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琪自己第一次走进博物馆,是和爸爸一起去的北京自然博物馆。“那些恐龙化石太高了,我一直在想它们是不是比我家住的楼层还高。”她虽然叫不出那些拗口的恐龙名字,但它们的样子却刻在了她的脑海里。
做了母亲以后,刘静琪希望在自己孩子的心里也种下一颗有关博物馆的种子。“儿子两岁多的时候,我就带他去博物馆,那时主要是让他感受氛围,这两年多坚持下来,希望他慢慢把博物馆当作探索新奇世界、感知美好艺术的一扇窗。”
博物馆是宝藏,这一点没人会否认。单从藏品来说,国内外知名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有180多万件/套藏品;大英博物馆800多万/套件藏品涵盖了人类200万年历史;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品也多达300多万件/套……藏品或沉淀着人们所经历的一段段过往,或展示着科学、艺术曾达到的一座座高峰。
博物馆并非高高在上的殿堂,它就像我们身边的朋友,可以时常走动,馈赠精神食粮。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博物馆,感知它的美好。不久前,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2019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全国博物馆共接待观众11473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了9.9%。
这些人中,有很多像刘静琪一样的家长把孩子带进博物馆,期望孩子能拓宽眼界、增长知识、丰富见闻。一组数据侧面印证了这一点,2019年全国各类文物机构接待未成年人观众31654万人次,增长6.7%,占参观总人数的23.6%。
蒲鸿2015年创立了一家专门为儿童、青少年提供博物馆教育的机构——新氧生活,“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小的领域,但是这几年找我们提供服务的家庭越来越多”。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对孩子教育的重视,让家长更加重视培养孩子对博物馆的兴趣。
从另一个层面看,近年来,我国博物馆数量增长、展览质量提升、免费开放政策推行,都为家长和孩子走进博物馆,提供了更多便利和更加丰富的选择。据统计,2019年,全国各类文物机构举办的陈列展览多达30728个。
与此同时,博物馆也在努力适应小观众的新期待,寻求主动转变,比如把展览与孩子的兴趣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活动拉近和孩子的距离。
帮助孩子找到乐趣
在蒲鸿看来,孩子刚刚接触博物馆的时候,家长最需要做的,就是告诉孩子博物馆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参观博物馆需要遵守哪些基本秩序,比如不要随意触摸展品,不要大声喧哗等。
蒲鸿认为,博物馆里的每一件收藏、每一件展品都可能为孩子打开一个全新的视野,欣赏这个过程本身对个人体验来说非常重要,应该排在首位,其次才是获取知识。
在互动中拉近距离
北京一家以汽车为主题的博物馆里,在一个模拟汽车驾驶室装置面前,小朋友们排队等着体验。“扭动钥匙,踩下油门,装置就会模拟汽车工作时的状态,小朋友们能看到发动机工作的原理。装置虽然简单,但是挺受小朋友欢迎。”现场工作人员介绍。
小朋友喜欢什么样的博物馆和展览?孩子们会用自己的脚投票。
如今,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手段被应用到博物馆中,博物馆不再是绷着脸说教,而是让孩子可以看、可以听、可以动手,在互动中感受博物馆的魅力。
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有时候一个巧思就可以做到。刘静琪曾经带儿子参观过一家博物馆,那里有专门为儿童设计的任务手册,手册上印着博物馆里所有的镇馆之宝,小朋友每找到一个就可以盖上一个对应的纪念戳。“孩子就像在博物馆里寻宝,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一定要把所有宝贝找齐。”
这个暑期,许多博物馆从策展环节就开始下功夫。首都博物馆专门为青少年推出“读城——探秘北京中轴线”展览,受到孩子们的喜爱。这个展览的特别之处在于,从策展之初就特意请小朋友参与其中,精心设置了25个问题,让小观众们更容易产生共鸣。
与国外的博物馆相比,国内的大多数博物馆都没有服务未成年人的展厅,也缺乏专门针对儿童的讲解员和讲解词。蒲鸿建议,孩子自有看待问题的高度,大人的讲解需要适应孩子认知的高度,用他们能够理解的语言和熟悉的事物拉近距离。(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