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纪念馆成立于1955年2月,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而建立的,由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等十一个纪念场馆组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21个革命纪念馆之一。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中央宣传部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近年来,荣获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单位、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国家首批一级博物馆、全国廉政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2004年,纪念馆新建遵义会议陈列馆,2005年1月14日,在遵义会议召开70周年之际,遵义会议陈列馆落成。2013年7月,为延伸遵义会议纪念体系、拓展接待服务空间、提升展陈展示水平、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社会功用,开工建设陈列馆新馆,2015年1月15日遵义会议召开八十周年之际对外开放。现在的陈列馆占地4679平方米、建筑面积6612平方米,共有250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和680米长的展线,展出文物及图片资料400余件、文字资料约2万字,分为“战略转移”、“遵义会议”、“四渡赤水”、“胜利会师”、“永放光芒”五个单元。整个陈列以红军长征为背景、遵义会议为核心展示内容,充分阐明了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转折点的史实及其伟大、深远的意义,成为国内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重要地位的革命历史展览,与革命旧址复原陈列一道承担对广大参观者的宣传教育功能。
【参观指南】
地址: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
清风廉韵↓↓
从士兵到馆长的孔宪权
孔宪权,原名孔权,1911年2月出生在湖南浏阳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8年加入当地农民武装,1930年2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五次参加了红军反“围剿”战争,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当过红一方面军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的传令排长,长征途中任红三军团四司令部侦察参谋。
1935年初,为了彻底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毛泽东和中革军委下令离开贵州,调转枪头,准备利用有利时机回师遵义,给敌人来个措手不及。2月26日,中革军委下令攻克娄山关,并把任务交由红三军团。时任红三军团十二团作战参谋的孔宪权先是带领侦察员抓获了守关的敌人,获取了重要的地方情报。随后,孔宪权率领突击队攻打敌人位于娄山关南面的指挥所——黑神庙。
在黑神庙附近,孔宪权率队与敌军展开殊死搏斗,战斗中孔宪权的左腿胯骨被敌人一连击中6枪,击穿了12个枪眼,鲜血从左腿胯骨处不停地流出,孔宪权感到自己左腿失去了知觉,一下子跌到在地。此时,敌人从对面冲了过来,孔宪权猛地翻滚到旁边的泥水中,忍着剧痛朝着敌人不断射击,在只剩最后三颗子弹时,二营营长邓克明率队赶到,救了孔宪权。
孔宪权被紧急送往位于遵义县城天主教堂内的红军伤员临时救治处接受手术治疗。1935年3月,孔宪权随红五军团和中央军委三局到达贵州省毕节地区黔西县,由于伤势严重伤口一直未愈,红军只得把他安置在当地财主宋少前家养伤。一年多以后,孔宪权伤势痊愈,但左腿却整整短了10厘米,也与部队失去了联系,坡着脚靠挑担卖货、当泥瓦匠维生。
新中国成立后,孔宪权偶然间在报纸上看到了熟悉的名字——贵州省军区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二人曾经是孔宪权所在团的首长,孔宪权激动地写信与他们取得联系,杨、苏二人在回信中十分惊喜地说:“没想到你孔宪权还活着!”。
后来,经多方协调,孔宪权恢复了党籍,并于1952年担任遵义会议纪念馆筹备委员会秘书,参与遵义会议纪念馆建馆的筹备工作。
1955年2月,孔宪权被任命为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也是首任馆长。任职期间,孔宪权为纪念馆征集革命文物、搜集历史资料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1957年7月,遵义会议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1958年11月,邓小平同志参观遵义纪念馆时,称赞孔宪权说:“你是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最合适的人选。”
1960年6月,在孔宪权的组织安排下,纪念馆的业务人员根据300多万的文字资料,整理并编写了一本关于红军长征经过贵州的书,名为《红军长征在贵州》,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红军长征所经过的省份中最早整理出版的一本书。
1964年11月,毛主席为遵义会议纪念馆题写了“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这是解放后毛主席为革命纪念馆唯一的题词。
从红军战士到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孔宪权的传奇故事广为流传,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伯兹里在所撰的名著《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中也有所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