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地方如果觉得没什么可看的,不如去当地的博物馆转转吧。无论它被评为几级,无论是省、市、县、乡,任何体量的博物馆对于知识的积累都会有帮助。
朔州,听名字就能感觉到这里曾占据北方重要的地理位置。而它在历史上的曾用名是——马邑。
(一)马邑博物馆
朔州的朔城区古称马邑,早在两万八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就已有“峙峪人”生活的痕迹。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军出雁门关,北击匈奴,在今朔城区一带筑城养马,备胡入侵,因此得名“马邑”。
北齐时期迁置朔州,直至清代皆为州郡府治。朔州的地理位置绝佳,环山蔽护,桑源东流,边塞屏藩,安系中原。虽屡有战争,但同时也催生出多样的文化与灿烂的文明。
造像厅中有一组《辽金石雕彩绘十六尊者坐像》,每一尊都是国家一级文物,2013年出土于朔城区原预制厂院内。这组雕像保存完整,刀工洗练,技艺精湛,实属珍贵。
十六位尊者体型写实,通体彩绘,他们形态各异,神情生动,透过厚厚的玻璃似乎都能感到他们在聊些什么,为了什么而困惑烦恼,又为了什么而开怀大笑。
铜器厅内重点参观了八角形楼阁式三足香炉,介绍中说该香炉通高163厘米,1939年被日军自内蒙移来。
香炉又称焚表炉,炉下部为圆形三足,上部为二层楼阁,平面八角形。顶部有残缺,铸有铭文50字,另有满文。无论从体型、纹饰还是铸造工艺来看,都是现存少见的铜炉精品。
另外还有一件西汉雁鱼铜灯,这里的是复制品,馆方介绍说原物调中国国家博物馆长期展出(那朔州市博物馆里那件也是复制品吗?)。虽然以前看过不少雁鱼铜灯,造型差别不大,但此灯的彩绘之清晰是以往少见的。
具体的介绍放在下文的朔州市博物馆再说。
对于字画虽不甚了解,但却很喜欢欣赏这些古籍善本,那上面记录着历史,保存下来实属不易。
石刻厅展示了拓片、墓志、碑刻等文物,刻写在石头上的文字看似坚固,但在漫长岁月中能够幸存下来的也是凤毛麟角。
这件元代砖雕壁画出土于朔城区沙塄河乡官地村元墓内,描绘了一幅元代社会的生活场景,分为主题壁画和仿木构建筑彩绘两种。主题壁画又分为备酒图两幅、山水屏风图三幅、奉茶图两幅。
虽然墓室壁画保存比较完整,彩绘颜色也不失鲜艳,但布展方式却给我们带了了诸多不便,想近前看清细节挺费劲的(其它展厅的橱窗反光也非常严重)。未来要是能更换一种方式就好了,这么完整且年代久远的文物值得被更好地展示。
(二)尉迟敬德庙
朔州是尉迟敬德的故乡,这里有一座专门讲述他生平的纪念庙,在马邑博物馆旁边。因为总在门神画上见到这位大人,心里早就觉得熟悉。但其实并不十分了解为什么他会化身门神,张贴在家家户户门上。
尉迟敬德(公元585-658年),名恭,善用马槊(shuò,古代兵器,长杆矛),以勇武者称。隋末为刘武周偏将,唐武德三年(620),秦王李世民征刘武周,降唐。后从秦王讨击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徐圆朗等,每单骑入阵,屡立战功,授秦王府左三副护军。
武德九年(626),玄武门事变爆发,尉迟敬德射杀齐王元吉,为秦王夺嫡首功之臣。唐太宗贞观初年,进拜右武候大将军,赐爵吴国公,后历任泾州道行军总管、襄州都督、同州刺史等职。
贞观十一年(637),改封鄂国公,代袭宣州刺史。贞观十七年(643)致仕,授开府仪同三司。太宗征辽,起并州都督,谥曰忠武,陪葬昭陵。
简单了解过尉迟恭的一生,再结合庙中的介绍,就会明白他为什么会化身门神了。据说唐太宗晚年经常噩梦缠身,夜不能寐,尉迟敬德与秦琼遂身披铠甲,彻夜守卫寝宫门前。后太宗命褚遂良绘二人之形于门上,以镇鬼神。后传入民间,尉迟与秦琼逐渐成为“中华门神”。
现在想想,能安安稳稳地睡觉、清清爽爽地起床,真是莫大的幸福呢。辛苦了,门神。
(三)朔州市博物馆
朔州市博离崇福寺大景区有些距离,我们把它安排在了从朔州启程去往鄂尔多斯的路上,大概不到一个小时能参观完。
博物馆以朔州古代文明为主线,分为六个单元展现朔州的历史。不同于刚刚介绍过的马邑博物馆,朔州市博涵盖的范围更广、涉及的整体知识更多、展馆体量也更大。
略感遗憾的是有几间展厅的展板与雕塑占据的比重过大,显得有些空洞。虽然博物馆建筑本身并不小,不过可供参观的地方不多,胜在人少安静。
把雁鱼铜灯单拿出来介绍一下(文字整理自马邑博物馆)。这里的牌子上没写是复制品,跟马邑博物馆介绍的有出入,也没有详细的说明。
1985年出土于朔县照什八庄西汉墓。雁鱼灯通高53厘米,全系铜铸。整体作鸿雁回首衔鱼伫立状,由四部分套合而成(雁首颈连鱼、雁体、灯盘、灯罩)。身两侧铸羽翼,通身彩绘。
雁在古代为瑞禽,鱼寓意“余”,意为富足有余。
另外还有一件镇馆之宝是北魏千佛石塔塔刹(崇福寺原物)。
石塔全名曹天度造九层千佛石塔,为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宫内小臣曹天度于天安元年(466)为已故的父亲和儿子所造。其上共浮雕佛像1381尊(塔座及塔身1365尊,塔刹16尊。)
雕造者将中国式重楼建筑与印度式塔刹巧妙结合,有明确纪年与地点,是中国楼阁式佛塔的最早遗存,属稀世珍品,原存于崇福寺弥陀殿内。
抗日战争期间,佛塔被日军劫掠。在搬运装箱时,朔县城内爱国人士丁克诚艰难地将塔刹隐藏起来,于1953年献给崇福寺。塔身则被陈列于日本东京帝室博物馆,日本战败后归还中国,被运往台湾。现塔身陈列于台北历史博物馆。
(关于浮雕佛像的数据资料,马邑博物馆和台北历史博物馆的介绍是一致的,而朔州市博物馆展板上的数据与二者有很大出入。)
————
下一程即将告别山西,进入内蒙。看过了初秋的高原,这次体验一下初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