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20年来,廖飞对于文创产业的变化有着深刻感受,“最早我加入国博时,可以称为文创1.0版时期。1.0版是什么呢?就是大家追求的是对文物的复仿制品。我们现在的文创产品里面,也可以看到一些复仿制品。而从2012年国博新馆建成以后,开始做真正的文创,当时更多是借鉴像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等国外文博机构好的文创设计理念,以此作为基石,发展自己的文创。如今又经过了十几年发展,现在已经可以说,无论从种类、数量、创意等哪个方面来讲,国内博物馆的文创产品都比肩甚至超越国外。”
廖飞认为,取得这样的成果,很重要的一点是依赖中国制造业迅猛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这对于文创产业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提升,大概六七年前,3D打印虽然已经在运用,但是材料相当昂贵,我们很难用3D打印技术去制作一些文创模具,但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材料价格已经下降,我们的文创制作可以大量使用3D打印来制作模具,成品也能够从平面到半平面,到现在实现3D立体效果。”
关于国博凤冠冰箱贴,网络上普遍反映的问题是——买不到,对此有人说“国博在搞饥饿营销”,也有人说“这是为了哄抬身价”。对此廖飞表示否认:“观众买不到,确实是因为产能有限。目前的产量已经从一开始的每天200件上升至每天3000件,”不过依然需要限量销售,“我们每天发放1750个号牌,每人限购两个,这样基本可以确保拿到号牌的观众都可以买到。”
今天,观众对文创品的品质要求也变在高。孝端皇后凤冠文物本身使用了很多复杂技艺,包括点翠、掐金丝、宝石镶嵌等,它上面共使用了百余颗红蓝宝石、五千余颗的珍珠。作为一件精心设计制作的文创产品,凤冠冰箱贴突破了一体成型的平面工艺。金属冰箱贴上突出的6个凤头必须手工安装,正面的10个流苏、20颗珠子也需要手工串起来,还有几十颗红蓝色的小珠子,都需人工一颗颗点上去。“木质冰箱贴中间有一颗宝石,如果我们采用正圆形宝石,制作起来更加简单,也不存在粘歪了的情况,但是我们依然选择使用椭圆形。”这是因为中国传统首饰镶嵌宝石,并不像西方那样讲究打磨成多少面或是固定形状,而是更愿意追求原始状态,追求宝石单个够大。“我们凤冠冰箱贴上的所有宝石选择也遵循了这一点,宝石都是随形的,这给制作的过程增加了难度,”廖飞说,有些购买者拿到手有时会觉得这个宝石贴得有点歪,只要换成圆形宝石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团队还是想借由这些设计,让观众体会一些中西方文化传统上的差异。
国宝文物荟萃
博物馆文创被排队抢购的背后,折射出近年来我国“文博热”的持续升温。来博物馆看展览、看文物,感受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越来越受到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青睐。据统计,截至11月28日,2024年国博观众累计预约已达到6309187人次,平均每天接待观众2万余人,同比增长10%。暑期,国家博物馆每天有近160万人预约2.6万张门票。国庆假期,国博预约最高峰日达121.6万人,7天平均每天约有95.4万人预约。即便是在淡季,每天也有近52万人预约2.6万张门票。“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成为国家博物馆开放运营的常态。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可追溯至1912年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作为中国第一家国立博物馆,已有110多年的历史。国博地下一层展厅“古代中国”基本陈列,是世界上唯一系统展示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灿烂文明的展览,以王朝更替为主要脉络,共展出文物2026件,其中仅一级文物就多达521件。在这条展线上,你可以看到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许多重量级国宝文物,例如被誉为“彩陶之王”的漩涡纹彩陶四系罐、将原始艺术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的新石器时代鹰形陶鼎、国内所见最高的良渚玉琮、“青铜之王”商代后母戊鼎、有“世界上最早冰箱”之称的战国青铜冰鉴、还原古代苏门犀形象的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牺尊、书写了秦始皇雄心壮志的琅琊刻石……一件件珍贵的古代文物见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推进文化交流
近几年,越来越多博物馆在免费开放的同时不断推出重磅好展,“到博物馆去”成为一种社会新风尚,而文明对话展览为跨时空、跨文化、跨国界、跨馆际的交流合作打开全新视角。上海近年来大量引进高质量的西方文物艺术展,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目光。在这一点上,国家博物馆也不甘落后。2024年,国家博物馆积极推动主题展览筹备工作,助力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同时,与国外博物馆加强联合策展,引进精品展览,稳步推进多样化展览交流。赴匈牙利民族志博物馆举办“食味中华——中华古代饮食文化展”、在首尔联合举办“三国三色——东亚地区的漆器”;引进“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展、“率真与真实——卡拉瓦乔的艺术世界”展、“俄宴风华——克里姆林宫博物馆藏饮食文物精品展”等,都是国博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亮眼成绩。
其中,“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展示了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馆藏的279件(套)陶器、青铜器、金银器、玻璃器、壁画、雕塑等不同类型的珍贵文物。展品从古希腊充满艺术想象的日常用具、精美别致的妆容服饰,到令人叹为观止的人体雕塑,再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公元前1世纪近5000年的漫长历史中,古希腊对“美”这一主题的执着追求和多元创造。展厅内别出心裁地设置了嗅闻装置,邀请观众躬身闻一闻玫瑰、莎草、没药等古希腊人使用的香料,并在尾声部分安排了古希腊风格的小剧场,让观众通过观赏艺术影片引发对美的思考。截至11月27日,展览门票已销售40399张。
今天的国家博物馆,荟萃了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专长的各类优秀人才,其中既有年近耄耋的老专家,也有年富力强的青年学者,他们与百年国博一道,以创造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暖心的社会服务为己任,努力实现引领广大观众读懂中国、读懂世界,为建设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
编辑:周斌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博古知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