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丨科技力量让博物馆“炫”起来

“走,一起去逛博物馆!”约上三五好友,去博物馆“探古访今”正成为一种全新的出游方式。

近几年,随着国潮类节目的走红,文博游成出游“新宠”。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全国各地博物馆推出丰富的打卡活动,如盖章、答题、互动体验等,各色文创产品、数字文物,为文博爱好者提供博物馆全新的“打开方式”。

在位于北京的瞭仓数字藏品博物馆,观众在一间以永定河生态为主题、展示动态画作、实景照片和人工智能生成画作的展厅里参观(5月14日摄)。

为什么要去博物馆?

博物馆里有文明绚烂之美。作为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人类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场所,博物馆集中了过往人类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无论是精妙传神的书法绘画、流光溢彩的瓷器玉器,还是巧夺天工的织绣、惟妙惟肖的雕塑和造像都反映了不同时代人类思想和工艺的最高水准,值得反复玩味。这些历经岁月留存下来的器物、绘画、雕刻、文件、建筑,再现了历史上各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只要细心体察,博物馆能让观者“见物如面”,带你穿越时空,与古人与异域来客展开心与心的对话。

博物馆里更有向史而新、美美与共的力量。在尊重、发掘和保护自身文化遗产的同时,越来越多有识之士也看到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对提升本国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意义。中国近年着力加强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交流,积极推动文化遗产领域国际合作,在古代文明研究、联合考古、古迹修复、博物馆交流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合作修复希瓦古城,中国“文物医生”帮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修复,中国援助尼泊尔完成神庙建筑群文物本体维修……同时,2019年意大利返还数百件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在海内外引发了强烈反响,反映出对历史和文明的尊重日益成为各国共识。

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科技的力量”展览。视觉中国供图

科技为现代博物馆插上翅膀

当前,我国博物馆的功能正在从传统的展览教育和文物保护向休闲娱乐、教育和文化旅游转变,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正在利用现代科技,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创新展览形式和服务手段。“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中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博物馆成为了一个参与性、互动性更强的文化场所。

家长带着孩子在中国科技馆举行的星宇探索之旅—中国载人航天空间科学与应用科普展上拍照留念。视觉中国供图

博物馆怎么逛?送你一份观展指南

·到中国国家博物馆领略“科技的力量”

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科技发展之路,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科技的力量”展览就对了。

该展览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的首个中国科学技术通史专题展览。展览内容上起甲骨文中的日食记录和干支表,下至“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等当代科技成就,分为格物穷理、天工开物、西风东渐、走向复兴4个部分,共计展出文物400余件(套),模型50余件,辅以图片图表、多媒体展示和互动项目,提纲挈领地勾勒出从古至今中国科学技术与工业发展历程的基本脉络,着重展示不同时期科技的发展特点及突出成就。本次展览还展出了多件(套)近年新征集文物,着力反映了新中国科学研究和产业技术发展历程。

据了解,该展览为长期展览,展览地点位于中国国家博物馆2号中央大厅。

·到中国科学技术馆感受中国星际探索历程

要说最近的大火话题,“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圆满成功”一定有一席之地。天舟六号的成功发射,不仅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更唤醒了很多人对我国星际探索历程好奇。中国科学技术馆的“星宇探索之旅——中国载人航天空间科学与应用科普展”就为人们开启了了解这些知识的窗口。

据了解,该展览面积约2000平方米,包含“星海之路—载人航天工程及空间应用系统发展历程”“宇宙之理—空间科学与应用成果科普”“国家太空实验室—空间站科学实验设施演示”“蓝星之外—载人月球探测体验”“探索之心—载人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弘扬”等10余个主题场景,展项30余件,通过“数字技术+沉浸式交互体验”,让观众身临其境遨游“浩渺宇宙”。观众可以了解国家太空实验室的基本情况,感受巡天望远镜的震撼,体验空间实验的奇妙。

·到北京自然博物馆了解身边的绿色“朋友”

夏天已经到来,树木繁茂。但是,你真的了解你身边的树木吗?北京自然博物馆的“一树花开·中国树木文化展”或许能让你更了解我们身边这些默默无言的“朋友”。

该展览通过“识木”“用木”“崇木”“惜木”4个部分,结合110余件精美展品,从多角度向观众宣传展示我国优秀的传统树木文化。“识木”部分带领观众走进树木的世界,追溯数亿年前最早树木的出现,了解自然界中树木的种类和树干的结构特征。“用木”部分讲述我国先民在长期与大自然的相处过程中,如何利用树木资源改善生活。“崇木”部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对树木的崇尚。“惜木”部分则介绍了树木的重要性,和我国从古至今对森林和树木采取的各种保护措施。

该展览将开放至9月17日,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临时展厅开展。

·到中国地质博物馆认识“天外来客”

在静宁的夏夜仰望星空,可能会看到流星划过。“星坠至地,则石也。”陨石作为来自天上的“星星”,带来了宇宙、太阳系和地球形成的有关信息,也为研究地球生命的起源甚至外星生命提供了线索,让人类对于遥远星空的无限向往有了可以依托和触及的实体。

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展出的“来自太空的礼物——陨石”展,为我们提供了了解陨石的一个窗口。该展览分为“神秘陨石”“飞向太空”“月壤探秘”“文创天地”4个部分,展出了种类众多、品质靓丽、学术价值较高的陨石标本,并以陨石为媒,展示了我国在深空探测特别是月壤研究等方面的科研成果。

在这里,观众可以欣赏到月球陨石、火星陨石、灶神星陨石等珍稀陨石,可以亲手触摸广西南丹陨石,还可以了解诸如陨石形成、分类、鉴定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观众在位于北京的RE睿·国际创忆馆体验展示兵马俑影像信息的VR设备(5月14日摄)。

线上博物馆,让你近距离与文物“互动”

近年来,博物馆利用各种科技手段,打破时空的物理限制,让公众能够在线上“参观”各种精美展览。那么问题来了,当我们可以在线下实地参观,线上博物馆的吸引力又在哪里?事实上,数字博物馆,或者线上展览,并不是一个特殊时期替代线下的B计划,而是体验博物馆的另一种选择。

逛线下博物馆时,文物往往被摆放在展柜中,与观众有一定距离;而在线上,观众可以很好地与文物“互动”,进行个性化参观。“在线下经常只能看到两面或三面的角度,而且有玻璃隔着,难以仔细观察文物的细节。而线上博物馆有些文物有720°视角,而且能够放大缩小。”柯桃说。

3月24日,青少年观众在上海科技馆内参观。新华社记者?陈爱平摄

阅读延伸:科技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现在世界上大致有以下4类博物馆:历史博物馆保存历史文物、传播历史知识;艺术博物馆提供美学欣赏和教育功能;科学博物馆则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行业博物馆展示该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科学博物馆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即自然历史博物馆阶段、科学与工业博物馆阶段、科技中心阶段。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科技馆”,是随着西方工业革命而逐渐兴起的一类博物馆。

《中国科普统计(2022版)》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建成运营的科技馆共有488个,建筑面积合计371万平方米,其中展厅总面积180万平方米,年度总参观人数达到了6300万人次。2022年全国共有科普专职人员10971人,科普兼职人员5.8万人,注册科普志愿者7.53万人,平均每个场馆拥有科普专职人员22.5人,科普兼职人员119人,注册科普志愿者154人。

THE END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展览展出了来自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馆藏的陶器、青铜器、金银器、雕塑等279件(套)珍品。“展览以‘美’为主题,展开一幅关于古希腊的生动美学图卷,让每名观众在观展中思考与‘美’的联系。”国家博物馆国际联络部主任、中方策展人朱晓云介绍。 https://www.mct.gov.cn/wlbphone/wlbydd/xxfb/zsdw/202412/t20241210_956782.html
2.在国博读懂文化中国:当2026件古代文物化作一部“立体史书”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中国”基本陈列是世界上唯一系统展示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灿烂文明的展览,也是国家博物馆中最受观众欢迎的展览。展览共展出文物2026件,其中包括一级文物521件,它们化作一部立体的历史书,凝结于跨越时空的文物之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时间仿佛凝固在一件件横跨千年的文物之中,这些承载着古代中国智慧的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558210
3.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是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建筑面积近20万平米、拥有48个标准展厅。国博现有藏品数量140多万件,涉及甲骨、青铜器、瓷器、玉器、金银器、钱币、佛造像、古籍善本、碑帖拓本、墓志、玺印、书画、雕塑、漆木家具、砖瓦石刻、珐琅器、玻璃器、丝织品、工艺品、老https://www.maigoo.com/citiao/56614.html
4.博物馆专题2008年5月,国家自然博物馆入选国家文物局首批79家中国国家一级博物馆。 国家自然博物馆紧邻凉水河畔,规划用地5.77公顷,实际馆舍建筑面积23246平方米,其中展厅9987.8平方米,重点展示地质、古生物、古人类、动物、植物、海洋生物、人体、中医药、微生物和生态等内容;教育空间区316.66平方米;藏品库房区5501.84平方米;实验修https://www.meipian.cn/54l12mk3
5.中国国家博物馆民国九年11月(1920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成立[3]。 民国十五年10月(1926年),正式开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12)1949年10月,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隶属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 1950年3月,成立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设址在北海团城,不久迁入故宫西华门武英殿。 https://baike.sogou.com/v238096.htm
6.《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后感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不远处就是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丰富的收藏和陈列,展现了中华民族祖先开创至今的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明史诗,是一座以历史与艺术为主、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该馆文物收藏极为丰富,陈列展出的文物十分精美,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堂。https://www.360wenmi.com/f/filel25ue2w4.html
7.新闻喜讯!湖南博物院“王者归来—中国古代青铜器巡礼”入围第展览展出300余件青铜器珍品,其中本院遴选出100余件并从中国国家博物馆及省内外10家文博单位收藏的200余件有代表性青铜器。大多为国家一级文物,不少是青史留名的重器或备受关注的“明星”:“天亡”簋、人面纹方鼎、象纹铜铙、豕尊、皿方罍、动物纹提梁卣等为国宝级文物(国家一级文物甲等),其中“天亡”簋和https://www.hnmuseum.com/zh-hans/node/9612
8.头条文章中国国家博物馆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 建党百年特展在首都博物馆拉开帷幕 首博简介: 首都博物馆于1953年开始筹备,1981年正式对外开放,原馆址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孔庙。作为北京市“十五”期间重点文化建设工程,首都博物馆新馆建设项目的立项申请,于1999年得到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2001年经国家发改委报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699367423738529
9.国博国家博物馆是一座以历史与艺术为主、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集文物征集、考古、收藏、研究、展示于一身,将系统收藏反映中国古代、近现代、当代历史的珍贵文物。展出中国最顶级的文物,经常能在历史教科书中见到。http://www.weixiannet.com/
10.国家博物馆观后感(精选14篇)国家博物馆真是一个汇集各方精华的地方!无论从历史、文化,古代还是现代,都有能打动你的内容。我带着这样的感慨走进了国博最著名的展馆:复兴之路馆。 那是一个让每个中国人重温建国历史的地方,走在展馆的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沾满先烈鲜血的遗物之间,我忽然想起了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我们万众一心https://www.fwsir.com/xinde/html/xinde_20161105112228_348218.html
11.五千年星汉灿烂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笔记机核GCORES休展,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涡纹四系彩陶罐(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象征,被誉为“彩陶王”) 玉琮(新时期时代,良渚文化的代表性礼器)。 夏商西周时期 特别提示:我认为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的八个小展区中,展出文物科技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综合水平最高的展区,其中展出的青铜器件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84020
12.广东省博物馆2020年7月15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文物局)和广东省博物馆主办,广东省潮州市人民政府协办的“雕绘乾坤——潮州木雕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共展出广东省博物馆、潮州市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160余件(套)展品,包括明清及近现代的潮州木雕精品、当代著名潮州木雕大师的作品以及部分https://www.gdmuseum.com/cn/col48/15355
13.北京国家典籍博物馆游玩攻略简介,北京国家典籍博物馆门票/地址/图片/介绍 国家典籍博物馆,于2012年7月经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国家图书馆加挂牌子成立,国家图书馆同时成为国家典籍博物馆;在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于2014年9月9日国家图书馆105岁生日当天正式开放。该馆是我的一个家典籍博物馆,为国家图书馆增加了一种全新的图书典籍阅览形式。自2014年8月1日起,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始接https://you.ctrip.com/sight/beijing1/2737301.html
14.让历史昭告未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大型展览《复兴之路》巡礼此次《复兴之路》复展中加大了文物使用量,从2009年展出时的约1150件(套)增加到如今的1280件(套)。据承办本次《复兴之路》基本陈列的国家博物馆展览二部主任、基本陈列项目组负责人曹欣欣透露,“从数量上看好像只增加了百多件,实际上包含在这1280件(套)中的此1150件套也已非彼1150件(套),因为此次复展已把上次http://www.cflac.org.cn/ysb/2011-04/11/content_22487948.htm
15.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员赴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学习清华大学科学10月29日下午,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员及清华大学科学史系部分博士后一行共21人赴中国国家博物馆集体参观学习,重点观摩学习国博新近推出的“科技的力量”展览。“科技的力量”展览近现代部分策展人、国博陈列工作部副主任、研究馆员张维青老师接待讲解。 “科技的力量”展览系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的首个中国科学技术通史专https://tsm.tsinghua.edu.cn/?p=9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