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围绕中央援疆工作精神,文化和旅游部举办了“新疆是个好地方”19省市旅游推广援疆、“铁路旅游援疆行动”等活动,国家文物局举办了新疆文物保护利用成果主题宣传活动。一系列活动展示了新疆文博考古新成果及旅游发展新面貌,同时为新疆旅游产业添势赋能。请跟随中国文化报记者的文字与镜头走进新疆,感受丝路明珠释放的文旅新活力。
推进考古成果转化、共享
横跨天山南北,上迄旧石器下至明清,考古工作者拭去时光的尘埃,让新疆绵延悠长的历史轴线愈加清晰。
▲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城西南50多公里边境线上的平定准噶尔勒铭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通过设备检测文物的纤维成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文物修复工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党志豪告诉记者,从2018年开始,新疆考古工作围绕新疆地区早期人类起源及具体特点、史前文化序列及其演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多元宗教主题,依托“考古中国”项目展开,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考古发现引人注目,木乃通天洞遗址、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奇台石城子遗址、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近年来,新疆不断提高文物保护能力,加快推进考古成果转化、传播。重视考古资料的整理和转化,推动出版一批高质量的考古报告和研究成果。服务基层博物馆建设,支持文物数千件(组)用于展陈,让考古新成果更多惠及各族群众。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探索文物服务社会、服务新疆历史文化宣传的途径和形式,通过开放考古工地、举办“考古心语”公众考古活动等,拉近了考古与公众的距离。“未来,我们还会做一些跟考古有关的展览,通过多种形式让大家共享考古成果。”党志豪说。
活化利用历史遗迹
芦苇迎风摇曳,漾起一片金黄,吉木萨尔县城正北12千米处,正是北庭故城遗址所在地。残垣断壁今犹在,昔日繁华成追忆。
“这里曾有东西两条河道环绕,历史上水系丰盛,文献记载这里曾种植过稻米,”吉木萨尔县博物馆副馆长赛依丁·阿不都拉在敌台旁回望昔日的北庭故城,骄傲地介绍,北庭故城遗址为唐代北庭大都护府治所遗址,是古代丝绸之路北道必经之地。遗址分为一内一外、一大一小两重城。内外城墙均有护城河、马面、敌台和角楼。
赛依丁·阿不都拉表示,北庭故城遗址见证了中央王朝对西域的有效管理,见证了新疆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堪称新疆历史的活教材,“通过对北庭故城遗址的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利用,我们对中国的边疆史有了充分的认识。”
2013年,北庭故城遗址被列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新疆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其核心区域占地5000亩,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博物馆和丝绸之路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考古研究为博物馆建设提供支撑,数字技术则激发了文化遗产的活力。两个博物馆采用全息投影、VR展示、微缩模型、数字化复原、互动魔法墙等多种手段。在高科技手段辅助下,北庭故城的历史鲜活起来。
据了解,每年都有全国的中小学生前来研学,丰富历史知识,感受考古氛围。今年,遗址公园已接待游客9万人次。
▲在交河故城,一场天平乐府·丝路彩响音乐会正在上演。
暮色西沉,唐乐飘荡在交河故城,一场天平乐府·丝路彩响音乐会正在上演,游客席地而坐,静心聆听。音乐家用琵琶、筚篥、箜篌、古琴等中国唐代宫廷复原乐器,演奏了《圣明乐》《梦胡伎》《云中歌》等乐曲。
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得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唐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设在交河故城。交河故城见证了古代西域地区车师、高昌王国、高昌回鹘文明。吐鲁番学研究院副院长陈爱峰认为,交河故城展现了丝绸之路沿线有关城市文化、建筑技术、佛教及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及传播。
如今,交河故城活化利用历史遗迹,融入现代文化、音乐等元素,推出了“夜游交河”“夜读苏公塔”等活动,让沉睡千年的历史文化“活”起来。“下一步计划对交河故城进行三维扫描,通过数字化演绎,向游客展现交河故城的厚重历史。”陈爱峰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新疆历史文物展现场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锦护臂、神秘的楼兰美女干尸、凝聚丰富历史细节的出土文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以丰富的馆藏与优质展览内容,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
在中央财政资金支持下,202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二期新馆落成对外开放,日接待最高人次达到1.5万。
今年8月推出的“中华史册——新疆出土文献展”,展出文物150件/组,反映了汉唐至元明清时期新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宗教、交通、社会生活等各领域的风貌。
新疆因独特的自然条件,保存了诸多纸质文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长于志勇介绍,大量出土文献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实证了国家对于该地域的主权和治权。
一件件展出文献透露出生动的历史细节。其中,吐鲁番出土的文献《唐西州高昌县上安西都护府为录上讯问曹禄山诉李绍谨两造辩辞事》记录的内容,是粟特商人曹禄山因商贸纠纷将债务人李绍谨状告到安西都护府而得到官府解决的诉状辩辞。这件法制文书和许多官府文书一起,见证了唐朝中央政府对天山南北地区的有效治理和统辖。
于志勇认为,新疆出土的文献,对于深入研究和准确揭示国家治理新疆的历史,各民族交往交流的历史,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具有突出价值。
▲学生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参观展览
近年来,新疆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二期新馆外,和田地区、喀什地区、乌鲁木齐、伊犁州、阿勒泰、克州等地州市、县市30家博物馆新馆开馆;免费开放资金覆盖63家博物馆,26家博物馆进行展陈提升。在加强环境优化、提升硬件设施和展陈后,许多博物馆、纪念馆成为城市文化地标、旅游打卡点,全疆博物馆、纪念馆今年接待观众预计达700余万人次。
释放旅游消费潜力
10月24日,伴随着长鸣的汽笛声,“川和号”旅游专列载着来自四川成都的500余名旅客抵达新疆和田。这一刻,标志着中国铁路集团、文化和旅游部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启动的“铁路旅游援疆行动”正式拉开序幕。
“此次铁路旅游援疆行动,不仅为新疆的旅游市场开辟了新的路径,让新疆的旅游资源得以更好开发和推广,也以实际行动展示了国家对于新疆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燕乃敏说。
年初以来,各省市来区疆旅游专列开行55趟,累计送疆游客4.4万人次。旅游专列作为最直接、最有效的“送客入疆”方式,对活跃旅游市场、拉动消费增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各援疆省市和国铁集团的支持下,新疆已经成为全国旅游列车开行最为集中的方向之一。
多元助力旅游高质量发展
▲游客在昆仑山下露营
▲伊犁图开沙漠景区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2023年“冬日胜景”全国旅游宣传推广暨“新疆是个好地方”19省市旅游推广援疆活动,通过多主体参与、多地方联动、多渠道推广,进一步展现新疆文旅发展成果、助力新疆文旅资源开发和宣传推介。
活动上,文化和旅游部启动“送客入疆”旅游行动。其中,组织19个对口援疆省市的旅行社(组团社)与新疆地接社签订“送客入疆”战略合作协议,推动携程、同程、飞猪三家在线旅游平台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签订“送客入疆”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发挥平台优势,从线上线下两个渠道“送客入疆”。
携程集团副总裁、华西分公司总经理张国强说,携程将继续从线上线下两个渠道推进新疆旅游,在线上加大推广营销,把新疆美景、优质线路产品推向全球客户。同时,积极布局线下门店,让更多自驾游客来新疆。
近年来,19个省市坚持全面援疆、精准援疆、长期援疆,对口援疆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新疆迎来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民生受益显著增长的时期。其中,浙江通过“百团万人”行动深入实施“送客入疆”战略,推动阿克苏地区、一师阿拉尔市、各市援疆指挥部等单位联合出台《旅游援疆“引客入阿”奖励办法》,牵头对接南疆四地州游客互送互认,入阿游客近两年呈现爆发式增长。北京自2015年起组织开行“京和号”旅游专列20趟(2023年2趟)、旅游包机2架,输送旅客2万余人次,有力促进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上海自2017年起,先后开通“浦东号”“静安号”“泽普金胡杨号”“叶城零公里号”等主题包机,推进旅游包机“引客入喀”常态化。江苏也签订了“百万游客互送”协议,鼓励两地旅游企业积极开展包机、包列等旅游业务,组织游客互送,推动“百万江苏人游新疆”“百万新疆人游江苏”,促进两地市场互建、客源互送。
本次“冬日胜景”全国旅游宣传推广活动还紧扣冬令出游主题,启动了“2023—2024年欢乐冰雪旅游季”,各地将推出众多惠民措施,营造“火热冰天雪地”氛围。
“未来,我们会进一步挖掘资源潜力,大力开发冬季旅游产品,特别是支持北疆突出冰雪旅游主打品牌,深化‘冰雪旅游+’融合发展;支持南疆地区立足丝绸之路文化和民族风情旅游目的地定位,推出冬季沙漠雪景观光+民俗文化体验等精品旅游线路产品,穿点成线、以线带面,带动南疆整体旅游发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处长段玉明向全国发出“冬季到新疆来滑雪”的邀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