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白瓷又称白釉瓷,是在白色瓷胎(或化妆土)上涂一种含氧化铁极低的透明釉,在1000℃的高温下一次烧制而成。
对于白瓷,学者刘呆运和赵海燕在收藏家杂志《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西安出土隋代白瓷赏析》一文中有详细介绍。
白瓷碟
至今为止,白瓷的烧制历史已有2000多年,而传统的釉下青花、釉里红及各种釉上彩绘瓷器就是在优良白瓷的基础上产生的。白瓷的起源,应该上溯至商代的白陶,山东城子崖龙山文化和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白陶,其主要成分与高岭土非常接近,可以说是原始的白瓷。
白瓷碗
白瓷长颈瓶
四系罐
而发展时期一般认为最早可追溯到北朝晚期。1972年,在河南安阳地区发掘的北齐武平元年(570年)范粹墓,该墓出土瓷器13件,其中白瓷9件,器形有碗、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这些白瓷胎质较白、坚硬,有的有冰裂纹,釉色润泽透明,火候一般较好。
早期发现的白瓷有明显的特征:釉层薄而滋润,玻璃质感较强,釉色偏青或偏黄,明显介于青瓷和成熟的白瓷之间。釉色普遍白中泛黄,有的在釉厚处泛青色。胎料经加工淘洗,比较细腻,呈灰白色。白瓷的胎体掺有杂质,大多不施化妆土。关于早期白瓷始烧窑口,目前大多数学者尚定于河南安阳相州窑或河南巩县窑。
壁雍砚
延至隋代,白瓷烧造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生产数量增多,形成了河南以安阳为中心的关东地区,陕西以西安为中心的关西地区以及山东以济南为中心的黄河下游地区。这一时期白瓷的釉色尚不够稳定,但质量相对有很大的提高,釉面多有细密的开片纹。这种釉面的开片是起装饰作用的釉裂,主要利用配方和烧造工艺在瓷器冷却时,胎与釉收缩系数不一而造成的缺陷,从而人们感受到一种天然的纹理美。
白瓷杯
隋代白瓷绝大部分已经开始在胎体表面施一层化妆土,化妆土的使用是为了提高釉子的洁白程度。而白瓷的釉色,主要取决于釉中呈色剂,也就是铁含量的多少,含铁越多,釉色愈深,由青到褐到黑,相反,亦之。若铁的含量少到一定标准以下,釉色会浅到无色或白色。白瓷的烧造,说明北方地区烧造瓷器化学技术上的进步,在配釉过程中对金属呈色剂认识的提高。
四系鸡首壶
本世纪初,陕西西安地区相继发掘出土了数十件隋代的白瓷,这些白瓷胎质细腻,釉色纯净、均匀,胎体分布着细小的冰裂纹开片,在器物底部流有水绿色的积釉,内、外器底没有支烧痕迹。在数多出土白瓷器中,尤其以隋开皇十年(590年)元威夫妇合葬墓、大业元年(605年)李裕墓、大业四年(609年)苏统师墓出土的白瓷器,堪称西安地区出土隋代白瓷工艺中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