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33号,令人震撼的中国国宝,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大英博物馆,它成立于1753年,最初的它,仅仅用于放置一位医生捐献给国家的收藏品。

一场战争,这个博物馆多出了上万件中国文物,而这些文物,也恰巧成为了这些盗贼所犯罪行的物证。

1900年,一群强盗冲进了圆明园,他们将能拿走的文物尽数拿走,而那些拿不走的砸掉烧掉,一场大火将这个万园之园烧的一干二净,只留下断壁残垣,供后人铭记。

中国丢失的164万文物,有不少都被大英博物馆所藏,33号展厅,又称何鸿卿爵士中国与南亚展厅,名称由来是因为1992年,一位来自中国香港的商人何鸿卿,出资建设了这一展馆。

33号厅以他的名字被命名,而该展厅也被永久性存放中国文物,仅这一展厅就存放了2.3万件中国文物。

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乃至中国上下五千年,从文物中体会到中国历史。

以玉器为代表的石器时代,以青铜器为代表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出现的陶器、漆器。

除此之外,还有绘制精美的唐三彩、丝绸、书画,每一样无不价值连城,代表着中国的文化底蕴。

东晋画家顾恺之所所名画《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就被存放在33号展厅,提起这幅画大家可能并不熟悉,但其创作的背景大家肯定都很熟悉。

西晋有一位出了名的皇帝,他听大臣说百姓没有饭吃,饿死了许多人,便好奇地发问:“为什么不吃肉糜”就此成为千古笑谈。

而其妻子贾皇后,凶悍矮丑,却手腕高超,促成了“八王之乱”。

两朝重臣张华,为国思虑,为此写下历史名篇《女史箴》,文中讲述了历代贤德女子的例子,想以此劝诫贾皇后,《女史箴》流传很广。

后来,东晋画家顾恺之,根据此文分段配图,作画《女史箴图》被后世称之。

1903年,一位英国军官,带着这幅画卷来到大英博物馆,他只是觉得上面的翡翠套环值钱。当时,在大英博物馆工作的历史学家在看了之后,意识到这幅画的价值,最后仅以25英镑的价格将这幅画买下。

这幅《女史箴图》的原作早已经遗失,大英博物馆所买下的这幅是唐代摹本,另有一幅宋代摹本现今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中国玉制品历史源远流长,而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玉器体系,也同样完整,从公元前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清朝时期的玉器,馆内均有所藏。

这其中较早的有一件出自公元前4500年到公元前2500山东汶口文化的玉斧,它用整块的黄玉制成,上面钻有两个有规则的小孔,在形状上和普通的斧头并无区别。

这件玉斧并没有任何实用性,只是当时贵族祭祀的工具,但却充分的证明了玉器脱胎于生产工具这一论断。

除此之外,大英博物馆还展出有同一时期,长江下游良渚文化与东北地区红山文化的不同玉器。

长江下游良渚文化所造大型玉琮,内圆外方,表示天地通融,玉身刻有鸟纹、兽面纹,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的崇拜。

东北红山文化展出的则是玉冠、玉猫头鹰等文物,这些则展现了当时使用者的财富与地位。从中可以看出同一时期,南北文化的交锋。

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文物之全,毫不夸张的说,涵盖了中国的上下五千年历史。

自夏朝开始,青铜器将石器所取代,主流的文物也就从玉器变成了青铜器。

中国古代认为,鸮善于夜行,能通鬼神,便将鸮作为纹饰做成青铜器,也就制成了这个外表凶猛,但又带有敬畏的青铜礼器,其中蕴含着中国古代对于自然以及自然生物的崇拜和尊敬。

与其一同被展出的还有一座商朝青铜双羊尊,它的外形是两只连体的公羊为状,尊口置于羊背,羊头可作为提手,四脚为支撑,外形大气。

尊身上刻有龙面饕餮纹和鱼鳞纹,与四羊方尊很像,但又带着其独特的风格。

这座双羊尊,外形精妙,考古价值极高,仅此一件,是大英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西周早期的康侯簋,来自于河南,原本藏于圆明园,同样是祭祀用的礼器。

这件文物,最为奇妙的工艺,就是把手的造型:像一对长着尖牙和方耳的猛兽正在吞食小鸟。这种工艺活灵活现,在当时已经称得上是顶尖的了。

而其底部所刻的24字铭文则更具历史意义,也是被它被称作康侯簋的原因,上面记载了公元前1050年,周武王平定商代遗民叛乱之后,封其幼弟康叔为侯,戍守于商人旧地“卫”,它也是西周初期重要的历史证物。

大英博物馆中,还展出有自汉代到明清时期的漆器,其中有一款漆剔彩盘,盘中描绘了滕王阁在唐初举办雅集盛会时的图景。

最为珍贵的是,盘子底部还刻有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诗作,并著有“弘治二年(1489)平凉王铭刀”的款识。

在所有漆器中,还有一款黑漆方盒,它出自明朝,同时也被称为16世纪漆器镶嵌的典范。

盒子上的图案如同一副精美的木板刻画,和彩盘一样,同样刻画了一场文人雅集,而这场几百年前的聚会,就以这样的方式被刻画在这个小盒子上,供后人欣赏。

玉器和青铜器,能够体现出中国古代,古人对于自然的崇拜与敬畏,后来传入的佛教,则丰富了中国古代的精神信仰。

大英博物馆中,收藏有中国不同时期,不同材质,不同大小的佛像。馆中最雄伟高大的,就是隋朝时期所造,一尊高达6米的阿弥陀佛大理石像。

它曾被分为三块,运到大英博物馆,从其底座的铭文上,还能够证实,它原本被供奉在河北省的崇光寺。

高大并不是这些佛像中唯一的看点,在馆内,还有一尊仅有19厘米的唐代镀金菩萨像,虽然其不如那尊大理石像高大,但其细节的刻画却极为精妙,它身体微倾,衣带随风舞动,仿佛在空中飞翔。

在其收藏的众多明清佛像之中,最具有意义的是一款明朝永乐年间的,释迦牟尼鎏金青铜像。

整尊青铜像整体分为三个部分,双层莲花座、座上的佛像以及身后以火焰和缠枝花纹为光轮的靠背。

佛陀坐于莲花座之上,双眼下视,神态安详,右手指头触地,做降魔印。整尊佛像既带有中原佛教色彩,又带有藏传佛教的色彩,它被认为是两大佛教相融的典范,其本身具有较高的艺术意义。

大英博物馆最为重视的展品,还是馆内的唐三彩。唐三彩名为唐代彩色釉陶,其融雕塑、绘画与制陶工艺为一体,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艺术瑰宝”。

馆内收藏有一组墓葬唐三彩俑,共有13件,它们的大小也接近真实的人、畜,不仅精美,而且人物出神入化。从中能够回望盛唐时期的繁荣,也能够看出当时彩陶工艺的高超。

从丝绸之路到大航海时代,中国瓷器一直都是外国人所追捧的热品,大英博物馆中的瓷器自然也不在少数。

比如景泰蓝云龙纹盖罐,这个盖罐也被称为掐丝珐琅瓷坛,因其制作工艺独特复杂,因此异常名贵,盖罐口沿上有“大明宣德年制”字样,由此推测,它可能曾经是明宣德皇帝的御用物品。

除了这件瓷器之外,其余多数瓷器都是来自一位大维徳爵士的捐赠,他为大英博物馆捐赠了共计1700件瓷器。

这对元青花的发现,打破了瓷器界“元代无青花”的定论,奠定了元代青花瓷的研究基础。

其中大多数都极为精美,而称得上是稀世珍品的,有一个元代龙泉窑出产的八角瓶。它采用了一种复杂的工艺,腹部露胎开光八个窗口,展现出高浮雕模印的八仙纹,使赫色的内胎与淡雅的青瓷釉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一是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从中国抢走的文物,其二是当时一些来华的外国人从中国偷走的文物,其三则是外国人勾结当时的军阀和奸商,以极低的价格买下偷运出境的文物。

而对于这些各国流失的文物,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通过了《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

但是对于这一公约,18家西方著名博物馆,发表了“环球博物馆价值”宣言抵抗,反对把包括战争中用掠夺等非正常手段,所获得的文物和艺术品归还给原属国。

大英博物馆给自己的定位是,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对艺术、自然历史和科学的理解和认同。

大英博物馆回应国际追讨流失国宝的压力时,也同样坚持认为这些文物应该留在自己手上,理由是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这些文物。

对于西方的态度,何伟亚教授说:“我认为他们可能对收回那些文物不抱幻想,因为这种要求不仅触及中国的文物,而且触及了博物馆中从其它国家得来的文物。”

中国香港商人何鸿卿,虽然没能将这些价值连城的中国国宝带回,但他捐助了200万英镑,将旧展厅改造扩建,才能让这些中国文物,在国外被统一展出保护,否则它们也只能倒在破烂的藏室中吃灰,最后破损。

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大英博物馆也曾多次来到中国开办展览,这些中国文物也得以被英国重视起来,这不仅仅是双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同样是国家之间友好往来的证明。

大英博物馆历经250年,经过数次改建扩建,至今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博物馆,其中蕴含的不止是中国的文明,也展现着世界各地的文明。中国文物在其中绽放着属于它的夺目光彩,回首那些中国文物,无不向世界宣告着中国的文明与智慧。

THE END
1.直播逃离大英博物馆,带国宝回家小说同好作品推荐直播逃离大英博物馆,带国宝回家 阳光开朗干脆面 大类:都市言情小类:都市异能字数:14760字阅读:529579次 更新:23年09月01日状态:正在拼命码字.. 简介:宋明穿越平行世界,面对被关押在博物馆的文物束手无策?没关系,我有智商鉴定器,不仅可以鉴定傻*智商,还能修改万物灵智!直播:【带国宝文物逃离博物馆!限期一个月!】https://b.faloo.com/look_1_1352253_1.html
2.《逃出大英博物馆》第三集foxx爸爸逃出大英博物馆【带你走进大英博物馆第二季】 全43课 王依依学习小课堂 03:38 “今生种花,来世漂亮” 煎饼果仔呀 211.2万914 02:44 第一集4k版 煎饼果仔呀 51.6万271 24:45 【央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6-10集 央视纪录 06:34 当藏族少女遇上野生纪录片导演… “卓玛我总跟我说谢谢我,让她成为了主人公,可https://m.bilibili.com/playlist/pl2550655418
3.没一个中国人能笑着离开这,大英博物馆展列文物,都是掠夺中国的00:13 大哥野地里采蘑菇,拔出来的那刻,这是人干的事? 00:13 外国小伙挑战极限运动,别看他一脸轻松,内心其实也不慌! 00:13 帅哥钟爱替他人背锅,本以为是说着玩,结果竟然变成真的背锅侠 00:13 帅哥出门遇见美女,仅对视一眼,就明白什么是红颜祸水 网易https://www.163.com/v/video/VIC8RKEMD.html
4.众声喧哗与历史叙事:大英博物馆“潜光藏耀的世纪”观展记图1 大英博物馆大厅的特展海报展览始于入口处若干黑漆漆的人物剪影,他们样貌难辨,似乎暗合“潜光藏耀”的主题。进入展厅,一时间众声喧哗,隐藏者发出声音,开始自我讲述。十九世纪之所以被策展人称为“潜光藏耀的世纪”,原因在于在主流叙述中,人们对晚清百年的感知主要是负面的。简言之,这一时期大清国力由盛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0998046590554367&wfr=spider&for=pc
5.大英博物馆:雍正瓷器集中国古代色釉瓷器之大成,是瓷器历史上最这件葫芦瓷瓶是被著名的收藏家张永珍以高价拍下,这件作品并不是她第一次竞拍瓷器,在此之前也曾一掷千金拍过不少珍贵的瓷器。在2002年,张玉珍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用4150万港元竞得清雍正粉彩蝠桃橄榄瓶,而后慷慨捐给上海博物馆。而此件清乾隆粉彩“万寿连延”葫芦瓶之所以拍得如此高价,其本身的价值是不可不说http://m.taoci52.com/t/15691.html
6.金立言:明末清初的景德镇民窑人物题材瓷器余白 处题诗 :“斜倚熏笼坐到明,颛听春雷第一声”。两句诗的来源不同,分别摘取自白居易 的《后宫词》及《西厢记 ? 长亭送别》。机缘巧合的是,本展中的另一件青花瓶也题写 相同的诗句“颛听春雷第一声”(展品 125) ,仕女旁加绘童子多人,表达高中科举的 寓意显而易见。值得关注的是, 上海博物馆收藏http://icrc.hbu.cn/cgzs/14302.jhtml
7.大英博物馆的瓷器乾隆盛世篇乾隆一朝瓷器上的装饰新奇怪巧、富贵华丽,不惜工本,繁缛之风日趋,特别至晚期此风更炽,以致令人生厌。乾隆之初尚袭雍正,不过很快就改变了风格,乾隆喜欢追求奇淫怪巧的装饰,多次要求督陶官唐英烧制新奇瓷器,各种粉彩、珐琅彩、斗彩、单色釉、仿古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1008703.html
8.大英博物馆瓷器成化篇同一种颜色有深浅浓淡的变化。主要采取勾勒平涂工艺,花朵只绘正面,无反側之别,衣着都是有表无里的一色单衣,山石无凹凸之感,树叶只有阳面,无阴阳向背之分,树不皴皮,画面古朴典雅情趣盎然。多小巧玲珑,精致秀美。 下面是大英博物馆的成化瓷器,请观赏。https://www.meipian.cn/1j60ga7p
9.拨萝卜生候子不盖被据了解,北京艺术伞连锁培训机构的注册名称是北京小蕃茄教育咨询公司,成立于2012年,主要为2-14岁少儿提供美术、书法、陶艺培训课程,规模最大时在北京开设过9家门店。,大英博物馆获捐1700件中国瓷器:价值高达10亿英镑,很多都是上乘珍品 张晓刚:中方敦促美方立即停止武装台湾,停止破坏台海和平稳定的危险行径。民进党当局出http://ljeca.com/index.php/mobile/index/lian.html?id=unasbm-927171
10.[转载]大英博物馆藏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是民国仿古瓷以上文字是我找到的关于大英博物馆藏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最具可信度的介绍文本(撰文于汐)。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文本,但都大同小异。从文本中我们得到的信息是:英国人大维德爵士是一个中国古瓷器的收藏者,1929年前来中国淘宝,在购得一些清宫藏瓷及其他古玩后,结识了福建旅英华侨吴赉熙。吴赉熙将两只写有“至正https://blog.sina.com.cn/s/blog_669e82e70102vexs.html
11.我是一盏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小玉壶,我想要回家《逃出大英博物馆》用三集的篇幅和“文物拟人”的手法,讲述了一盏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自大英博物馆逃出后流落街头,遇到了来自中国的杂牌记者张永安,在他的帮助下回到了中国,完成了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们交给她的任务。 | 《逃出大英博物馆》海报 2023年初,大英博物馆被盗的消息引发关注,不少网友希望“拍一部动画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579809
12.逃出大英博物馆火出圈!细说中国名品瓷器雕塑细说中国名品瓷器雕塑 “你要带我回中国吗?” “是盏,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 近日,一部自制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上了热搜,讲述的是一盏中国玉壶“逃出”大英博物馆寻找回国之路的故事。 这部短剧细节满满,颇有创意,网友们纷纷表示:“看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https://m.douban.com/note/853611609
13.“明代晚期瓷器研究”学术研讨会召开在馆藏瓷器研究部分,中国国家博物馆丁鹏勃对大英博物馆藏青花瓷板的题记、瓷画、性质进行了考证和对比研究。天津博物馆刘渤对20余件明代晚期景德镇窑人物图像瓷器进行了比较研究。故宫博物院黄卫文整理统计了清宫旧藏嘉万御窑瓷器在清宫中的存贮和使用情况,并就这一时期明代御窑瓷器生产和使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中国国https://www.chnmuseum.cn/yj/kydt/202211/t20221104_25768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