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回响:仰韶彩陶坊在大英博物馆邂逅中国文物!中州食安城市

12月中旬,“仰韶的过去和现在——仰韶文化项目大会”在英国剑桥大学举行,仰韶酒业受邀参会,带着其标志性产品——小口尖底瓶外形的仰韶彩陶坊酒,漂洋过海,远赴英伦,与剑桥的学术精英共襄盛举,并借此契机,走进了大英博物馆,与馆中珍藏的文物展开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深度对话。艺术的共鸣:大英博物1、馆里的中国文物

“你要带我回中国吗”2023年9月,一部叫《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短片火遍网络,中国文物“逃出”大英博物馆寻找回国之路的故事,引发无数网友共鸣。

而今,追寻着这份情感的指引,仰韶酒业踏入了大英博物馆,与那些流落海外的华夏瑰宝,进行了一场深情对望。

罗素广场上,大英博物馆正在向参观者诉说着人类文明的辉煌与沧桑。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许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伟大科学家的手稿,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其中,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3000多件,长期陈列的有2000余件,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大英博物馆33号展厅,也就是中国文物展厅,里面沉睡着上万件石器、玉器、青铜器、漆器、瓷器、书画、壁画、经卷、雕塑、丝绸服饰等等,几乎囊括了所有艺术类别,跨越了几乎整个中国历史。

展厅门口写着:“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博大和悠久的文明”。

步入馆内,好像穿越时空隧道,在落地的瞬间,与浩浩华夏文明文明撞了个满怀。这里有藏在英国和日本,全球仅有2件的商朝双羊尊;有全部流失海外目前仅存10尊的三彩罗汉;有隋代开皇年间的阿弥陀佛石像;有因被从原址移走导致支离破碎的明代龙纹琉璃,有现存的最大铜铸真武像之一的明代铜铸真武像……

33号馆旁边是大英博物馆神秘的“95号房间”,展厅虽不算大,却藏着中国最美的瓷器。既有举世闻名的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又有有着“雨过天青云破处”美誉的宋朝汝瓷;既有曾经拍出过2.8亿港元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的同款,又有清朝御制款的珐琅彩珍品……林林总总共有1000余件中国瓷器珍品,门类齐全,工艺水平极高,令人叹为观止。

在异国他乡,这些文物如同一部部无声的历史书,向世界讲述着遥远东方的风貌与气息。

2、文明的回响:跨越时空的“相逢”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001号展品,是该馆藏中最古老的完整陶器——仰韶文化时期的尖底瓶。小口细颈、斜肩鼓腹、瘦长体尖底、双耳对称。走过千年,跨越山海,隔着展柜,两个小口尖底瓶打了个照面。

作为仰韶文化的代表性文物,小口尖底瓶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承载着无数历史的秘密与故事。承载7000年厚重历史、以小口尖底瓶为外形的仰韶彩陶坊酒走进大英博物馆,不仅是对仰韶文化的生动诠释,更是对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传承不息的有力证明。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洗礼和沧桑变迁。但正是这些经历,让中华文明更加坚韧不拔、历久弥新。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现代的科技成就,从儒家的仁爱之道到法家的法治精神,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智慧和魅力,见证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而仰韶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第一缕曙光,更是揭开了华夏文明跌宕浩瀚的征程。7000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仰韶先民们,在日常劳作与生活中,创造出了小口尖底瓶,并在里面酿出了中国最早的谷物粮食酒。

展柜内的这个尖底瓶,便出土于仰韶文化半坡遗址,是大英博物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交换所得。沉睡了几千年后,它跨越山海,在大英博物馆向世界展示着史前中国仰韶先民的生活方式、信仰崇拜和审美观念,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生动写照。

展柜外,仰韶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仰韶彩陶坊酒,将七千年前的生活智慧与现代社会的创新精神巧妙融合,展现出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兼容并蓄的伟大力量。仰韶酒业不仅继承了小口尖底瓶的独特造型和深厚文化底蕴,更将现代酿酒技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创造出了既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又不失现代气息的佳酿。同时,仰韶还通过传承创新、品牌活动,将仰韶文化融入仰韶彩陶坊品牌发展的方方面面,让仰韶文化以可感知、可触摸的形态,走进千家万户。

中华文明之河,浩荡不息,奔腾向前。这一场跨越时空的重逢中,仰韶彩陶坊酒成为了连接古今、沟通东西的文化使者,承载着华夏儿女对悠久历史的深情回望、对未来发展的无限憧憬,让世界见证了华夏文明在新时代的耀眼光华。

THE END
1.SystemError页面错误!请稍后再试~https://7788js.997788.com/a745/30366703/
2.中国制造英文怎么写中国制造英文如何写高中知识2、“中国制造” 英文标识“MADE IN CHINA”是中国对外出口商品的重要标志,它的使用极为广泛,包括日用品、工业产品等各个方面。 3、据《中国历代陶瓷款识大典》一书记载:民国时期,开始出现了英文“CHINA(中国)”的底款。这是中国瓷器最早出现的出口商品英文标识。有一块民国时期的开滦老砖,上面有“开滦矿务总局”https://www.027art.com/gaokao/HTML/12897548.html
3.瓷器底部的英文款识MADEINCHINA,可别错当成了现代出品一些网友粉丝一看到英文款,就说这个瓷器不老,是当代新货。那您可就“奥特了”。您有可能错过捡漏的机会哦!来让“老货”给您普及一下瓷器的鉴定知识! 出口瓷器上标有“CHINA'或“MADE IN CHINA'是从清朝中晚期外销瓷开始的。 据记载出口外销瓷款识有三个阶段: https://www.360doc.cn/article/8173258_934360055.html
4.来自母亲节的礼物丹麦皇家哥本哈根瓷器底款介绍产地为中国的手绘瓷器 1923-1935年 开始有两个不同的标记 左边由 royal copenhagen/DENMARK/皇冠图形组成 右边由 DENMARK/皇冠图形组成,常用于瓷偶上 1935-2009年 可以通过底款辨别生产时间了 根据的不同的生产时间 在不同的字母上或下有相应的记号 我把它们做成一个表格方便查询 https://www.douban.com/note/719208031/
5.meissen德国迈森瓷器底款说明底款的标识和数字 注:由于年代和种类的差别请注意这些标记并不会同时出现在同一件瓷器上 abcg(刻印方式)d(釉下绘)ef(釉上绘) a:造型工匠编号 b:年代标记(1948https://www.jianshu.com/p/6af20f7ff77b
6.英文底款清代紫砂壶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其制作始于明朝正德年间,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丁蜀镇。紫砂壶在拍卖市场行情看涨,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 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丁蜀镇又名宜兴紫砂壶。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http://shoucangyaji.com/guwan/106274.html
7.金立言:明末清初的景德镇民窑人物题材瓷器一、从“丙寅”款青花“三国演义·灞桥挑袍”笔筒谈起 晚清重臣庆宽家族旧藏的青花“三国演义·灞桥挑袍”图大笔筒(图 1)对于研究 17 世纪瓷器的断代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此器胎釉精良,器身厚重。口部一周刮釉并于口沿及接近器底处暗刻几何纹饰,刻画兼施,工艺考究。青花发色蓝中泛紫,明快悦目。所绘图案更具特http://icrc.hbu.cn/cgzs/14302.jhtml
8.醴陵瓷器的款识收藏天地宣统元年,瓷器底款一改旧观,不仅格式规整,而且楷书字体秀美。忽然之间款识何以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而且宣统三年之内,瓷器款识规整统一。民国元年后不久,湖南瓷业公司就难以见到这种秀雅的底款了。仔细品味起来,宣统款识绝非一般人物所为,一定是精于瓷画书法的人。那么,他是谁呢?https://news.artron.net/20141128/n682356_2.html
9.70年代中国茶壶底款收藏指南:详细列表与鉴1. 制作技艺精:70年代是中国茶壶制作技艺的鼎时期,无论是紫砂壶、瓷器壶还是玻璃壶,都体现了高超的制作工艺。 2. 底款风格特别:70年代茶壶底款既有传统的汉字款,也有拼音、英文等现代元素,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 3. 品种丰富:70年代的茶壶品种繁多,包含紫砂壶、瓷器壶、玻璃壶等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https://www.cnxds.com/2024baiqi/teawenhua/68123.html
10.吉言款的款式与写法到了康熙40年——从康熙40年至康熙61年,算作康熙晚期,御窑瓷器质量大大提高,数量也成倍增长,此时才容许所以本朝款识。但仍有顾忌,仍然担心打碎底款的不祥预兆,所以便将“熙”字加一笔,改写成“熈”字。这是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出现“熙”字的异体写法。今天所见的康熙御窑瓷有此款识的极多。 http://m.taoci52.com/t/6086.html
11.洪瓷底款初探八十年代英文款(出口) 两千年之后的“双凤R”款 由于精力,见识等原因,还有一部分出口底款没有收集完全,还请洪瓷玩家们多多提供帮助。在此特别对唐华,舒飞两位洪瓷藏家提供帮助表示感谢。 历经几代洪瓷人的不懈努力,是他们用智慧和汗水成就了一件件美轮美奂的精品瓷器,更感叹于大球泥和釉下五彩的完美结合,交融https://www.meipian.cn/2m8pyeuc
12.老壶,怎么看店号特定宇是不是真的?清宣统二年(1910年4月),中国在南京举办了第一届南洋劝业博览会。南洋劝业博览会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以政府名义主办的大型国际性博览会,底款为“已酉南洋劝业会纪念品”,篆文方印,盖印为“光裕”。 6.权寅陶器店店号印 权寅陶器店创立于光绪十五年(1890年),为清末著名制壶艺人邵赦大(权寅)所创立,邵赦大https://www.zisha.com/knowledge/3129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