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网

位至三公镜资料图片由许昌博物馆提供

古代磨镜图资料图片

古人不见今时镜,今镜曾经照古人。说起古代铜镜,今天的人们其实并不陌生。大家应该都记得《木兰诗》中的这一句:“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里的“镜”,就是指铜镜。

许昌博物馆内,就有一面汉代的位至三公镜。9月8日,记者来到许昌博物馆,为您探寻这面铜镜背后的故事。

位至三公镜中的“三公”是官职吗?

当日,记者在许昌博物馆展厅内看到,这面位至三公镜是圆形镜面,镜体比较厚重,圆钮大而突出,非常醒目。钮外通体刻着各种纹饰,花纹比较简单,多以连弧纹为主,有的有夔凤等纹饰。铜镜上有“位至三公”等简单铭文,又称“三公镜”,这种铜镜流行于东汉晚期至六朝初期。

“这面铜镜直径有8厘米,厚0.2厘米。”许昌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陈文利告诉记者,“位至三公”是一种祝福官运亨通,称颂官位尊显,常见于镜铭。

陈文利说,这面铜镜纹饰自然流畅。纹饰工艺,既能反映铜镜的主题内涵,也是铜镜最具美学价值的部分。它涵括了各种几何、动植物、神兽仙人、民间故事、生活百态、祈愿祝福等,有些精美的可媲美画作。

那么,位至三公镜中的“三公”指的是什么?陈文利说,“三公自衮冕而下”,东汉三公为太尉、司徒、司空,其上设太傅为上公。东汉时“三公”权力有所削弱,然“三公”仍“具瞻之望”,是节操道德和儒家威仪的典型。

据了解,曹魏前期,对“三公”还是相当重视的,赐予户邑侯封,“三公”也多为德才兼备的重臣。吴、蜀设丞相为领政,“三公”废置不常、名号不一。蜀丞相、吴大司马、上大将军专权更甚于汉魏“三公”。三国的宰相制度,一方面继续东汉以来中央集权和尚书权力扩大之趋势,另一方面由于三国之间的战争频繁,使曹操、曹丕大权独揽。

曹魏后期,在司马氏与曹氏的斗争中,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三公”职权进一步弱化和虚化。晋武帝即位,并设八公。“三公”名义上仍是宰相,而实权已基本转移至尚书台。

《晋书·王衍传》载,西晋末年,司徒王衍劝石勒称帝,勒怒曰:“君名盖四海,身居重任……何得言不豫世事邪!破坏天下,正是君罪。”这说明在晋末统治者眼中,“三公”仍负有匡扶晋室天下的道义,原本是一股可期的力量,而实际上名存实亡。位至三公镜也就随时代而沉浮:出现于东汉中期,流行于汉末魏晋,之后消失殆尽。

位至三公镜在海外亦有发现,最远可达中亚,而在以福冈县和佐贺县为中心的日本北九州地区发现较多。

博物馆展出的铜镜为啥不让看正面?

“铸铜为鉴,整饰容颜。修尔法服,正尔衣冠”,镜子是用来照人的,可是大家在逛博物馆时,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铜镜正面不让瞧,只能看到铜镜的背面,而铜镜的背面是什么也照不到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有人说,博物馆里展览的古代镜子,之所以都是以背面示人,是因为镜子在古代不是一个单纯的照影像的工具,它总是被人们赋予一些特殊的含义,比如风水镜、辟邪镜、殓葬镜等,这类镜子对着人照是非常不吉利的。

其实不然!铜镜的正面,就是一个光秃秃的平面,历经岁月沧桑,上面布满了红斑绿锈,既照不见人影儿,也没有什么观赏价值。

青铜,是在纯铜(紫铜)中加入锡、铅的合金,其本色是金色,所以古人习惯把青铜称之为“金”,青铜器上的铭文则称为“金文”。

青铜器传世年代久远了,特别是长期在地下埋藏,会与周围的环境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表面会覆盖有以灰绿色为主的锈色。古人将碧、绿统称为青,青铜器这一名字即由此而来。

虽然铜镜的正面就是一块平平的、带有斑斑铜绿锈的金属片,可它的背面却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不仅有繁杂的花纹和精美的装饰,还有非常珍贵的铭文,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可以让我们了解当时的铸造工艺、科技水平、风俗民情、审美意趣、思想观念和文化历史等,极具美学价值与考古价值。

那么,在铜镜没有产生之前,人们是如何照面正容、修饰衣冠的呢?

“玉匣聊开镜,轻灰暂拭尘。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南北朝诗人庾信的这首《镜诗》,很形象地说明了镜子最初的模样——水。

远古先民,在河边打水,看到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便把水盛在陶器中,放在家里,用以整理仪容,这就是所谓的“监”。

陈文利告诉记者,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铸造和使用铜镜的国家。铜镜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末期,至今已经有4000年的历史。从考古资料来看,最早的铜镜出土于距今约4000年前的甘肃广河齐家坪和青海贵南尕马台齐家文化墓葬。

铜镜在殷商以前是王室勋戚、高级贵族的专用器具。秦汉以后,铜镜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数量也越来越多。到唐宋时期,铜镜大量铸造出来,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备品及男女表达爱情的信物、皇帝赏赐群臣的礼品、地方进贡的贡品。

铜镜是如何变得光可鉴人的?

不少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古代铜镜能够照清楚人吗?

陕西周原博物馆青铜范铸造研究所,曾经依古法制成铜镜,经过打磨抛光后,清晰得如古代衙门大堂上那块“明镜高悬”的牌匾一样。许多古代文献也明确记载,铜镜的正面光亮如漆,可以照人。

《淮南子·修务训》记载:“明镜之始下型,矇然未见形容;及其粉以玄锡,摩以白旃,鬓眉微毫可得而察。”大意是说,铜镜刚从模子里铸造出来的时候,表面非常昏暗模糊,照不出人的身影容貌,用玄锡作反光涂料涂抹,再用毛毡反复擦拭之后,人的头发眉毛细微之处都能在镜中清晰呈现。

早在两汉时期,磨镜就成了一种用以谋生的职业。三国时代的史书《魏略》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程坚,字谋角,南阳人。居贫,以磨镜给养。母丧,哀号。枥下有马,每闻坚哭辄泪出,暂辍刍草。”是说汉朝南阳太守程坚,家里很穷,靠给人磨镜来糊口度日。他的母亲去世了,便哀号不止,马厩里的马一听到程坚哀哭,也跟着流出眼泪,都不去吃草了。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铜镜负载了古代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信息。古代的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就常常以铜鉴的功能用来引喻。唐太宗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成为颇富哲理的千古名言。

古代铜镜的形制、纹饰和铭文的发展变化,既记述了先民们的艺术想象力,又显现出其铜镜自身的时代特征。

THE END
1.馆藏国宝上海博物馆东馆十大镇馆之宝好吧,了解之后明白由于它的材质使得对展出环境有极高的要求,理解支持。抱着手机仔细欣赏一番,绿头双鸭浮游于萍草间,尾有乳鸭相随,周围荷花、芙蓉、百合等花草环绕,色彩雅丽,线条精谨。 看完上海博物馆之后也解答了内心的一个疑问——为什么上海出土的文物不多,博物馆里却是满满当当。一是,人缘好,捐赠的多;二是https://www.jianshu.com/p/60a70a2c1ab0
2.国内酒文化博物馆在哪里?不同酒文化博物馆展出有什么特色?→摘要: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酒与历史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为了将这些酒文化更好的被后人传承和记忆,各类酒文化博物馆变成了最好的载体。游客们也能通过这种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文化互动方式,了解我国的酒文化历史。下面为大家推荐一些我国的酒文化博物馆。 https://www.maigoo.com/goomai/231501.html
3.@国家博物馆看到我的书在国家博物馆展出,来自大悟妈妈的@国家博物馆 看到我的书在国家博物馆展出,是什么感觉?激动,兴奋,又觉得像在梦里!这是极大的认可!如果可以,我愿意来国博做义务宣讲员,说说我知道的极地故事。?《跟着雪龙闯极地》(2008年)《冰穹之上》(2020年)《南极科考队员的一天》(2021年)?《筑梦南极》(2022年)《大穿越》(2024年)?这些书里好多好多https://weibo.com/1557836041/OlKadd3vc
4.看王世贞的私家园林图稿是什么样的,太仓博物馆展出捐献文物据悉,殷继山先生今年捐给太仓市档案局清康熙文雅堂版《本草纲目》1套;一次性捐赠给太仓市博物馆明代著名园林弇山园图稿1件,内容涉及王世贞、王世懋兄弟的《东海二难》碑拓本1件,清刻本《百老吟》1册,清刻本《蜕学翁遗集》2册,地方文人严瀛抄本及藏本文献102种,清末民初名人诗文手稿524张。这些文物门类广、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40550
5.问记者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将展出哪些“国宝”?记者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内拍摄(6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网友: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有什么特色? 记者: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共设有九个展厅,其中五个展厅专门展出故宫博物院藏品,剩余四个展厅中有两个展出香港的艺术收藏,另外两个展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独立策划或与其他机构合作的大型展览。例如,第九展厅以“https://m.gmw.cn/2022-06/25/content_1303014092.htm
6.广西博物馆改扩建后重新开放!新馆展出近2000件珍贵文物,免费参观新馆展出近2000件珍贵文物,免费参观预约方式→ 11月2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以下简称广西博物馆)正式升级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该馆自2018年5月起暂停陈列大楼开放服务,并于2019年1月开启改扩建工程。如今,在暌违四年后,广西博物馆新馆定于11月29日起重新开放,观众需实名制预约免费参观。http://nnwb.nnnews.net/rejian/p/105277.html
7.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精选20篇)1、年龄和路程是否匹配:如果孩子还太小,特别要考虑博物馆与家的距离,博物馆里需要徒步的距离。体力如果都跟不上,就更别指望有耐心慢慢参观了。 2、年龄、兴趣和展出内容是否匹配:有的展出内容很好,但缺乏童趣,孩子就会觉得沉闷,如果要看的是文物,那就需要孩子有一点历史知识背景了。当然,如果家长用心可以做一些有https://www.ruiwen.com/xindetihui/3314937.html
8.国博展出大英博物馆文物带你领略人类文明历程国博展出大英博物馆文物 带你领略人类文明历程_北京时间 这一展览从大英博物馆800多万件藏品中精选出100件(组)展品,从奥杜威峡谷出土的石质砍砸器,到当代人工制品,纵横200万年,横跨五大洲,向观众讲述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核心提示:"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1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从大英博物馆800多https://item.btime.com/045ujqp3ih00s0lkropedrlcdi6
9.“非洲文物艺术展”在郑州博物馆精彩展出肯尼亚大使朱力斯-桑古利阁下在参观郑州博物馆“古都郑州”陈列展览之后谈到:“此次非洲文物艺术展展出的都是非洲最优秀、最神秘的文物艺术作品,非洲的历史没有中国古老,参观郑州博物馆之后,中国的文物、文化底蕴更让我振惊,欢迎大家到非洲来作客,欢迎郑州博物馆到非洲举办展览”。https://hnzzmuseum.com/article/87.html
10.陕西新增6个国家一级博物馆看看它们“牛”在哪儿陕西要闻陕历博秦汉馆昨日正式开馆 展出1500余件文物 90%系首次亮相 5月18日上午,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幕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举行。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陕西省人民政府省长赵刚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国际博物馆协会主席艾玛·纳迪女士作视频致辞。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方红卫,北京市人https://news.hsw.cn/system/2024/0519/17472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