾作过吴越王的钱镠的一份诏书,因镌刻在铁板(弯曲)上,所以称铁卷。内容的大意是即便钱镠犯了死罪,也可以免死。《水浒传》小说里出现过柴家因禅位给宋太祖,而获刺“铁卷丹书”,永保柴家后人免死。过去我以为这是小说家杜撰的美好愿望,原来真有此事,只不过是另有其人罢了。

“一个博物馆的价值,不在于教化,而在于启蒙;一个博物馆的价值,不在于它有多宏伟、有多现代、有多少古董,而在于它的思想、它的视野、它的价值观、它带给观众的启迪和它所传递的精神,国家博物馆观后感。”——大花猪

中国国家博物馆装修了很久很久,我一直很期待。今年春节后终于开馆,又适逢德国的启蒙艺术展也在那儿开幕,于是今天我就迫不及待地去了。

进去之后感觉这博物馆被整得很巨大很现代,但半天看下来,德国人的启蒙艺术展非常好,我们自己的东西却很令人失望。

启蒙艺术展分为9个部分:启蒙时代的宫廷生活、科学的视野、历史的诞生、他乡与故乡、爱与感伤、回归自然、阴暗面、自我解放与公共领域、艺术的革命。共有500多件展品展出,有许多名家名作,是迄今为止国外博物馆在中国展出规模最大的一次。我个人感受是:与其说这是一次让人陶醉的艺术展览,不如说是一次给人以启迪的历史重现。这个展览从以上9个不同的角度充分展示了启蒙运动时期欧洲人对人的价值、人的权利的发现和回归,对理性的追求,对科技的热衷,对世界探索的狂热,以及由此带来的价值观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世界观的改变等等。内容丰富而不凌乱,条理清晰而富有创造力,让人印象深刻。期间我偷拍了几张pp与大家共享,因为没用闪光灯,又是偷拍,难免有点虚,将就着看吧。

这是柏林街景的画,明快的色彩,休闲的行人,让人深切地体会到18世纪那种光明、自信社会心态,也反映出当时各阶层相处融洽、各得其所的社会氛围。

这幅画既表现出和谐生活的场景,又表达了当时欧洲人对大洋远处未知世界的憧憬,对世界探索的激情。

这幅画描绘的是英国人第一次热气球试验成功时的情景,观众们欢呼雀跃,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整个欧洲社会对科学、对航天、对创新的探索的无比高涨的热情和勇气。

启蒙运动让社会恢复了对人的关怀,这幅画中的少女神情刻画得非常生动,画工细腻,简直可与照片媲美。在这次展览中,肖像画不少。

几个小孩在自然环境中玩耍,这种群像画突破了以前肖像画的单人套路,表现了启蒙时期特别的人文关怀,也表达了卢梭倡导的回归自然的思潮以及当时人们对生活特别是小孩教育的价值倾向。

这幅18世纪的世界地图给我很大震动,根据库克船长3次环球航行的成果所作,图上连我国的很多河流都绘出来,绘图之精细,令人叹为观止!可见当时欧洲的视野是多么广阔,思想是多么开放,与同一时期我们大清帝国又闭关又禁海的夜郎自大相比,真有天壤之别。

再看看我们自己的东西,有“复兴之路”展、青铜器及佛像展、瓷器展,古代中国馆还没开张。

复兴之路展最为冷清,基本上就是近代革命史的教科书,老套路:一上来就是鸦片战争,接着就是100年屈辱史,至于为什么西方那么强大,老能欺负人,却只字未提。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整个历史过程的叙述既片面且了无新意,基本上与中小学课本一字不差。解放后的部分,就是为各代领导核心歌功颂德,更没什么看头。最为讽刺的是,展览中明文批判袁世凯“尊孔复古”,而国博自己门口就杵着一尊9.5米高的孔子大像。

青铜器及佛像展和瓷器展里,宝贝挺多,但尽是一件件器物的简单陈列,解说文也是敷衍了事,你既无法把历史串起,也无法看出其中文化和思想的演变,而且你还看不出一丝人气!我看到的只有“权”(各式的鼎)、“力”(出土的兵器)、“权贵的奢华”(琳琅满目的各色瓷器)、“偶像崇拜”(众多雷同的佛像、菩萨像),连器物上刻的图案、瓷器上画的图案也是龙、饕餮、花草,鲜见有人,更遑论平民了。唯一对我来说有点启蒙的,竟是下面这幅“佛、菩萨造像各部位名称”,真让我难堪。

同台演出的德国启蒙艺术展,他们很优雅地把那段历史娓娓道来,让人回味无穷,相比之下我们虽声势浩大,却水平拙劣。我去过悉尼和墨尔本的几个博物馆,那里历史没咱们悠久,宝贝文物相当匮乏,不过在那里一个博物馆里可能既有历史,也有科技,也有考古,也有生态,甚至还有艺术,在其中你会看到历史的演变,不同思想的碰撞,会获得知识的启蒙,得到艺术的熏陶,哪怕你看完无所收获,但起码你心情愉悦,不会反感。有人会说中西有别,那我们且不与外国比,就是跟陕西省博物馆比,国博这个中国最高级别的博物馆的水准也还是相差甚远,这又如何解释呢

再次,博物馆不能一味灌输,要善于与观众交流,其展出手段应富有创意,比如墨尔本博物馆中的热带雨林馆,地方不大,但那儿除了有丛林、大树、飞鸟之外,还在植被下面设计出土壤和小溪的截面隔着玻璃让你看(就像我们在海洋馆里看海底生物一样),对其中的生物还有详细的文字解说;比如恐龙化石馆,除了有各种骨架、详尽的图片介绍,还有两名工作人员在现场一块大土方里认真清理真实的恐龙化石,小孩们就在旁边指指点点。他们用各种办法来跟你互动,让你感到它时时刻刻在跟你交流,而不是灌输,而且最起码你能知道它要说什么。且不说它能让你恍然大悟,醍醐灌顶,最起码它能让你在欣赏之余若有所思,这已经足够了。

一个博物馆的价值,不在于教化,而在于启蒙;一个博物馆的价值,不在于它有多宏伟、有多现代、有多少古董,而在于它的思想、它的视野、它的价值观、它带给观众的启迪和它所传递的精神。花巨资刚翻新过的国博竟无半点人文关怀,无半点世界视野,无半点时代精神,让我惊诧不已。一个连人话都不讲的博物馆,不要也罢。

THE END
1.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15篇20241216.doc厦门桥梁博物馆,这是一座富有特色的博物馆,让我们收获颇多,感受到我国建桥的高科技水平。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3这天是20__年6月9日,星期四。我们年级利用下午上课时刻,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下方我来总结一下本次活动的感受!首先,在入馆之前,工作人员对我们进行了周密的检查,唯恐我们把这炸了似的,经过重重检查,我们最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70271198.html
2.2024年参观历史博物馆观后感(6篇)观后感案发时间和原因都在电视机上滚动播出。我想:“这是在警示参观者,无论年龄大小,我们都要遵守博物馆的参观秩序,爱护每一件展品。大人要管好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学会尊重艺术品,保持良好的教养”。 接着,我们去了玻璃迷宫,踏上台阶进入入口,感觉自己身陷玻璃迷雾中,能看到好几个自己。我和爸爸妈妈拿着工作人员发的https://www.dddot.com/zuowen/c12/87859a98be5aa86bb3f0976fb675e67f.html
3.国家博物馆研学走起记录孩子的点点滴滴研学旅行以梦为马不负发布 国家博物馆研学走起 记录孩子的点点滴滴 研学旅行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亲子游玩好去处 记录这一刻 拳击那点事 发布于:江西省 2024.12.19 00:00 +1 首赞 收藏 国家博物馆研学走起 记录孩子的点点滴滴 研学旅行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亲子游玩好去处 记录这一刻… 推荐https://www.sohu.com/a/839282422_100114195
4.参观国家博物馆心得体会通过这次的参观,我觉得自己收获到了很多,让我开阔了视野,更加珍惜现有的文物,更多的是感受这样博大精深的文化,今后更需要增强自身文化底蕴的培养,身临其境的去感受更多不同的文化气息,真正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升华。 参观国家博物馆心得体会4 今天天气有点阴沉,我们兰西小屋的新浪博友们一起前往安仁镇参观建川博物馆。https://www.unjs.com/fanwenku/368377.html
5.从国家博物馆我收获了什么(25页)从国家博物馆我收获了什么.doc 25页VIP内容提供方:精品考试文档 大小:52.5 KB 字数:约1.36万字 发布时间:2020-07-17发布于河北 浏览人气:25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从国家博物馆我收获了什么.doc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0717/7120002035002151.shtm
6.参观国家博物馆作文(通用13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参观国家博物馆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参观国家博物馆作文 1 8月9日,https://www.oh100.com/w/177893.html
7.去过中国国家博物馆值的你,感受如何?有什么可以分享的吗?6.参观的时候有游览路线推荐吗?特定的游览路线我不做推荐,但国家博物馆有一个展是必须要参观的。进https://www.mafengwo.cn/wenda/detail-10971008-18580347.html
8.北京市文物局活动地点:国家自然博物馆探索角实验室 活动简介:呼吸是生命的重要过程之一,它通过吸入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来各项生命活动。每一天,我们至少要呼吸2万余次,静息状态下,吸气的过程是主动的,而呼气是通过呼吸肌收缩后放松回到自然状态下的被动过程。本次课程同学们将小组合作,利用易得材料制作人体胸腔模型,模拟呼吸过程,感https://wwj.beijing.gov.cn/bjww/362679/483700/436382816/index.html
9.边走边看丨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感受俄罗斯民族的凝聚力生命许昌志认为,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每一次去都会有新的收获。 有机会就要看三类博物馆:历史类的博物馆、军事类的博物馆和艺术类的博物馆。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的藏品,包括展厅的设计,就包括了这三部分内容。在这里,参观者不仅能感受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也可以感受到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2995421736651421143&track_id=52B7856F-AA91-4049-A345-553BC25C4044_737692686449
10.中国文物意义感想每次看到博物馆里那些精美的瓷器,我就想,这得花费多少心血才能做出来啊。就拿那个青花瓷来说吧,瓶身上的花纹细腻得像少女的发丝,那时候的工匠得多有耐心和手艺。这文物不仅仅是个物件,它是历史的见证者。我们现在看它,就像透过一扇窗,看到了古代人的生活。难道你不好奇古代的达官贵人是不是就用这样的瓷器喝茶https://wenku.baidu.com/view/3b5f77ad5c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59.html
11.参观国家博物馆观后感这次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让我受益匪浅,因为我看到了很多文化古迹,感受到了中国灿烂文化和悠久的历史长河。 2022参观国家博物馆的观后感200字(二) 今天是3月1日,星期五。我们去参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户外阴沉的天气和同学们热情高涨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 https://www.liuxue86.com/k_%E5%8F%82%E8%A7%82%E5%9B%BD%E5%AE%B6%E5%8D%9A%E7%89%A9%E9%A6%86%E8%A7%82%E5%90%8E%E6%84%9F/
12.基础教育学院学生走进国家博物馆感悟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感受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波澜壮阔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辉煌成就,基础教育学院2022级贯通4班的8名同学,于2月18日,来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和“复兴之路·新时代”主题展览。 “复兴之路”展览带领同学们回顾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阶层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进行的种https://www.bpi.edu.cn/jcb/info/1010/2753.htm
13.护航计划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文化研学营圆满结营动态中国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专职讲解员李鹏程站在照片墙下,几名身穿“护航计划”蓝色T恤的同学围在他身边,听他讲解开国大典。 8月18日至8月23日,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护航计划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在京举办“复兴之路”文化研学营。 营员们听老师讲解“复兴之路”新时代展 https://www.cctf.org.cn/m/show.php?id=5159
14.萨瓦河与多瑙河贝城回忆(上)第二天,逛逛清晨的大公街,几乎没人,却不显得清冷,慢慢走上一圈儿,感受一下老城的安静,几个小时后就会热闹起来,这里是贝城的心跳节奏。 第五章 塞尔维亚国家博物馆 大公街边就是塞尔维亚国家博物馆。将近二百年历史了。就在共和广场上,青铜雕像后面就是红墙建筑,里面应该有宝物。 https://www.jianshu.com/p/5a9de8e4c62a
15.感悟源远中华文化—资环学院805812党支部参观国家博物馆为增强青年学生的“四个自信”,弘扬民族精神,同时进一步深入了解国史、国情,提升同学们的历史文化素养与党性修养,4月21日,资环学院805、812党支部联合开展了以“走进国家博物馆,感悟源远中华文化”为主题的党日活动。本次活动由812班党支部书记李淑珍与宣传委员李璐函带队,重点参观了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与“复兴之路https://cre.ucas.ac.cn/index.php/en/djgz/djxw/11463-805-812
16.童心如歌埃及国家博物馆座落在开罗市中心的解放广场(Tahrir square),最早是1858年由法国人马里埃特创建,之后于1902年建成开馆,是世界上最著名、规模最大的古埃及文物博物馆。 Karnak temple 卡尔纳克神殿 卡纳克神庙(The Amun Temple of Karnak)又称“阿蒙大神殿”,是古埃及底比斯遗留下来最为古老的庙宇,位于卢克索以北尼罗河http://pkutp.com/mobile_web/act/index.html
17.万芦神参观完国家博物馆,加蓬青年代表、报社联盟记者弗雷德里克·塞尔日·隆对于中国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我在学校里只学过一些关于中国的现代历史,通过参观博物馆展览,令我了解了中国久远、古老的历史,非常震撼。"弗雷德里克·塞尔日·隆说。 7月30日下午,利用休息时间,马来西亚青年代表、民政党全国青年团团长陈庆亮专门https://www.cnkeywords.net/vocabulary/toVocabulary/2be98c3d948b11e7bf390050569519c4/vocabulary.html
18.《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后感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我们参观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遗产:一件件细致的雕刻品,一件件巧夺天工的工艺品。文化遗产陈列的亮点在于展示手段的丰富多样,有照片、有实物,还增加了电子文物介绍。中国国家博物馆中的文物体现了各个朝代的文化底蕴,如:承载着朝廷权威的皇家玉玺,记录着世代变迁的竹简,刻画着沧海桑田的铁器铜器,象https://www.360wenmi.com/f/filel25ue2w4.html
19.复兴之路参观“复兴之路”大展 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复兴之路”展览,吸引了大批观众参观,周末下午,我也排起长队,走进复兴展厅,收获良多。 中国·80后之复兴之路与富强之路 感谢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复兴之路》的展览,让每个中国人铭记历史。让我们在曲折中寻找前进的动力,让我们的新中国的大学生们重新振奋精神,整装待发!http://m.chnmuseum.cn/portals/0/web/zt/fuxing/zhengwen_list.html
20.初探花园国家——新加坡,攻略来了DAY2:新加坡国家博物馆 第二天,很快迎来了第二次文化自信,因为逛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才感受到,这个国家的历史有些短,不过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绝对是世界前三,太牛了,用了不到100年从殖民地到解放再到发达国家。不敢想象,最远的历史,这里只是原住民打渔的小渔岛。 https://www.douban.com/note/856899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