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文庙百里·春秋——春城会客厅撸猫、喝咖啡,在大观公园奔来书屋体验书画、品茗闻香,在工美有集近距离感受木工文化,在状元楼文化空间来一场主题研学……今年以来,昆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断上新。
百里·春秋——春城会客厅。记者杨艳辉/摄
图书阅读、非遗体验、艺术展览、沙龙论坛、影音鉴赏、演出剧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大量涌现,是城市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为城市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点燃文化创新和消费热情。截至12月4日,全市已建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324个,2024年新增24个。
城市漫游的全新体验
位于昆明文庙内的百里·春秋——春城会客厅是一个多元复合型文化空间,可以读书、逛展、听讲座等,已成为春城文化漫游的好去处。自今年9月试营业以来,百里·春秋——春城会客厅吸引无数市民和游客前来体验。11月29日,记者在这里见到前来撸猫的市民喻钰,她说:“与传统文化空间不同,这里的空间设计更简约、明亮,提供的服务也比较多,综合性很强,不仅能看书、喝咖啡,还可以玩玩小猫,很惬意,一待就是一下午。”市民李佳屿也表示:“这里书很多,比较温馨,点一杯咖啡看看书太适合我了。”
市民在百里·春秋——春城会客厅撸猫。记者陈思伊/摄
“我们希望实现空间利用最大化,在空间设计上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对应提供不同服务,赋予其文化功能、博物馆功能、休闲功能等,让不同的社会群体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把昆明的惬意带给来这里的每一个人。”百里·春秋——春城会客厅负责人常昆介绍,不同于传统公共文化设施聚焦于公共阅读或艺术普及等某一方面,百里·春秋——春城会客厅以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为导向,充分整合各类社会力量、空间资源,融合多种业态,为市民提供集轻食饮品、讲座沙龙、艺术展厅与培训等于一体的多样化公共文化服务。
目前,百里·春秋——春城会客厅完成空间一期(一楼和二楼)建设,并对外开放运营,正抓紧推进二期(三楼、四楼、桂香楼)施工建设。
昆明文庙内的百里·春秋春城会客厅吸引大量群众前来体验。记者杨艳辉/摄
文化艺术的交流平台
标记、刨削、倒角、端切……在位于五华区青年路271号的工美有集创新文化空间,你可以体验木工制作,近距离感受生活中的美学艺术,也可以和非遗传承人一同品香喝茶,感受传统文化。“与传统的展览不同,非遗体验空间提供一个亲身感受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让参与者可以全方位感受到非遗魅力。”工美有集负责人佟佳介绍,通过手工制作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文化体验方式,一方面可以加大非遗产业创新力度,搭建非遗和市场经济之间的桥梁;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让老字号品牌跳出传统发展模式,成为新时期有品牌力量的“新潮牌”。
工美有集创新文化空间。记者陈思伊/摄
作为可供市民沉浸式体验艺术文化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古色古香的集萃苑自建成起就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以极高的“出片率”成为云南省大剧院的标志性空间。集萃苑由现有建筑的闲置空间加上演出后的闲置道具改造而成,经过活化利用,并配以完善的配套设施,该空间成为有内容、有温度的公共文化生活新地标。
集萃苑。记者陈思伊/摄
集萃苑总体设计为中式复古风格,一面古典园林洞门墙作为入口,苑中放置仿真草地、竹林、花树等置景,正中间配有古戏台和荷花池,呈现出一个古色古香的“世外桃源”。古戏台前的区域常设一琴、一筝、一鼓,古戏台斜前方的两侧还配有专业的灯光、音响、话筒、调音等设备,每个进入集萃苑的市民都可以用其进行演奏,感受传统民乐的魅力。入口右侧的区域设有3个经典书籍展示柜,放置有文学、艺术、儿童等国内外诸多题材、种类的优质书籍,供市民免费取阅;中心的空地放置了10张古式案桌,并配有24个草编蒲团,可供市民落座观看演出、读书、休憩。
集萃苑内的复古风置景。记者陈思伊/摄
公共文化空间不仅是一个阅读空间,更是一个文化交流平台。“我们希望将文化体验融入剧院的更多区域,拉近市民与艺术的距离,所以决定利用剧院闲置场所打造一个优质公共文化空间,不定期承接业余爱好者、民间乐团、艺术机构等带来的精彩乐器、舞蹈演出,给有舞台梦的人一个展示平台。”集萃苑负责人耿锦奎说。
闲置空间的活化利用
在春雨937文创园二期·趣山野运动文化营地内的时光印刻文化空间,参与者既可以沉浸于知识的海洋,又可以近距离拥抱自然,还可以休闲、运动,有趣的公共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广受市民好评。“我们本来是过来露营,没想到这里还有书屋,文化气息非常浓厚,可以一边围炉煮茶、一边阅读书籍,感觉非常好。”市民王女士说。
时光印刻文化空间最大的特色是打破“空间即建筑”的传统观念,将超大面积的室外阅读空间与多功能聚合的活动场地等开放性空间视为空间场所,以书为媒,整合露营、书吧、咖啡、茶饮、文创产品、绿植产品等多种元素,因地制宜为消费者提供综合、全面的产品展示及阅读体验服务,形成“阅读+”多元融合的互通格局,进一步推动书香昆明建设,让阅读与美好生活相伴,点亮昆明城市的阅读之灯。
“营地承载着生活本应自然的理念,集合自然体验及生活美学,在这里除了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还有足球、射箭、网球等运动休闲项目,为市民提供一个集文化、休闲、运动、娱乐于一体的一站式、多元化自然社区。”趣山野运动文化营地负责人李奕奎介绍,在满足读者需求的同时,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成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触摸城市脉搏的平台。
云纺博物馆。记者刘凯达/摄
“云南纺织厂·公共文化空间”同样是依托云南纺织厂旧址,倾力打造的集文化、体育、艺术、演艺、创意、设计于一体的跨界文化空间。这里不仅保留着完整的纺织生产线和各个年代的纺织设备,还通过现代设计理念和运营手段,赋予其新的生命和功能。
在云纺文创园里,建设有包含云纺博物馆、云纺剧场、云纺心舞台等公共文化空间,通过互动体验、展览展示、演出活动、文化交流、全民阅读等形式,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体育、艺术等服务,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人群,将传统工业建筑转变为现代都市的文化休闲地标。“一方面,我们积极引入高质量的文化、体育、艺术活动,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我们加强与学校、社区、企业的合作,拓展项目的受众群体。同时,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运营效率,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云纺文创园运营负责人赵若希说。
状元楼书院。记者陈思伊/摄
今年4月,闲置10年的状元楼经过翻新,成为“才貌双全”的新型城市文化空间,使得“大魁天下”的风采重新展示在市民面前。重新改造后的状元楼,白天是供市民阅读、学习、喝咖啡茶饮的文化活动场所;夜晚,远远望去灯火璀璨,俨然成了一座城市新地标。
主客共享的文化打卡点
今年以来,昆明市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服务供给,不断促进公共文化场馆、设施和空间的多元业态融入,加强与酒店、文化园区、商圈、金融机构、学校、社区等不同主体的合作,持续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通过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织密昆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嵌入式”文化服务激发公共文化新活力,营造出与春城调性相契合的文化氛围。
C86山茶坊。记者黄晓松/摄
截至目前,昆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入选、入围全国、全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12个,29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成为昆明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典型案例。融合图书借阅、艺术展览、文化沙龙、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展示、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新型文化业态在春城绽放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