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11.26广东
中国瓷器初创于商代,严格意义来说创烧于东汉,唐代时渐趋成熟,形成“南青北白”的瓷器体系,到宋代蓬勃发展、名窑辈出,传世精品纷纷涌现;在明清时工艺流程超越前代,瓷器发展达到巅峰之际。每一件古瓷器本身,都反应了特定时代,制瓷工艺的风格特点,特别是瓷器的器形,更是瓷器式样传承演变的直接反映。
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及明早期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明永乐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
图片里的梅瓶,小口外撇,短颈丰肩,弧腹及底内收,至足部微外撇,内挖浅圈足,整器线条秀美,亦不失端庄之气。梅瓶外底露胎无釉,可见胎体坚白细腻,瓶身通施透明釉,釉面清润肥腴,釉下胎体之上以苏麻离青描绘纹饰,在肩、胫部莲瓣和蕉叶的呼应之下,六株花果分两层交错而生,上生石榴、海棠、寿桃,下生荔枝、枇杷、樱桃。花果果实硕大,枝繁叶茂,布局井然。整器纹样在苏麻离青的渲染下,尤显立体和饱满。梅瓶是中国传统瓷器造型,始见于唐,盛行于宋金,元后延盛。梅瓶出现之初是作储酒器皿,因造型雅致,逐渐发展成为陈设花器。青花梅瓶是随着青花瓷的诞生而出现的,元代青花梅瓶体量硕大,线条硬朗。
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圆腹、圈足。玉壶春瓶的造型定型于北宋时期,在当时是一种装酒的实用器具,后来逐渐演变为观赏性的陈设瓷,是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形。
清雍正釉里红云龙纹玉壶春瓶
玉壶春瓶为清代官窑经典品种,其器形起源于宋代,因宋人诗句「玉壶先春」而得名,最初应为酒器,但元代的《梅花百咏》中有「插花贮水养天真,潇洒风标席上珍;清晓呼童换新汲,只愁冻合玉壶春」的诗句,可见玉壶春瓶于当时已是用来插梅装点生活之用。
图片玉壶春撇口,束颈,圆弧腹,及底内收,下承外撇式圈足。足端露胎处,可见胎体坚白细腻。瓶通体施透明釉,釉下以釉里红为饰。自上而下可达六层。其中颈肩部分别以变形蕉叶纹、缠枝灵芝纹、小如意云肩为饰。腹部主体纹饰以双龙戏珠纹,画面中二龙张口怒目,利爪虬身,于迤逦流云间呈奋力夺珠之态。龙纹描绘精细,渲染自然,髭髯须发,齿舌鳞甲,皆清晰可见,毫发不爽。彰显了雍正御窑深厚的绘画功力和高超的烧制技术。
玉壶春瓶,其名或得自唐司空图《诗品·典雅》“玉壶买春,赏雨茆屋”之诗句。其造型定型于北宋,初为一种实用酒器,后逐渐演变为观赏性陈设用器。因其优美的线条和典雅的造型,博得历代帝王所喜爱。
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常见的一种瓶式之一,仿自汉代青铜蒜头壶,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而得名。状如蒜头而颈略长,亦可称之为虎爪瓶
清乾隆青花折枝花果纹蒜头瓶
蒜头瓶为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常见的一种瓶样,仿自汉代青铜蒜头壶。蒜头口、束颈、溜肩、圆腹、圈足,因瓶口似蒜头而得名。状如蒜头而颈略长,亦可称之为虎爪瓶。本品胎体细腻,造型规整,釉面清亮,通体以青花绘纹饰,显得轻盈挺秀。青花纹饰分为七层,口沿下装饰回纹,瓶口凸鼓处绘缠枝牡丹,颈部装饰覆莲纹,内绘火焰纹,之下是回纹和如意云头纹,腹部绘主题纹饰,为折枝花卉和三多果纹,胫部饰变形莲瓣纹,足端绘海水纹。外底心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三多,以佛手柑与福字谐音而寓意“福”,以桃子多寿而谐意“寿”,以石榴多子而谐意“多男子”,称为“福寿三多”。
4、胆式瓶
直口,长颈,削肩,腹下部丰满,器形似胆,故名。宋代哥窑、钧窑烧造此式,清代景德镇窑多见,大多为单色釉。南宋龙泉窑创制,元、明景德镇窑多见,并有四方、六方、八方、上圆下方及扁腹等式。品种有青花、五彩、白釉、黄釉等,有的书“大吉”二字。
清雍正蓝釉大胆瓶
本品直口长颈,削肩鼓腹,下有圈足,造型优美端正,仪态挺拔隽秀。瓶外壁满施高温蓝釉,釉色如蓝宝石般晶莹剔透。瓶底施白釉,双圈内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胆瓶因形如悬胆而得名,宋代已烧造,最宜插花。宫廷所藏写生肖像,常见胆瓶插花场景。宋张道洽《瓶梅》诗云:“春在胆瓶閒,朝看复暮看。小屏遮护著,不怕玉肌寒。”宋赵孟坚有《鹊桥仙岩桂和韵》:“明金点染,枝头初见,四出如将刀剪。芳心才露一些儿,早已被、西风传遍。归来醉也,香凝襟袖,疑向广寒宫殿。便须著个胆瓶儿,夜深在、枕屏根畔。”清代景德镇御窑烧造颜色釉胆瓶,可见红、蓝、茄皮紫等多种釉色,通体纯然一色,光可鉴人。
5、抱月瓶
亦称“宝月瓶”。小口、直颈,颈侧双耳,因瓶腹似圆月,故名。明代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常见器物之一,清代雍正、乾隆仿制
清乾隆青花苍龙教子图抱月瓶
本品唇口短颈,颈肩部置对称螭龙耳,螭龙以青花渲染,颇为生动。瓶腹部扁圆,及底内收,下承内挖圈足,整器体量小巧,亦不失端庄。瓶通体施以透明釉,釉面莹润,釉下以青花为饰,发色亮丽,为乾隆一朝青花烧造之巅峰色泽。瓶口沿下饰倒垂如意云头纹,腹部主体以云蝠及苍龙教子图为饰。抱月瓶为清代御窑追慕永宣同类造型器物并加以化裁而来,清宫瓷器档案中常称之为“马挂瓶”,以乾隆一朝烧造最盛。早在乾隆二年(1737年),《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中就已有记载。如乾隆皇帝专门吩咐唐英“再将小些宝月瓶、马挂瓶各样釉水花样烧造。”因抱月瓶形制典雅尊贵,透出皇家独有的气派,故而深受乾隆皇帝喜爱,曾多次谕旨唐英为之烧制,存世所见品类繁多,有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黄地青花、青花胭脂红等多个品种,可见当年烧造之盛。
清康熙青花团花锯齿纹摇铃尊
本品小口长颈,丰肩敛腹,颈部细长,腹呈弧形或筒式,浅圈足,平底,整个器型线条力度感非常强烈。因为这种器型的形状近似手执的小铃铛,所以名叫「摇铃尊」。瓶胎质白晰无瑕,釉汁温润如玉,腹部以青花绘漩涡状团花四组,胫部绘三角蝉纹,其间暗含青花弦纹三道,整器纹饰取材于上古青铜器,布局疏朗,给人一种空灵之感。本品造型端正,胎釉具佳,青花发色青翠幽兰,与洁白胎色和莹润的釉色相应成趣,共同构成幽静素雅之美。圈足内有「大清康熙年制」青花楷书款,为康熙官窑御制之器。
7、贯耳瓶仿汉代投壶式样,直颈较长,腹部扁圆,圈足,颈部两侧对称且贴着竖直的管状贯耳。哥窑、官窑、龙泉窑等多有烧制,清代亦有仿制。
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六方贯耳瓶
本品撇口,束颈,颈部置对称贯耳,折肩,六方腹及底内收,下承高圈足。其造型即取法青铜礼器,端庄大气,线条优美流畅,古朴而典雅。瓶内外施透明釉,釉下以青花为饰。自上而下可达六层。口沿、胫部、外足墙分别绘以回纹纹,贯套花卉,海水纹。肩及腹部分别以缠枝莲纹为饰,枝卷叶茂,勾连绵密,繁花似锦,极具美感。整器青花色泽层次鲜明、浓淡相宜,苍雅之气跃然眼前,工匠鬼斧神工的技艺表现得淋漓尽致。尊釉面莹白坚致,与青花相衬,臻乎妙境。器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六方贯耳瓶为清代官窑经典陈设器,始于雍正朝,乾隆朝继承并更臻精美。六方尊器型端庄古雅,制作考究,烧制更为不易。常言道“一方顶十圆”,与拉坯成型的圆琢器不同,必须分块合坯成型,烧制工艺复杂,制作成本较高。
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赏瓶
本品直颈,肩部饰凸弦纹三层,球形腹及底内收,下承圈足。通体以青花为饰,自上至下分饰蕉叶纹、回纹、如意云头纹、缠枝莲纹、变形莲瓣纹及卷草纹等。纹饰勾勒精细,层次清晰,青花色泽雅致,浓淡相宜,极具乾隆御窑追求精工细作的创作要求。底部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赏瓶在清代文献中又有“玉堂春瓶”之称,由于其主题纹饰用青花绘成缠枝莲纹,故取谐音“清廉”,常被用于赏赐下臣,故有“赏瓶”之名,暗含谨慎劝诫,为官清廉之意。传世所见乾隆青花赏瓶,根据器形与纹饰,大抵可分两类,一类为肩部起三层凸弦纹,腹部仅饰单层缠枝花卉,上腹硕,下腹渐收式样;另一类为肩部无凸棱,腹部饰双层缠枝花卉,腹部浑圆,外足端起唇边式样,本品则属前者。
9、灯笼瓶因为形似灯笼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颈,丰肩,筒腹,圈足。灯笼瓶是雍正时期景德镇官窑创烧,流行于清雍正、乾隆时期。乾隆时期灯笼瓶的制作较多,
清乾隆青釉浮雕苍龙教子图灯笼瓶
本灯笼尊体形硕大,侈口短颈,丰肩长圆腹,下承圈足,微微外撇,比例优美,器骏宏壮,成型极其规整,不见大件器物时有发生的变形现象,隐隐体现出其不凡的档次。器身通体施以翠嫩粉青釉,釉汁晶莹,垂涎欲滴。外壁巧工凸雕苍龙训子图,图中祥云迤逦,漫天飘飞,苍龙于云间腾跃,双目炯炯,轮廓分明,身披细鳞,五趾分张,穿梭祥云,翱翔青天,在云纹的衬托下气度非凡,大有气夺千里之势。幼龙于惊涛海面中迎苍龙而起,龙躯盘曲汹涌浪涛之中,昂首相视,教子之殷殷期望跃然于瓷上。再细观之,粉青釉在纹饰高低起伏处呈厚薄变化,清晰俐落,浅深明晦,使得纹饰增添了几分若隐若现的神秘感,彰显了御窑工匠不俗的制作功力。
天球瓶创烧于明代永乐、宣德御窑,是在当时大明宣威四方、郑和下西洋,明廷与伊斯兰世界联系密切的背景下,受西亚金属器皿影响而产生的中西融合器型。因瓶腹浑圆如古人想象中的天球,故而得名。永宣时烧造以青花装饰,用作观赏陈设。因其形制特殊,一经诞生,便成经典,为后世所重。清代雍正、乾隆御窑仿古之风大盛,广取前代佳制加以模拟,永宣天球瓶也在仿制之列,但永宣天球瓶多装饰青花云龙海水,雍乾时期则新添粉彩、青花、仿官、仿哥、天蓝、霁蓝、铁锈釉等品种,粉彩器绘有九桃喜鹊梅花、鹤菊图等,其中以粉彩桃纹天球瓶最为著名。
瓶形为小口、直颈、丰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圆球腹硕大,像是从天降下来似的,故名。
清雍正粉彩六桃图天球瓶
本品直口微敞,直颈,球形圆弧腹及底内收,下承内挖式圈足。体量硕大,气势恢宏,为典型天球瓶样式。瓶通体施透明釉,釉面光润莹洁。瓶身以粉彩绘制折枝九桃纹,画面中桃树郁郁葱葱,枝干蜿蜒如虬龙,上结硕大桃实,或大或小,疏密有致。又有桃花或含苞,或盛开,花果交相辉映,丰容并茂。通体纹饰笔触工细、层次清晰、章法严谨,布色手法尤其精妙,桃实上层层渲染染出果实成熟的娇艳红色,又以喷色法模拟果实色斑,栩栩如生。绿叶之阴阳向背、桃树之老枝新芽皆写生入神,充分显示了乾隆御窑粉彩炉火纯青的彩瓷烧制技艺。外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款字工整,为标准乾隆官窑款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