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贝聿铭雕塑策展人华盛顿建筑师国家美术馆

贝聿铭肖像,1976年,IrvingPenn,《Vogue》杂志CondéNast

贝聿铭在麻省理工学院读书时写给父亲的信,这也是他唯一一封用中文写给父亲的信,原件存于上海市档案馆。

卢浮宫模型与现实中博物馆的现场照片遥相呼应,一个是历史,一个是当下,一个是此时当下。

贝聿铭从旧世界走来,却努力拥抱新世界的一切,面对争议,他从来都坚持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回应。他一直在争议中成长。1973年,贝聿铭合伙人设计的波士顿汉考克大厦就经历了一次危机,因为过高的高度和新型玻璃材料的不稳定性,导致玻璃纷纷掉落。委托方把玻璃公司和贝聿铭所在的贝考弗事务所告上法庭,贝聿铭一时之间声誉跌落。然而他在困难时期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尤其在新加坡建成了一系列高层建筑,成功帮助事务所渡过难关。巴黎大罗浮宫计划可能是贝聿铭最饱受争议的项目,贝聿铭之子贝建中曾回忆:“我和父亲走在路上,有人会走上来对他咒骂,朝他身上吐口水,直言他毁了巴黎,然而父亲对此淡然处之。”

当时的官员查看北京香山饭店模型,1979年。图片:曹慰祖

1979年,贝聿铭受邀设计北京的香山饭店。在一幅泛黄的照片中,穿着中山装的政府领导们面对着一个巨大的香山饭店模型,露出了费解的表情。香山饭店是贝聿铭探索“中国现代建筑语言”的试金石,但他从选址之初,到设计的尾声都饱受争议,专家们指出饭店的选址过于偏僻,交通流线过长,所用的白墙青砖和入口处的石灯笼不协调,整体造型有不伦不类之感。然而对贝聿铭来讲,香山饭店不是一座具体的房子,而是为了找到方向,而研究一条通向未来的道路。他试图做一个既不是西方的,又不是传统中国的现代建筑,他把这种做法称为“第三条路”。

策展团队与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的硕士课程协作,分别就高楼和文化空间的设计展开研究,并携手打造了展览的五件模型,以具象化的方式呈现贝聿铭的建成项目和未竟之作。竹子模型还原了贝聿铭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在策展人看来,这是新一代的建筑系学生与已故建筑师贝聿铭隔空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

“生活就是建筑,而建筑是生活的镜子。”这是贝聿铭与自己的老师马歇尔·布劳耶交谈时所发出的感叹。在这句充满哲思的话语中,他尝试描述生命与建筑之间的关联性,而这个主题也贯穿了他的一生。贝聿铭漫长的生命轨迹跌宕起伏,但当他思考问题、谈论问题时,当他与甲方打交道、处理多个纷繁复杂的项目时,都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对跨文化的理解,和从实际出发去建造的热忱。此次展出的超过400件展品,有首次亮相的绘图手稿、建筑模型、照片、视频,还有贝聿铭写给父亲的亲笔信件,护照等个人物品。对此,策展人王蕾对我们说:“‘生活’这个词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因为从个人轨迹的生活中我们也能分辨建筑、社会和政治的文化轨迹。我希望将贝聿铭的建筑作品置于在他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也置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大环境下去呈现。我们想把很多人性的故事放进去。”

金字塔形结构模型是整个展览空间的视觉中心,透过建筑节点,贝聿铭的肖像与展览现场达成了一种时空的汇合。

“在贝聿铭的每一个项目中,总有一个焦点或中央的中庭,像磁石一般吸引着人群汇集。”这是逾1600平米的展厅,也是贝聿铭一生的中心,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三个不同主题的展览空间。

这是贝聿铭对纽约市的宣言。如果说地标建筑是一种流行文化,那缔造地标建筑的建筑师则是流行文化的创建者之一。创造了众多文化地标建筑的贝聿铭,却鲜有人知道曾经在房地产和城市规划中他尝试过我们正在应用的很多都市设计中的设计策略。这源于建筑业界对于商业项目持有一定偏见的缘故。“贝聿铭参与设计的都市重建项目,尤其是在美国的房地产项目,都侧重混合用途的规划,并着眼于为公共房屋和低收入社区改善环境。”20世纪四五十年代纽约的地产商威廉齐肯多夫邀约了贝聿铭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市的高里中心设计中,开拓性地在市中心商业建筑里实现了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结合。贝聿铭利用街角场地,激活了原本老气横秋的城市住房格局。20世纪50年代末期贝聿铭和众多建筑师针对纽约市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提出了非常创新的城市生活模式,那就是混合居住方式。“由于在房地产行业的工作经验,贝聿铭对城市的想法是极其敏感的”。

在主题为:“房地产与都市重建”的展览区域,陈列了贝聿铭为低收入城市公民设计创建的公寓设计文献、视频资料。

他在房地产和都市重建方面展现了出色才华,成功地将许多贫民窟改造为廉价且宜居的居民住房。从亚特兰大乔治城海湾石油公司办公楼、纽约基浦斯湾区公寓,到他对混合用途规划的重视,和对公共房屋与低收入社区环境改善的初衷,深受美国民众的喜爱。华盛顿特区西南重建总体规划是他这一理念的杰出代表,旨在为当地居民创造了一个宜居、和谐的城市社区。贝聿铭在美国波士顿政府中心总体规划(1961—1963)中也发挥了核心作用,他巧妙地将一个全新的市政厅置于宽敞的开放空间之中,成功地将原本错综复杂的街道布局变得合理有序。

1958年,贝聿铭独具匠心地提出了“螺旋公寓”的设计构想,这一革命性的作品以灵活组合的楔形模块为基础,旨在满足不同家庭规模的需求。预计其施工成本相较于传统设计方式能节省近20%,这一创新性的方案被媒体誉为“美国公寓设计中最具想象力和革命性的典范”,专家们认为这是城市住宅设计领域的一次重大飞跃。遗憾的是,这一令人瞩目的设计最终未能付诸实施。

位于中国香港的中银大厦是贝聿铭最重要的建筑作品之一。

这段房地产规划和设计的经历不仅拓宽了贝聿铭的视野,更让他深刻理解了城市开发与重建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此后,他在作品中始终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与项目预算和可实施性的把控,最重要的,是他坚持所设计的建筑一定要展现对人性的关怀。策展人在专访中说到:“看起来他在做很多项目,实际上是在与城市打交道。”然后解决了许多普通人的现实居住问题。在策展人看来,“他是一个真正的城市人,每一栋建筑需要解决它未来会发生什么的问题。这其实不仅仅事关经济,更多的是城市的问题。”贝聿铭曾说:“建筑的目的是提升生活,而不仅仅是空间中被欣赏的物体而已...建筑必须融入人类活动,并提升这种活动的品质,这是我对建筑的看法。我期望人们能从这个角度来认识我的作品”

位于纽约中央车站的双曲面大楼模型(未建成)。其后是中银大厦的外立面。

贝礼中在采访中说:“我的父亲是一个大收藏家,他喜欢立体主义,尤其是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像肯尼斯·诺兰(KennethNolan)和乔尔·夏皮罗(JoelShapiro)等这样的艺术家等。”

在对艺术与公共建筑的探索上,贝聿铭同样将人的体验作为最重要的前提。他坚信博物馆是最佳的公共项目,因为它们是人在同一时空体验艺术、历史和建筑的最佳途径。从1968年的纽约锡拉丘兹埃弗森艺术博物馆开始,贝聿铭便以独特的人文主义视角,打造出了一系列享誉全球的博物馆建筑,如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日本MIHO美术馆、中国苏州博物馆、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他的建筑才华,更体现了他对不同地区的人文与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博物馆不仅仅是展示艺术品的地方,它也应该是对人们有吸引力的空间”,贝聿铭这样看待博物馆的属性。他认为,人们去博物馆既是欣赏艺术,也是寻求一种社群的认同感,和一个可交流、可互动的聚集空间。因此,贝聿铭从他在哈佛大学的毕业设计稿中,就开始研究博物馆的内部公共空间,以及如何让它成为令人聚集的活力场所。

位于美国华盛顿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模型。

为了更加清晰,立体地看到项目的全貌,模型由M+为此次展览专门委托制作。

策展人说道:“贝聿铭以设计博物馆而闻名,他非常清楚艺术以及它与建筑对话的必要性。‘城市形态’这个词在这里不仅仅是公共空间的问题,而是博物馆是为人设计,具有吸引力的空间,而不仅仅是艺术的纪念馆和产物。”

策展人王蕾对贝聿铭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他既没有传道授业,也没有著书立说的习惯,他只是在不停的设计和建造。他的二儿子——贝氏建筑事务所合伙人贝建中曾说:“父亲最擅长用深思熟虑后的一种简单方式,去解决极其复杂的问题。”

展览以颜色作为标注,橙色为艺术与公共建筑区域,用以展示贝聿铭设计中建筑与艺术之间紧密的复杂关系网。

以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为例,它除了在形式上独具美感,在功能上也很好地解决了之前博物馆流线混乱的问题。在管理体系中,卢浮宫在改造之前分为七个独立部门,为了打破这种隔阂,贝聿铭需要将这七个部门形成组织上的统一。

当时贝聿铭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整体设计方案:开发拿破仑庭院及其地下空间,并在地面上建造一个玻璃金字塔作为入口,不仅为参观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入口,还巧妙地引入了自然光。透过透明的金字塔,参观者可以仰视环绕的宫殿建筑,仿佛置身于一个超越当下的时空之中。这一设计不仅解决了卢浮宫内部部门整合的难题,更为这座古老的宫殿注入了新的活力与魅力。

台中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模型。贝聿铭将自然光通过天窗的设置引入室内,即拥有宗教的神圣性也兼具空间的实用性。

贝聿铭坚信造型、材料和技术是建筑设计的三大支柱。简洁大方的建筑外观背后却隐藏着精细的计算和先进的建筑技术。在香港中银大厦的设计中,模数制的应用,使得施工方无需对石材进行切削,这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大厦的外观呈现出连续的菱形图案,贝聿铭将其比喻为竹子“节节高升”的形态,象征着力量、生机、茁壮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贝聿铭及团队对混凝土材料进行了大量的试验与研究,并在颜色、质地,肌理的处理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使其成为昂贵石材的重要替代建筑材料之一。

学生时期的贝聿铭,曾听过现代主义巨匠勒·柯布西耶的讲座,并说:“那是我建筑教育中最重要的两天”。但他深深知道,柯布西耶所提倡的机器美学,和《走向新建筑》中新建筑的五个特点,都是相对单一的。贝聿铭曾经跟自己的老师格罗皮乌斯产生过争执,后者认为世界早晚都会实现工业化,建筑最终会走向一种“国际风格”。而贝聿铭坚信,“国际风格”不会消融各地的风俗和特色。这便是展览中提及的重要议题“历久弥新的建筑必须有其根源”正如策展人而言“抽象的思想是一种将历史提取为现代形式的策略,贝聿铭很擅长以设计重新解读历史”。

混凝土物料研究实例展示

贝聿铭的作品发源于现代主义,却超越了他所在的时代。

在第六个展区中,展示了贝聿铭在不同项目中让不同文化与历史融合在一起的成功案例,他汲取文化和历史中的精粹,构思出适合在地建筑的实用性与适用性,将传统与当代结合起来,完成了经典的传承与创新。

曾经贝礼中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做过一个名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主题演讲,作为知名建筑师的贝礼中与兄长贝建中延续了父亲的建筑事业,在全球做了百余个项目。贝礼中驻足在他父亲的一件作品模型面前,静静欣赏着。在被问起父亲的成就是否会带给他压力时,他笑言:“这是一种躲不掉的压力,但我学会了如何与它相处。我非常小心地不让自己陷入他的名声中去。他的成就不是我的成就。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在同行中赢得尊重,他的成功激励我,让我做到最好。这的确是我唯一能做的。”

当看完父亲的回顾展“贝聿铭:人生如建筑”,被问及父亲最吸引他的一件建筑或者艺术作品是什么时?他笑答:“我们家自己的房子,大约在我出生的时候1949年父亲设计,这是他设计过的唯一的房子,我在这座房子里长大。那是一所很漂亮的房子。”

THE END
1.马未都宁可欠薪,何不售鸡缸杯解忧?马未都,1996年创办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自此由民间收藏者转型为馆长。2005年,博物馆实行理事制度,董事会承担博物馆盈亏经营。2008年,央视“百家讲坛”连播马未都主讲之古董收藏节目,马未都一时声名鹊起。 2010年,马未都与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周全等人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OTA5MDU4MA==&mid=2651923062&idx=1&sn=b5e38d9c3dcce8a13e7cb4b051f93261&chksm=bc25102f0ff3f1637a083b0427595f42aa155e4b57cee63ef526a8f944ee48c238bfef077aa2&scene=27
2.中国的私人艺术博物馆:文化地标还是虚荣工程?界面新闻·影像“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那么简单的,绝大多数事情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成的,”诺埃提到了刘益谦的龙美术馆——在上海拥有两个分馆,位于重庆的第三个分馆正在建设之中——以及上海外滩美术馆,认为这两个美术馆是私人投资博物馆的范本,这些私人博物馆达成了企业家将国际文化引介给中国公众的初衷。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621391.html
3.中国9位顶级富豪的私人博物馆内部曝光,壕到无法想象!当然,刘益谦并不是中国富豪们中开办私人博物馆的第一人。 清代| 三国人物故事抱月瓶 民国| 粉彩梅兰竹菊四君子帽筒 陈丽华:中国紫檀博物馆 首家“国字号”私人博物馆 巨富之后,以陈丽华为代表的富豪,开始做她们认为有意思的事情。当然她也锦衣玉食,香车宝马。但不能否认她做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花费巨资建立中https://www.360doc.cn/article/9338438_986797460.html
4.林惠祥:捐毕生所藏文物创我国首个人类学博物馆他是我国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台湾高山族的第一人,所著《文化人类学》是我国第一部被列为大学通用教材的人类学专著;他是以一人之力兴建专业博物馆的中国高校第一人,是中国第一所人类学博物馆创办人;他把毕生搜集的几千件珍贵标本文物、包括徐悲鸿作品在内的私人收藏画作及自家一栋楼捐给厦门大学 https://www.qzwb.com/gb/content/2020-05/07/content_7031236.htm
5.2024年艺术品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末,中国私人财富市场的个人持有可投资资产总量和高净值人群规模相较年底已经翻番。截至末,中国高净值人群约6.7 万人,比上一年度增加了2500 人,上升比例为3.9%。,高净值人群规模快速增长,每年增长比例均超过5%。受经济下行因素影响,增长率仅为1.6%,涨幅为5 年来最小,而又有所回升。 6 中国高净值人群数量与增长率https://www.cir.cn/R_QiTaHangYe/20/YiShuPinHangYeXianZhuangYuFaZhanQuShi.html
6.“唐僧”妻子陈丽华斥巨资创建中国第一家国字头私人博物馆“唐僧”妻子陈丽华斥巨资创建中国第一家国字头私人博物馆 节目简介 锋尚之王 播出:湖南卫视 / 芒果TV 主持人:白云峰 / 唐笑 地区:内地 类型:时尚 简介:《锋尚之王》是湖南卫视重磅推出国内首档高端男性品味节目。独具视角将现代社会最新最时尚的热点话题推荐给观众,全新定位打造一个高品质的时尚、高端、引领潮https://www.mgtv.com/b/452/113496.html
7.中国第一高楼的宝座,上海中心还能坐几天?是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 也在37层,共有四个固定展厅:瓷器馆、东西馆、金器馆、造像馆。博物馆外围有一面生僻字文化墙,是马未都的潜心之作。以活字印刷阳文字模为设计创意,运用金刚喷砂刻字工艺,上面有《康熙字典》中的数百个古汉字。 观复博物馆 https://m.thepaper.cn/wap/v3/jsp/newsDetail_forward_1685095
8.我们丨蔡美娟的趣味人生:玩收藏玩出一间私人博物馆中山Plus龙泉博物馆负责人蔡美娟是中山知名女企业家,也是中山收藏界的巾帼代表。她将倾注其心血与财力的私人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中国著名收藏家马未对此评价:蔡馆长真正从独乐乐走向众乐乐,是收藏境界的飞跃。 巴黎表演舞龙获得灵感 【做一间酒店中的古灯具博物馆】 https://zsrbapp.zsnews.cn/mobile/news/viewNews/553333
9.学习时报1905年,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以振兴科教和普及文化为目的,在江苏省南通市的濠河之滨创办了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中国的博物馆事业由此在南通发祥。 张謇,字季直,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张謇毕生把实业和教育视作振兴国家的两大根本,从1896年起,他陆续创办https://paper.cntheory.com/html/2020-12/25/nw.D110000xxsb_20201225_3-A7.htm
10.端方:乱世之能臣晚清收藏第一人此间端方在文化教育和农业上做出了突出的政绩,先后创立湖南、湖北、江苏三省的第一所现代公共图书馆,设立两江地区(江苏、安徽、江西)最早的法政学校、商业职业学校,被尊为暨南大学首任校长,中国第一所私家博物馆、公共幼儿园、公共动物园的创办者,筹办了中国第一次商品博览会,派出了中国第一批公费女留学生(其中有宋庆https://www.zgshscjxh.com/nd.jsp?id=867
11.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1996年,马未都创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开始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 2004年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迁至朝阳区大山子张万坟金南路18号,总占地8亩,展览区及会员活动区2,800平方米;设有家具馆、陶瓷馆、门窗馆、摄影馆、油画馆、工艺馆和多功能馆七个展馆https://www.meipian.cn/zomgoy0
12.被誉为中国“工程经济学第一人”依旧少年和一般的投资回报不一样,这类项目要考虑社会经济效益。比如修高铁、水利、博物馆、医院、学校等,不能都按照商业模式来建,因为有些项目没办法量化为钱,而且私人老板也不愿意投资,所以要用另外一种公共支出的模型来分析,这就是费用效益分析。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方兴未艾,发达国家的投资正准备大举进军https://tjwm.tongji.edu.cn/info/1006/19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