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中国》:藏在文物里的美
【荐书理由】
走进博物馆,很像进入一场时空探险,在这里我们会好奇先辈真的这样生活吗?这些文物里究竟藏着怎样无与伦比的细节?它们又是如何消逝的呢?……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不妨和孩子一起读《博物馆里的中国》,这是送给孩子的一座小小家庭博物馆,这里讲述了近千件珍贵中国文物的传奇身世,它们遍布于国内外150余家博物馆,它们反映了时空变换、沧海桑田,反映了朝代更迭、帝国兴衰,反映了文臣治国安民、武将横刀立马的情怀,反映了诗画天马行空、手艺巧夺天工.......
【本期朗读者】周黄安、周聆
《博物馆里的中国》亲子共读内容节选
富丽堂皇的天子气象——乾隆粉彩霁蓝描金花卉大瓶
吉美博物馆里最耀眼的中国瓷器,莫过于乾隆时期官窑烧造的粉彩霁蓝描金花卉大瓶。大瓶高64.7厘米,造型规整端庄,充分体现出乾隆时期烧造大件器物的高超技艺。瓶子的色彩丰富雅致,图案华贵娇艳、流光溢彩,尽显皇家气韵。大瓶腹部呈现六瓣瓜棱的形状,每瓣瓜棱的框格内都绘有不同的花卉,包括芙蓉、梅花、菊花、红白石榴、荷花和牡丹,再现了18世纪中国宫廷花卉的写实风格,并寓意着一年四季富贵连连、长寿多子,也寄托着不畏严寒的高风亮节。大瓶颈和圈足的部位,描绘的是蝙蝠和缠枝莲,表达出吉庆连连的美好祝愿。颈部以及圈足部位采用的是霁蓝描金技法,承袭了明代瓷器的主流风格。
这只大瓶原为一对,是圆明园的藏品,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同时流失,其中一件由法国收藏家格朗迪德带回法国。1894年,他将所藏的瓷器捐赠给了罗浮宫,其中就包括了大瓶在内的数件圆明园瓷器。1945年大瓶转入吉美博物馆收藏。而另一件在辗转流传之后,被美国芝加哥著名收藏家比尔利特尔收藏。2007年,北京翰海拍卖公司把它征集归国,进行了拍卖,著名的收藏家马未都先生最终以2408万元的价格购得此瓶。大瓶能够回到祖国的怀抱,实为中国文物界的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