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出入——宋冬、尹秀珍双个展”由新绎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担任策展人。展区以“一刻·出入”为题串联起两个人的合作作品和个人作品,张子康介绍,本次展览试图探讨一种“个人展览”的呈现新方式。这既是保持艺术家独立个性的“个展”,又是相互对话、共融,并和观众的参与性产生密切联系的“群展”。“两位艺术家在通过一系列作品的不断转换中切换着视阈,呈现出外部变革与内在重建的变奏交织,以一场思想实验的方式,展示出生命历程的倒叙与回环。这既是一部个体生命之间彼此人同此心的个人观想录,也是一部属于集体变迁的历史和时代叙事,让我们有机会回望生命的历程,去审视、观察和反思一段经验,一种方式,一习传统,一隅文明,既指认历史,也指向未来,既指向个体,也指涉群体。”
新绎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发言
宋冬尹秀珍发言
“新绎·青年艺术年度国际项目:青年艺术家提名展”由张子康担任总策划。馆长张子康提出“青年艺术家提名展”将邀请持续活跃在艺术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策展人或学者作为提名者,通过他们丰富的从业经验和严格的学术标准,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挖掘、扶持有潜质的青年艺术家,以呈现当代艺术的前沿面貌和多元视角,展示新生代艺术家多维度的创作样态,激发青年艺术家创作的活力与创意。本次展览共提名了7位青年艺术家参与其中,他们分别为边云翔、廖雯、欧鸣、苏永健、艾玛·斯卡拉菲奥蒂、童文敏、尹昌志。在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中,他们以独到的视角和表达探索艺术的多维性,敏锐地反映社会文化的变迁,展现出当代艺术的新面貌。
馆长张子康还表示作为专业艺术机构,美术馆在坚守学术使命的基础上既要实现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还要积极参与社会教育和文化建设,为社会培养、扶持更多有文化素养、有创造力的青年艺术人才。“新绎·青年艺术年度国际项目”期待与青年艺术从业者们共同成长,一起打破艺术的边界,推动艺术与社会的交融。
据悉首届“青年策展人计划”计划于2024年8月实行,征集计划将于近期公布。
“一刻·出入”宋冬、尹秀珍双个展
“一刻·出入”宋冬、尹秀珍双个展由一件形似“旋转木马”的装置开启,《每个人都是太阳》作为二人的合作作品,位于展馆一楼中轴线上,也成为本次展览最受欢迎的打卡地之一。这件形似“旋转木马”的装置中间悬挂着着多个高低错落的大小圆球,置身于其间仿佛有种身处在无界宇宙中的错觉,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装置中心的木质旋转轴是由艺术家从各处收集而来的旧门窗制作而成。
宋冬、尹秀珍《每个人都是太阳》局部2022-2024年钢铁、旧家具、不同人穿过的衣服、影像、不同家庭使用过的窗户,交互式的公众参与
宋冬、尹秀珍《每个人都是太阳》2022-2024年钢铁、旧家具、不同人穿过的衣服、影像、不同家庭使用过的窗户,交互式的公众参与
本次展览展出了宋冬、尹秀珍近年来的多个作品系列,呈现出艺术家创作的不同面向,以此对应近年来日益活跃的实践状态。同时展览打破了传统的展示和观看方式,试图对于当下艺术家个展的建构与呈现的新方式进行探讨。展览布置充分利用美术馆的建筑特点,中间的中轴线空间一楼至四楼交替呈现两个人的合作作品和个人作品,形成一个相互循环的回路。
宋冬《舍利海》2022-2024年尺寸可变琉璃佛碎片、影像、灯光
宋冬《三生》2023年影像装置:无声,彩色,木质方盒、LED屏幕、影像、地毯
宋冬《放手》2023年装置:钢、玻璃、琉璃、冰、水、冷冻柜
尹秀珍《声音塔》2023年装置:白色空间,不锈钢、尼龙丝袜、机动车排气管消音器
尹秀珍《娟儿》2023年陶瓷装置:上色长方空间、娟儿的衣服、陶瓷、木质上色台面
尹秀珍《微宇宙》2023年装置:上色圆形空间、浴室梳妆镜、UV照片、玻璃、亚克力、不锈钢、咖啡、茶、墨、地毯
朝戈《远行者》150x160cm1988年布面油画
《远行者》创作于1988年,画面中的“白马”后来成为朝戈早期作品中的重要意象,表达了艺术家对草原成长经历的难以割舍,同时反映八十年代末期逐渐开始释放的人性。
喻红《繁衍》188cm×230cm1999年布面油画
进入新世纪后,经济腾飞与随之增进的文化自信,中国艺术家大量地参与了欧美艺术体系内的艺术活动,当代艺术收藏获得了更多的社会认可与群体基础。另外一方面,艺术市场的活跃,也将西方艺术作品直接带入了中国内地,使得国际与本土艺术品的收藏视野不再泾渭分明。
黄永砯《蝙蝠计划》局部33×560cm2003年纸上水彩
皆藤斋《自幻-皮带》140×95cm2017年布面油画
朱金石《项王势》180×160cm2016年布面油画
AustinLee《Lion&girl》2021年铝和汽车漆狮子:137h×68w×205dcm女孩:203h×140w×100dcm
“新绎·青年艺术年度国际项目:青年艺术家提名展”
边云翔《走廊》20215分53秒电脑生成动画
廖雯的艺术实践涵盖雕塑、影像与表演。她创造的兼具有原始感和未来感的类人类雕塑,以极强的张力摇摆于规则与突破禁忌的边界之上。她汲取来自木偶学、神话仪式人类学、医药学、艺术史和日常规则的营养。提名人冯博一指出廖雯作品中想象与重构的方式,可以在她所规约的身体“魔块”中,折射出她内心的抽象表现不确定作用和难以把握的无限变动,抑或超然物外地可以触摸到“形而上的轮廓一-既纠结于矛盾的角逐,又掣肘于对抗的平衡,并透过时光的隧道去发现、思考和想象个人的现实处境。
童文敏的创作常常聚焦于外部环境与个体感知的交叉地带,通过看似背反逻辑的行为,激发微妙且具启发性的行动及其视觉诗意。通过时常简化的或具规律性的动作,在语义丰富的情境中提示身体与行动的寓言性品格。提名人凯伦·史密斯指出从童文敏的影像作品《废墟计划:仿佛从世界消失》中能看到童文敏对自然以及我们在自然中体验的乐趣。通过影像观看这样一场行为表演,观众能够体会到童文敏在她的创作中所探索的身体经验及人类感知。
童文敏仿佛从世界消失主照片-L
苏永健作品涉及的媒介范围比较广泛,即一方面包括电媒介、物材料、机械制造、机器学习及跨学科、跨领域合作等媒材和式,另一方面还包括对技术编织下的物、机器和然三者的本体、边界与新型抗衡关系展开探索和思辨,其主题大多涉及新科技与人类发展头条的深刻思考。提名人冯博一谈苏永健的作品,认为他的作品主要以算法演化数据、程序和主体装置等技术手段和视觉语言,展开对人类身体动作生成、演化与迭代的实验,形成了一种可交互的机制,而这样的反馈系统则显现了他创作思考的过程性与实时性,以及身体情景化的参与,从而增强了感知的互动性与体验感。
苏永健《心术》100×100×130cm2019
尹昌志的创作实践主要以绘画的物质框架、平面性和空间结构进行展开,突破绘画的历史惯例和程式化表达,试图在物料之间形成的关系中重新探究绘画的边界和可能性,以步步紧逼的方式直面绘画本身,对其物质化的肢体进行重新检验、解剖和缝合,并为之“量体裁衣”。提名人凯伦·史密斯认为尹昌志每张画的结构都或多或少符合我们对常规绘画的想象。然而有些作品的形状却是不规则的,甚至显得怪异。但他的作品营造出一个不同寻常、色彩绚烂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我们可以尽情地发挥想象力,因为观众从中看到了什么,画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