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瓷器遇上绝美中国色釉瓷白瓷青瓷红釉

日夜更替,从晦到明,光影之间,古人萌发了最初的色彩观,黑白始分。从原始社会至先秦时期,中国先民的色彩观由“白”“黑”二色始,发展成“青、赤、黄、白、黑”的五色。历经千年,五色变化,形成纷繁灿烂的中国传统色。

记者从现场了解到,本次大展中共展出了国家一级文物13件、二级文物142件、三级文物37件,景德镇窑孔雀绿釉兰花纹觚、清康熙景德镇窑黄釉盖罐、清雍正景德镇窑白釉刻菊花纹瓶等超过半数珍贵文物都是首次展出,而且部分重点文物将分时段对观众展示。通过这一件件釉彩流光的瓷器,让观众得以找寻中国传统色的踪迹,欣赏古人高雅的色彩审美,品读古人对色彩的情感,感悟传统色彩蕴含的中华文化。

钧窑玫瑰紫斑连座双耳瓶。

古瓷尚青黑白纷呈

正所谓“目遇之而成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缤纷色彩,大多是古人通过观察日月山川、花草鱼虫中所记录下的风雅。

流行歌《青花瓷》中的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火遍了大江南北,也点出了中国传统色彩审美中对“青色”的偏爱。青色,是最贴近大自然的颜色,高度契合古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精神追求,被称为“自明之色”。在中国传统色中,青色其实是个虚泛的概念,古人说:“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说明了青色系中其实还包含了丰富的蓝、绿等色彩,体系繁杂而庞大。而且每一种色彩都有着独特的诗意称谓:千峰翠、松石绿、梅子青、瓜皮绿、洒蓝……

青,也是瓷器上最初的釉色。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瓷胎外便是青釉。随着工艺的发展,瓷器的青亦是多不胜数,有宛如碧玉的青瓷,葱翠的绿釉瓷,幽蓝的蓝釉瓷……过去,古人以青色为东方之色,象征东方和生机。而今,青色则是含蓄高雅的东方审美的代名词。本次《绝美中国色》展览的序章,便从青色开始。

青瓷是最早的瓷器,以铁为主要的着色元素,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呈现出碧玉般青绿的色泽。沿着展厅第一章的第一个展柜开始漫步,便见证了一场自古而今的中国青瓷史发展脉络:早在商代,原始青瓷就已出现;到了汉代,古人已烧造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至唐代,青瓷工艺日臻完美,越窑青瓷被誉为“千峰翠色”;宋代官窑青瓷美如青玉,汝窑青瓷的“雨过天青”色,龙泉窑的粉青釉瓷、梅子青釉瓷……宋代青瓷将瓷器的色泽与质感之美发挥到极致;明清之际,彩瓷虽为主流,但青瓷仍旧在“百花丛中”拥有独树一帜的地位。

景德镇窑矾红釉描金蝙蝠形灯盏座

走进第二部分,就来到了黑釉瓷的篇章。中国自古喜欢用“黑”描述大自然光线的阴沉度:黑者,晦也,如晦冥时色也。黑釉瓷主要以铁为呈色的元素,但与其他瓷器相比,色泽较为深沉。虽然早在东汉时期就诞生了,但却没能成为当时的主流产品。一直到宋代茶文化兴盛起来,最宜衬托白色茶汤的黑釉盏才“一跃成名”。这一时期的黑釉瓷工艺焕发出无限生机,有油滴釉、兔毫釉、鹧鸪斑釉、玳瑁釉等,将黑色变化出不同的质感。清代康熙时期,景德镇窑还烧造出了乌金釉瓷,釉色漆黑光亮,黑釉瓷再度惊艳于世。

黑总与白相生相伴。白瓷,虽然出现在青瓷、黑瓷之后,但它是陶瓷中较早萌发的釉色追求。古人云:“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先要做好纯净的白色,其余五色才能算立得住脚跟。古人对瓷胎、瓷釉不断进行提纯,把杂质、含铁量都力求降到最低,才能烧造出光洁白润的白瓷。

经过一代代陶瓷工匠的不懈务力,白瓷呈现出了中国独有的多色度的白。有唐代“类银”“类雪”的邢窑白瓷,有元代白中泛青的“卵白”瓷,有明代永乐时期恬静纯洁的“甜白”瓷,有明清德化窑温润柔和的“象牙白”……值得一提的是,德化白瓷是一项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而德化窑自宋至清代都烧造白瓷,并且善塑神佛之像,其中尤以观音像久富盛名。本次的展览中展出了一尊来自德化窑的白釉观音像,釉色油润,白如凝脂,灯光映照之下,隐现乳白色。白瓷,不仅是瓷器中一大重要品类,也为各种彩绘瓷器奠定了基础。

景德镇窑“大清光绪年制”款吹绿釉色碗。

多色齐放窑变万彩

在淡泊素雅的黑白青色之外,中国传统五色系统中更为亮眼的黄色与赤色,则在瓷器上演绎出各自独特的力量感和生命力。

古人说“天地玄黄”,黄色正是来自大地的颜色。黄釉瓷的形成是在釉料中添加了适量的铁元素为着色剂,让其在氧化焰中烧成,分高温黄釉和低温黄釉两种。据馆方介绍,自唐代开始,黄釉瓷的釉色才较为稳定,并以安徽寿州窑烧造的高温黄釉瓷最负盛名。而到了明、清两代,黄釉瓷大多为低温釉瓷,并作为皇权的一种象征,选为宫廷用瓷、宗庙祭器等,因此其生产也受到了严格的控制。清代雍正时期,还利用从欧洲引进的“锑黄”,创烧出独特的淡黄色釉瓷。

赤色是来自太阳的颜色,红釉瓷分为高温红釉和低温红釉两大类。高温红釉以铜元素作为着色剂,高温烧成。景德镇窑在明初创烧,经过明清不断发展,品类紧多,有尊贵庄严的祭红釉,有鲜红璀璨的郎窑红釉,有仿佛醉酒美人脸上红晕的豇豆红釉。而低温红釉则分为有矾红种和胭脂红釉等。矾红釉,创烧于明嘉靖年间,在清代继续发展,最终烧制出富贵明艳的珊瑚红釉。而另一种胭脂红釉则是以金为着色剂,釉色如娇媚的胭脂。

景德镇窑五色釉梅瓶。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中国传统五色之外,窑变釉瓷又是瓷器中的一种特殊的门类。窑变瓷釉色变幻莫测,是窑火冶化出的神奇色彩。自宋代钧窑起,一直延烧至今。窑变釉的产生,是因为釉料中除了铜以外,还含有微量的钛、钴、锰、铁等元素,在入火高温下釉料流淌,从而形成了红、紫、蓝等多彩变化的神奇釉色。清代景德镇仿烧钧窑瓷,创烧出炉钧釉等窑变釉。本次展览中有一个元代烧制的钧窑玫瑰紫斑连座双耳瓶,相比于其精致的外观造型,瓶身和瓶口的窑变釉色如添在瓷器上的一道流霞,瑰而绚烂、美不胜收,吸引了众多市民朋友纷纷拍照留念。

有意思的是,来到展览的最后部分,策展方还别出心裁地增加了两个“科普向”的单元。一个是结合古籍文献和现代科学知识解释了瓷器怎样拥有多彩釉色的“何以五色”单元,而另一个则是展示了广东省博物馆与上海交通大学设计趋势研究所开展的馆校合作研究成果,用现代色彩学的方式来解析瓷器上色彩的“瓷器色彩墙”单元。

在瓷器基础釉料中分别加入铁、铜、锰、钴等着色元素,在相应的烧成条件下,釉面就会呈现出青、褐、红、蓝等某种色泽。古陶瓷的颜色釉种类繁多。据清代唐英《陶成纪事》中记载,御窑厂烧制的颜色釉就有35种之多。据馆方介绍,上海交通大学设计趋势研究所选取了展览中的部分展品,通过现代色彩学的方式对瓷器进行色彩研究。他们将不同的瓷器放置在色谱对应的位置,色谱横向展示色相,竖向展示明度,以便于大众对不同色相的瓷器色彩有整体概识。

中国传统色彩,不仅是古人对自然万物的色彩印象,还是古人俯仰天地的思考,凝练着古人的智慧和心血。古人取自然之色,施彩釉,赋予了瓷器独特的中国色彩美。而瓷器历经千年,因五彩釉色而被赋予了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意义,历史的长河也因此流光溢彩。(编辑:洪晓文)

THE END
1.中国瓷器的悠久历程与艺术传承在距今大约一千五百年前,中国福建省的一座小镇——定海,是瓷器历史的发源地。这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陶土加工和烧制工艺的地方之一。最初,人们使用粘土和石灰来制作简单的小型陶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原始陶器逐渐演变成更加精致、耐用的物品。这一时期称为“定窑文化”,标志着中国瓷器之旅开始了。 https://www.bvwoljncj.cn/ban-hua-bai-ke/532514.html
2.陶瓷品种德化五彩瓷器型主要有盖罐、碗、盘、花瓶、灯具、粉盒等日常生活用品。彩工精致,画面优美,花样逼真,装饰图案取材十分广泛,变化较多,画风朴实生动,自然洒脱,构图简洁舒展,笔法自由豪放,雅俗共赏。 德化窑质地洁白,德化瓷工艺人们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这一质地特点,在图案装饰中保留较大的白地空间,显示白瓷魅力。这一特http://www.dehua.gov.cn/ztzl/dhtc/tcpz/
3.粤博上新“瓷器上的釉色”展澎湃号·媒体澎湃新闻白釉瓷、黄釉瓷、红釉瓷、窑变瓷等每一种釉色所呈现的独特韵味,以及颜色釉瓷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第七部分“何以五色”,结合古籍文献和现代科学知识解释工匠如何赋予瓷器多彩的釉色;第八部分“瓷器色彩墙”重点展示广东省博物馆与上海交通大学设计趋势研究所的馆校合作研究成果,用现代色彩学的方式解析瓷器色彩的另一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671811
4.伊朗元青花:历史艺术与收藏价值的全面解析3. 伊朗元青花博物馆的教育意义 伊朗元青花博物馆不仅是一个收藏展示的场所,更是一个传承文化、普及知识的教育基地。博物馆定期举办各类讲座、展览和活动,向游客介绍伊朗元青花的历史、艺术和制作工艺旨在弘扬伊朗与文化的交流成果增进人们对伊朗元青花的认识。 https://m.weather.com.cn/ccps/feicuizhishi/1148945.html
5.扬州博物馆馆内设有《广陵潮—扬州古代城市故事》《书画厅》《国宝厅》《古代艺术厅》《中国雕版印刷展厅》《扬州雕版印刷展厅》《特展厅》和《现代艺术馆》共8个展厅,并设有游客服务中心、商品服务部和文博体验中心。扬州博物馆、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已成为公众心目中的“历史知识殿堂,文博实践基地,大众休闲场所,旅游特色https://www.maigoo.com/citiao/57780.html
6.沧海遗珍人类历史的回眸——陶瓷(一)陶瓷是陶和瓷的总称,中国是陶瓷的故乡,中国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这一期介绍了陶瓷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复杂精细的制作过程,请同学们和小博一起走进陶瓷的世界,欣赏陶瓷的美! 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同时也是我国的一种工艺美术品,远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已有风格粗犷、朴实的彩陶和黑陶。陶与瓷的质地不同,https://bwg.sust.edu.cn/info/1013/2263.htm
7.景德镇博物馆:厚重的历史鲜活的记忆同年12月《中国环境报》以头版头条报道指出: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设计和营造的结果,“在我国首次解决了迁建与集中保护珍贵的明清民俗建筑的问题,……为保护历史名城的珍贵遗产作出了较大贡献。”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朱自煊、副教授楼庆西参观后挥笔写道:“这种形式,在国内当属独创”。http://m.taoci52.com/t/822.html
8.会议第四届古代玉器青年学术论坛纪要南京博物院陆教授强调,玉器研究不能仅停留在器物学中,还要着力于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信息,还原其背后所承载的历史现象,从而透物见事、见人、见生活、见精神、见智慧。陆建松教授指出,自2016年以来,在王荣的不懈努力下,古代玉器青年学术论坛已连续成功举办三届,在促进全国博物馆、考古所、高校玉器研究者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方面发挥https://www.njmuseum.com/zh/newsDetails?id=357539
9.文博日报每天3分钟,了解文博圈塞外雄风——鄂尔多斯青铜器精品文物展26日在位于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博物馆启幕。 据介绍,本次展览萃集了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明博草原文化博物馆、鄂托克前旗文博研究院的精品重器208套270件,其文物品类包括短剑、流星锤、鹤嘴斧等兵器;铜刀、铜鍑、铜锥等生产生活用具;当卢、马面饰、节约、车辕饰等https://www.d-arts.cn/article/article_info/key/MTIwMzQ5Mzg2ODeD33VksXa4cw.html
10.新闻动态绵阳市博物馆MIANYANGMUSEUM一千多年以来,伴随海上交通的兴盛发展,福建瓷器逐渐作为大宗的贸易商品倾销海外。本展由福建省海丝外销瓷博物馆和绵阳市博物馆联合举办,展示200多件福建省海丝外销瓷博物馆馆藏瓷器,涵盖闽地各代表性窑口,让人们感知历史的辉煌,弘扬陶瓷文化的精华,为当前实施“一路一带”的伟大战略构想提供正能量。 https://museum.mianyang.cn/information/209
11.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古瓷馆位于博物馆二楼,展示从西周到民国的瓷器珍品,包括宋和黑碗、金淄博窑象灯、展品如花鸟纹碗,里面是蓝色和白色,外面是彩色的。第一部分是淄博古瓷文化,展示古窑村的匣钵院墙、百年窑神庙石柱、馒头窑”烧窑场景、西周青瓷豆展展示了淄博 中国古代陶瓷文化历史悠久;第二部分,寨里窑与青釉莲花尊,以淄川寨里窑烧https://www.qwbaike.cn/doc-view-8128.html
12.乐道堂和乐道堂主人制堂名款瓷器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由于历史原因,恭王府旧藏文物早已损失殆尽。现在我们只能从遗留下来的文献资料和拍卖图录中去想象当年恭王府旧藏文物的辉煌景象了。然而随着恭王府博物馆建设序幕的拉开,寻找恭王府旧藏文物成为了构建恭王府博物馆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如此重视寻找恭王府旧藏文物。原因在于,它们不仅可以为恭王府https://www.pgm.org.cn/pgm/xsyjou/201507/7415ea64bfbc46b38ee3302cef2d90ca.shtml
13.展览介绍瓷之韵2012年6月22日至2013年1月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将与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合作推出“瓷之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该展览精选148件套精美瓷器,从明代早期外销瓷,到西方在中国定制瓷器,再到清代中期欧洲仿制的瓷器,充分展示那段鲜为人知的瓷器贸易带来的中西https://www.chnmuseum.cn/Portals/0/web/zt/cizhiyun/news/default.html
14.这礼是成都成都博物馆携手高淳陶瓷,匠心打造陶瓷的成都美学瓷器是古代中国的伟大发明,其承载了独特的历史与审美价值。在成都博物馆珍藏的多件瓷器中,有多件从汉唐到明清的代表作,反应了瓷器的制作工艺走向高峰的过程,也展现了中国古代陶瓷技艺的博大精深与工艺水平的精妙绝伦。 邛窑黄绿釉高足瓷炉 晚唐-五代 三重莲瓣错落有致, https://www.cdmuseum.com/xinwen/202202/2638.html
15.中国国家博物馆(七)中国古代瓷器展中国国家博物馆中,一个必须参观的展厅就是《中国古代瓷器展》。这里既有流传千古的传世品,又有出处明确的考古遗物,品类丰富、时代序列完整,基本囊括了各个不同时期不同瓷窑的典型器物,能够全面呈现古代瓷器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演进脉络。 在参观了《古代中国》和《中国佛造像》后,我来到了这个让我心驰神往的《中国古https://www.meipian.cn/55wjg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