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荧屏上出镜率最高的考古学者之一
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首席专家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
究竟是传说还是史实
长江流域史前文化
对中华文明有怎样的贡献
《重庆专访》对话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
听他讲述文明探源的故事
重庆电视台翁弋然:
这个领带上面的字是什么?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
甲骨文。
翁弋然:
还没发现这个问题,是专门为这个会。
王巍:
你看有些字可以看,王,月,日月的月。
您之前来重庆多吗?
一般有重要的考古发现,钓鱼城什么之类的,包括三峡发掘期间我们来过多次。
9月伊始,2023长江文明论坛在重庆举行。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发表主旨演讲,并接受了我们的专访。
最重要的就是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的问题。因为长期以来,在国际上流行的是所谓的文明的三要素,冶金术的出现,文字的使用和城市的出现。按照这个三要素,中国,尤其是文字,甲骨文的出现,到目前为止,还是殷墟是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虽然我们也意识到殷墟之前,甲骨文肯定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殷墟是非常成熟了,但是你没有发现实证。所以依据这三要素,国际上那就是认为,埃及两河流域文明5000年,印度河流域文明4500年,中国文明3300年,就是因为这个。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王巍在日本留学期间了解到,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并没有得到海外史学界的认可,这让他非常意外,也深感刺痛。
所以我当时就埋下一个种子,我说这个还真是需要靠考古来证明。您刚才说了耳熟能详,五千年。但实际上长期以来在史学界认可的是,中华文明从夏代开始。五千年文明那真是一种号称,因为什么?因为“禹传子,家天下”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所以史学界认为是四千年。我们做探源,那就是要研究到底中华文明怎么形成发展的。所以,我们探源工程是给中华文明续写家谱。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中华文明五千年,是历史的真实还是虚言?这是我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中华文明究竟源自何时?带着这样的疑问,2002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时任社科院中国考古研究所所长的王巍担任首席专家。工程一开始,就面临着定义文明标准的问题。
我们发现文明三要素是从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概括出来,这两个文明当然具备。但是我们放眼世界,我2015年带队在中美洲的玛雅文明首都科潘进行发掘,它是王权,然后宇宙观、天文历法很厉害,但是并不知道冶金术,那国际上都认可。包括南美洲的印加文明也很辉煌,马丘比丘,世界遗产,但是结绳记事,没有文字,但国际上也都认可。那就让我们意识到这三要素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并不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就从中国的实际材料出发来研究,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概括起来,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加强,出现王权和国家。这就是我们提出的中国方案的内容。
在这20多年的研究当中,我们找到了哪些考古的实证来证明我们中华文明有五千年这样的历史?
首先,陶器的发明。制陶术是人类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发明,后来发展为瓷器。现在在长江流域发现的陶器,是在世界上年代最早的。
所以经过这些年的关于长江文明的探索和发现,有没有一些很重要的关于长江文明的结论?
长江流域的文化,古代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很多重要的发明和对人类的贡献。
比如说水稻的栽培,大约一万年前;比如说制陶术的发明,一万六到两万年前;比如说漆器的制作发明,八千年前;比如说独木舟,八千年前;比如说精神层面,对太阳的崇拜,七千年前。我们可以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重庆是以巴渝文化作为一个代表,所以您觉得这个文化在整个长江文明当中,它扮演的是一个什么角色?
我觉得比较后起,独具特色。我们这边山地比较多,所以发展从史前尤其是农业的出现相对比较晚,但是它的发展有特色。比如说巴渝文化的特点,其中就有一个,坚韧。相对的自然条件不是那么优越的情况下,但是能够克服重重困难,然后包容,可以吸收来自四面八方的因素,积极地学习其他地区因素为我所用,然后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包括重庆的城市建设,我记得我大约十年前跟着社科院的学部委员团访问,让我非常地震惊。我觉得这种精神可以有很久远的历史,克服重重困难这种坚韧,这种善于学习,善于吸收和创新的精神。
重庆是一个长江上游的非常重要的城市,所以我们在保护传承还有发展长江文明的过程当中,您觉得我们可以做一些什么样的事情?有什么样的建议?
都在做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举措,但是国家文化公园不是在某一个地儿建一个超大型的公园,而是把已有的这些重要的遗址把它串联起来,从内涵上把它串联起来,让大家知道在巴渝大地上,曾经我们的人类、我们的先民是怎么样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我觉得这一点文化公园是需要下功夫去阐释。我们现在经常说考古发现很多,但是阐释不足。所以我经常说博物馆三个层次,第一要让民众看得懂。我们十年前的博物馆,我觉得是给我们考古人看的,很少的几个字,叫什么遗址,什么年代的,老百姓根本看不懂。第二是有兴趣,光文字就不一样了,然后配一点图,甚至数字化的展示。比如在巴渝大地上,在这个遗址当时发生的人们的生活情况,人们的精神信仰,人们跟周围人的关系等等,还有一些故事,来龙去脉。第三是受教育,通过这个展览,通过这件文物能不能看到,比如说巴渝的先民们当时是怎么样克服困难,进行了怎么样的生活,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启迪。我觉得这三个层次,无论是国家遗址公园还是博物馆,都希望能够做到的。
(第1眼-重庆广电记者张嘉魏俊雅翁弋然刘川莹陈善培)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