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5月,济宁市博物馆在老城区古槐路落成,彼时馆藏文物1万多件套。随着岁月变迁和藏品累积,为促进济宁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和全市文博事业的更大繁荣,新馆建设提上日程。2015年底,新馆正式奠基;2019年9月29日,新馆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
济宁市博物馆新馆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太白湖畔,由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马里奥博塔主持设计。整体建筑由几何形叠加而成,总建筑面积27237.73平方米,结构形式为框架架构,层数为地上四层,建筑高度29.3米。它与周围的市文化馆、市图书馆、市美术馆共同组成市文化中心,成为济宁文化建设新地标、文化惠民新高地、文化旅游新景点。
如今的济宁市博物馆是一座集文物收藏、陈列展览、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为一体的地方综合性现代化博物馆。馆藏文物16万件,以石刻、铜器、瓷器、服饰等为特色。包括七大功能区,分别为陈列展览区、文物库房区、教育交流区、技术研究区、行政办公区、访客服务区、设备用房等。最为引人注目的陈列展览区设计有五个大型固定展览和专门为国内外文物交流而设计的两个临时展厅。此外,还设有学术报告厅、文创展示区、游客服务中心、VR体验区、百姓舞台演艺区等。博物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高端现代,力求全方位、多维度,带给观众最全面的参观体验。
济宁历史:悠久厚重文脉绵长
济宁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闻名遐迩的“孔孟之乡、运河之都”,自古就文脉兴盛、圣贤辈出。早在一万年前的细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居住。距今约五六千年前,三皇五帝中的伏羲、少昊、神农、颛顼、虞舜、蚩尤等部族又先后在这里活动,遗留下众多史迹。这里还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是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子思子等儒家五大圣人的故乡。从汉代以降,儒家思想体系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支,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北宋年间,杀富济贫、替天行道的梁山好汉,曾在此聚义。历史上凄婉优美的梁山伯祝英台爱情故事,在济宁发端并广为流传。元明清时期,治理京杭大运河的首脑机构——运河总督衙门设于济宁,又奠定了济宁运河之都的地位。
新馆设计:古今映衬相得益彰
孕育出了世界级的思想文化巨人,有着无比深厚的文化滋养,这样的城市博物馆,同样需要世界级的设计和表达。世界级建筑设计大师瑞士的马里奥博塔,作为济宁博物馆新馆的设计者,认为济宁博物馆的每一层的展厅都有丰富且珍贵的文物,是对历史的崇敬,而博物馆建筑则更加现代,“将历史与现代互相映衬,是济宁市博物馆的设计初心”。这一建筑设计遵循简洁明快、实用经济、功能齐全的理念,不仅具有博物馆建筑性格特点、突显地域历史文化内涵,更富有时代性,追求变化而丰富的室内空间效果,通过室内外空间的设计,充分利用阳光,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和谐氛围,使整个博物馆成为一件可经历史沉淀的经典艺术作品。
济宁市博物馆现有五个大型固定展览,分别是:以反映始祖文化、邹鲁文化、儒家文化、水浒文化等为主线的“济宁千秋”历史文明展;以展示“天下汉碑半济宁”“济宁汉画甲天下”为主旨的“石刻艺术展”;以反映京杭大运河贯穿济宁史实为基础、以弘扬运河文化、振兴济宁经济为宗旨的“运河文化展”;以展示济宁古老大地上现存的反映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遗存的“人文胜迹展”;以数字化手段展示当代美丽济宁的具有临场性、交互性、参与性特点的“数字济宁展”。这五个基本陈列既各有侧重又互相补充,全面反映了济宁的悠久历史风貌和突出文化特色,为参观者展现了一个全面立体、多姿多彩的济宁形象。
展陈内容:以史为线熠熠生辉
始祖文化、儒家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梁祝文化、佛教文化、李(白)杜(甫)文化,是济宁古代文化积淀之精华。“济宁千秋”展示从济宁大地出现人类开始,到清末民初一万多年的济宁文明发展史,共分为文明曙光、孔孟之乡、汉晋华彩、唐宋风采、运河之都——元明清辉煌等五个板块,整个发展史由济宁大地上发现的历史文物遗迹为链条,具体展示了历史链条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凸显济宁历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经济亮点、文化精粹、著名人物,并辅以出土和传世文物,将一个具有厚重历史、优秀文化的济宁展现在世人面前。
“济宁千秋”各展览板块,依据博物馆新馆定位、馆藏文物类别、数量、历史及艺术价值,选取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物,采取高标准、全新的、最具前沿科技的展览方式(知识性、普及性、互动性),全方位展示具有浓郁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的古老济宁。各板块根据内容设计、展线长度和艺术效果的需要,适当安排相应文物。整个展览展品数量达500件(套)。
各部分的主要展览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文明曙光”:分为“人文初现”、“拓荒岁月”“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三个单元。一万多年以前,济宁境内就有人类居住,在汶上县与兖州区的交界处汶泗流域发现细石器38处,是济宁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进入新石器时代,济宁地区是东夷族的大本营,先后发现东夷族创造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文化遗址,遍布济宁十一个县市区。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汶上贾柏遗址、兖州王因遗址,曲阜西夏侯遗址、邹县野店遗址、泗水尹家城遗址、兖州西吴寺遗址等。伏羲(太昊)、女娲、神农(炎帝)、黄帝、蚩尤、少昊、颛顼、虞舜、皋陶等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或出生于济宁境内,或在此建都,或死后葬于此,至今济宁境内仍存的伏羲陵庙、黄帝出生地寿丘、少昊陵、蚩尤冢等等遗迹以及史籍记载,无一不是佐证。
第二部分“孔孟之乡”:分为“岳石文化遗存”、“少康在济宁”、“夏商方国”、“周代列国”4个单元。夏代国王少康在任国长大,并以此为据点,策动复国,实现了中兴,是为“少康中兴”。商代的南庚、阳甲、盘庚三个国王曾在奄(今曲阜)设国都,盘庚后期国都迁殷。周代济宁境内的邹国(即邾国)和鲁国,农业发达、经济繁荣,文化进步、物质雄厚,此时民风淳朴、儒学初兴、重教崇文,文学、史学等取得辉煌成就,邹鲁文化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鲁国涌现出的名人有伯禽、鲁僖公、卞庄子、臧文仲、左丘明、墨翟、曹刿等。鲁国是周礼的坚守者和继承者,鲁礼发源于周礼,并逐渐转化形成自成一体的礼制。鲁礼内容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以及殷礼、夷礼、王礼。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儒家五圣——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与元圣周公、巧圣鲁班、和圣柳下惠,被尊为儒学故里八大圣人。儒家五圣创立的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与主脉。
第三部分“汉晋华章”:分为“秦汉雄风”“魏晋流光”两个单元。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炫耀功德、威昭四方,开始东巡。首站经邹城峄山,在丞相李斯等官员的陪同下,登峄山观美景,令李斯书碑立石颂秦德,所立之石就是著名的《峄山刻石》。济宁是孔孟儒学的诞生地,也是汉代经学的中心地。这里经学大师辈出,学派林立,明经入仕者居多,他们或成为经学博士,研经传经;或成为朝廷高官,参政理政,充分发挥了振兴儒学、经国济世的作用。秦汉魏晋时期济宁名人有经学家匡衡、文学家王粲、孔融、玄学领袖王弼、政论家仲长统、白衣尚书郑均、乱世英雄刘表、诚信楷模范式、文学家刘宝、脉学大师王叔和、军事家檀道济等。
第四部分“唐宋风采”:分为“百业兴旺”“烟雨楼台”“郁盛文昌”“诗与远方—李白杜甫在济宁”“宋江起义——《水浒》的前世今生”五节。唐宋以来,不同的思潮和文化在济宁交汇融合,形成了济宁熠熠生辉的独特文化风貌。济宁至今尚存崇觉寺院、文峰塔、崇宁佛塔(铁塔)、太子灵踪塔、景灵宫等唐宋代建筑遗存。唐代,诗仙李白移家任城,定居二十余载,在此重逢杜甫,二人交游东鲁,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和一段千古佳话。宋末,以宋江为首的起义军以梁山为大本营奋起反抗,成书于明初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即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事迹,书中勇武侠义的水浒文化对济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部分“运河之都——元明清辉煌”:分为“京杭大运河”、“物阜民丰”、“尊孔风尚”、“文化发达”四节。元代开凿大运河后,济宁迅速崛起成为南北物资运输的水运重镇。到明永乐年间,济宁已是“水陆交会,南北要冲之区;襟带汶泗,控引江淮、灌运咽喉”。在运河水脊的南旺分水枢纽,是永乐九年工部尚书宋礼采用汶上老人白英建议修建的工程,它疏浚三湖作水枢、建闸坝、调水量,保证漕运畅通,堪与都江堰相媲美,是我国京杭大运河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元明清三朝总管运河河道的河漕衙门一直设在济宁,济宁因而被誉为“运河之都”。济宁运河的开通,不仅关乎封建王朝的经济和政治命脉,也促进了济宁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使济宁成为京杭运河沿岸的七大商埠之一,位居运河四大名镇之首,成为鲁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展陈方式:以人为本推陈出新
“济宁千秋”展览在新馆的第三层,展厅面积1770平方米,展线长度280米,采用简约现代的设计风格,设计理念以人为本,一切从观众的观赏体验要求出发,设置流畅、通达的观赏线路,合理安排休息区域,为观众提供一个舒适、舒心的参观环境。
在展品安排上,紧密结合展览主题、结构体系和内容重点,结合展厅空间划分和展线安排,挑选最具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文物,根据文物所蕴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内涵,合理布设,用重点展品展项串联中心轴线,结合周边辅助展项进行信息延伸,使得层次分明,疏密有致,重点突出。例如,展厅中央以中心柜陈列“七鼎六簋”,彰显着夏商方国森严的列鼎制度,两边辅以同时期展品,中轴对称,规整有致。
展览艺术风格总体上恢弘大气,又不失细节上的精妙雅致。通过平柜、通柜、独立柜多种柜型穿插,雕塑、场景、图解、新媒体等多种手段综合运用,配合多种光线进行渲染,再加上多处互动式体验项目,形成舒朗通透、稳重肃穆、轻快活泼等不同的参观体验和层出不穷的观展兴奋点。大量应用现代多媒体投影技术结合特定的场景艺术造型生动的还原历史概貌,如展项“人文初现”及展项“孔子讲学”,使观众能够近距离接触历史,聆听孔子讲学,深入了解历史。
“六艺场景”采用艺术化的造景手法,背景表现意境,前景写实生动,直观地展示了礼、乐、射、御、书、数的场面。展项“鲁壁藏书”利用充分利用玻璃对光的折射,使得书籍犹如浮在空中,用梦幻色彩的艺术语言和书籍的历史感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更体现了历史的庄严厚重。
展陈空间运用了极简主义的手法:序厅既是展厅的开篇,又是展厅的交通枢纽。中间设置的主题墙将空间分为两个部分,前后分区功能明确,空间合理。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导视作用,引导观众去探寻济宁厚重的历史。其中,采用“负空间”的手法,将代表窑、穴的造型做成轻巧的壳体结构,内部以绘画结合投影呈现,内容突出,手法巧妙,用全新的表现形式来展示早期人类生活场景。整个展览空间运用不同的色块及绘画艺术等表现手法区分不同单元内容,产生视觉冲击力及愉悦感。并在展厅中间设置温馨舒适的休息区。出口运用了暗淡色彩作为缓冲区,整个展线像乐章一样彰显出了节奏感及律动感。
为配合实体展览,本次还专门推出济宁千秋VR虚拟展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展览精确还原。利用VR全景技术及全景制作软件,创建一种实景展览环境,使用户通过电脑/手机屏幕,就可以沉浸在真实的展览环境中,让观赏者如身临其境一般,可以及时、无限制地欣赏展览。
宣传教育:丰富多彩注重实效
展览开幕当天,济宁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市直部门、济宁城建投集团公司、太白湖新区等众多领导,以及特邀嘉宾——新馆设计者、瑞士著名建筑设计大师马里奥博塔,出席了新馆的开馆仪式,并成为新馆开放的第一批观众。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新华网、大众网、齐鲁晚报、山东电视台、济宁日报、济宁电视台等众多中央、省、市媒体聚焦新馆开馆、展览开幕这一盛况进行了宣传报道,并对设计大师马里奥博塔、馆长等专家进行了深度采访,形成一个宣传高潮,当日进馆观众达6000人以上。
文创研发:新颖丰富特色鲜明
配合《济宁千秋》展览,济宁市博物馆文创开发部同步介入策展,依托丰富的馆藏文物资源,以荟萃馆藏的国宝精华为设计元素,先后开发出一系列蕴含着独特文化意味的文创产品,包括室内陈设类、家居生活类、办公用品及文具类袋、书籍类、影像资料类、儿童动漫科普故事等,内容丰富,品种齐全,质量上成,满足了游客参观完之后通过购买商品“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期盼和需求。同时,积极参与大运河文化遗产创新创意设计大赛,选手们充分利用科技和互联网的技术手段,与馆藏资源进行深度对接,创作出一系列兼具创意与实用的文创产品,共有10项作品。其中,孔子问道茶布艺十件套、“菱花形宝相团花兽钮铜镜”时钟等产品深受大家的喜爱和推崇。
结语
济宁市博物馆《济宁千秋》展览,用时尚现代的展陈语言激活深沉厚重的历史,让观众在现代展陈艺术语言的音韵中浸游历史、品读文物。展览自开展以来,得到来自专家、学者及普通观众的众多好评,也收到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把保护遗产当成义务、把传承遗产当成责任,我们正坚定走在路上。面对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济宁市博物馆将牢记文博人的使命,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不断探索,创新求变,满怀文化自信,开启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