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儿这故事,得从乾隆年间讲起。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的时候,乾隆皇帝61岁,有一天突然提出来,说想看看好久没见的定瓷娃娃凉枕。人老了,有点贪凉,喜欢那种凉飕飕的感觉。
乾隆皇帝画像
根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载:乾隆皇上在其三十六年、三十八年、三十九年、四十年,先后四次命人将孩儿枕拿出来看。当时他还下令为凉枕配制木座、锦垫。这里需要说明一点,这定瓷娃娃凉枕啊,可不止一件。目前已知的,共三件,两件上头有字,都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另一件没字的,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名称:定窑白釉孩儿枕(北宋)
数据:高18.3厘米,长30厘米,宽11.8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瓷枕的好处
关于瓷枕的好处呢,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他的著作《本草纲目》里是这样记载的,他说:“久枕瓷枕,可清心明目,至老可读细书。”这意思就是说,你总枕这瓷枕头,清心明目,对眼睛好,老的时候不花眼。
李时珍(1518—1593)明代著名医药学家
过去的人讲养生,养生之道是这么说的:头寒脚暖八分饱。现在我告诉你,“头寒脚暖七分饱”就行了,吃八分饱就吃多了。
“诗”出有名:乾隆皇帝为孩儿枕作御诗
乾隆皇帝多次提出看的这定瓷娃娃凉枕叫什么名儿呢?它有一个固定的名称,叫“定窑白釉孩儿枕”。
我们都知道,乾隆皇上特别喜欢写诗嘛。在他四万多首御制诗中,咏瓷器的呢大概两、三百首,而且他尤其热衷赞咏五大名窑,其中咏定窑的,大概就占了三、四十首。就像咱们今天说的这定窑白釉孩儿枕,他前后写过四首诗,其中一首,是乾隆三十八年所作,名为《咏定窑睡孩儿枕》:
北定出精陶,曲肱代枕高。
锦绷围处妥,绣榻卧还牢。
彼此同一梦,蝶庄且自豪。
警眠常送响,底用掷籖劳。
——乾隆癸巳春闰御题
这诗的第一句“曲肱代枕高”,皇上就开始用典了。
《论语》名句:“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每天只要吃点儿粗粮,喝点儿水,把手臂当枕头枕着休息,乐趣就在其中了。如果是用不道义的手段弄来的富贵,于我就像浮云一样。这是一种人生态度,就是我不在乎生活的清苦,但求无愧于心,只要有自然的快乐,就能够生活得很惬意满足了。
其实不只是古人,咱现在也经常“曲肱而枕之”。比如你在火车站候车,或在公园的长椅上躺着,直接枕着胳膊就睡着了。当然,这事儿有点不雅,也不文明。但说明“曲肱”这事儿,好用,每个人随身都带一枕头。
这诗中还有一句,叫“彼此同一梦”。这有意思,就是说我跟孩儿枕上的这个小孩儿一起做梦。什么梦呢?中国梦啊!
还有一句——“警眠常送响,底用掷籖劳。”这句诗用的是“司马光圆木警枕”的典故。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时候,为了防止自己睡得太沉,就截了一块圆木做枕头,两头坠以小铃铛。枕着这圆木睡着了,如果你一翻身,它一滚动,这小铃铛“当啷”就响了,自个儿也就惊醒了。这就告诫自己要珍惜时光,不要昏睡。
我们今儿说的这枕头,它不是木头做的,是个瓷的,很硬。瓷枕是空心的,你要是晃动它,它里头会发出声响,因为制作它时无意,也可能有意放进去一块儿半块儿的泥,烧制以后,泥块变硬,一晃它就出声了。乾隆把这个偶然的现象,当成刻意为之,认为它是警枕,所以说它是“警眠常送响”。
这首诗写完以后,乾隆皇上挑了一件最好的孩儿枕,命人把这诗直接刻这枕头底下了。
刚才说到,这一年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所以这首诗已经在这枕头上待了246年了。这件刻有御题诗的枕头,就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是两件有文字的孩儿枕中的一件。另一件上有啥字呢?另一件的字不是刻上去的,是用墨书写上去的,文字写得不算太规整,内容应该是“二百四十九号土定瓷娃娃一件”,这就是后来的一编号。
其实台北故宫对于这类文物的定名和大陆还是有些区别的,台北定的是“北宋定窑白瓷婴儿枕”;大陆的定名是“孩儿枕”,我觉得大陆的定名更准确一些。因为婴儿只会爬,还不能走。但是这小孩儿看着都有五六岁了,所以就不能叫婴儿了。
追本溯源:瓷枕的历史和造型
瓷枕的历史啊,能上溯至1400多年前的隋朝。开始是作为陪葬的冥器居多。唐代的瓷枕个头儿都很小,俗称“脉枕”。到了宋代,瓷枕发展到了高峰,无论从器型上还是装饰手法上,发展都突飞猛进。
名称:巩义窑绞胎枕唐
数据:高8cm,长12.5cm,宽8.8cm,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我们可以把瓷枕的造型简单分为两类:
一类,它是非具象的,包括几何图像和一些简单的图像构成。几何里有什么呢?有六角形、八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其他的形状,比如有腰圆形、云头形、花瓣形、鸡心形等等。
唐代绿釉方形枕现藏于观复博物馆
还有一类,最生动,可定为圆雕作品,有什么呢?虎形、狮形的,还有仕女、孩童的,基本都是卧姿。孩儿枕就属于这一类。
名称:宋磁州窑白釉狮型枕
数据:长33厘米,现藏于观复博物馆
巧妙独特:精美的定窑孩儿枕
这小孩儿呢,伏卧于榻上。为什么设计成卧姿呢?因为人体有凹凸啊。如果正过来,肚皮朝上就不好看,而且肚子鼓起也没法枕了。所以都采取卧姿,那小孩的脸呢,设计成仰头朝上,这样就显得天真。
瓷枕造型里,仕女、童子多见,但没见过大老爷们儿的。要是枕着大老爷们儿睡觉,人们总觉得过不了心里这关。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这件最为精美的孩儿枕,它好在哪儿呢?它好在巧妙的细节设计上:
你们看,孩儿的衣着很讲究,穿着绣花的绫罗长衫,还有坎肩、长裤和软底布鞋,充分地展示了宋代服饰的特点。睡枕为长圆形,周边模印螭龙、如意纹饰等。
枕身施白釉,釉色白中发暖,如象牙般均匀柔润。枕底素胎,脚部有一透气孔。小孩儿梳娃娃发髻,天庭饱满,俩耳朵像元宝似的,俩眼睛滴流圆,炯炯有神,面带微笑。神情闲然自得,透出一股灵气。这确实招人喜欢,不然乾隆皇帝也不会这么欣赏它,还把御题诗刻在它身上。
讲究的定窑瓷器制作
这件瓷枕是定窑的精品。定窑在“汝、官、哥、钧、定”这个现在常说的五大名窑排序中排在了最后头,但历史上它可是排先的,明代谢肇淛的《五杂俎》中有这样的记载:“柴窑之外,定、汝、官、哥,皆宋器也。”柴窑还没有定论。定窑晚唐的时候就有了,比汝窑起码早二百年,汝窑是北宋末期才诞生的。
名称:《五杂俎》
地位:为明代一部有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简介:明谢肇淛撰。全书十六卷,说古道今,分类记事,计有天部二卷,地部二卷,人部四卷,物部四卷,事部四卷。本书是作者的随笔札记,包括读书心得和事理的分析,也记载政局时事和风土人情,涉及社会和人的各个方面。
定窑瓷器在古代北方盛行,它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呢?就是白。进入宋代以后,定窑器开始出现刻的、模印的花卉纹。比如,1969年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的北宋初年定窑白釉龙首净瓶,这就是刻的;再有就是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定窑白釉印花云龙纹盘,这是印的。
名称:定窑白釉刻花龙首净瓶北宋
数据:高60.9厘米腹径19.1厘米底径10.1厘米,定州博物馆藏
简介:瓶细长颈,颈中部出沿,颈上部为仰覆莲瓣纹,中部为覆莲纹相轮圆盘,下部为竹节纹。圆肩、鼓腹,卧足。肩部饰三重覆莲纹,一侧塑有龙首短流,龙首高昂,怒目,张口露齿,下颌饰一缕龙须。上腹刻缠枝花卉,下腹刻仰莲四重。刀法犀利,线条流畅,具有浅浮雕效果。此件器物形体高大,造型隽秀,装饰华丽,为定窑瓷器中最为精美的一件。
名称:北宋定窑白釉印花云龙纹盘
数据:高4.9cm口径23.2cm足径10.7cm,上海博物馆藏
由于瓷土的可塑性,就出现了瓷制的人物塑像和枕头。跟捏泥人不同,瓷器在高温下会开裂,薄了、厚了都容易开裂。因此,瓷枕都烧空心的,还得留出气孔。
孩儿枕当年的生产量不大,因为它的生产成本较高,烧制的成功率较低。它的模样大致有两种:一种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这种卧姿孩儿枕,只在定窑瓷枕中得见;另一种是童子执荷枕,这种造型在定窑、耀州窑中都有烧造,就是小孩儿身上顶着一片荷叶,荷叶也叫莲叶,所以寓意“连生贵子”。
名称:宋三彩划水波纹童子持荷枕
数据:长14厘米,宽19.9厘米,高11.5厘米
简介:河南新安城关窑出土。枕上的孩童面容丰满圆润,笑咪咪地进入梦乡。清乾隆皇帝曾经赋诗赞咏此类孩童枕,“荷花荷叶贴腰馣,跽股曲肱睡正甜。”“荷叶荷花紧贴身,峥嵘头角嶷精神。”“荷叶不离身作被,檀材新与卧为床。”形象得描述了童子手托荷叶为枕面的造型。
我们在艺术品的制作中,有两种非常重要的工艺手法:一是雕,二是塑。这两件事,雕是做减法,塑是做加法。我们的河北曲阳素有“雕塑之乡”的美誉,那里既有汉白玉的石雕,又有定窑的瓷塑。
宋人为何热衷孩儿枕?
在定窑生产的瓷枕中,孩儿枕可排第一,名气特别大,代表了定窑的工艺水平。它的设计明显有求子的意图。也可以说,孩儿枕比在婚床上铺满花生、红枣、栗子之类的习俗,更能表达多子多福的愿望。
我们想,为什么宋代人这么关心制作孩儿枕这事儿呢?是为了宋人祈盼国泰民安,子孙繁盛。
关于祈盼子孙繁盛这件事儿,古代有这么一民间传说。
相传北宋年间,定窑的烧制已颇具规模了。有一对夫妇,精通制瓷工艺,丈夫主管焙土、烧制,妻子擅长临摹、画样。夫妇俩感情和睦,日子过得很好,可家里没孩子。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了生子,民间有一个风俗,叫“拴娃娃”。《中国风俗辞典》里这样记载:“道观大都供奉送子娘娘。神座和送子娘娘身上放着很多泥塑小男娃娃。婚后不育的妇女,在神像前磕头烧香,祝祷布施之后,从神座上偷偷拿一个小泥娃娃,揣在怀里,默默念着‘跟妈妈回家’,头也不回地直接往家奔,藏于卧室。如果生个儿子,就要到庙中还愿,磕头布施之外,还得买几个泥娃娃偷偷放在神座上,供后来者拴去。
送子娘娘碧霞元君画像
妻子很绝望,但日子还得继续往下过啊!可一到夜里,这个辗转反侧的滋味儿就不好受了。有天夜里,妻子梦见有一白胖小子,也就刚会走路那么大,在自家院子里,光着肉乎乎的小屁股瞎转悠。没想到这小孩儿一见她就咯咯地笑个不停。妻子很高兴,伸手就去抱小孩儿,这小孩儿特愿意跟她亲近,玩累了,顺势就枕着她的胳膊睡着了,边睡,嘴里还边嘀咕,像是在叫“娘、娘……”。
美梦初醒,妻子一睁眼,天蒙蒙亮,她起身走到桌案旁,把刚才的梦境画了出来。丈夫醒来后,来到画作前一瞧,立刻就被这可爱的小孩儿吸引了。妻子便道出原委,还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要按照这个可爱小孩儿的模样,制成瓷枕。
就这样,夫妻俩同心协力,打造出的孩儿枕栩栩如生,妻子夜里枕着它睡觉,每每都能梦到那个小孩儿。
没过多久,妻子就有喜了!后来真给家里添了一个白胖的小子。从此以后,这孩儿枕就成为家里的“娃娃大哥”,按照拴娃娃那套规矩,每年新旧交替之时,给它换新衣,还有零食供果,跟对待真娃娃一样。
这个传说在民间一直流传至今,有扎实的群众基础,毕竟求子是亘古不变的主题。
三件孩儿枕:隔岸相望,各有千秋
我们说这瓷枕是北宋的,断代的依据是什么呢?刚才说了,这伏卧状态的孩儿枕啊,共三个。除此之外呢,北京故宫还藏有一件定窑白釉童子执荷枕,但它不是完整器,是有残的。这件枕头的托座底部上有墨书,写着“元佑元年八月。”“元佑”为宋哲宗年号,元佑元年为公元1086年。这就为宋代孩儿枕的分期和断代,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
名称:定窑孩儿枕(残)
数据:长15.2cm高11cm,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这隔岸相望的三件完好的定窑白釉孩儿枕呢,如果按品质排名,台北故宫的两件可分别排第一、第三名,北京故宫的则排行老二。那为什么当年把一、三名带走,却把老二留下了呢?
基本上可以这样猜测:第一名这件最精美的枕头上,有御题诗;第三名,有墨书。虽然北京故宫留下的这件孩儿枕没有字,但另外一件残缺的童子执荷枕上有文字资料,也就弥补了这个缺憾。全世界定窑孩儿枕的存世量也是极少的,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馆有一件,那件同北京故宫所藏有残的造型类似,也是定窑白釉白釉童子执荷枕。
马爷说
我们现在已经远离了习惯枕硬枕的时代,现在的枕头越来越软,什么鸭绒的、太空棉的、记忆棉的等等。我们这代人还习惯枕荞麦皮枕头呢,它不是那么软,也不是那么硬。今天,很多人看到这些瓷枕的时候,永远在问一个问题:瓷枕枕着不难受吗?这怎么枕啊?古人对自己这么狠吗?以后我专门给你们讲一期瓷枕。
我们今天讲的这定窑白釉孩儿枕,无论放在哪里的,都是我们的国之重宝,讲述着一种关于枕头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