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藏隋唐极品瓷器欣赏书画

该器仿照日常生活中的方柜,用于随葬,是三彩制品中少见的器物。唐三彩是一种铅釉陶器,以瓷土为胎,分二次烧成。先将陶坯入窑素烧至1100℃左右,然后在陶坯上施彩进行釉烧至900℃即成。复色铅釉陶虽然在汉代已经出现,但这种工艺至唐代才出现了一个飞跃。所谓唐三彩,实际不止三彩,而为多彩。当时工匠应用金属氧化物的呈色原理,在釉料中掺进适量的氧化铜便烧成绿色,掺入氧化铁则成黄褐色,掺入氧化钴可呈蓝色等等,在同一器物上交错使用,即产生多种色彩。

中国国家博物馆唐白瓷砚

文具

1957年河南省陕县唐墓出土

高7.2厘米、径14.8厘米

此砚圆形,砚面突出、无釉,以利研磨,周围是一圈存储墨汁的凹槽。砚底部由21个兽蹄形组成镂空圈足,因这种形制好似古代四面环水的辟雍,故名“辟雍砚”。

砚是书写绘画研磨色料的工具,刘熙《释名·释书契》说:“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许慎《说文解字》:“砚,石滑也。”陕西宝鸡北首岭仰韶文化遗址曾出土一件双格石研磨盘,同时还出土有红、紫两种颜色的颜料,并做成了彩锭。甘肃兰州出土有马家窑文化的双格陶调色盒,应该是砚的祖型。根据战国墓出土的毛笔、墨以及墨书帛画和竹简来看,当时应已有砚。迄今所知最早的砚应该是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一方石砚。汉代的砚发现很多,有石砚、陶砚,还有漆砚。魏晋南北朝除继承石、陶砚外,由于瓷业的渐兴,故多瓷砚,大都以青瓷制成,同时出现铜砚。隋唐砚材的种类及形制较前代更为多样,石砚、陶砚尤流行后部二足、砚面作箕形的所谓风字形砚。瓷砚除圆形三足砚外,多足辟雍砚很多,同时,唐代开始烧制三彩砚、澄泥砚。

中国国家博物馆唐青釉龙柄鸡首盉

中国国家博物馆唐白釉执壶

茶具

1956年河南省陕县刘家渠出土

高16.7厘米、口径9.6厘米

茶瓶亦称“汤瓶”。这件茶瓶的造型与陕西省西安市唐太和三年(公元829年)王明哲墓所出的“茶社瓶”相同,是沏茶时盛沸水之器。唐中期以后,饮茶方法日益讲究,出现系列专用茶具。茶瓶出现略晚,它说明了“点茶法”的兴起。“点茶法”到唐代晚期十分盛行,已有取代“煎茶法”之势。

中国国家博物馆唐青釉褐彩诗句瓷壶

盛器

1983年湖南长沙望城出土

高19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9.5厘米

敞口平展,颈较长,短流,腹作瓜棱形,弓形鋬,平底。青釉,流下腹部有褐彩题诗:“去去关山远,行行湖地深。早知今日苦,多与画师金。”

1983年湖南省博物馆和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对长沙窑窑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发掘面积达760平方米。其中,出土形制可辨的长沙窑陶瓷器7211件,器形70种。壶的数量最多,达1980件。课题组根据壶的器形和流、鋬等的不同,将其又细分成8型21式。本壶属于B型Ⅲ式。这种型式的壶计有972件,装饰最为丰富,有绘画、题字、贴花等。题字的字体多为行书,也有少量草书。书写工具是毛笔,字是黑褐色,应为三氧化二铁呈色。书后外罩青黄色釉。题字多为五言绝句的通俗诗,间或有七言,也有不少谚语警句和题记、款识。在193件题诗壶中,有8首在《全唐诗》中能找到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其余均系民间创作。多数诗仅见于一件器物,但也有同一首诗在10余件器物上出现的。有上述诗句的壶共发现8件,均在蓝岸嘴出土。这8件壶除器形有所差别外,“行行湖地深”中的“湖”也有写作“胡”的,因诗的内容是写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塞与匈奴单于和亲,故“胡地”更贴切,“湖”应是“胡”的借字。

釉下彩绘是中国瓷器装饰技术的重大进步。长沙窑的彩绘,从单一的褐彩逐渐发展到褐绿两彩,纹饰内容有人物、花鸟、灵异、瑞兽,其中的题诗、题字和款识独具风格,提高了瓷器的欣赏价值。长沙窑瓷器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在中国沿海港口何出海到上时有发现,朝鲜、日本、东南亚、西亚等地均有出土。一些瓷器上绘有椰林、葡萄、胡人舞乐、狮子等图像,具有西亚、波斯的风格,显然是为了满足输入国的审美要求而设计的。

中国国家博物馆唐长沙窑青釉褐绿彩鸟纹壶

中国国家博物馆唐青瓷凤首壶

中国国家博物馆唐青瓷葫芦尊

1956年河南省陕县唐墓出土

高17.6厘米、口径2厘米、底径7.4厘米

该器呈葫芦形,造型别致,釉色晶莹。唐代青瓷生产主要在南方,如越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和洪州窑。这些名窑,除鼎州窑外,其他窑址均已发现,还发现了文献中未曾提到的铜川窑。今浙江省金华市一带唐时属婺州,多生产民间日用主瓷,质地较粗糙。岳州窑在今湖南省湘阴县,釉色以青绿为主。洪州窑在今江西省丰城县,釉呈黄褐色或酱色,以烧制碗、杯为主,瓷质较粗糙。

中国国家博物馆唐白釉唾壶

卫生用具

河南省陕县唐墓出土

高16.5厘米

在唐代,唾壶的使用比较普遍。官僚贵族所用唾壶则十分讲究,有的甚至用黄金制作。这件白瓷唾壶,胎质细密,釉色雪白莹润,作工精巧,是捧在手上使用的上品之作。

中国国家博物馆唐白瓷莲瓣座灯

照明用具

高30.5厘米

战国秦汉时期多用铜灯和陶灯,魏晋以后,瓷灯开始流行。北朝时期(公元42O~581年)的白瓷,白中泛青,尚处于初级阶段。唐代的白瓷生产技术明显提高,这件白瓷灯台原料优良,工艺讲究,釉色莹润光洁,通体白玉般的色泽使造型更显稳重。

中国国家博物馆唐花釉浇壶

唐(618-907年)

1956年河南省陕县刘家渠唐墓出土

高30.9厘米、口径6~10.6厘米、底径9.1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唐蓝釉陶驴

1956年陕西省西安市小土门出土

高23.5厘米、长26.5厘米

陶驴全身施蓝釉,鞍鞯勒饰俱全。形态生动,虽未提腿扬蹄,但它那昂首的姿态及抖擞的精神,似乎正引颈长嘶,备鞍待发。最为珍贵的是它全身施蓝釉。在唐代三彩陶器中,黄、绿、白三种釉色最为常见,蓝釉器则少见,蓝釉俑就更少。蓝釉出现于盛唐时期,其氧化呈色金属主要是钴。唐三彩中蓝釉的出现,是此后中国瓷器使用青花釉料的先导。

最为珍贵的是它全身施蓝釉。在唐代三彩陶器中,黄、绿、白三种釉色最为常见,蓝釉器则少见,蓝釉俑就更少。蓝釉出现于盛唐时期,其氧化呈色金属主要是钴。唐三彩中蓝釉的出现,是此后中国瓷器使用青花釉料的先导。

司马迁写《史记·匈奴列传》时,驴还被认为是匈奴之“奇畜”,到东汉时已成了普通家畜。驴是比马低一等的出行工具,当时被称为“劣乘”。百官一般骑马不骑驴,但由于驴比较便宜,为民众所普遍使用。不过后来由于进士们追求车服的华奢,唐懿宗咸通年间特意规定进士不许乘马,只许骑驴。时有诗曰:“今年诏下尽骑驴,紫轴绯毡满九衢。清瘦儿郎犹自可,就中愁杀郑昌图。”但这一规定似乎没有贯彻下去。

与马一样,驴也有官驴。百官赴任,只要符合条件,官方要给马车,也要给驴,大致是一品十五头,二品十头,直至九品给二头。唐代驿中也有驴。另外官方要用驴时还可以派差,也可以借驴。《唐律》规定借驴的价钱是一日绢三尺,与庸一样。民间也有借驴或赁驴、雇驴的。据日本和尚圆仁的经历,唐文宗时在海州,若雇驴的话,“驴一头行廿里,功钱五十文”。雇驴的人多了,就有客店养了许多驴供客人用。也有专门的租驴业,经营这一行业的多称“赁驴小儿”。《读玄怪录》说马震住在长安平康坊,一日听到有人敲门,开门一看,“见一赁驴小儿云:适有一夫人,自东市赁某驴,至此入宅,未还赁价”。从这一记载还可知那出租驴的地方在长安商业区,即东市。中国国家博物馆唐蓝釉陶驴

中国国家博物馆唐绞胎瓷枕

生活用具

高7.7厘米、长14.7厘米、宽10厘米

此枕为长方形,装饰作盘旋扭曲的木纹状,是唐代出现的新颖别致的绞胎瓷器。这种瓷器是用两种不同的泥料做坯(一种色深,一种色浅),两者交叠拧绞再施釉烧成。在唐代的巩县窑、耀州窑、寿州窑等窑址中均发现过绞胎瓷片。唐墓中出土的绞胎器物种类有杯、碗、盘、罐、枕等,以长方形枕最为常见,文献记载瘿木之枕纹理奇特华美,把瓷枕做成木理纹就是为了达到瘿木之枕的效果。这种枕头也被称为“花枕”。

中国国家博物馆唐花釉四耳瓷罐

高38.3厘米、口径16.1厘米

此罐器浑厚丰满,施黑釉,黑釉上的几块蓝斑纹,蓝中闪白,飘忽不定,自然流淌,这种花釉瓷有“唐钧”之称。唐代花瓷的成功烧制,为宋代钧窑的出现及花釉制品的成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国家博物馆隋青釉贴花四系罐

中国国家博物馆隋白瓷鸡首壶

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

盛水器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高27.4厘米、口径7.1厘米、底径7厘米

盘口外侈,圆唇,束腰式细长颈,丰肩,鼓腹下渐收,平底。肩部一侧塑一鸡首,高冠圆目,昂首张口作啼鸣状,与之相对的一侧为直体曲颈形龙柄,龙口衔接壶口沿。肩部置对称环式耳,均作双瓣重合状。瓷胎呈白色,通体施白釉,近底部无釉,表面有细冰裂纹。整体造型挺拔秀丽,线条优美。

鸡首壶是指带有鸡首状流的盘口壶,始烧于三国末年,由两晋一直沿用到唐初,流传范围很广。早期鸡首壶,以小件为主,肩部贴塑鸡首,鸡首无颈,与之相对的一面贴鸡尾,壶流有的可通,有的是实心。东晋时壶身变大,鸡头引颈高冠,鸡尾演变成弧形柄,上端与盘口粘接,下端装在肩部。南朝至隋鸡首由小到大,壶身由矮小到瘦长,壶口更高,颈变细,肩部贴附的系由条状到桥形。此鸡首趋向写实,柄仍保留着南朝时期的双龙形柄,足部微向外撇。

鸡首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器的一个重要类别,鸡首壶在当时非常流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审美观的变化,鸡首壶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中国国家博物馆隋白瓷龙柄传瓶

高18.6厘米、口径4.5厘米、腹径6.3厘米

此器两瓶身相联,联接处上伸一杯式口,颈部有凹弦纹三周。盘口,单颈,双腹相联,肩部左右两侧各塑一修长的龙形柄,龙首探入瓶口内,似在贪婪地吸吮瓶中的玉液琼浆。白胎白釉,胎质纯净细腻,釉色光亮温润,上有细小裂纹。

高岭土(瓷土)含铁量较高,经过1300℃高温只能烧成青瓷器,经过控制而降低瓷土中的含铁量,克服铁的呈色干扰,即能烧制成白瓷。中国在北齐时已开始烧制白瓷,但当时烧成的白瓷普遍泛青,说明含铁量偏高,烧制温度偏低,烧制工艺还不够成熟。这件隋代白瓷器,胎、釉已完全不见白中泛青现象。

天津艺术博物馆珍藏有一件白釉龙柄联腹壶,形制与这件双龙柄联腹瓶几无二致,底刻有铭文“此传瓶有并”,所以人们以“传瓶”称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制瓷业的巨大发展,制瓷工艺技术大大进步,具体表现在对胎、釉的选择与配方的提高上,这促使了白釉瓷器在北朝晚期的产生。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凉州刺史范粹墓出土的一批白瓷碗、杯和长颈瓶可作为代表。这些瓷器胎质和釉色均呈乳白色,但在某些釉层中略见泛青,仍保留着青瓷的痕迹,这是早期白釉瓷的特征。隋唐以后,白瓷的烧制技术进一步提高,色调日趋稳定,器形更加精巧秀丽,成为深受上层社会喜爱的日用器。

THE END
1.不容错过的当代陶瓷视觉盛宴!不少作品曾在大英博物馆故宫博物院7位国内知名艺术家的81件(组)作品正式亮相艺术中心展厅,其中不少作品曾在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法国赛努奇博物馆、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等博物馆展出。这些艺术品此次是首次在上海展出。 展览现场 主办方提供 陶瓷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追溯历史,中国瓷器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陶瓷文明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https://www.jfdaily.com/wx/detail.do?id=725597
2.博物馆瓷器介绍博物馆瓷器展览是了解和欣赏中国瓷器的重要途径。通过观赏博物馆中的瓷器,人们可以深入了解瓷器的历史、工艺和艺术价值。博物馆瓷器展览丰富多样的种类和风格,展示了中国瓷器的精湛工艺和艺术价值。通过参观博物馆瓷器展览,人们可以感受到瓷器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增长知识,丰富视野。让我们一起走进博物馆,领略中国瓷器的独https://wenku.baidu.com/view/6e7661c6cc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ad.html
3.江西晨报:“国际博物馆日”记者带您欣赏多地“镇馆之宝”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誉的江西,文物品类齐全,分布广泛,形成了青铜文物、陶瓷文物和革命文物三大文物特色。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记者带您“穿越时光”欣赏我省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江西省博物馆——商代鹿耳四足青铜甗 江西省博物馆是我省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汇集了江西各地发现的珍贵历史文物和古代http://www.hhh.gov.cn/index.php/article/1919.html
4.南宋龙泉窑青釉盘口胆瓶湖南博物院故宫博物馆亦藏有龙泉窑青釉盘口胆瓶,该瓶釉色青黄,釉面开冰裂纹,甚美。 龙泉窑青釉盘口胆瓶 故宫博物院藏 2014年12月9日,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开展的“清净堂藏宋代瓷器特展”中展出了一件龙泉窑青釉盘口胆瓶。此展由里斯本澳门科技文化中心承办,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赛克勒博物馆)中国艺术馆名誉馆长、中国古陶瓷专家罗伯https://www.hnmuseum.com/zh-hans/node/190
5.博物馆里的奇妙中国瓷器博物馆里的奇妙中国瓷器 别具一格的辽代瓷器 10世纪初,契丹人在中国北方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朝,史称契丹、辽(公元907年—1125年)。辽政权是和北宋同时期存在的北方政权,在其200多年的统治中,烧制出了具有浓郁游牧文化气息和代表契丹民族特有生活习惯的辽代瓷器。 http://wap.sxlib.org.cn/sefg/zsc/qwwd/202212/t20221216_1112908.html
6.玉溪市博物馆《明史·食货志》记:“采造之事,大约靡于英宗,继以宪、武,至世宗、神宗而极。”万历瓷器以量多质精、工艺奇巧为特征。图1所示这件明青花百寿罐,高49、口径22.9、足径26厘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罐直口,短颈,丰肩,圆腹下敛,平砂底。通体青花绘卷草纹托“寿”字,近足处绘如意云纹。外底中心脐形https://www.yuxibwg.com/scjs/1913664.shtml
7.山东博物馆展览回顾御窑·皇家——明代官窑瓷器展此次,山东博物馆联合故宫博物院、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共同举办《御窑·皇家——明代官窑瓷器展》,旨在让明代官窑瓷器从生产终端到使用终端再次聚首,以期更全面地反映明代官窑瓷器的面貌及官窑生产制度,进而揭示明代景德镇官窑所反映的优秀文化内涵,为观众朋友提供一个全面了解明代景德镇官窑烧造瓷器品种和欣赏标准器的机会https://www.sdmuseum.com/art/2022/9/13/art_271739_433.html
8.江西省博物馆今天,广东省博物馆从馆藏中精选出98件(套)各时期广彩瓷器精品,呈现于江西观众面前,这既是当年的瓷坯穿越历史时空华彩还乡,也是江西人民近距离欣赏美轮美奂的“广彩”的良好机遇。 应运而生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解除海禁,外国来华贸易的商船随之增多。外国之重华瓷,在广州订货或来样加工,因而促进了广彩瓷器的https://www.jxmuseum.cn/news/mediasource/6f3fc59189f94a57b3c7db9a5b5f5670
9.天津博物馆天津博物馆藏瓷以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瓷见长,藏品丰富、精美成序。此次展览甄选馆藏部分精品,让大众欣赏精美古代陶瓷艺术品的同时,能够了解到明清景德镇窑的发展脉络,装饰工艺及时代特征的演变规律,进一步展示景德窑瓷器生产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https://www.tjbwg.com/cn/NewsInfo.aspx?id=17756
10.景德镇窑青花果树纹双管瓶——每月一珍上海博物馆正在上海博物馆第二展厅举行的《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明清贸易瓷展》中有一件造型奇特的双管瓶,这是一件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外销瓷器,由景德镇制造,销往遥远的欧洲大陆。 双管瓶是一种造型非常特别的器物,双口连体,器腹中间隔断不通,可以同时盛放两种液体(图1动画) https://www.shanghaimuseum.net/resource/museum_files/show_files/20150818153552837/index.html
11.磁州窑各时期陶瓷精品欣赏〈三〉前侧壁略内凹,枕面前低后高,两端微翘,外出檐,直壁,平底。器表施白地黑花。周壁绘卷草纹;枕面以一条宽带和一条细线纹为边框,其内以简洁流畅的线条黑绘一只展开双翅的大雁正衔着芦草在飞翔。磁县都党乡冶子村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http://m.taoci52.com/t/3886.html
12.博物馆的精美瓷器(宋到明代)上海博物馆 明隆庆 方盒 上海博物馆 明万历 五彩童子像 上海博物馆 明万历 人物像 上海博物馆 明万历 五彩罐 烟台博物馆 明万历 五彩八仙拜寿盘 上海博物馆 明万历 青花瓶 汕头博物馆 明万历 漳州窑青花盘 南澳一号沉船出水,外销瓷,青花绘制的比较随意。 https://www.meipian.cn/4rr9wi3w
13.辽宁省博物馆明清瓷器精品展(一)明代瓷器部分 【一】洪武瓷器 明 洪武 釉里红缠枝花卉纹碗 明 洪武 釉里红缠枝花卉纹碗 明 洪武 釉里红四季花卉纹盘 明 洪武 釉里红四季花卉纹盘 明 洪武 釉里红四季花卉纹盘 明 洪武 釉里红缠枝花卉纹盏托 【二】永宣青花 明 永乐 青花海水葡萄纹盘 https://www.jianshu.com/p/62aa927a03df
14.中国陶瓷博物馆晚清、民国瓷器(三) 粉彩花卉宫碗 清,光绪,景德镇窑。现藏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敞口微撇,深弧腹壁,折底,圈足。以黄彩双弦纹饰口沿,下接绿地红边如意头垂云一周,腹部绘牡丹,芍药等花卉数株。绿叶彩花,相配得宜。 粉彩凤凰花卉纹碗 清,光绪,景德镇窑。现藏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碗敞口,深腹,http://www.kepu.net.cn/gb/civilization/chinaware/history/progress/200302210064.html
15.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五光十色——故宫博物馆藏古代颜色釉瓷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即首都博物馆东馆,坐落于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由共享大厅、展陈大楼(主楼)和休闲水街共同组成,设计理念源自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元素,其中,共享大厅屋顶造型为“船”,展陈大楼屋顶造型为“帆”,两座建筑之间的休闲水街,与主体建筑元素相结合,形成运河驳岸码头的意象场景。 https://m.douban.com/note/86529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