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9.14四川
许多新教育实验区和实验学校,在“聆听窗外声音”的实践中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行动路径与方法。
此外,在“聆听窗外声音”行动中,每个教师都应成为学生瞭望世界的一扇窗,都应努力让教科书成为自己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透过这扇窗,孩子们能够看见五彩斑斓的外在世界,也能看见丰富多彩的内在世界。
“聆听窗外声音”行动还要与新教育其他行动的推进密切融合。
▲2024新教育实验研讨开幕仪式上,厦门竹坝学校的师生带来了一场震撼的打鼓表演
如:江西省定南县第三小学的客家文化研究项目组,河北省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小学的父母讲师团,各新教育学校普遍组建的家校合作委员会等,都属于共同体平台。
搭建资源平台
新教育倡导让校园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让师生汇聚在伟大事物周围。这里的“美好事物”“伟大事物”都是指课程资源。
搭建资源平台首先要把校内课程资源中心、课程基础建好用好,要围绕一个又一个学科、项目、主题,并借助现代科技,用文字、表格、音像等手段,集聚校内校外、国内国外、线上线下的丰富资源。各资源中心要有专人负责,定期组织师生借助平台开展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体验性学习活动。翔宇教育集团在博物场馆的资源平台建设上作了很好的探索,并形成了独特的场馆办学的教育模式。
我国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青少年校外学习活动基地的建设,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校外活动场所、专题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等,这些都是“聆听窗外声音”行动的重要平台。新教育学校要充分利用好区域内外的各种资源平台,主动联系,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学习,开展活动。
搭建活动平台
“请进来”,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请进来”,最传统的是举办报告会,把优秀校友、英雄模范以及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请进学校为孩子作报告。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请进来”的形式又有了新的发展,交叉学科的课程教师、社团课的辅导教师等,把“请进来”的范围与价值进一步放大了。
如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开设“院士1课堂”,每月邀请院士科学家来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截至目前,“院士1课堂”已经举办了30期,数万人次学生线上线下聆听参与,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作为“新科创”特色学校,福建省厦门市新教育学校成立了新童少年科学院,邀请科学大咖进校开设讲座,聘请科创教育专家常建强老师驻校指导。
“走出去”,拥抱广阔生活世界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世界即课程。组织、带领孩子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更是“聆听窗外声音”行动的重要路径。国家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非常具体、清晰地明确了中小学生“走出去”的内容和形式。
“走出去”的传统做法是组织孩子们走出校门,参观考察、采访调查、志愿服务、劳动实践、研究性项目式学习等。
四川省宜宾市叙府实验小学依托宜宾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科技资源,分读馆藏、品美食、学榜样、传技艺、观生态和访科技六大板块,一个年级一个主题,推进研学旅行,引领孩子亲近乡土人文,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点燃他们朝向“诗与远方”的美丽梦想。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清英外国语学校的“跟着爸爸妈妈去上班”活动也是“走出去”的成功探索。学生们跟着爸爸妈妈走进他们的工作场景,体验不同职业的特点,感受爸爸妈妈工作的辛劳,增加了亲子感情,也丰富了学习生活。
自《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发布以来,广大新教育实验区域、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研学旅行活动,积累了经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部分有条件的学校还把研学旅行拓展到了境外、国外,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力乃至国际理解能力。
北京市海淀区西苑小学已持续开展了十多年的志愿者活动,形成了“基于学校的志愿服务——校园志愿岗”“基于家庭的志愿服务——家庭成员志愿服务”“基于社会的志愿服务——校外'公园讲解’志愿服务”的课程体系,让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开拓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学生乐于奉献、敢于担当责任的高尚情操。
▲新教育实验研讨会嘉宾合影
教育模式是在教育实践中提炼而成又可应用于教育实践的操作框架和典型样式。新教育“聆听窗外声音”行动经过实验区或实验学校广大教师切合自身实际的探索,已经构建了多种模式,以下选择几种加以简单介绍:
新劳动教育模式
例如浙江省东阳市外国语小学“智慧生态园”的“开心农场”开展的劳动技能科技创新、未来创业体验、STEAM智造项目等活动,劳动教育别开生面,成为学生成长的一方乐园。
游学模式
游学也叫“修学旅行”“研学旅行”或“教育旅行”。
新中国的中小学游学起初只有春游、秋游、参观文化场馆等相对简单的形式,如今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新教育实验2018年4月成立了一个研发推进游学课程的专门机构——“新教育研学中心”。研学中心先后推出“这个夏天在北京”“一道研学,人文行走在成都”等研学线路。推出了“线上前置课程+实地体验课程+拓展延伸课程”的研学模式。通过线上学习,线下行走,将学、研、读、思、行结合,在玩中学习,在学中思考,在思中行走,在行中育人。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作为新教育全域参与最早的实验区,一直在探索最适合的区域游学实践路径,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区域模式。目前,全区建成14家区内研学旅行基地,投资1.6亿建设泰州市唯一的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
他们在四个方面实现游学的转型升级:一是在研学旅行方面聚力课程化,实现从“吃喝玩乐”向“教旅融合”转型升级;二是在基地建设方面,聚焦特色化,实现从“一走而过”向“沉浸体验”转型升级;三是在研学实践方面突出专业化,实现从“景点介绍”向“学习指导”转型升级;四是在基地影响方面追求扩大化,实现从“本客为主”向“外客为主”转型升级。
通过游学,建没有围墙的学校,享一路行走的风景,让师生走进山水田园,多识鸟兽虫鱼,在生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地球村”模式
1998年起,江苏海门东洲小学针对自然、社会、劳动、健康等学科内容重叠、交叉现象严重,特别是教育严重脱离生活导致种种问题,进行了一项大胆而卓有成效的“地球村”模式探索,这是我国最早进行的综合实践课程实验。
学校打破年级藩篱、学科壁垒,对社会、自然、健康、劳动等课程中的相近或相同的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并且吸纳最新科技成果和地方传统文化,设计了一系列综合性的研究主题,让学生开展主题研究活动。
学校又在长江边筹建了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为主题的“地球村”。地球村占地30亩,整合了各种可被利用的社会资源,主要分成学农、学军、学科三大板块,设置了科学试验田、家畜饲养场、淡水养殖场、地方文化长廊等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自然中认识自然,在社会中感受社会,在劳动中体验劳动,在研究中学会研究,充分体现“始于课堂,走出课堂,融入自然与社会”的教改思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身心发展的广阔时空,每个月学校都要组织学生到地球村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兴趣爱好,学校充分利用村内现有资源,成立了花卉、养殖、垂钓等兴趣小组,聘请了部分校外辅导员,在保证所有学生受到教育和锻炼的同时,又使部分特殊的学生由此而“登堂入室”,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
2000年,学校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编印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用书——地球村》。2001年,学校教师在原先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完善,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加立体丰满,最终形成了以“生活与社会”“生活与自我”“生活与科技”“生活与艺术”四大板块构成的新校本课程体系,并于2002年6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参考用书《今日生活》。
“博物馆”模式
博物馆是课堂的有效延伸,课程的复合载体,研学的理想场所,成长的营养空间。现行的课堂活动于平面之中,现行的课程挪移在知识之间,现行的学校封闭于围墙之内,现行的网络链接虚拟社会,而场馆则让孩子触摸真实的世界。因此我们主张通过博物馆把大自然
请进学校,让孩子穿越历史,走进社会。美术馆、科技馆等都可以参考借鉴博物馆模式。
2016年,浙江温州翔宇中学开始建设校内博物馆,如今博物馆群如群星璀璨——昆虫馆、贝壳馆、灯谜馆、创意馆、科技馆、书法馆、生态馆、植物馆、音乐馆、棋馆、新生命教育馆、瓯江书院等。博物馆群就是新教育体验学习中心、未来学校实验室,其目标是让博物馆成为快乐好玩的迷宫,生活体验的社区,艺术享受的圣殿,研究探索的工场,建构学习的课堂,灵魂洗礼的圣殿,精神皈依的家园。
课程化进一步让博物场馆活了起来。如昆虫馆建立了“昆虫视界”课程群,通过课程实施,发挥博物馆的知识建构、文化濡染、田野研究等作用。
主题综合模式
这是浙江宁波滨海教育集团研发的一种校本化综合实践课程。人文化、主题化、统整化、生活化、实践化是其主要特征。它以马克思新自然主义哲学为引领,充分发掘、优化古今中外田园文化资源,遵循相对集中、灵活安排、适当增加、主题引领、拓展空间、统合资
源、丰富活动的原则,每学年组织两大主题活动,三年一循环。
活动以德育为主导,从主题环境、主题阅读、主题教学和主题活动四个板块,打破学校与社会、学科与学科、知识与经验、网络与现实等边界,开展多层次、超时空、全领域综合活动,促进STREAMS(科学、技术、工程、阅读与写作、艺术、数学与道德、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把儿童带进自然、现实、历史与文化的生活世界“灌木林”,发挥主题明确、情感伴随、儿童自主、角色众多、场景转换、活动连续、综合协调等优势,让学子汲取生命滋养,尽显生命灵性,壮大生命力量,磨砺生命意志,提升生命智慧,颖悟生命价值,培养综合素养。
▲2024新教育实验研讨会在厦门同安举行
在优化行动评价的操作上,要注意做到四“性”:
评价目的的导向性
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新教育倡导师生和父母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共同成长。学生、老师、父母都是教育生活的主体,也是教育生活评价的主体,“聆听窗外声音”行动也是如此,学生、老师、父母都是参与评价的主体。他们在行动中既自我评价,又相互评价,彼此润泽,共同成长。
在评价的过程中,新教育特别注重师生、父母自我的反思性评价。比如在“晨诵、午读、暮省”中,暮省是师生对自己生活经验的整理、反思与丰富。日常的暮省反思,在“聆听窗外声音”的行动中发挥着自我评价的功能。