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诗:论非遗展叙述模式及展陈形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摘要】非遗展从实践到“活态”策展理念的发展,使得非遗展文案大纲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表现为非遗项目专题展、非遗综合展、非遗主题展等不同类型的叙述模式。从非遗保护方式、非遗策展原则、展览业态的角度分析,可将其展陈形式分为展品展、活动展、情景展。对各类策展叙述模式的基本面貌、策展重点,以及展览形式及理念的分析,可为后续非遗展览策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遗展;叙述模式;展陈形式;策展理念

引言

近2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展演(以下统称为“非遗展”)的实践日益丰富,业界也逐渐明晰了“活态”的策展理念和“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策展原则,展示对象从“物”转变为“传承人”直接或间接参与的过程性内容。非遗展从实践到理念的发展,使得我们有必要达成对非遗展定义的共识,这是我们探讨非遗展的叙述模式和展陈形式的基础。

对应此非遗展概念,非遗展示空间主要包括3种类型。一是“博物馆”类,包括综合性博物馆、民族民俗博物馆、工艺美术博物馆等。二是“文化中心”类,包括文化馆、非遗馆、剧院、音乐厅及遗产阐释中心、游客中心等③。这一类,也应包括在一些民居老街、特色小镇、美丽乡村、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中的非遗展厅④。三是“虚拟空间”类,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和智慧博物馆、虚拟展示技术的发展,非遗展已经利用丰富的数字技术在虚拟空间里呈现,并逐步开始以单独面貌展示给观众。本文探讨的非遗展,以博物馆展示空间为主,也涉及文化中心和虚拟空间的案例。

一、非遗展叙述模式的类型及策展重点

展览策划是成熟的行业,非遗展的策划也遵循展览策划的基本规律,从目标和创意出发,突出文案大纲的重要地位,然后辅以形式设计和活动组织落地,完成整个展览展示展演过程。这是一个从无到有、逐渐摸索成型的实践过程,策展人或团队在研究借鉴以往经验、推动非遗展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当时当地非遗展示空间、展示资源、策展机制等外在因素的牵制,也会受到对非遗展策展理念认知程度的内在因素的影响,这使得非遗展文案大纲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表现为不同的叙述模式,主要分类如下。

(一)非遗项目专题展

非遗项目专题展,是指介绍某一位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某一个非遗项目或同类非遗项目的专题非遗展。这一展览实践和非遗评定与保护工作同时开始,是非遗策展的最早实践,并一直延续至今。

这一叙述模式由于涉及门类众多,行业专业性极强,对于非遗策展人来说,对项目带有策展目标的前期调研、资料整理和深入研究是展览从学术到普及性文化产品转化的基本要求。如何尽快做好展览,可借鉴非遗抢救性记录工作对十大类项目的文献示例要点(表1),进行文献资料搜集和研究工作,同时再开展视频、摄影、口述等资料的整理,并积累可以开展活态展的传承人、保护单位等资源,为展览提供扎实的基础。

(二)非遗综合展

非遗综合展是指全面、整体展现某一评估体系下所有非遗项目类型的展览,呈现一个地区、族群的非遗综合面貌。随着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充实和完善,全面反映一个地区非遗面貌的非遗综合展就产生了。这类展览叙述需集中解决涵盖所有非遗门类的问题,主要有“十大类”展示、“三分法”展示和日常生活展示3种叙述模型。这类展览成本较高,多用于换展周期长达多年的基本陈列。

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相适应的“十大类”展示,在早期的非遗展中占有不小比例,但这种逐一罗列十类项目的展览叙述模式不能呈现项目之间、展品之间的内在关联、文化属性,缺乏展览的趣味性、启发性,达不到展览“叙事”的要求⑧,所以延续至今,往往只以数字多媒体等较为隐形的状态呈现在更新后的非遗展中。

“十大类”展示、“三分法”展示和日常生活展示3种叙述模型,在参观者信息接受方式和参观体验方面都存在明显特质。“十大类”展示基于理性思维剖析,从策展叙述到参观者感性感知之间的距离较远,很难刺激观众的情绪兴奋阈值,但其对非遗专业知识的传达最为充分全面,是一种百科全书式展览。“三分法”展示淡化理性思维、强化感性体验,缩短了从策展叙述到参观者有效感知之间的距离,兼顾了非遗专业信息传达和普通体验休闲的需求,如果掌握好展览叙述联想点、兴奋点的设置,可以有效调动观众左右脑同时接收信息。日常生活展示更加通俗易懂,生活化的感性体验十足,策展叙述到普通参观者有效感知之间几乎零距离,是一种轻松自如的休闲旅游式参观体验,最大程度激活了观众右脑的艺术、情绪、感官体验,相对而言,非遗知识信息的有效传达和观众理性接受程度就会被抑制。

在非遗综合展的实际策展中,一是要结合展示机构的定位、目标和参观群体的特点、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叙述模型;二是对十大类非遗项目尽量全面涵盖,避免遗漏,如个别项目不便于关联到主体叙述框架中,可另外设置数字化区域呈现;三是对本地区和本族群文化的叙述与阐释,要兼顾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参观感受,避免出现误读。

(三)非遗主题展

二、非遗展陈形式的类型及理念

按照“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策展原则和非遗的活态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方式,根据观众参与展览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以及展览业态(展览经营的形式和状态)去划分,非遗展陈形式主要分为3类:非遗活动展、非遗展品展、非遗情景展。

(一)非遗活动展——让传承人与观众互动

关于非遗策展“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原则,业界已有探讨。“见人”即在展览中体现人的实践智慧和情感关联,特别是非遗传承人的技能、技艺、匠人精神和从业感悟。在非遗活态保护的方式中,首要的就是要保护非遗的生命力,促进地方社会不同人之间、代际间的信息交流互动,从而提升社区文化多样性与人际和谐。非遗的生命力也表现为,在时代的变化下,非遗遵循自我传统的历史脉络去发展变化,不以阻止其变化为目标。作为“见人”原则中应见到的非遗参与人(群众)、保护人(研究者、传播者),参与非遗展览的传承人、观众、策展人等都有主观能动性去思考、选择和有所作为。

从展览实践来看,非遗活动展是以举办非遗活动为核心的展览形态,是观众与传承人直接交流“看见彼此”的最好方式,其展览业态以传承人现场展示、售卖、表演为主,各种非遗工坊、传统节日非遗主题活动和非遗演出都属于此类。展览形式和展销会、戏曲演出、音乐会、艺术品鉴沙龙、社会教育活动等有较多相通之处。如2014年南京博物院“5·18国际博物馆日”非遗快闪活动、2020年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大集市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成果展示展销活动等。特别是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南宋小百工——青少年教育体验展”,其以南宋时期临安盛行的工艺美术技艺为主要展示内容,以教学教具、知识点串联、互动答题、手工体验、任务打卡等趣味性展示方式,使青少年深度了解南宋时期本地的特色工艺美术,以唤起公众对传统技艺传承的重视。这类非遗展览可较好地进行人际互动,特别容易吸引家庭集体参与,给传承人和观众直接交流营造平台与契机。这种面对面的欣赏和赞誉,能够有效增进非遗传承人从事行业的热情和信心,也能促进新一代对非遗产生美好的回忆,对营造良好的非遗生态,推动非遗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由于非遗传承人及保护单位是这类展览组织和成功运营的关键,在此类展览的策划、执行和管理中,须充分尊重和肯定传承人的积极作用,承认他们是文化的持有者,是值得尊重的,他们有权解释文化、创造文化。应积极探寻民主管理的方式,让参与展览的传承人和公众共同策划非遗活动展,鼓励策展组织方、协同方以开放的眼光看待非遗,避免守旧惯例导致的对非遗活动展的误解,对其策划、落地、维护产生不利影响。

(二)非遗展品展——向观众呈现专业非遗展品

从展览实际来看,非遗展品不仅包括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作品,还包括博物馆领域常说的展品,即展现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民俗、传统戏剧、曲艺等各类非遗项目的见证物(历史的和当下的),是一种以展品为主要组织形式、信息传达方式、陈列方式的展览。但这种以物质形式呈现非遗的展览要避免叙述物化的倾向,不能单纯展现物品本身,不加以非遗活态内容的阐释。因此,即使是非遗展品展,也要同时在叙述中强调非遗文化价值、民众口述、工匠情感等具有活态性质的内容,也可以结合传承人现场展示作为补充。由于需要征集、展示大量的非遗物质遗存,因此这种展览需要条件良好的展厅,展览形式和博物馆传统陈列形式有很多相通之处。如国家图书馆举办的“文明匠心——亚洲非遗大展”,汇聚了亚洲各国非遗手工艺术精品,以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为基调,串起了丝路贸易的非遗产品。这类展览形式和空间相对固定,适合为期数月至数年展示非遗物质遗存的精品,并能结合非遗展品完整、全面、系统地展示非遗知识及文化内涵。

对非遗展品展的策划与运营,始终要保持对非遗活态性、生产性的理解,用动态的眼光看待非遗展品的选择,既包括过往的代表性展品,也应包括当下创造的代表性展品,这是非遗鲜活生命力的体现,是非遗保护与展示的动力。越来越多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当代作品进入博物馆,成为展品,甚至是藏品,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三)非遗情景展——让观众沉浸于非遗原生环境

在展览实践中,以上3种展览形式常常组合进行。在一些非遗综合文化空间的整体策展中,也会把各种展览形式都考虑进去,吸引各个层面的观众,满足多元化的参观需求。

结语

一般而言,非遗展览策划需要先确定叙事类型、建立叙事结构、进行内容深化,再进行形式设计。但由于非遗展自身具有活态性的特点,形式感很强,所以在实际策展中,非遗展形式应同步考虑,甚至先确定展览形式,再根据展览形式去策划文本。非遗展览策划叙事文本和形式设计方案可以双向主导,轮动推进,这是非遗策展区别于考古展、文明展、文物展等其他展览之所在。文本主导和形式主导应各取所长,非遗策展做文本工作需要具备形式感,做形式设计也要具备文本思维。这样一来,非遗展叙事文本的形态也比较多样化,在传统展览文本的体例上,常会增加“场景”“模型”“数字体验项目设计”“传承人”“非遗体验项目”“运营计划”等模块,以总体叙述框架为主线,串珠成链,组织谋划。

综上,厘清现阶段非遗策展叙事模式和展览形式的基本面貌及策展重点,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未来寻找新的策展亮点有着重要意义。随着非遗理论体系的逐步完善,对非遗项目研究的不断深入,非遗展叙事模式展陈形式的多样性也将不断得到体现,非遗展开拓与创新的领域将更加宽广。

作者简介:王美诗南京博物院民族民俗部主任、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中国戏曲艺术。

建议使用360极速、Chrome、Firefox浏览器,最佳分辨率1920×1080

THE END
1.数字技术赋予非遗展览全新表达此外,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和保存非遗项目,不仅方便了传播展示,也为研究和教育提供了宝贵资源。包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在内的线上平台推出众多展览,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打破了展览的时空限制,大大拉近了非遗与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距离。 非遗主题展览在传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下非遗展览https://m.gmw.cn/2024-08/17/content_1303823989.htm
2.疫情下博物馆线上展览“破局走红”是机遇更是挑战从形式来看,除数字化展示外,图文搭配短视频、音频讲解,也是线上展示普遍采用的方式。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博物馆根据媒体社交和沉浸式娱乐的趋势,增设线上展览的互动交流与趣味游戏体验,最大程度满足观众需求,引起共鸣。如广东省博物馆推出“从伦勃朗到莫奈——欧洲绘画五百年”在线展册,观众既能获得并分享线上观展报https://www.chinanews.com.cn/m/sh/2020/03-15/9125463.shtml
3.以观众为本的博物馆展览模式转向研究博物馆展览观众通俗上讲就是参观博物馆展览的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许多博物馆将展览搬到了线上,因此,博物馆展览观众除了线下亲临展览现场参观学习的人外,还包括在访问博物馆线上展览平台的人。不仅如此,在理论上,所有的社会公众都有可能踏入博物馆参观展览,因此所有社会公众都可以成为博物馆展览的潜在观众。以观众https://www.depthlink.com/news_288
4.河南省文物局拓展服务形式推出网上展览为防控疫情,河南全省博物馆、纪念馆自春节以来暂停对外开放。在此期间,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河南省文物局统筹协调全省各文博单位,在做好文物安全和防疫工作的同时,利用已建成的博物馆数字化信息资源,拓展博物馆服务形式,推出线上展览展示活动。 为便于公众查询浏览,河南省文物局对全省各地市博物馆线上展览展示https://news.sina.cn/2020-02-18/detail-iimxyqvz3764162.d.html
5.市博物馆以“线上+线下”形式开展活动图片新闻今年5月18日是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今年市博物馆作为汕头分会场紧扣主题,分为线上、线下两种形式举办线上直播导览活动、线下文博小讲堂进校园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并将在馆内新推出两个展览。其中3场“云游博物馆”线上直播导览活动累计播放量6万余次。 https://www.shantou.gov.cn/cnst/ywdt/tpxw/content/post_2064908.html
6.黑龙江省博物馆春节活动多市民可通过冰城+客户端线上观看主讲人:原省博物馆龙博文物交流中心主任、省内资深鉴定专家蒋义涛。 1月21日(除夕) 一展宏“兔”——黑龙江省博物馆馆藏精品数字化成果系列展(一)新石器时代璧式玉佩 活动形式:线上展览 活动内容:新春佳节之际,黑龙江省博物馆依托丰富的馆藏文物3D数字化资源,甄选出三联玉璧、鎏金边荷花银盏、骨雕鹰首等馆藏珍品https://www.my399.com/p/179729.html
7.春节元宵节期间,太原文博部门为您备下文化大餐3.云游览·云看展——晋祠博物馆线上展览 时间:2月1日至长期 参与方式:晋祠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平台(中国晋祠)。 二、太原博物馆 1.家风家训大讲堂 时间:2月13日 内容:围绕晋阳历史名人、红色家书等,开展家风家训大讲堂活动。 参与方式:公众可以关注太原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进行观看。 http://epaper.sxrb.com/wap/sxwb/20210204/686370.shtml
8.邯郸市博物馆这类博物馆由于没有数字化资源基础,线上展览多是通过“图片文字” 或“图片音频”的形式进行展览,基本上是图片和展品的铺陈,属于线下展览的复制或平移,形式单调,文字模糊,文物或展板看不清、说明信息不够,缺乏吸引力和震撼力,观众点击量很低。二、有数字化展览基础的;这类博物馆在疫情前已在做线上展览,相对来https://www.hdmuseum.org/Home/abouts?id=-247238752
9.博物馆线上服务:防疫展览两不误浙江博物馆在官网推出《云观展》栏目,包括数字展厅、数字文物、数字展览等板块。借助线上模式,博物馆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可以“穿越时空”观看以往的临展。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迫使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暂时闭馆。 然而,这次超长时间的闭馆,对文博人来说并非“超长待机”,而是一次非常规的“紧急集合”。鼠年春节https://3w.huanqiu.com/a/f0d525/3xGbdiT79OL
10.线上博物馆app有哪些线上博物馆展览软件下载大全线上博物馆软件是让我们可以在线观看博物馆所有的藏品的软件,也可以在线预约博物馆的门票,将会带来线上便捷的操作,省去我们的时间,并且线上观看也是非常全面的,有超高清的vr观看效果,还有相应的文字介绍,完整的将博物馆的藏品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一下线上博物馆展览软件下载大全,在家就可以观看各种博物http://www.downcc.com/k/xianshangbowuguan/
11.科学博物馆论坛围绕线上展览科普教育场馆改造展开论述,现场他首先介绍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线上展览的基本情况,这些展览跨越了从中世纪到近现代,主题覆盖天文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关注文明交流和现实案例,在做到精确严谨的同时又不失哲学思辨与人文情怀。刘年凯指出,线上展览是博物馆展览史上的变革。展览的形式从线下走向交互式网页或“2.5D”展厅,关键一环是展览的内容https://tsm.tsinghua.edu.cn/?p=13387
12.徐州博物馆推出网上看展览赏文物和听故事线上服务项目为丰富疫情防控期间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徐州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博物馆服务公众的形式。徐州博物馆最近推出了一批数字化多媒体网络产品,公众可以足不出户,在家体验网上看展览、赏文物和听故事。 通过访问徐州博物馆官方网站打开徐州博物馆VR虚拟漫游系统可以在线游览徐州博物馆的西汉采石场遗址,主陈列楼各https://www.xzmuseum.com/news_show.aspx?id=5306
13.山西博物院推出线上精品展,“云端”共享文化大餐在“霜满龛红——傅山的生平、思想与学术展”线上展厅,明末清初思想家傅山的珍贵手稿《因人私记》、四体书左思《咏史八首》等书法作品一一呈现,观众可以不受空间、时间限制,慢慢观赏。 近年来,为打造完善博物馆全媒体文化传播体系,更好地为公众提供线上展览服务,山西博物院围绕临时展览和基本陈列开展360度全景展示https://www.gzstv.com/a/1574db227ef443f697f99c998bbcd78f
14.中国文艺网疫情期间,我们与国外博物馆合作推出线上互换展览。如2021年庆祝哥斯达黎加独立200周年,故宫博物院与哥斯达黎加玉石博物馆举办线上交换展“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先民的世界——哥斯达黎加前哥伦布时期文物展”,增进哥斯达黎加人民对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中华文化的了解,也使国内观众得以一窥这个中美洲国度的http://www.cflac.org.cn/syhdx/202307/t20230702_1282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